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泉,不妨学学阿巴斯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yu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已经成为经济大国、正在走向军事强国、又在积极谋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日本,如果连承认自己错误的勇气都没有,那它成为“正常国家”的道德基础又在哪里呢?
  2004年12月13日的新闻中,有几个值得关注的事件:一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委会主席阿巴斯在此前一天访问科威特时表示,巴解组织就其1990年海湾危机时支持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错误立场,向科威特政府和人民道歉;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遮遮掩掩,日本终于宣布2006年后不再批准新的对中国的无偿资金合作;此外,这一天还是南京大屠杀67周年纪念日。是日,笔者所在的南京市区警报长鸣,提醒国人不忘国耻,不忘国难。这几件事,看来没有什么直接关联,细想起来却让人别有一番滋味。
  阿巴斯的道歉
  说起阿巴斯的致歉,还要重提一段曾令世人大跌眼镜的公案。1990年,伊拉克领导人萨达姆悍然发动对科威特的战争。在各种和平手段用尽而无效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授权以美英为首的多国部队武力驱逐伊拉克军队。毫无疑问,这样的决议,无论在程序还是实质上,都符合国际法准则以及正义精神,因此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与支持。然而,就在海湾战争爆发前夕,时任巴勒斯坦领导人的阿拉法特亲赴伊拉克,以亲吻萨达姆的方式,表达了对伊拉克的坚定支持。老阿这一吻,让巴勒斯坦付出了沉重代价:沙特阿拉伯马上宣布终止对巴勒斯坦的各种援助,科威特则以驱逐其境内的数万名巴勒斯坦人作为“报答”。事实上,代价远不止于这些有形层面,它给巴勒斯坦形象带来的负面影响,直至阿拉法特去世也没能将其化解掉。显然,新的巴勒斯坦政府要想彻底消除此事的消极影响,必须在重要场合有个正式说法。因为这不仅关涉巴科关系,更重要的,对于“历史问题”能否有个正确认识,标志着巴解能否摆脱历史窠臼,重新站到国际社会公认的正义立场上来。
  如今,阿拉法特已经逝去,重新为这段历史公案做结论的时机已经成熟。人们在缅怀阿拉法特为巴勒斯坦解放事业立下的不朽功勋的同时,也不能不对其由于各种原因做出的错误决定,予以重新审视。阿巴斯的道歉,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做出的。虽然现在断言此举能否达到目的还为时过早,但阿巴斯的真诚表态,无疑朝着这一目标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阿巴斯道歉的镜鉴意义
  
  阿巴斯的上述表态,恰巧是在12月13日这个特殊日子传到中国的。说是“特殊日子”,是因为67年前的这一天,日本侵略者发动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另外,喧嚣多时的日本停止对华经援问题,中国也在这一天听到了正式说法:此前一日的日本《朝日新闻》报道说,日本政府将在2006年彻底终止对华无偿资金合作项目。此时此刻,中国人听到巴勒斯坦领导人就“历史问题”所作的道歉,心中难免多了一层滋味,因为同样遭受历史问题伤害、且程度要严重得多的中国人民,就远没有科威特人民那么幸运了。虽然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也曾不止一次地就历史问题表示过“反省”,但“反省”之后却屡屡溜进靖国神社参神拜鬼,这样的“反省”,显然无法抚慰深受历史创伤的中国人民。实际上,如果说中国人民历史上曾经遭受了日本侵略者铁蹄蹂躏的话,那么,今天的中国人民仍然忍受着日本右翼势力重揭伤疤带来的丝丝隐痛。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问题”对中国人民的伤害是双重的。
  事实上,同为“历史问题”,巴勒斯坦当初所犯的错误,在各种现实考虑之外,至多是道义上“没站稳立场”,而日本对亚洲各国所犯的错误,用“罪孽深重”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二者的性质是有霄壤之别的。现在,阿巴斯对巴勒斯坦的“历史问题”毫不含糊,小泉首相却远没有这样的勇气与正义精神。
  
  为什么关注日本的历史问题
  
