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幕降临,喧闹一天的校园安静下来,有一间教室却灯火通明。一群附小老师相约而至,围坐一起,介绍所读书籍,交流读书体会,这就是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的“行知读书沙龙”。
“行知读书沙龙”的成立来源于一次偶然的谈话。那是2013年夏天,学校正在进行抗震加固工程。一次中午吃完饭,和学校发展规划处的顾新佳老师在门房闲聊,谈到了现在一些年轻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在工作没几年就开始产生。他说,面对每天周而复始、千篇一律的工作,改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课,处理不完的杂事,应付不完的检查、论文、考试、评比,人似乎就是一架看不见的机器上的零部件,没有独立、理性的思考,我们的教育成了一种惯性的适应行为。我说,这是可以理解的,在这种状态下,作为教师的人文阅读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我们的年轻教师能抽点时间阅读世界经典著作,有某种基本的人文品质与普世价值观,一所学校能有几个“读书的种子”,或许能在学校琐碎繁忙的日常工作中增添一点思想的亮色和活力。这次聊天之后,他希望我能带领学校青年教师读点书,在青年教师中营造一点读书的氛围,并给这个活动取名为“行知读书沙龙”。
在征求了一些年轻教师意见的基础上,2013年10月24日晚,第一次“行知读书沙龙”活动在学校教师阅览室举行。阅览室做了一些布置,定做了一块背景画面,安排了一些茶点,十几位青年教师三三两两,随意而坐。围绕个人最近读书的体会各抒己见,或慷慨陈词,意气风发;或侃侃而谈,妙语连珠;或言简意赅,旨意深远。在第一次活动中,我也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坚持个人阅读,要有问题意识,要多选经典。最后,我给大家开列了一份书单,从教育到文学、哲学、史学,希望大家广泛涉猎。
一个月后的第二次活动,很多教师主动报名参加,那次活动中,全体成员共同欣赏了关于话剧《相约星期二》的视频。接着,七位年轻教师结合《陶行知文集》《活教育》《杜威教育名篇》三本书,列举实例,采用不同形式,和大家分享了各自关于儿童哲学观的感悟。
就这样,“行知读书沙龙”逐渐走下去,不仅在我校青年教师中产生了影响,还渐渐吸引了周边几所学校(八卦洲、燕子矶、迈皋桥)的青年教师也参与进来。读书的话题也越来越广,从教育类扩展到文学、历史、哲学。大家在一起谈余华的小说《活着》,谈日本盐野七生的历史著作《罗马人的故事》,谈南怀瑾的《论语别裁》,谈蒋勋的《生活十讲》;不仅谈读书,也谈电影。一次活动中,我们谈到了台湾导演侯孝贤新上映的电影《刺客聂隐娘》,由这部电影,谈到了侯孝贤的著名观点:其实全世界的人性没有很大不同,所有的文化都要解决“我是谁”“我该向何处去”的问题。这也是教育要解决的大问题。而我们的教育因为过多纠结于很多细枝末节,忽略了这种大方向。在这次谈话中,我向青年教师提到:每一个人,不论是当教师还是干其他行业,先要解决人自身的自由问题。每个人的自由包括两个层面:首先,要有自己的问题意识,要有自己发自内心的一种冲突,然后通过阅读与思考,以自己的眼光和悟性去领悟这个世界,得出自己的结论,做出自己的选择;其次,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不怨天,不尤人,不放弃,才能归于一种平静和自由。有了这种平静和自由,我们的教育才能不随波逐流,在自己的心中扎下根来。记得那次读书活动,江苏省特级教师金立义校长也参加了,他用四句古诗精彩地总结了读书的四重境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采菊東篱下,悠然见南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他希望青年教师能够捧起一本书,忘我地读社会、读自然、读自我。
“行知读书沙龙”逐渐在学校形成了一个读书的“圈子”,大家建立了读书交流的QQ群、微信群,发布在线主题帖、推荐好书帖、读书感言帖,随时交流读书体会。这其中也涌现了几个“读书的种子”,金立义校长长期担任《阅读》等杂志的特约编辑,是青年教师读书的领路人,其所带的徒弟姚赛巾、李雯等人近年来读书甚多,是读书会中的积极分子,成为成果显著的佼佼者;赵红老师坚持阅读,把读书获得的理论,运用到自身的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来,获得了学校、家长和学生的一致好评;顾新佳老师常看教育教学类杂志,出版了3本家庭教育类专著,发表了10多篇论文、案例,有近50篇论文、案例获奖;房爱斌老师多年来一直坚持个人阅读,每年40本的阅读量,古今中外、各家经典,广泛涉猎,有较为丰厚的文化积淀。
捷克思想家哈维尔在《无权者的权力》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思想,叫做“存在革命”。他主张,一切从改变自己的生活开始,从改变自己的存在、改变自己的教育存在开始。以“建设自己”作为“建设社会”的开端。
“行知读书沙龙”成立4年来,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教师爱读书、读好书,通过阅读经典,滋养精神,开阔眼界,改进行为,力争使附小涌现出一批有人文情怀、有教育理想、有人生思辨、有书卷气息的教师。我们坚信,只要有一个人做,就会有一群人做,还将有更多的人做!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
