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从一棵树开始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l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美术课中风景写生课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写生前对风景写生个个热情高涨,到了写生地点,面对眼前美丽的景色却不知如何下笔,绘画过程中状态百出,或是画面空泛,没有内容,或是处处都想画到,结果是画蛇添足无法收场,出现与写生前的初衷如此大的差距,学生经历中又多了一种措败的感觉。这样的风景写生课不少美术教师也觉得不好上。说到底这样的结局谁都不希望看到,问题出在了什么地方呢?
  一、错失风景寻缘由
  我想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是多种多样,这里不可能一一加以探讨。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对面前自然风景的繁杂失去了目标:画什么,画哪里?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从理论上讲绘画是人的精神和思想的物化,而其画面的内容产生也不是空穴来风的想象,“师法自然”的写生途径被古今中外画家所认可,自然的物象千变万化是绘画者重要的思想和灵感源泉。眼中的风景是客观存在的物,只有经过大脑的选择——怎么看风景,才能将其转化为我们的思想,如果没有这个过程,或是将看到的都画下来照相式的风景,学生的这些所谓作品就只能是无源之水,画面的失败就是必然的结局。从另一方面看,中学生已走过了天马行空的儿童画时代,他们不满足于物象的简单表达,追求画面的细致和美丽是他们更高的期望,但是又没有好的方法和途径来将自己看到的风景表现出来,从此以前的“小画家”不再喜爱自己曾经的选择,美术课就这样一次次结束了学生的画画梦。
  二、读懂风景抓关键
  就初中美术教材中设置风景写生课本身没有错,学生画不好风景画的第一步——怎么看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就更谈不上怎么想,怎么画的问题了。如何将学生的“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才可能让学生有“手中之竹”。我们姑且就从如何看一棵树开始。
  树木是风景画中常被画到的对象,一次课堂上我问学生“树的什么部分容易画?”“树干。”于是我让一位同学演示画一段树干,结果这位同学画了两条近乎平行的线就算完成了这段树干。其实只要细细观察树干就会发现,树干由于树形的不一,树干的姿态各有变化,树干上更有体现不同树种的树皮肌理特征,因此两条简单的线是无法表现出树干最基本的立体效果。这使我想起宋人记载唐代周昉画的李白像,“宣州长史粉墨工,谁令写此人中龙,细看笔力有俯仰,妙处果在阿堵中。”虽然表现的不是同一类题材,还是能看出这同古人细致观察是分不开的。树干在树木绘画中的独一性,其细节的表现就更为重要,少了这些细节,像之前学生画的树干如果将其截出一段让人去看,可以理解为电线杆,自来水管,甚至可以理解为是一双筷子。观察过程中的粗略眼光就使得学生形成的胸中之竹如雾中之花,又如何能画出好的“手中之竹”呢。为什么学生都认为树干容易画,这一点就说明徐悲鸿先生的“尽精微”思想正是学生们所少的。
  相对于树干,很多学生在树枝上花了不功夫,普遍出现的一种问题是树枝与树干脱节,许多树枝像是被生拉硬套上去的一样,另一种是树枝纵横交错形如乱麻,这样的画面可想而知。面对数量庞大的树枝,学生们既不能心平气和地去观察和理解树枝的生长规律,又不想少画一点力求面面俱到,此时学生们无法体会树木的美,倒是眼花缭乱的树枝让人烦恼不已。想当年齐白石老人画虾活灵活现,为了画这些虾,白石老人买了许多活虾养在盆中,每日都细细观摩其生活习性……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细细品才有味,对美的欣赏要从静开始,让学生心静下来,才有可能不被眼前的景象乱了阵脚,进而做出选择,什么要画,什么不要画,什么是重点要多画,什么可以一笔带过。这个问题上与其说是培养学生的技能还不如说是调整心态,所谓静而生思。
  树叶同树枝相比有许多相似之处,学生常画不好,没有弄清楚一片叶子的长相就去画一树的叶子,不知树叶如何生长在树枝上的,就让树叶像站队一样排在树上。若让学生明白一叶知秋的道理,我想此时的观察不单要细心细致,更要用心去体会才有收获。毕竟没有谁可以看一片画一片,一片不落地画好满树的树叶。一片树叶改变不了一棵树,一树的树叶可以改变一棵树,在整体和局部中把握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当然有悟的道理在内,这是用眼睛做不的。
  三、感悟自然留风景
  人类的绘画同文字一同起源,无不体现客观世界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但人类同时也创造了新事物,它反映了人类的“外师造化,中心得源”,人类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风景画写生也不外乎同一道理,现实的风景摆在那儿,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怎么去学习和感悟自然就成了最重要的一步,面对自然,细致地看,追根求源的看,用内心去看。“山水心匠,自得处高”,有选择的吸收自然风景,将美的一面表现出来,同树木的写生是一个道理。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下老人和小孩坚守在农村。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中,“留守学生”“小候鸟”的教育问题逐步突显出来,成为社会焦点之一,农村中学普遍面临的教育难题之一。在长期缺失亲情和关爱的情况下,他们能健康成长吗?他们的学习还好吗?本文将简要分析留守初中生语文学科学习障碍成因,并就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对策作粗略探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
