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积累语言与学习表达的主阵地。读写结合,是小学生表达能力形成的有效途径,这是小语界的共识。文章通过举例阐述教师在课堂上从文本空白、诗词意境、文章题目、精彩句式等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语文,以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之目的。
【关键词】读写结合;切入点;语境;表达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积累语言和学习表达的主阵地。根据文本特点,巧设语境,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有创意地表达,从读学写,由说到写,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是一个语文教师要真正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通弊
(一)过于关注内容
语文课大量时间不是花费在学习语言文字如何运用上,而是花费在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关系不大的课文内容讨论上(学习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感悟课文思想情感),教师没有正视寓言、神话故事、书信、记叙文、说明文等文本各自突出的特点。可是,这是造成语文课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吴忠豪语)。
(二)代替儿童思维
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只要一接触到教材,首先想的是文章的主旨,想的是文章的线索,文中事物之间的联系……脱离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体验,直接采用成年人的阅读思维开展教学。
(三)片面追求字数
在许多语文公开课上可以看到,教师过多关注片段描写,而较少关注字词句的模仿、拓展和梯度训练;读写环节,教师展示的往往是写得较多的学生,而较少关注学生语言的准确、生动、精炼、创意。
(四)表达训练随意
由于许多教师存在思维定势,认为一节语文课,总得设一个片段描写的环节,美其名曰:“读写结合”。在许多语文公开课上,总会见到教师不顾文体特点、表达情境、学段特点,无论是训练的题材、范围,还是训练的针对性等方面,都显得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训练效果可想而知。
二、找准切入点,轻松学表达
(一)从文章空白切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文本的基本定义是由作者写成,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文质兼美的文章大都有让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任何一篇文章,作者在写作时通过具体的字、词、句以及布局谋篇,让其中的内容与思想物化了,很多时候会言不尽意,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作者都会留下一些空白。这些文本空白,是教师解读、学生想象的空间,也是学生学习表达的“天地”。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填补文本“空白”,让学生充当故事的主人公,设身处地,填补故事中主人公心理、语言的空白处,孩子们直接进入角色,融入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和课文故事主人公的感情融为一体。这样的交流和练笔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是学生稚嫩心灵与主人公的融合,是学生真实的感悟和思考,在思维与情感引发主动积极的情态下,学生所言所写言之有物,笔下有情,给文本添色,还能更好地深化文本主题,读写互利。只要我们善于挖掘,自有一片与让文本与教师、学生交流和练笔的空间。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中彩那天》第八自然段,对彩票的介绍,“彩票上被橡皮擦过、留有淡淡代表库伯的‘K’的痕迹”,为什么父亲要把彩票上代表库存伯的“K”字擦去?父亲当时是怎么想的?父亲这么做的初衷是什么?“接着听到他在拨电话号码,是打给库存伯的。”父亲在电话里会对库存伯说什么?这些都是文本中的空白,可让学生进行填补,这可是进行心理与语言描写小练笔的极好机会。
(二)从诗词意境切入
唐诗、宋词、元曲让无数中国人沉醉其中。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古诗词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它集思想美、语言美、艺术美、形式美于一体,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古诗词意蕴丰富,短短的几句内容,可供拓展和想象的空间很大。小学课本中入选的古诗词虽然不多,但很多能作为说话练笔的切入点。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阅读材料里的第一篇《诗经·采薇》(节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歌写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抚今追昔,回想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原诗共六章,阅读材料节选的是第六章的前四句,分别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杨柳依依”写出柳条随风摆动,“雨雪霏霏”描绘雪花飘飘,都十分传神。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讨论交流:战士出发时是怎样的一种景象?战士的心情是怎样的?他有什么想法?战士回归时又是什么样的一种景象?战士的心情和去时是一样的吗?有的学生说:环境是心情的写照,杨柳依依,景色迷人,可以看出战士出发时,意气风发,抱着为国驱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战士的心情是愉悦的、豪迈的;而回来时,雨雪霏霏,风雪满途,严寒逼人,环境严酷,可以想象得到,或许战士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失去了最亲密的战友,自己也身落残疾,或许曾被敌人俘虏过……心情是沮丧的,低落的,悲凉的。这样,学生由说转写,衍生了课堂作文的内容。
