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养儿,乡野式教育能否找回育儿真谛

来源 :知音海外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youcao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做任何与学业有关的事,不做带有训练目的的游戏,8岁时,女孩天天每天的“功课”就是为全家做一顿午餐、洗衣服,种菜,还有饲养她的两条狗、一头羊、十几只鸡、一群鸭和一只兔子。
  在重视亲子教育的今天,父母们认真学习着各种各样的教育理念,想把所有的爱都捧给孩子,但孩子们却变得越来越脆弱,一遭遇挫折就不知所措……而在北京,有这样的一对夫妇,他们带着年仅8岁患有上学恐惧症的孩子来到了乡间,让她回归最原始的田园生活,种菜养鸡、洗衣做饭,承担各式各样的家务。

遭遇魔咒,

逃离城市远遁乡间


  戎小捷和妻子冯丽丽都是出版社的校对。2001年,两人在北京组织起了小家庭,次年就生下了女儿天天。天天出生后,这对性格内向的夫妻便将爱全都倾注在了她的身上,对其呵护备至,生怕她受一点点委屈。
  从天天开始上幼儿园起,戎小捷夫妇便觉得天天有些不对劲,她每天入园前都抓着妈妈的手哭个不停。戎小捷和妻子本以为孩子只是怕生,过段时间会好,没想到天天的紧张一直得不到缓解,他们怀疑是幼儿园不好,给女儿换了一家又一家幼儿园,却依然无法令天天适应幼儿园生活。
  后来终于熬到了天天读小学,情况却越来越糟,天天一到校门口就脸色苍白,身体僵硬,哭着说:“不要上学,爸爸妈妈我怕……”爸妈只好拉着她的手往回走,一家人都哭得稀里哗啦。这样折腾了几周,戎小捷和冯丽丽彻底放弃了,他们默认了天天退学的事实。
  天天退学后,为了陪她,父母辞掉了全职工作,靠着做兼职为生。退学后的天天极度自卑,她不敢出门,每天待在家里看动画片。因为过度担忧,她总是做噩梦,因此吓得不敢睡觉,夫妻二人只好轮流陪她玩耍,经常玩到第二天早晨才能小睡一会。整整一个冬天,三人都没见过日出,除了陪孩子,戎小捷夫妇还要校对和做家务,因此日渐憔悴,苦不堪言。
  戎小捷有位当老师的朋友姓乔,乔老师的一位得意门生因为心理脆弱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这让她非常震撼,从此开始研究起儿童心理,曾经帮助过不少忧郁的儿童变得开朗起来。天天不肯上学的那段期间,刚好乔老师也在北京市郊养病。了解到天天的情况后,她提议让天天到乡下居住,接触一下大自然,戎小捷夫妇虽然觉得这个建议会让天天回归学校的时间变得更加遥遥无期,但也想不出别的法子,便同意了。就这样,戎小捷在北京的郊区租了一套四合院,准备开始乡居生活。
  2009年3月9日,戎小捷一家开着三轮车载着简单的家具来到了通州宋庄镇吴各庄,房东一家热情地迎接了他们。天天兴奋地在新家里转了又转,对房顶的烟囱和煮饭用的大柴锅特别好奇。冯丽丽问女儿喜不喜欢新家,天天说:“喜欢。但是我怕。”一家人忙了一整晚,糊好了窗户,铺好了铺盖,然后钻进了被窝,天天刚说了一句“我怕噩梦”,就累得倒头大睡。
  初春的夜晚寒意逼人,戎小捷夫妇被冻醒了多次,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他们许久以来睡的第一个囫囵觉。天亮之后,村里的公鸡开始打鸣,屋檐下麻雀叽叽喳喳地叫着,村民们的说话声也开始传来,一家人带着兴奋的心情开始了下乡后的新生活。
  对于一直生活在城里的天天一家来说,乡间的一切都是新奇的,不管是擦掉泥土就能入口的生萝卜,还是拾柴火用灶台煮饭的传统方式,都能引起三口人的浓烈兴趣。房东家的大妈也非常热心,一会儿送来葱蒜蔬菜,一会儿送来熬粥用的玉米粉,并一口一个“咱们就是一家人”,让戎小捷一家人非常暖心。

