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斯福说:“一个好的数学家就相当于一个加强师。”这其实就是对数学思维的最大褒奖。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教育孩子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里的数学眼光就是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
一、找到学生的原生态思维
教学片断1:
教师在教学例题前,出示准备题:小宁和小春共有72张邮票,如果小宁和小春同样多,两人的邮票各多少张?学生很快就用72÷2=36(张)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生:72正好是小宁和小春的总数,小宁和小春张数相同,也是他们每个人的两倍。
这个准备题并不难,完全符合学生的原生态思维。
紧接着教师出示例题:小宁和小春共有72张邮票,如果小春比小宁多12张,两人的邮票各多少张?
师:这道题和上道题有何不同?
生:小春和小宁不一样多了。
学生尝试解决。
大部分学生:72÷2=36(张)36+12=48张 36-12=24(张)
这可以看出学生的原生态思维在哪里,以前学习的倍数都是正好,所以学生还停留在直接用数量除以倍数。尽管学生知道小春比小宁不一样多了,但还是用72÷2,这就是学生的原生态思维在作祟,也正是这节课学生的思维障碍,我们教师只有找到学生的原生态思维,才能突破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引导学生进行合情推理思维
逻辑思维能力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合情推理是解决问题教学的关键所在。只有引导学生把握问题和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合情推理,才能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品质。
教学片断2:
师:问题是求小春和小宁两人的邮票各多少张?而小春和小宁的邮票张数不一样多,怎么办呢?你能在线段图上演示吗?
学生通过线段图演示。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生1:72-12=60(张)小宁:60÷2=30(张)小春:72-30=42(张)
师:为什么要用72减去12,减出来的结果是什么,和小春、小宁有什么关系?
生1:用72减去12,是把两个不相等的量变成相等的量,减出来的结果就是两个小宁。
生2:72+12=84(张)小春:84÷2=42(张)小宁:72-42=30(张)
师:为什么要用72加上12,加出来的结果是什么,和小春、小宁有什么关系?
生2:用72加上12,是把小宁和小春变成两个小春,加出来的结果就是两个小春。
生3:72÷2=36(张)12÷2=6(张)小春:36+6=42(张)
小宁:36-6=30(张)
师:72÷2后为什么不直接加上12和减去12呢?
生3:72是现在两个人平均分的,但他们其实不平均,小宁多分了小春的6张,而不是12张,所以只需要加上6就可以了,加上12就把小春多的全拿走了。
三、鼓励学生验证反思
学生的验证反思,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好的思维习惯。需要学生对于所解决问题的答案作出判断,或是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教学片断3:
师:比较几种不同方法,在解题过程中有何相同之处?
生:把不相等的数量变成了相等的数量。
此处,通过学生的反思总结归纳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师:我们怎么才知道是否正确呢?
生:检验。
师:如何检验?
生:30+42=72就可以了。
师:如果我的答案是52和20也可以吗?52+20也等于72啊!
生:不行,52比20多32呢,而题中只多12。
师:看来检验,要满足题中的几个条件?
生:要满足题中的两个条件。
我们鼓励学生验证反思,就是要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不要轻易相信结论,善于反思总结经验,提出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我想说: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思维的教学,只有通过数学思维的引领,数学的学习才能走进学生。让学生学自己需要的数学,才能用数学的思维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石湫中心小学
编辑 张晓楠
一、找到学生的原生态思维
教学片断1:
教师在教学例题前,出示准备题:小宁和小春共有72张邮票,如果小宁和小春同样多,两人的邮票各多少张?学生很快就用72÷2=36(张)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生:72正好是小宁和小春的总数,小宁和小春张数相同,也是他们每个人的两倍。
这个准备题并不难,完全符合学生的原生态思维。
紧接着教师出示例题:小宁和小春共有72张邮票,如果小春比小宁多12张,两人的邮票各多少张?
师:这道题和上道题有何不同?
生:小春和小宁不一样多了。
学生尝试解决。
大部分学生:72÷2=36(张)36+12=48张 36-12=24(张)
这可以看出学生的原生态思维在哪里,以前学习的倍数都是正好,所以学生还停留在直接用数量除以倍数。尽管学生知道小春比小宁不一样多了,但还是用72÷2,这就是学生的原生态思维在作祟,也正是这节课学生的思维障碍,我们教师只有找到学生的原生态思维,才能突破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引导学生进行合情推理思维
逻辑思维能力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合情推理是解决问题教学的关键所在。只有引导学生把握问题和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合情推理,才能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品质。
教学片断2:
师:问题是求小春和小宁两人的邮票各多少张?而小春和小宁的邮票张数不一样多,怎么办呢?你能在线段图上演示吗?
学生通过线段图演示。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生1:72-12=60(张)小宁:60÷2=30(张)小春:72-30=42(张)
师:为什么要用72减去12,减出来的结果是什么,和小春、小宁有什么关系?
生1:用72减去12,是把两个不相等的量变成相等的量,减出来的结果就是两个小宁。
生2:72+12=84(张)小春:84÷2=42(张)小宁:72-42=30(张)
师:为什么要用72加上12,加出来的结果是什么,和小春、小宁有什么关系?
生2:用72加上12,是把小宁和小春变成两个小春,加出来的结果就是两个小春。
生3:72÷2=36(张)12÷2=6(张)小春:36+6=42(张)
小宁:36-6=30(张)
师:72÷2后为什么不直接加上12和减去12呢?
生3:72是现在两个人平均分的,但他们其实不平均,小宁多分了小春的6张,而不是12张,所以只需要加上6就可以了,加上12就把小春多的全拿走了。
三、鼓励学生验证反思
学生的验证反思,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好的思维习惯。需要学生对于所解决问题的答案作出判断,或是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教学片断3:
师:比较几种不同方法,在解题过程中有何相同之处?
生:把不相等的数量变成了相等的数量。
此处,通过学生的反思总结归纳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师:我们怎么才知道是否正确呢?
生:检验。
师:如何检验?
生:30+42=72就可以了。
师:如果我的答案是52和20也可以吗?52+20也等于72啊!
生:不行,52比20多32呢,而题中只多12。
师:看来检验,要满足题中的几个条件?
生:要满足题中的两个条件。
我们鼓励学生验证反思,就是要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不要轻易相信结论,善于反思总结经验,提出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我想说: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思维的教学,只有通过数学思维的引领,数学的学习才能走进学生。让学生学自己需要的数学,才能用数学的思维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石湫中心小学
编辑 张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