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陈士铎“生中之克,克中之生”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中医学五行理论,从脏腑本身的属性来阐发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理论不仅可用于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联系,而且还可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关键词:中医;五行理论;生中之克,克中之生;陈士铎
中医五行理论将肝、心、脾、肺、肾五脏分别隶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五行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五行配五脏,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五行生克乘辱来进行阐述,陈士铎在此基础上丰富发展了中医五行学说,他提出了“生克之变”的新思路,用以阐述临床上诸多用常规的中医五行学说无法解释的现象。
1.生中之克,克中之生的概念
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体现了生克的辨证统一关系。生中有克,即脏腑之间,如果本身之气充实则相生,在某些病理状态下本身之气不足或有余则可以相克。克中有生,即原本相克的脏腑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2.“生中之克,克中之生”与五脏的关系
当代名医秦伯未[1]指出临床上运用五行生克需注意两点:首先须以内脏为基础,离开了内脏活动的真实反映来谈五行,便会落空;其次必须依据病因和病情的发展,在辨证论治下适当地运用五行学说,否则也是不切实际的…。
陈士铎在《石室秘录.论五行》中详细阐述了五脏之生克观,不仅将原先比较抽象的五行关系进行发挥并且提出“生中之克,克中之生”的理论,更为难得的是将其演绎的具体生动,进一步结合临床治疗,使得这一理论不再空洞。
陈士铎用“五行多水则不生,五行无水亦不生”阐释“生中之克”理论,可以分述如下:
肾水生肝木,母旺则子旺,肾水不足则耗伤肝阴,即“肾生肝,肾中无水,水涸而火腾矣,肝木受焚,肾何生乎”。
肝木生心火,肝阴不足则木焦,进一步会耗伤心阴,即“肝生心,肝中无水,水燥而木焦矣,心火无烟,肝何生乎”。
心火生脾土,火暖土,但心阴不足,心火过亢,亢则害土,即“心,君火也,包络相火也,二火无水将自炎也。土不得火之生,反得火之害矣”。
脾土生肺金,脾阴不足,则不能滋养肺金,即“脾生肺金也,土中无水,于土何以生物。铄石流 金,不生金反克金矣”。
肺金生肾水,肺阴不足,则会耗伤肾阴,即“肺生肾水也,金中无水,死金何以出泉,崩垆飞汞,不生水反克水矣。盖也”。
没有相生,就没有相克,没有相克,就没有相生。这种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互相为用的关系推动和维持事物的正常生长、发展和变化。正如明代医家张介宾[2]在其著作《类经图翼》中所言:“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而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3.临床应用
3.1生中之克
肾水生肝木,肾水不足则耗伤肝阴,临床常表现为头晕、腰酸耳鸣,夜间咽干、颧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水不生木.治法可用滋水法,方宜用六味地黄丸汤,大剂与之。
肝木生心火,肝中无水,肝血虚不能养心,心血亦虚。临床表现为目眩、不耐烦劳、筋惕肉瞤;心血不足.为心悸、少气、健忘、失眠,进一步出现心慌、脉象细弱结代等心气虚症状。治宜补肝,方宜用四物汤。
心,君火也,包络相火也,二火无水将自炎也。土不得火之生,反得火之害矣,此时宜用归脾汤。
脾土生肺金,土中无水,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脏,临床表现为纳少、便溏、乏力;肺脏气津两虚.为气短、干咳、或吐粘痰、咯血、口干、多汗、畏风,常见于肺痨后期。治宜培土,方选六君子汤,四君子汤等,此外还有《辨证录.咳嗽门》中补母止嗽汤。
肺金生肾水也,金中无水,不生水反克水矣。肺津亏.为气短、干咳、口渴;肾阴虚。为头晕、夜间咽干、腰酸.进一步颧红、潮热、盗汗等阴虚内热证。治宜滋养肺中之水。方宜生脉散或《辨证录.咽喉痛门》中子母两富汤。
