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读懂古诗看似简单,其实很难。针对学生基础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阅读能力不强等特点看,我便从基础出发,紧扣教材,从已学的诗歌入手,构建知识框架,用于课外。用教材之玉,攻高考之山。
【关键词】回归;教材;读懂;古诗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古诗鉴赏是高考的必考题,也是老师和同学很头痛的题。学生头痛答什么,怎样答,如何答到点;老师头痛教什么,怎样教,如何教到举一反三。其实,不管从诗歌哪个方面入手出题,学生要能回答准确,前提一定是读懂古诗。否则,一切的方法技巧都是免谈。
读懂古诗看似简单,其实很难。针对学生基础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阅读能力不强等特点,我便从基础出发,紧扣教材,从已学的诗歌入手,构建知识框架,用于课外。用教材之玉,攻高考之山。培养读懂古诗的能力,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抓住古诗的体裁、语言特征,二是把握古诗常见的题材特征,三要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一、从体裁方面读懂古诗
高考诗歌题多以短小为主。所以从体裁的角度重点了解诗和词的特点。
(一)回归教材了解诗和词的特点
诗分古体诗和近体诗。对于学生而言,能分清两者的区别即可。以必修三的《蜀道难》和《杜甫诗三首》为例,让学生感知两者的区别。用眼睛很容易感受到前者不规则,灵活自由;后者规则整齐,对仗工整。对词的把握,重在了解词牌名和题目。以《沁园春·长沙》和《望海潮》为例,明确与诗歌的内容有关的是题目,切记不要去翻译词牌名。知道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一定要用词牌名。
(二)以《登高》为例,了解“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起”句就是开头,即首联,渲染辽阔而寂寥的氛围,侧面烘托出悲情。在此总结,“起”的作用主要有两种:1.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础。2.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承”句与“起”句自然衔接。即颔联,承接上句继续写景,意境辽阔而萧条,为抒悲情作铺垫。以此总结“承”的作用:1.承上启下;2.铺垫下文。
“转”在绝句中是第三句,在律诗中指颈联。从前两联的景转到写情,在诗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合”是结句,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该诗尾联是诗人悲情的最高点。“合”收尾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类:1.直笔
明接,即直接抒情。2.曲笔收束,用写景、象征、暗示等方式曲折的表达作者的感情。如《秋兴八首》(其一)中的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二、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
从题材入手,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根据题材分,古诗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即事抒怀诗等几种类型。
要读懂每类诗歌,还是从熟悉的课本入手。山水田园诗可以《归园田居(其一)》为例,边塞军旅诗可以杨炯《从军行》为例,怀古咏史诗可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托物言志诗可以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为例,送别怀人诗可以《雨霖铃》为例,羁旅思乡诗可以马致远的《秋思》为例,即事抒怀诗可以《定风波》为例。
现将以怀古咏史诗为例,进行解说。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对于咏诗怀古诗歌,高三学生明白会写古人、古事、古迹。
古人:周瑜
古事:小乔出嫁,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古迹:赤壁
诗人写周瑜的目的:1.对其赞扬、缅怀;2.与自己形成对比来抒发人生悲情。这是反衬,也有正衬的。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用廉颇来自喻,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写古事的目的:1.通过事来刻画人物形象,突出周瑜年轻有为的形象。2.以古谏今。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诗人用造成王昭君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来讽谏自己所处的社会。
写古迹的目的:1.通过景来侧面刻画人物。2.通过古迹的变化来感叹历史的兴衰。李白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感叹六朝繁华一去不复返。
这类诗歌是如何抒发情感的:1.通过古人、古事;2.把古人、古事与今人、今事联系起来,形成对比;3.借古讽今。
三、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
学生要快速、高效地答对诗歌,就必修掌握一定的基本方法。
(一)看标题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如《咏素蝶诗》交代了:1.诗歌的类别托物言志诗;2.暗示了写作手法;3.写作对象。
(二)知诗人
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经历,有利于我们解读诗歌。
(三)读诗歌,学会抓关键词
每句诗歌要读懂,是在写人,写事,还是在写景。写人画出人的动作,写事情了解发生什么事情,写景画出意象。特别注意画出表现人物情感的词语。
(四)注意注释和题干
诗歌中有很多提示性、暗示性的信息。如注释和题干等,这些信息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