(三)从文章题目切入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几个字、一句话。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极度凝练,高度总结。透过题目,我们可以捕捉到许许多多的信息:文章的体裁,故事的梗概,写作的脉络,作者的观点……阅读标题,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精当的文章题目,可以反映文章的类型,可以透射作者的观点,可以迅速吸引读者。课堂上,从文章的题目切入,可以准确地引领学生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也能以此为主题展开语文说写能力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阅读课文《刷子李》时,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模仿冯骥才《刷子李》、《泥人张》的格式,前两字为特征,后一字为姓,给班上的同学取个恰当的“雅号”。学生们对此很感兴趣,你一言,我一语,很快说出了班上同学名副其实的“雅号”—— 学霸邱、多嘴王、财迷甘、口吃周、无理张、吹牛胡、睡神黄、书虫刘、快嘴詹、磨蹭肖……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十分贴切地道出了班上每一个孩子的某一方面特征。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围绕“雅号”完成一个写人小片断,有了素材,练笔也就水到渠成了,再加修改补充,一篇篇个性鲜明的人物描写习作就油然而生。 (四)从精彩句式切入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是以不同的主题来组织内容,每篇精选的课文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要么篇章结构布局合理,要么语言描写精彩纷呈,要么内容取材详略得当;课文文本无论是句式上,还是内容上,词语的积累运用上,适时有效的课堂说话练笔,能为学生写作提示写法,提供素材,积累词句。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文中第二至第四句“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伯牙所念不会只有高山、流水吧?如果你是伯牙,你还会想到哪些自然现象或事物呢?学生们会说还有清风、明月、朝阳、飞雪……根据平时积累的如秋风习习、杨柳依依、白雪皑皑等ABCC结构的叠音词,出示“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兮 。”句式,让学生说一说,并写一写,进行文言文的创作。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他们的才情让人惊讶,竟能写出以下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微微兮轻拂杨柳。”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高悬天幕。”
伯牙鼓琴,志在朝阳,钟子期曰:“善哉,灿灿兮暧人心肺。”
伯牙鼓琴,志在飞雪,钟子期曰:“善哉,茫茫兮笼盖四野。”
……
总之,一篇课文让学生进行表达训练的切入点是很多的,但真正有价值的可能只有一两处,教师抓住了这一两处作为切入点,就能抓住课文“语用”教学的实质与突破口。在教学中直奔“学习表达”之目标,或揣摩字词句的表达效果,或领略课文的言之有序,或赏析课文内容的经典精炼,或探寻段篇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题目与内容之间的关系,课文与课文写法上的异同等方面着手;有的给文章做批注,有的对文章故事情节进行续写、改写,有的表达情感写,有的仿照段式写。只要努力践行“一课一得”“反三归一”,引导学生真正地阅读、交流与表达,读进文本,读进作者,读进生活,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我手写我心,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便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吴忠豪:《语文课要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点评2014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
[2]佚名:《在空白处回应文本的召唤——接受美学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3]黄石子的博客:《轻叩古诗词的大门——培养学生学习古 诗》.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读写结合;切入点;语境;表达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积累语言和学习表达的主阵地。根据文本特点,巧设语境,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有创意地表达,从读学写,由说到写,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是一个语文教师要真正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通弊
(一)过于关注内容
语文课大量时间不是花费在学习语言文字如何运用上,而是花费在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关系不大的课文内容讨论上(学习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感悟课文思想情感),教师没有正视寓言、神话故事、书信、记叙文、说明文等文本各自突出的特点。可是,这是造成语文课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吴忠豪语)。
(二)代替儿童思维
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只要一接触到教材,首先想的是文章的主旨,想的是文章的线索,文中事物之间的联系……脱离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体验,直接采用成年人的阅读思维开展教学。
(三)片面追求字数
在许多语文公开课上可以看到,教师过多关注片段描写,而较少关注字词句的模仿、拓展和梯度训练;读写环节,教师展示的往往是写得较多的学生,而较少关注学生语言的准确、生动、精炼、创意。
(四)表达训练随意
由于许多教师存在思维定势,认为一节语文课,总得设一个片段描写的环节,美其名曰:“读写结合”。在许多语文公开课上,总会见到教师不顾文体特点、表达情境、学段特点,无论是训练的题材、范围,还是训练的针对性等方面,都显得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训练效果可想而知。
二、找准切入点,轻松学表达
(一)从文章空白切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文本的基本定义是由作者写成,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文质兼美的文章大都有让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任何一篇文章,作者在写作时通过具体的字、词、句以及布局谋篇,让其中的内容与思想物化了,很多时候会言不尽意,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作者都会留下一些空白。这些文本空白,是教师解读、学生想象的空间,也是学生学习表达的“天地”。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填补文本“空白”,让学生充当故事的主人公,设身处地,填补故事中主人公心理、语言的空白处,孩子们直接进入角色,融入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和课文故事主人公的感情融为一体。这样的交流和练笔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是学生稚嫩心灵与主人公的融合,是学生真实的感悟和思考,在思维与情感引发主动积极的情态下,学生所言所写言之有物,笔下有情,给文本添色,还能更好地深化文本主题,读写互利。只要我们善于挖掘,自有一片与让文本与教师、学生交流和练笔的空间。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中彩那天》第八自然段,对彩票的介绍,“彩票上被橡皮擦过、留有淡淡代表库伯的‘K’的痕迹”,为什么父亲要把彩票上代表库存伯的“K”字擦去?父亲当时是怎么想的?父亲这么做的初衷是什么?“接着听到他在拨电话号码,是打给库存伯的。”父亲在电话里会对库存伯说什么?这些都是文本中的空白,可让学生进行填补,这可是进行心理与语言描写小练笔的极好机会。