养鸡种菜,

乡野之间找回教育真谛


  刚开始乡居生活时,天天总是缠着爸爸妈妈跟自己一起玩耍,可是父母还要完成从出版社领来的校对任务,因此总是忙碌不堪。观察到这些后,乔老师提议由自己来教天天学做家务。
  此后,乔老师便经常看来天天,和她一起做饭。一开始饭是由乔老师做的,天天只是打下手,做一些洗菜、拿调料,准备葱姜蒜之类的事情。没多久,天天就不愿意配合了,哭着告诉妈妈:“我不喜欢乔老师,她老让我做不喜欢的事,还老批评我……”
  乔老师对天天比较严厉,天天闹性子不愿帮忙做饭,她便告诉天天,不帮忙就不许吃饭。听了这话,冯丽丽也觉得有些过分,但乔老师对她说:“我知道你们夫妇对孩子说话非常温和,很照顾她的自尊心,可为什么天天没有力量,什么都怕呢?因为她在学校和外面遇到的情况不是这样的,老师会批评、会惩罚,小朋友会欺负,会嘲笑……我就是给天天展现一个真实的普通人的一面,让她面对。”冯丽丽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不再干涉乔老师的教育方法。
  虽然天天不喜欢乔老师,但还是不情不愿地学会了做饭,一个月后,她已经能自己蒸米饭、包包子、炖排骨了,还尝试着独自出门买东西。除了做饭,她还和爸妈一起下田种菜,学着邻居大妈的样子用铁锹翻地,除草捉虫。
  天天养的大黑狗非常胆小,看见人就吓得四处逃窜,从不敢当着主人的面吃东西,天天怀疑自己的狗是一条傻狗。可是乔老师告诉她,小动物是有灵性的,多照顾它,多与之沟通,大黑狗就会变得越来越活泼。于是天天每日用温柔的语调跟大黑狗对话,还经常喂它好吃的,并带着大黑狗外出散步、看风景。慢慢地,大黑狗真的变得越来越开朗,开始跟天天一起出门。看到大黑狗在跟外面的世界接触后发生了变化,天天很受启发,忽然对妈妈说:“也许我也应该学着自己出去买东西。”说完这句话,她就问妈妈要钱出去买面条了,回家后还兴高采烈地同妈妈描述自己的购物过程,看着从来不敢和陌生人打交道的女儿迈出了一大步,冯丽丽百感交集,差点落下了眼泪。

