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i1980_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在人才竞争中,首要的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竞争。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也特别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为创造而教学”将成为教师的重要目标。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已成为所有历史教师的共识。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获得的信息和以贮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地运用各种思维形态或思维方式,克服思维定势,经过对各种信息、知识的匹配、组织或者从中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或者系统地加以综合,或者加以类比、直觉、灵感等创造出新概念、新形象、新观点,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参见卢明森《思维奥秘探索》)调查研究表明:“创造力是后天培养和造就的,故人人能创造。”因此,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让他们具备创新素质。那么,教学中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呢?
  一、重视积累,扩大信息输入容量,加强思维“能源补给”
  创造性思维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需要以丰富的知识为源泉,因而创造性思维更要加强“双基”教学,不能丢掉“双基”讲创造,只有“双基”牢固,才能有更好的创造意识和思维。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及创造个性,善于引进大量的课外知识,加强信息量的补充,使学生在丰富的信息中,活跃思维,诱发创新。我在教学中,在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经常把我从其他资料、专著上的有关材料及时向学生介绍,此外,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我也把其他学科如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的知识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学科纵向、横向系统的联结,推动了学生的思维的迁移、融合、借鉴,加大了信息容量的输入。在长期的“能源补给”中,我发觉学生的思维有了明显的进步。
  二、鼓励质疑,开发思路,挖掘潜在的创造意识。
  质疑是创造性的一个重要环节,读书有疑,方始是学。一切创造源于问题的发现解决。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潜在的创造意识。学生是否学会提出问题,是其是否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也是他们创造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老师在历史教学中首要的是激疑、导疑,把学生引向寻疑、思疑的轨道。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调动起来。在具体操作中,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基础和教学所需而适当设疑,使学生的思维开动起来。如我在《美国的霸权政策》一节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美国的“冷战”政策?为什么要实行“冷战”政策?为什么能够推行“冷战”政策?如何推行“冷战”政策?该政策实质是什么?这一组问题的设计,把此节课的重难点和盘托出,体现了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魅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告诉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发现疑点,培养其质疑的习惯。平常学习时,一定要学生搞清楚“是什么”,探究“为什么”,懂得“说明了什么”。学生只有经常这样做,才是真正学会读书,才能开发思路,挖掘潜在的创造意识。
  教学中,教师要勇于突破常规教学,以史实为依据,对已成定局的史实,运用悖逆法,设立新情境,启发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挖出教学中的隐性问题,交给学生猜测、推导、反证、启迪思维,使之得出富于创新的结论。值得说明的是,教师绝不能对学生提出与教材相悖的观点横加指责,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相反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假如学生走进误区,教师也要正确引导,要教育学生不但要从成功中获得经验,而且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意识,学生才能运用以获得的知识去探求新知识,解决复杂的历史问题,取得创造思维的效应。
  三、搜集素材,组织讨论,加强创造教育的实践
  搜集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所在,也就是围绕问题的疑点,找到与此相关的史实,用来佐证或推翻原有的论点。中学生有一定的阅读、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且能通过不同渠道收集到各种历史材料。对于历史教材中有关创新方面的知识点,教师也应该放手让学生搜集材料,组织材料。学生在收集到的资料基础上,经过分析、比较、鉴别等手段后,各种猜测、想法会纷至沓来,然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多地感受到创新的重要性,让他们在实践操作中,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如在讲如何看待哥伦布和郑和的远航时,我先让学生搜集有关两次远航的史料,然后让学生围绕时间、人员规模、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从时间、人员规模来讲,郑和远航超过哥伦布,但哥伦布探险航行,沟通了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为世界从相对分散、隔绝的状态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整体开辟了通道,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乃至全球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是郑和远航所不及的,哥伦布远航的历史意义也不能由于美洲遭到劫难而一笔抹掉。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少批评、多指导,让学生围绕收集的材料展开讨论,畅抒己见,尽情交流,以理服人,以探求真理为目标,从而产生正确的思想或认识,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目的。
  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方法很多。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时,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并非一日之功,因而,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须持之以恒,下大力气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也是时代对我们历史教师提出的要求。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的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那么怎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构建这样的学习氛围呢?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谈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小学 语文 课堂气氛  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一个老调重弹的话题,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新的课程标准退出之后,提高教学效率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效教学是指在师生双方共同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学生整个生命体得到真实的进步。体育课程的成熟发展关乎着学生身心成长,探索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甚为重要。  一、培养学
众所周知,初中语文课程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则主要来源于语文课堂,因此语文课堂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如果能够不
1.研究背景  痹证,是由于感受风、寒、湿、热之邪,使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麻木、重着,或关节僵硬、肿胀、变形、屈伸不利等症状的一种疾病[1]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一堂好课绝不应该孤立于生活之外,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新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回归生活是新课程及其教学改革的一大基本走向。本文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如何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进职高数学课堂。  一、将生活问题引进数学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
近几年,我国的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由应试教育已转轨到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只告诉学生是这样,而轻视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没有把知识的来龙去脉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严重受到阻碍,在这种情形下,新课标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更新旧观念,树立新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势在必行。过程教学是实施新课标的好模式,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摘要: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李镇西曾说,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就是源于他的爱心教育,他还在他的书中这样说“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因此,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学生的一切;没有爱,教师的工作也就失去了意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学生普遍认为材料解析题比较难,也是学生考试失分的主要题型,材料解析题是中考历史的主要题型之一,解答好材料题对学生的学习有重大的意义。在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把握其解题方法与技巧:一、审清设问规定,明确取舍方向。二、认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三、联系课本相关知识,归类对号。四、构筑提纲要点,准确组织答案。五、认真检查,查漏补缺。六、重视平时训练及课堂延伸,及时
摘要:历史课堂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一位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 爱国主义 方法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历史课堂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渠道。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当把爱国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概念的教学,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是学好定理、公式、法则和数学思想的基础,搞清概念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概念的引入与生成,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真正理解概念,在概念运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新旧理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