“行知读书沙龙”的成立来源于一次偶然的谈话。那是2013年夏天,学校正在进行抗震加固工程。一次中午吃完饭,和学校发展规划处的顾新佳老师在门房闲聊,谈到了现在一些年轻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在工作没几年就开始产生。他说,面对每天周而复始、千篇一律的工作,改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课,处理不完的杂事,应付不完的检查、论文、考试、评比,人似乎就是一架看不见的机器上的零部件,没有独立、理性的思考,我们的教育成了一种惯性的适应行为。我说,这是可以理解的,在这种状态下,作为教师的人文阅读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我们的年轻教师能抽点时间阅读世界经典著作,有某种基本的人文品质与普世价值观,一所学校能有几个“读书的种子”,或许能在学校琐碎繁忙的日常工作中增添一点思想的亮色和活力。这次聊天之后,他希望我能带领学校青年教师读点书,在青年教师中营造一点读书的氛围,并给这个活动取名为“行知读书沙龙”。
在征求了一些年轻教师意见的基础上,2013年10月24日晚,第一次“行知读书沙龙”活动在学校教师阅览室举行。阅览室做了一些布置,定做了一块背景画面,安排了一些茶点,十几位青年教师三三两两,随意而坐。围绕个人最近读书的体会各抒己见,或慷慨陈词,意气风发;或侃侃而谈,妙语连珠;或言简意赅,旨意深远。在第一次活动中,我也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坚持个人阅读,要有问题意识,要多选经典。最后,我给大家开列了一份书单,从教育到文学、哲学、史学,希望大家广泛涉猎。
一个月后的第二次活动,很多教师主动报名参加,那次活动中,全体成员共同欣赏了关于话剧《相约星期二》的视频。接着,七位年轻教师结合《陶行知文集》《活教育》《杜威教育名篇》三本书,列举实例,采用不同形式,和大家分享了各自关于儿童哲学观的感悟。
就这样,“行知读书沙龙”逐渐走下去,不仅在我校青年教师中产生了影响,还渐渐吸引了周边几所学校(八卦洲、燕子矶、迈皋桥)的青年教师也参与进来。读书的话题也越来越广,从教育类扩展到文学、历史、哲学。大家在一起谈余华的小说《活着》,谈日本盐野七生的历史著作《罗马人的故事》,谈南怀瑾的《论语别裁》,谈蒋勋的《生活十讲》;不仅谈读书,也谈电影。一次活动中,我们谈到了台湾导演侯孝贤新上映的电影《刺客聂隐娘》,由这部电影,谈到了侯孝贤的著名观点:其实全世界的人性没有很大不同,所有的文化都要解决“我是谁”“我该向何处去”的问题。这也是教育要解决的大问题。而我们的教育因为过多纠结于很多细枝末节,忽略了这种大方向。在这次谈话中,我向青年教师提到:每一个人,不论是当教师还是干其他行业,先要解决人自身的自由问题。每个人的自由包括两个层面:首先,要有自己的问题意识,要有自己发自内心的一种冲突,然后通过阅读与思考,以自己的眼光和悟性去领悟这个世界,得出自己的结论,做出自己的选择;其次,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不怨天,不尤人,不放弃,才能归于一种平静和自由。有了这种平静和自由,我们的教育才能不随波逐流,在自己的心中扎下根来。记得那次读书活动,江苏省特级教师金立义校长也参加了,他用四句古诗精彩地总结了读书的四重境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采菊東篱下,悠然见南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他希望青年教师能够捧起一本书,忘我地读社会、读自然、读自我。
“行知读书沙龙”逐渐在学校形成了一个读书的“圈子”,大家建立了读书交流的QQ群、微信群,发布在线主题帖、推荐好书帖、读书感言帖,随时交流读书体会。这其中也涌现了几个“读书的种子”,金立义校长长期担任《阅读》等杂志的特约编辑,是青年教师读书的领路人,其所带的徒弟姚赛巾、李雯等人近年来读书甚多,是读书会中的积极分子,成为成果显著的佼佼者;赵红老师坚持阅读,把读书获得的理论,运用到自身的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来,获得了学校、家长和学生的一致好评;顾新佳老师常看教育教学类杂志,出版了3本家庭教育类专著,发表了10多篇论文、案例,有近50篇论文、案例获奖;房爱斌老师多年来一直坚持个人阅读,每年40本的阅读量,古今中外、各家经典,广泛涉猎,有较为丰厚的文化积淀。
捷克思想家哈维尔在《无权者的权力》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思想,叫做“存在革命”。他主张,一切从改变自己的生活开始,从改变自己的存在、改变自己的教育存在开始。以“建设自己”作为“建设社会”的开端。
“行知读书沙龙”成立4年来,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教师爱读书、读好书,通过阅读经典,滋养精神,开阔眼界,改进行为,力争使附小涌现出一批有人文情怀、有教育理想、有人生思辨、有书卷气息的教师。我们坚信,只要有一个人做,就会有一群人做,还将有更多的人做!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