  在历史问题上,许多日本人存在着这么一个错误认识:二战结束已经快60年了,为何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受侵略的亚洲国家还要“纠缠”那段不愉快的历史呢?就算日本当初犯了错,那也是他们的父辈、甚至祖辈们的事,与今天活跃在日本社会的新一代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样的想法,错就错在没有认清历史与现实之间难以割裂的关系。表面上看,亚洲各国追究的是历史问题,但从根本上说,着眼点仍在于现实。这其中的关系,用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话可以一语道破。老子说“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就是说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毛病,才能站到正确的立场上,从而避免再次“犯病”。以先哲的话来衡量,亚洲国家要求日本对自己的历史问题有个清醒认识,并不是纠缠历史,或是沉湎于过去的伤痛无法释怀,而是希望日本能够为避免重蹈覆辙确立思想与认识上的基础。
  显然,这是亚洲人民基于现实考虑的合理担忧与正当要求。从日本近来的政治走向来看,这样的担忧并不多余,这样的要求也不过分。战后为避免日本重蹈覆辙而制定的“和平宪法”,近年来面临着来自日本国内外日益强大的压力。就日本国内而言,随着近年来右翼势力的不断上升,要求修改甚至废除“和平宪法”的呼声日益增强。事实上,日本近年来在突破“和平宪法”的约束与限制方面,已经迈出了不小步伐。日本军费开支几年前就已突破1%的上限,2003年又巧立名目,向伊拉克派出了第一支海外部队。在此情况下,虽然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和平宪法”仍将主导日本的内政外交,但从发展趋势上看,它的修改只是迟早之事。在对历史问题没有充分反省的情况下,在右翼势力呈不断上升之势的背景下,这样的修改能否保证日本沿着二战后的和平发展道路继续走下去,不能不让人们担忧。
  与此同时,日本与多个邻国有着领土、领海方面的争议。就中日而言,钓鱼岛、东海之争近来日趋激烈。中国以“和平发展”为国家发展战略,因此力主以对话、协商方式解决争端。而日本的立场却日趋强硬。2004年12月公布的日本新《防卫大纲》竟然将中国列为“威胁”。与此同时,日本与“台独”势力明里暗里的勾搭,早已引起了中国人民的警惕。日本对其《周边事态法案》适用范围是否涵盖台湾一直含糊其辞。在此情况下,已经成为经济大国、正在走向军事强国、又在积极谋求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日本,如果缺乏正义精神,对自己的过去没有正确认识,那对亚洲特别是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让历史告诉未来”这句话或许最值得我们玩味。
  因此,中国要求日本正确对待自己的那段历史,决不是纠缠于历史问题不放,而是基于现实及未来安全战略考虑的正当要求。如果往深层上说,它还是站在正义的立场上,对一个精神偏狭的国家的道义拷问。事实上,对于日本自己来说,是否正确对待历史问题,也是关系到它能否成为“正常国家”的重要因素。古人云“知耻近乎勇”。一个国家与民族,如果连承认自己错误的勇气都没有,那它成为“正常国家”的道德基础又在哪里呢?在这一点,作为国家象征的小泉首相,无疑应该向阿巴斯学习。
其他文献
气象早已不再是天气预报的代名词,而是与政府决策、商业经营和百姓生活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1995年以来,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均超过1000亿元,1998年更是高达2998亿元。如果考虑到气象灾害引发的生态、环境、地质等次生灾害,损失则更为严重。气候变化还影响着许多地区的人居环境和人们的健康。  随着气候变化和天气的反复无常,空调断档、啤酒热销、保暖市场“热”盼寒流等字眼屡见
期刊
接二连三的恐怖事件将高加索这个好像很遥远的地方推到了人们眼前。最近的一次,就是9月1日别斯兰人质事件。  俄罗斯的内政与外交、过去与现在在许多方面都与高加索连在一起。“田野小河旁,红莓花儿开,有一位少年,真使我心爱”,这首前苏联电影《幸福的生活》中的插曲,想必中国人并不陌生。《圣经》中诺亚方舟的传说,神话中盗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还有马刀舞曲的旋律……然而,美好的一切如今仿佛与高加索不再有关。现实的
期刊
面对美国国内再次抬头的“中国威胁论”,增加信任,化解疑虑,为中国的和平发展争取和谐的国际环境,已成为中国外交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尽管“增信释疑”有其难度和限度,但只要我们尽可能地利用乃至创造条件,在这些条件和基础之上实现中美良性互动,就有可能最大程度地化解“中国威胁论”。事实上,国际关系理论已为我们提出了三条“增信释疑”的思路,或者说三个条件,一是“相互依存”,二是“共同命运”,三是“同质性”。 
