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美丽瞬间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5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玛丽·斯蒂文森·卡萨特是一位不受世俗观念束缚,一心投入自己热爱的艺术事业的女性,在受了正统的学院教育之后又遇到了终生挚爱的印象主义画派。卡萨特早期绘画多为妇女喝茶或出游,成熟时期的创作主题多是母亲与幼儿。她的作品造型生动,色彩丰富,描绘了平实生活中所蕴含的美,具有一种稳定、清晰、朴实的风格。
  关键词:卡萨特 印象主义 女性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玛丽·斯蒂文森·卡萨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法国艺术界活跃的美国女艺术家。玛丽从幼年时代起就接受法语和德语的教育,后来能说一口流利的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从7岁到11岁她同家人住在欧洲,欧洲成为了卡萨特的又一个精神和文化家园。她的绘画中拥有着古典主义的范式影响,但她一生热爱印象主义,孜孜不倦地追求对光与色轻松自然的描绘。她与雷诺阿、毕沙罗、马奈、墨里索特别是德加建立了亲密的友谊,自1879年第四届印象派画展以来,她与他们一道展出画作。卡萨特虽然被后人归为印象主义画家,在审美理想上却没有彻底摆脱传统影响。在绘画创作中,一方面她挚爱印象主义所探寻色彩表现技法和自然生动的构图,另一方面她始终没有摆脱古典的造型法则,和其他印象派画家不同,她的画作中素描造型相比较色彩造型占主导。可理想主义的造型又从未束缚住她对色彩的热情追求。其画作题材主要取自日常生活中的见闻,多半以妇女和孩童为钟爱的对象,特别是对母亲教养孩子的温馨描绘。她的绘画贯穿了一种传统和跳动着的现代性敏感,沉着、平静,使她的绘画独具魅力,与众不同,使她成为了一位有世界性声誉的艺术家。
  一 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技法
  1 早期传统学习
  19世纪,世界的中心在欧洲,无数青年学子远渡重洋来到这里希望能学到超群不凡的才艺。卡萨特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学院接受了学院派的训练,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卡萨特眼界大开,说服父亲让她前往欧洲进修。她先后学习于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长达8年。1879年,在北意大利研习艺术作品后,卡萨特告诉法国印象派女画家摩里索,同时代画家所知道的一切都是从文艺复兴以来的大师那里学来的:“我看到许多令人崇拜的东西,美丽的壁画,真的,我没有看到现代画家发现了任何东西……任何更多关于色彩和素描的东西。”这一段的学习为卡萨特最终确立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打下了基础。除了向名师学习之外,她还前去卢浮宫和欧洲的名教堂临摹,临摹古典大师的画作让她获益匪浅。
  卡萨特早期的视觉经验是通过学院派的规范性训练建立起来的,她研究古典传统以及已有大师艺术成果、研究自文艺复兴以来逐渐规范的透视、解剖、空间、体积、比例、构图和技法,选取古典题材。这个时期她的画作是古典再现性审美意识的形式表现,是不同于之后成熟时期的作品,首先注意的是当下性,尤其是人对世界的感受的不完整性、非仪式化,是基于表现性审美艺术的视觉范式。在此期间,她创作了《嘉年华会》(1872)、《女祭司》(1872)等带有学院主义色彩的作品。《嘉年华会》描绘了两位意大利女子从阳台向游行队伍掷花的情景。画面深色背景,从斜上方45度角投射到人物面部的强光,棕褐色调的运用,都可以看到是来自文艺复兴时期技巧的影响。《女祭司》题材是法国学院派画家的传统题材,画家用细腻的笔法刻画跟随罗马酒神的女信徒,戴着葡萄叶冠、穿着意大利的村妇装,人物的面部、手部和头发轮廓清晰,都来自于学院派的训练手法。
  2 印象主义的洗礼
  卡萨特追求的目标并不是名家古画,她要创作现代的作品,描绘她在自己时代的所见。1874年她定居巴黎,这一时期适逢欧洲艺术变革,法国印象派频繁活动,卡萨特接触印象主义,开始了对光与色的探索。印象派画家走出阴霾重重的画室,深入原野、乡村、街头写生,祈求真实的刻画自然;画家们借用最新的光学理论,抛却传统的固有色观念,使传统艺术孜孜以求、确定不移的本质变成瞬间生成的“真实”,卡萨特的古典审美意识逐渐被现代性审美艺术所置换。在一家商店的橱窗,卡萨特第一次看到德加的作品,这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从根本上改变了她的人生。