期刊
语文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课程改革使教师学生角色互换,教师只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师架”,改变教学方式是不难的,可学生要改变以往“依靠教师讲解获取知识”为“主动求知的态度与方式”还是需要一个过渡阶段的。而且与教师的引导关系密切,为使学生稳步地、尽快地转变学习的态度、方法,我在教学工作中虚心求教,仔细地观察,认真研究,认为通过“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这个培养过
期刊
展开卷帙浩繁的诗卷,咏月的诗词俯拾皆是,其中不乏名篇佳作。把“月亮”写进自己诗作的诗人数不胜数,但就入选初中课本的诗作而言,李白以五首写月的诗作雄居诸多古代诗人之首,可以说李白和月亮之间有种不解之缘。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诗作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内涵也往往不同。李白在他的作品中赋予了月亮哪些内涵呢?下面让我们结合他的几首作品来了解一下。  唐开元十三年,踌躇满志的青年李白要走出自己的家
期刊
俗话说,爱过方知情重,醉过方知酒浓。读书也是这样,只有读过,才知道书的浩瀚,也才能知道自己的渺小。  从小,我就喜欢读书,无论什么样的书,只要能借到手,我就会马上如饥似渴的读起来。那时候,我读的书以小画书为主,而且是偷偷摸摸的带回家,如果让大人看到了就会不停的唠叨,说我不好好学习了,净读闲书了,于是我就会被家长撵着去山坡上薅猪草。  读课外书,让我了解到了外面的世界,我开始用懵懂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
期刊
现代课堂改革之风可谓风起云涌,现代文的教学更是百花齐放。在这样的教育教学氛围中,我这个青年教师,尤其是对现代文的教学时常摸不到韵脚,不知该走向什么方向。然而一次说课比赛,让我从中领悟到了现代文教学的基本要领。现在以《济南的冬天》为媒介来说明我的思路。  首先是导入,熏染情境。借助多媒体配乐出示济南冬天的山景、水景图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来感受名家笔下的情怀。每一篇文章都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教育理论大师,给教师提的每一条建议,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所提的教育建议涵盖了教育的方方面面,书里蕴涵着无尽的宝藏,使作为教师的我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它像与教师面对面倾心交谈,犹如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身为校长,兼班主任,愉快地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读书、一起旅行,为每个学生写观察记录。他用自身的行动树立了永久教师的形象!  我们天天上课、
期刊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情感是人力求认识和趋向于某种事物的个人倾向,也是推动人去积极思考和创造的动力,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需要,因而那些不同的甚至相同的事物和情景,能引起人产生不同的态度和体验,人对事物没有情感,也就没有思考和创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情商低,则参与的动力就小,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等方面也收获甚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情感教育。那么什么是情感教育呢?
期刊
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直接领导者、组织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引路人。班主任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关系着班级建设的成败,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我是一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十多年,连续当了多年的班主任,从中使我认识到:教育是一门艺术,做班主任工作更是艺术中的艺术。在此,我想谈谈我对班主任工作的一点体会。  第一要有爱心。爱是幸福的源泉,有
期刊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应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出现为我们语文教学朗读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下面笔者就近段时间以来的语文教学为例,谈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朗读教学中的一点感悟。  一、巧用多媒体进行点拨,给学生一点朗读的悟性和灵感  巧缘于
期刊
语文是工具,它既是生活的工具,又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如何,无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什么是“语文素养”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表述: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