3.2 克中之生
3.2.1 肝与脾
肝木克脾土,肝气旺而扰脾胃,表现为头晕、胁痛、易怒、胸闷、小腹胀、胃脘痛,吐酸,厌食,腹胀,大便泄泻等症状,然肝木又需依赖脾土的滋养,脾为后天之本,脾土得肝木以疏通,则脾土有生气。
3.2.2 脾与肾
脾土克肾水,脾胃实热耗伤肾精,可表现为口渴欲饮、多食易消、多尿、消瘦等症状。然肾水又需得到脾土的蓄积,水得土而畜积,则水有根基矣,不至于使邪水泛滥成灾,肾中真水亦能安于宅而润泽万物。黄元御[3]在《四圣心源》中也提及:“水性降润,渗之以土气,则水不过润”。同理,脾土也能得到肾水的资助。
3.2.3 肾与心
肾水克心火,肾中阴寒过重克伐心阳,表现为心悸怔忡,胸中憋闷,形寒肢冷,甚者出现大汗淋漓,四肢逆冷,下肢或全身水肿等。然心火过亢,又需依赖肾水之相济,火得水以相济,则火有神光矣。
3.2.4 心与肺
心火克肺金,心中之火过旺损耗肺中津液,表现为心烦,汗多,舌红,口干,咳嗽痰黄,咽喉肿痛等症状。然肺金又需要心火的温煦,肺中寒气如果没有胸阳驱散,则肺气萧索而出现咳吐清稀涎沫,畏寒,四肢寒凉,遗尿等症状。何梦瑶说:“ 人但知生之为生,而不知克之为生,心火偏旺,则克肺金,若肾水充足,则火有所制,不但不克金,且温脾以生金,余藏同此论之。”
3.3.5 肺与肝
肺金克肝木,即肺气过旺克伐肝木,临床较为少见。然肝木又需得到肺金之斫削也,肝气过旺时得到肺气的肃降,使肝气降而不上逆为患。
4.体会
陈士铎在临床实践中擅于运用五行学说进行辨治,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发展了中医五行学说,他在《外经微言.五行生克篇》提出了“生克之变”的新思路,包含“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不全生,克不全克,生畏克而不敢生,克畏生而不敢克”等理论,用以阐述临床上诸多用常规的中医五行学说无法解释的现象。
参考文献:
[1]秦伯未.秦伯未医学名著全书[M]北京:中医古藉出版社,2003.序6,8-422
[2]张介宾.景岳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828
[3]黄元御.黄元御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698
[4]邓铁涛,郑 洪.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研究—从五行到五脏相关[J].中国工程科学,2008,10(2):7-12.
关键词:中医;五行理论;生中之克,克中之生;陈士铎
中医五行理论将肝、心、脾、肺、肾五脏分别隶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五行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五行配五脏,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五行生克乘辱来进行阐述,陈士铎在此基础上丰富发展了中医五行学说,他提出了“生克之变”的新思路,用以阐述临床上诸多用常规的中医五行学说无法解释的现象。
1.生中之克,克中之生的概念
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体现了生克的辨证统一关系。生中有克,即脏腑之间,如果本身之气充实则相生,在某些病理状态下本身之气不足或有余则可以相克。克中有生,即原本相克的脏腑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2.“生中之克,克中之生”与五脏的关系
当代名医秦伯未[1]指出临床上运用五行生克需注意两点:首先须以内脏为基础,离开了内脏活动的真实反映来谈五行,便会落空;其次必须依据病因和病情的发展,在辨证论治下适当地运用五行学说,否则也是不切实际的…。
陈士铎在《石室秘录.论五行》中详细阐述了五脏之生克观,不仅将原先比较抽象的五行关系进行发挥并且提出“生中之克,克中之生”的理论,更为难得的是将其演绎的具体生动,进一步结合临床治疗,使得这一理论不再空洞。
陈士铎用“五行多水则不生,五行无水亦不生”阐释“生中之克”理论,可以分述如下:
肾水生肝木,母旺则子旺,肾水不足则耗伤肝阴,即“肾生肝,肾中无水,水涸而火腾矣,肝木受焚,肾何生乎”。
肝木生心火,肝阴不足则木焦,进一步会耗伤心阴,即“肝生心,肝中无水,水燥而木焦矣,心火无烟,肝何生乎”。
心火生脾土,火暖土,但心阴不足,心火过亢,亢则害土,即“心,君火也,包络相火也,二火无水将自炎也。土不得火之生,反得火之害矣”。