  卡萨特仔细研究她同时代画家的作品,吸纳他们关于画题和技巧的看法,固有色观念被悄悄搁置,代之的是力图捕捉物体的环境色彩和色彩的相互渗透、互相转化的关系,现代性滋生的色彩分型成为画面色彩的基础。《包厢中的女人》是她在1878-1879年间创作的歌剧院里的女性题材作品之一。整个画面没有统一的笔触形式,避开了褐色和深棕色,充分抓住颜料本身的质地感和形式感,运用了让人着迷的、戏剧般的浪漫光束,从主人公的侧面投射,在金色闪烁的色彩下主人公优美而妩媚。色彩的笔触带有速写性,不单纯是为表现物体的形,同时也为了调整色彩的光效应。细腻的笔触表现女性漂亮的肩部和双臂,粗线条恰当地描绘出纱制的华美礼服,呈现出一位上流社会的美少妇健康、开放、自在地微斜身子倚靠座位的形象。不难看出,卡萨特已经掌握了印象派风格的画法,对光影的处理方式和笔触、色彩的运用,与雷诺阿、德加相同题材的作品已有很多相似之处。
  欧洲漫长的学徒使卡萨特积累了准确娴熟的绘画技巧,但她追求的是挣脱而不是模仿传统形式。开风气之先的决心和敏锐的观察力在卡萨特绘画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她的绘画中排除了叙事性的文学内容,表现了对现实情境的自觉表现与自我感受,以自然笔触画出了物体的环境色彩、本身色彩的空间层次及相互渗透,从这些特征使卡萨特被后人归为印象主义画家。印象主义画家审美判断及审美观念主要取决于主观表现,在西方艺术哲学史上称作“主观论”,即一切从“我”出发,“我”是事物美不美的最终原因,美的判断可以简化为个别鉴赏或者对某一作品或某一事物的随机主观性反应。卡萨特在绘画中重视外光的表现和研究根据眼睛的判断观察和现场的直感作画,但她在审美理想上却没有彻底摆脱传统影响,虽然强调主观色彩感受、追求色彩解放,但造型上仍然要求严格写实,尚未摆脱古典视觉意识,从这一点上说,卡萨特是不十分“印象主义”的印象派画家。印象派其他画家用色彩来造型,在光、色中求型,轮廓通常模糊不清,强调形象与色彩的主观性,而她固守着古典的造型法则,画面上保持着一种均衡状态,她那富丽明媚的色彩始终未能动摇准确坚固的素描造型。她一生挚爱印象主义所探寻的美丽炫目的色彩和轻松自然的构图,理想主义的造型从未束缚住她对色彩的热情追求,把描绘自然风光和日常生活清新生动的感官放在首位,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了对象的迅捷手法,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
  二 质朴亲切的女性题材
  年过30的卡萨特才开始创作重要的作品。在这一时期,卡萨特基本摆脱了历史题材,描绘了欣赏戏剧、园艺活动、饮茶、海边休憩等等一系列女性日常生活的文化图像。作为美国人,她比其他法国画家更孤独,在结束了与那些艺术学校的年轻女孩时代的友谊和交游之后,她的社会生活主要限于她的姐姐和父母。她的这种孤独感使她从简单、充满活力的局部去关注,在自然界的喧嚣面前,她让对象保持自我,相互独立,以敏锐和现实主义的方式致力于描绘时尚景色和日常生活。这一时期中上层女性每天的例行活动,不外就是沐浴打扮、缝纫、育儿、待客,她从这些女性家庭琐事中敏锐地发现女性的美好,悄然流露出女性的情感和自尊,自然地展现给世人。
  《莉迪亚在花园阅读》(1880)和《喝茶》(1880)两幅作品没有了矫饰的痕迹,笔触轻快而有变化,微妙的色彩关系处理使画面清新自然,有一种对安静的家居生活充满深情的理解,有一种明显的亲密感。《莉迪亚在花园阅读》注重空气的瞬间效果和室外光线,用明亮的色彩栩栩如生地再现人物,背景花园模模糊糊,画中人物——卡萨特的姐姐莉迪亚快乐而自信,体现出卡萨特对现代女性独立之美的赞赏,这种女性的独立意识透着一种美国式的骄傲。卡萨特虽然仰慕法国的文化传统,学习法国的艺术和文化,但是在内心深处还是保留着美国人的自信和自我认同感,这种笃定的自信心和清新自然的安定感,成为她作品的一种独具的气质。
  在19世纪90年代以后,卡萨特著名的母子题材的作品发展成熟。她的许多作品都描绘了中产阶级生活中健康清新的母子形象,如对婴儿柔嫩肌肤的表现十分准确和独到。卡萨特终身未婚育,但她是易受强烈感情支配的女人,在她身上蕴藏着大量要倾注的爱,这个特殊的家庭生活场景,提纯了一种奇特的氛围,这种氛围给予这些朴实的人一种永恒宁静的气度。卡萨特透过“玻璃防护”凝视着他们,可以观察却无从经历,错过婚姻和生孩子的机会令她痛苦,她在生活中所放弃的女性温柔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升华,充分展现出画家对于现实生活的憧憬和热爱。
  在《床上的早餐》(1897)中素描造型仍起重要作用,然而轮廓线却已被短促的、不鲜明的笔触打破,如沿着孩子双腿的分界处。有着红润脸庞、圆肚子,近乎完美的孩子似乎出自圣经故事中的婴儿基督,但是母亲的形象不同于拉斐尔笔下圣母的一派宁静柔美,画家笔下的母亲身处于现代日常生活场景之中,平静安宁地教养孩童,履行家庭生活责任,同时也享受着家庭生活的温馨,情景交融,充满了自然亲切。《埃米和她的孩子》(1889)的画面更为精细,画家通过手的姿势与放置,发展成为一种表达感情的手段。画中,妇女牢牢地抱住了孩子,同样,孩子也轻轻地温柔地接触着母亲,这种姿势表现出母亲和孩子互相感觉到的安慰与抚爱,无法分离——母与子那种无法割舍的亲情似乎是卡萨特十分在乎和敏感的。