(二)从诗词意境切入
唐诗、宋词、元曲让无数中国人沉醉其中。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古诗词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它集思想美、语言美、艺术美、形式美于一体,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古诗词意蕴丰富,短短的几句内容,可供拓展和想象的空间很大。小学课本中入选的古诗词虽然不多,但很多能作为说话练笔的切入点。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阅读材料里的第一篇《诗经·采薇》(节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歌写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抚今追昔,回想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原诗共六章,阅读材料节选的是第六章的前四句,分别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杨柳依依”写出柳条随风摆动,“雨雪霏霏”描绘雪花飘飘,都十分传神。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讨论交流:战士出发时是怎样的一种景象?战士的心情是怎样的?他有什么想法?战士回归时又是什么样的一种景象?战士的心情和去时是一样的吗?有的学生说:环境是心情的写照,杨柳依依,景色迷人,可以看出战士出发时,意气风发,抱着为国驱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战士的心情是愉悦的、豪迈的;而回来时,雨雪霏霏,风雪满途,严寒逼人,环境严酷,可以想象得到,或许战士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失去了最亲密的战友,自己也身落残疾,或许曾被敌人俘虏过……心情是沮丧的,低落的,悲凉的。这样,学生由说转写,衍生了课堂作文的内容。
(三)从文章题目切入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几个字、一句话。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极度凝练,高度总结。透过题目,我们可以捕捉到许许多多的信息:文章的体裁,故事的梗概,写作的脉络,作者的观点……阅读标题,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精当的文章题目,可以反映文章的类型,可以透射作者的观点,可以迅速吸引读者。课堂上,从文章的题目切入,可以准确地引领学生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也能以此为主题展开语文说写能力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阅读课文《刷子李》时,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模仿冯骥才《刷子李》、《泥人张》的格式,前两字为特征,后一字为姓,给班上的同学取个恰当的“雅号”。学生们对此很感兴趣,你一言,我一语,很快说出了班上同学名副其实的“雅号”—— 学霸邱、多嘴王、财迷甘、口吃周、无理张、吹牛胡、睡神黄、书虫刘、快嘴詹、磨蹭肖……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十分贴切地道出了班上每一个孩子的某一方面特征。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围绕“雅号”完成一个写人小片断,有了素材,练笔也就水到渠成了,再加修改补充,一篇篇个性鲜明的人物描写习作就油然而生。 (四)从精彩句式切入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是以不同的主题来组织内容,每篇精选的课文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要么篇章结构布局合理,要么语言描写精彩纷呈,要么内容取材详略得当;课文文本无论是句式上,还是内容上,词语的积累运用上,适时有效的课堂说话练笔,能为学生写作提示写法,提供素材,积累词句。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文中第二至第四句“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伯牙所念不会只有高山、流水吧?如果你是伯牙,你还会想到哪些自然现象或事物呢?学生们会说还有清风、明月、朝阳、飞雪……根据平时积累的如秋风习习、杨柳依依、白雪皑皑等ABCC结构的叠音词,出示“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兮 。”句式,让学生说一说,并写一写,进行文言文的创作。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他们的才情让人惊讶,竟能写出以下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微微兮轻拂杨柳。”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高悬天幕。”
伯牙鼓琴,志在朝阳,钟子期曰:“善哉,灿灿兮暧人心肺。”
伯牙鼓琴,志在飞雪,钟子期曰:“善哉,茫茫兮笼盖四野。”
……
总之,一篇课文让学生进行表达训练的切入点是很多的,但真正有价值的可能只有一两处,教师抓住了这一两处作为切入点,就能抓住课文“语用”教学的实质与突破口。在教学中直奔“学习表达”之目标,或揣摩字词句的表达效果,或领略课文的言之有序,或赏析课文内容的经典精炼,或探寻段篇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题目与内容之间的关系,课文与课文写法上的异同等方面着手;有的给文章做批注,有的对文章故事情节进行续写、改写,有的表达情感写,有的仿照段式写。只要努力践行“一课一得”“反三归一”,引导学生真正地阅读、交流与表达,读进文本,读进作者,读进生活,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我手写我心,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便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吴忠豪:《语文课要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点评2014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
[2]佚名:《在空白处回应文本的召唤——接受美学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3]黄石子的博客:《轻叩古诗词的大门——培养学生学习古 诗》.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