脾土生肺金,脾阴不足,则不能滋养肺金,即“脾生肺金也,土中无水,于土何以生物。铄石流 金,不生金反克金矣”。
肺金生肾水,肺阴不足,则会耗伤肾阴,即“肺生肾水也,金中无水,死金何以出泉,崩垆飞汞,不生水反克水矣。盖也”。
没有相生,就没有相克,没有相克,就没有相生。这种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互相为用的关系推动和维持事物的正常生长、发展和变化。正如明代医家张介宾[2]在其著作《类经图翼》中所言:“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而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3.临床应用
3.1生中之克
肾水生肝木,肾水不足则耗伤肝阴,临床常表现为头晕、腰酸耳鸣,夜间咽干、颧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水不生木.治法可用滋水法,方宜用六味地黄丸汤,大剂与之。
肝木生心火,肝中无水,肝血虚不能养心,心血亦虚。临床表现为目眩、不耐烦劳、筋惕肉瞤;心血不足.为心悸、少气、健忘、失眠,进一步出现心慌、脉象细弱结代等心气虚症状。治宜补肝,方宜用四物汤。
心,君火也,包络相火也,二火无水将自炎也。土不得火之生,反得火之害矣,此时宜用归脾汤。
脾土生肺金,土中无水,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脏,临床表现为纳少、便溏、乏力;肺脏气津两虚.为气短、干咳、或吐粘痰、咯血、口干、多汗、畏风,常见于肺痨后期。治宜培土,方选六君子汤,四君子汤等,此外还有《辨证录.咳嗽门》中补母止嗽汤。
肺金生肾水也,金中无水,不生水反克水矣。肺津亏.为气短、干咳、口渴;肾阴虚。为头晕、夜间咽干、腰酸.进一步颧红、潮热、盗汗等阴虚内热证。治宜滋养肺中之水。方宜生脉散或《辨证录.咽喉痛门》中子母两富汤。
3.2 克中之生
3.2.1 肝与脾
肝木克脾土,肝气旺而扰脾胃,表现为头晕、胁痛、易怒、胸闷、小腹胀、胃脘痛,吐酸,厌食,腹胀,大便泄泻等症状,然肝木又需依赖脾土的滋养,脾为后天之本,脾土得肝木以疏通,则脾土有生气。
3.2.2 脾与肾
脾土克肾水,脾胃实热耗伤肾精,可表现为口渴欲饮、多食易消、多尿、消瘦等症状。然肾水又需得到脾土的蓄积,水得土而畜积,则水有根基矣,不至于使邪水泛滥成灾,肾中真水亦能安于宅而润泽万物。黄元御[3]在《四圣心源》中也提及:“水性降润,渗之以土气,则水不过润”。同理,脾土也能得到肾水的资助。
3.2.3 肾与心
肾水克心火,肾中阴寒过重克伐心阳,表现为心悸怔忡,胸中憋闷,形寒肢冷,甚者出现大汗淋漓,四肢逆冷,下肢或全身水肿等。然心火过亢,又需依赖肾水之相济,火得水以相济,则火有神光矣。
3.2.4 心与肺
心火克肺金,心中之火过旺损耗肺中津液,表现为心烦,汗多,舌红,口干,咳嗽痰黄,咽喉肿痛等症状。然肺金又需要心火的温煦,肺中寒气如果没有胸阳驱散,则肺气萧索而出现咳吐清稀涎沫,畏寒,四肢寒凉,遗尿等症状。何梦瑶说:“ 人但知生之为生,而不知克之为生,心火偏旺,则克肺金,若肾水充足,则火有所制,不但不克金,且温脾以生金,余藏同此论之。”
3.3.5 肺与肝
肺金克肝木,即肺气过旺克伐肝木,临床较为少见。然肝木又需得到肺金之斫削也,肝气过旺时得到肺气的肃降,使肝气降而不上逆为患。
4.体会
陈士铎在临床实践中擅于运用五行学说进行辨治,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发展了中医五行学说,他在《外经微言.五行生克篇》提出了“生克之变”的新思路,包含“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不全生,克不全克,生畏克而不敢生,克畏生而不敢克”等理论,用以阐述临床上诸多用常规的中医五行学说无法解释的现象。
参考文献:
[1]秦伯未.秦伯未医学名著全书[M]北京:中医古藉出版社,2003.序6,8-422
[2]张介宾.景岳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828
[3]黄元御.黄元御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698
[4]邓铁涛,郑 洪.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研究—从五行到五脏相关[J].中国工程科学,2008,10(2):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