  三 版画中的日本风情
  卡萨特艺术风格还受到日本版画的影响。1890年4月,巴黎举行了日本印刷艺术展览,卡萨特参观后曾写信给友人,认为那是彩色印刷中最美丽的绘画。日本版画的主要特征是轮廓鲜明,强调侧面影像、柔和色彩、对比装饰图案、平面二维空间、戏剧性视角的配景和人物,相比较西方绘画来说更能将复杂的物象趋于简单,从而显示出精神内涵。这正和卡萨特的审美趣味相吻合。
  卡萨特对日本版画的仔细研究强化了她的艺术线条特征,刻画得很精致,线条像是轻轻掠过纸面,题材还是日常生活和妇女的经常性活动,平涂色块的运用和简练流畅的线条,使这批作品优美中有一种高贵的气质。她把人物在生活中的生动瞬间效果,转化成艺术,无言的感情在对微妙细节的经营中弥漫出来,她的版画作品中把这种实践发展到了顶峰。她的油画、色粉画等也都可看到东方风格的极大影响。
  四 结语
  玛丽·斯蒂文森·卡萨特几乎将60余年的艺术激情都投入到纪念性的人物画创作中,她的作品构图简单,甚至倾向于自我重复,卡萨特希望在这种古典规则的约束下,创作出形象静穆、精神上动人的强有力的视觉效果。她深深地陶醉在印象派闪烁的光影中,以现代的方式“轻松的去实现”风格和内容的稳定性。
  她矢志不移地向理想努力,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风格和方法,并且母子的主题将她对现代社会的观察和艺术史中永恒的主题联系起来,透露出生命的光辉。她的艺术成就不止于绘画作品,为教育美国年青一代高尚的艺术品位,她将欧洲艺术品中最好的,不论是古代的和当代的,都搜罗、介绍到美国,力劝美国收藏家购买欧洲名画。没有她的协助,不会有那么多精致的艺术品横跨大西洋,在美国市场及博物馆中大放光彩,这是卡萨特在艺术成就之外一项独特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何政广:《世界名画家全集:卡萨特(彩绘亲情女画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 孙江宁:《影响西方绘画进程的100位画家》,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
   [3] 杰弗里·迈耶斯:《印象派四重奏:马奈与墨里索,德加和卡萨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简介:
   陈亚楠,女,1981—,河北石家庄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美术学,工作单位: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张建省,男,1980—,河北唐山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社会学,工作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红楼梦》人物对话中称谓语英译的对比分析,详细阐述了中英称谓文化的差异及其对翻译所造成的困难,深入探讨了异化和归化策略在杨氏和霍氏英译本中的应用,并指出二者的利弊。笔者认为,随着跨文化传播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翻译实践会呈现出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趋势。  关键词:红楼梦 称谓语 翻译 异化与归化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红楼梦》素来被誉为中国明清文化历
期刊
摘要2009年中旬京剧《赤壁》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两次共20场,场面火爆,2010年5月第三度回归舞台。本文试分析京剧《赤壁》如何在流行文化与现代传媒的充斥下挣扎求存:该剧恢弘壮丽的场面点燃了观众看戏的激情,同时也借电影《赤壁》的“东风”造势,挑战了观众对戏剧功能及属性的想象极限。人们对京剧的欣赏模式从“听戏”到“看戏”发生了转变,这样的转型虽然引发了争议,但对京剧艺术的发展,却是有益的尝试。  关键
期刊
摘要辜鸿铭是儒家经典英译史上的重要译者,其译文流畅,被西方社会广为接受。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作为理论基础,以《中国人的精神》中的中国典籍部分的英译作为个案,分析了辜鸿铭的归化翻译思想。  关键词:辜鸿铭 中国人的精神 翻译目的论 归化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以往的翻译研究着重点在“怎么译”上,无论是中国传统译论的“信达雅”、“形似和神似”、“化境”,还是西方的“泰特
期刊