总之,对于如何读懂诗歌,这里没有高大上的理论和技巧。有的只是浅显的道理,教学的反思。因材施教,一切都联系学生的实际。回归教材,让学生从中感悟知识点,理解性的背诵。拓展课外,让学生加深印象。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回归;教材;读懂;古诗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古诗鉴赏是高考的必考题,也是老师和同学很头痛的题。学生头痛答什么,怎样答,如何答到点;老师头痛教什么,怎样教,如何教到举一反三。其实,不管从诗歌哪个方面入手出题,学生要能回答准确,前提一定是读懂古诗。否则,一切的方法技巧都是免谈。
读懂古诗看似简单,其实很难。针对学生基础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阅读能力不强等特点,我便从基础出发,紧扣教材,从已学的诗歌入手,构建知识框架,用于课外。用教材之玉,攻高考之山。培养读懂古诗的能力,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抓住古诗的体裁、语言特征,二是把握古诗常见的题材特征,三要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一、从体裁方面读懂古诗
高考诗歌题多以短小为主。所以从体裁的角度重点了解诗和词的特点。
(一)回归教材了解诗和词的特点
诗分古体诗和近体诗。对于学生而言,能分清两者的区别即可。以必修三的《蜀道难》和《杜甫诗三首》为例,让学生感知两者的区别。用眼睛很容易感受到前者不规则,灵活自由;后者规则整齐,对仗工整。对词的把握,重在了解词牌名和题目。以《沁园春·长沙》和《望海潮》为例,明确与诗歌的内容有关的是题目,切记不要去翻译词牌名。知道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一定要用词牌名。
(二)以《登高》为例,了解“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起”句就是开头,即首联,渲染辽阔而寂寥的氛围,侧面烘托出悲情。在此总结,“起”的作用主要有两种:1.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础。2.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承”句与“起”句自然衔接。即颔联,承接上句继续写景,意境辽阔而萧条,为抒悲情作铺垫。以此总结“承”的作用:1.承上启下;2.铺垫下文。
“转”在绝句中是第三句,在律诗中指颈联。从前两联的景转到写情,在诗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合”是结句,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该诗尾联是诗人悲情的最高点。“合”收尾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类:1.直笔
明接,即直接抒情。2.曲笔收束,用写景、象征、暗示等方式曲折的表达作者的感情。如《秋兴八首》(其一)中的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二、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
从题材入手,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根据题材分,古诗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即事抒怀诗等几种类型。
要读懂每类诗歌,还是从熟悉的课本入手。山水田园诗可以《归园田居(其一)》为例,边塞军旅诗可以杨炯《从军行》为例,怀古咏史诗可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托物言志诗可以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为例,送别怀人诗可以《雨霖铃》为例,羁旅思乡诗可以马致远的《秋思》为例,即事抒怀诗可以《定风波》为例。
现将以怀古咏史诗为例,进行解说。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对于咏诗怀古诗歌,高三学生明白会写古人、古事、古迹。
古人:周瑜
古事:小乔出嫁,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古迹:赤壁
诗人写周瑜的目的:1.对其赞扬、缅怀;2.与自己形成对比来抒发人生悲情。这是反衬,也有正衬的。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用廉颇来自喻,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写古事的目的:1.通过事来刻画人物形象,突出周瑜年轻有为的形象。2.以古谏今。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诗人用造成王昭君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来讽谏自己所处的社会。
写古迹的目的:1.通过景来侧面刻画人物。2.通过古迹的变化来感叹历史的兴衰。李白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感叹六朝繁华一去不复返。
这类诗歌是如何抒发情感的:1.通过古人、古事;2.把古人、古事与今人、今事联系起来,形成对比;3.借古讽今。
三、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
学生要快速、高效地答对诗歌,就必修掌握一定的基本方法。
(一)看标题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如《咏素蝶诗》交代了:1.诗歌的类别托物言志诗;2.暗示了写作手法;3.写作对象。
(二)知诗人
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经历,有利于我们解读诗歌。
(三)读诗歌,学会抓关键词
每句诗歌要读懂,是在写人,写事,还是在写景。写人画出人的动作,写事情了解发生什么事情,写景画出意象。特别注意画出表现人物情感的词语。
(四)注意注释和题干
诗歌中有很多提示性、暗示性的信息。如注释和题干等,这些信息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
总之,对于如何读懂诗歌,这里没有高大上的理论和技巧。有的只是浅显的道理,教学的反思。因材施教,一切都联系学生的实际。回归教材,让学生从中感悟知识点,理解性的背诵。拓展课外,让学生加深印象。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