期刊
化解中日关系“死结”的尝试  ——推荐《解析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    近年来,中日两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迅速加强,按理相互理解和信任也应加深,然而事态却恰恰相反,摩擦和冲突反而日益突出,其中最明显的当属围绕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展开的论争。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成为近年来中日关系的焦点,为此中日两国政府一再交涉,媒体屡发评论,民众反响强烈,国际舆论称之为困扰中日两国关系的“死结”。对于这样的重大问题,尽
期刊
自从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地震及海啸灾难以来,噩耗频频传来,死伤人数不断攀升,近期死亡人数已超过15万。这次灾难的突出特点是:地震强度巨大、海啸异常凶猛、人员伤亡惨重。  为什么此次海啸会造成如此大的人员伤亡呢?除了自然灾害本身极为严重的原因外,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国家普遍存在着重大的问题———不具备灾害的预警和危机处理机制。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这些国家普遍缺乏强烈的灾
期刊
周边邻国发生着变革,“在周边地区建立安全”是欧盟的迫切需要。  欧盟扩大的步伐又加速了。继2004年5月1日实现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扩大,从15国猛增到25国之后,2004年12月,欧盟首脑会议决定:2007年1月正式接纳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入盟,2005年3月和10月先后开始与克罗地亚和土耳其进行入盟谈判。伴随着新成员的加入,欧盟的周边概念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其向中东欧的推进已经进入前苏联的疆界,如
期刊
新中国迎来了55周年华诞,新中国外交也走过了55年历程。不久前,我们无意中在外交部档案馆某办公室看到一只陈旧、笨重的大木箱,一问才知道,这竟是档案馆征集到的一件新中国外交文物———一只从延安时期一直使用到新中国外交部成立的外交文件箱。这使我们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在我们的要求下,档案馆的同志带我们瞻仰了一批珍贵的文物和照片,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新中国外交的不平凡历程。于是,我们以这些文物和照片为线索
期刊
中美关系发展到今天,已深入到方方面面,利益交织、错综复杂。审未然之势,充实、扩大并推进建设性合作是中美两个大国不能回避的历史重任。  说美国是当今“中国威胁论”的策源地,恐怕一点也不为过。尽管日本《诸君》杂志早在1990年8月发表的文章《论中国这个潜在威胁》,即无端认定中国是一个“取代苏联的潜在威胁”,但就影响而言,美国才是“中国威胁论”发源和扩散的主导国家。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关于中国问题的大辩论
期刊
英国《卫报》在去年5月曾发表过一篇评论,说的是驻伊美军正面临“第22条军规”的困境。这是一条没法违背的军规,所有的人不能离开军队,除非他得了精神病,但自称得了精神病的人想要离开军队,又说明他是正常的。这条军规的创立者,就是现任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  “在阿富汗和在这里服役的人,你们这里的每个人,甚至包括那些我忘记看望的人,我都想包括进去,我对你们表示感谢!如果过了10年、20年和30年,你们
期刊
稳定巴尔干是欧盟大周边战略的一部分。如今,欧盟终于在波黑开展了“木槿花”维和行动。这也是一年多来欧盟独立防务建设水到渠成的结果。  巴尔干半岛,一个曾经让欧洲人闻之头痛、护之无力的“柔软的下腹部”,几经战乱,又将“回到”欧洲的怀抱。2004年12月2日,欧盟的维和部队进驻波黑,接替在那里的北约维和部队。这是欧盟建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独立军事行动,欧洲把它叫作“木槿花”维和行动。    “7000”背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