摘要作为20世纪中国画界的一派宗师,张大千出演的是一个“传统的、纯粹的艺术大师”的形象。在人生形式上,张大千是以超世的心态入世;在艺术追求上,张大千是一个兼收并蓄,不断超越自我的“行者”;在中外文化交流上,张大千是一个传统的民族主义者。他的成就在于实现了古今、中外的文化大对话,并以亲身实践为20世纪中外艺术发展的双向互动范式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张大千 文化性格 现代艺术 启示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水彩画虽是舶来品,但其发展过程却孕育了深深的中国情缘。水彩画这种艺术形式一经与本土文化相承接,必然融入中华民族传统绘画的“意象”精髓、审美趣味和笔意气韵,展现出强大的表现力和生命力。  关键词:水彩画 意象 表现  中图分类号:J225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水彩画起源于欧洲,是文艺复兴时期在欧洲大陆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画种。水彩画艺术作为一种舶来品传入我国仅百余年,中国水彩画家在借
期刊
摘要本文从分析胶东民居户牖之美入手,以实地调研为例,挖掘传统民居中独特的审美意义,并为新民居设计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关键词:胶东民居 户之美 牖之美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门户”是民族文化中最基层的因素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性和传承性。门户是整个住宅最直接、最突出的标志,乃至在人们心目中,观门户便可知其家。窗,古时亦称“牖”,是中国建筑的重要构件。户牖作为一个单体,是建筑
期刊
摘要本文探讨了文人山水园林中表述出的情趣和魅力。文人山水园林师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它不仅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产物,同时也是审美精神的载体。文人精神在文人园林造园技艺中得以彰显,成为文人山水园林重要的美学表现。  关键词:文人园 师法自然 美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中国自唐代以来,诗人、画家乐于将居住和游乐环境的布局、构景,遵从“源于自然,师法自然”的原则,通过假山水池、一树
期刊
2010年10月7日,诺贝尔奖项中最受瞩目的文学奖在瑞典文学院揭晓,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摘得桂冠,成为第107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是28年之后,诺贝尔文学奖再度花落南美。上一次是在1982年,得奖者是《百年孤独》的作者、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  出生在秘鲁、留学并长期侨居欧洲、拥有秘鲁和西班牙双重国籍的略萨,被誉为西班牙语世界中“最具威望”的“结构写实主义大师”和拉美“文学大爆
期刊
摘要长城作为一项浩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在其军事功能消褪之后,积淀了一种巨大的审美力。其审美的主要元素是壮美,这里主要体现于其建筑的恢宏大气,在其恢宏大气的审美精神背后,长城还有鲜为人知的精细、精致、内敛灵秀之美。在河北秦皇岛境内就有很多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的敌楼装饰雕刻,它们附着于敌楼券门、券窗、射孔之上,具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不仅表现出戍边将士们非凡的艺术创造和艺术想象力,同时也给冰冷的军事防御工事
期刊
摘要冀中音乐会是冀中及京畿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组织之一,对冀中音乐会《普庵咒》曲牌在仪式中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仪式中《普庵咒》曲牌的来源、仪式功用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发现《普庵咒》的曲牌被局内人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祭祀音乐。以《普庵咒》曲牌为代表的祭祀音乐与信仰观念、崇拜对象、祭祀行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托,共同支撑仪式的进行。实际上,仪式音乐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社区居民之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