完美回归,

弱孩子变身精英少女


  虽然生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天天还是不太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也害怕面对冲突,不敢面对批评,有一次她跟小伙伴东东发生了矛盾,不仅不知道安抚东东,反而进一步刺激了来自单身家庭的东东,惹得东东又哭又闹,还带小伙伴来打天天。   天天每次跟东东吵架,只要占下风,马上就会跑回家向妈妈哭诉,或者跑去跟东东的奶奶告状,害得东东被奶奶打骂。有一次,天天和东东发生了口角,东东非要将奶奶送的大黑狗要回去,而此时大黑狗已经成为了天天最亲密的朋友,她自然不舍得归还。东东便又哭又闹,当晚就发起了高烧。
  面对这样的状况,天天怕得不得了,但乔老师告诉她,怕是没有用的,最好的办法是跟东东沟通。于是,天天壮着胆子跟东东交流,说:“大黑狗可以借给你玩,但是你要答应我不要拴住它,也不能打骂它。”东东同意了。就这样,天天顺利化解了一次社交危机。
  后来两个小伙伴再次因为大黑狗发生了矛盾,东东的妈妈蛮不讲理地去抢走了大黑狗,将一只特别蠢笨的大白狗丢给了天天。天天一家都非常恼火,但又不知道怎么办。
  后来,在乔老师的点拨下,天天才明白原来东东之所以要抢自己的狗,并不是因为他多喜欢那只狗,而是因为自己的一些言行伤了他的自尊,所以他要通过这种行为表达愤怒。于是天天开始揣摩东东的心理,对他表达友善,两人渐渐消除了矛盾,开始一起饲养大黑狗,东东还承诺以后将黑狗还给天天。
  天气变暖后,爸爸还为天天买了小羊,以及小鸡小鸭,因为小羊是天天坚持要的,所以妈妈与她约定,要由她一个人来照顾小羊。虽然天天嘴上答应得很爽快,可是还是磨着妈妈和自己一起放羊,每当她想偷懒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的时候,就会提出不放羊。但乔老师告诉冯丽丽:“让孩子从小到大照顾一只动物,对她的意志力和感受力都极有好处,大人绝对不可以随便帮忙,否则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责任是可以随便推脱的。”见乔老师这么说,冯丽丽咬着牙跟女儿订立了规矩,由她负责照顾小羊,包括放羊、喂羊、打扫羊粪,并告诉女儿:“小羊是你要养的,所以我不会帮忙,如果你真的没法放羊,需要我帮忙,那就用做其他家务来交换,否则我就把小羊送还给牧羊人。”
  天天喜欢小羊,所以即便心里不乐意,还是乖乖地照顾起了小羊,嘴里当然有许多抱怨,但妈妈对此不理不睬。慢慢地,天天就习惯了这样的工作,每次放羊,她都会带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坐在一旁阅读,还照着爸爸买给自己的《常见野花》摘了很多花茶,有地黄花、蒲公英、苦菜花,她笑吟吟地向爸爸妈妈介绍每种花的药用价值,然后洗净帮爸妈泡茶,还贴心地摆上饼干,一家人坐在暖暖的阳光里享用下午茶。
  有一天,天天闹肚子,提出要休息一天。可是妈妈看她的病情并不严重,便建议天天用洗衣做饭来跟自己交换,自己去放羊。天天同意了。那几天,恰好爸爸出差了,妈妈又忙着去出版社拿材料,天天自己待在家中,除了洗衣服、照顾小动物,还给妈妈准备了晚餐。其间天天在煮粥的时候不小心烫到了脚,妈妈虽然心疼得要命,但还是没有批准她休息,于是天天一瘸一拐地忙前忙后,像个小大人一样,让妈妈潸然泪下。
  农村生活让天天从当初的小公主彻底变成了乡里娃,在农活和家务的锻炼下,天天变得越来越独立,而在跟小朋友打闹的过程中,她的社交能力也得到了锻炼,睡眠也越来越好。
  一年多之后,一直害怕上学的天天主动要求爸妈帮自己找学校。2010年9月,她进入一所乡间私塾就读,并直接跳到了二年级。三年后,天天转回了城里,并于2014年秋天升入初中。现在的天天,不仅成绩赶上来了,性格也变得特别开朗,还被同学们评选为班长和大队委,代表学校到处参加活动。四年的乡村生活让一个有上学恐惧症、胆怯到有些自闭的小女孩发生了如此神奇的蜕变,这让所有人都感到不可思议。冯丽丽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了这段经历,并出版了《下乡养儿》一书。她在书中这样描述那段乡居生活:
  窗户的灯光照着院子,鸡鸭狗兔羊都安安静静,天天坐在我腿上,我抱着她。
  村子里有说话的声音、狗叫声、电视响声、蟋蟀叫声,还有烧火的烟味、做饭的香味,泥土的湿味。
  过两天我们就可以去西瓜地买西瓜,种白菜和萝卜……中秋节我们可以看到清清楚楚的月亮……冬天烧土暖气的时候,我们可以在炉子里烤我们自己种的红薯。
其他文献
婚姻是一种学习与操练“爱”的机会。  中国女人在婚姻里常常爱耍“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小性子,男人若是不配合,通常会被冠以“你不爱我”“你自私”“你不心疼我”等等大帽子。本文的主人公张静(化名)原本是个普通的中国女生,身上有些中国女人常有的小脾气,令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她嫁了个荷兰老公之后,每当她想把这种中国特色的“作”在荷兰发扬光大时,竟然最终都是惨烈收场。荷兰男人真是不解风情的“死理性派”!远嫁
期刊
人的一生总是少不了遗憾,比如没有一副健康的身体,没有和爱人厮守到老,没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今年已经71岁高龄的杜雪琪对前两种遗憾体味颇深:丈夫在中年患癌,确诊后四个月就憾然离世,自己65岁的时候,也被查出了胃癌,遗憾占齐了两样,杜雪琪决定至少要在有生之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她的旅伴,却是已经90岁高龄的母亲。一对年龄加起来超过150岁的母女,在暮年当起了“背包客”,原因很简单:只为跑赢时间
期刊
2014年10月,浙江在线一则新闻引起人们关注:一个曾经担任卫生局一把手的局长,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服刑期间,该局长刻苦钻研,发明了11项国家专利,因此减刑获释,倍受人们赞赏。   无独有偶,同一时间,从中国海外抓捕小组传来消息,曾潜逃俄罗斯多年的、曾经在国内担任环保局长的郝伟波,被抓捕归案。郝伟波在俄罗斯曾发明多项科研成果,并以儿子的名义申请了俄罗斯国家专利。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传奇人物
期刊
“乖孩子,认真做作业,妈妈给你买冰激凌。”  “那,冰激凌加一块巧克力?”  “哎,好吧,冰激凌加两块巧克力,赶快把今天的作业做完!”  ……  这些话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熟悉,甚至成了许多父母的口头禅?可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先生会告诉你,你这是在“贿赂”你的孩子!  罗伯特·希勒夫妇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小时候生性好动不愿学习,小儿子读写困难。可是十几年后,夫妇两人却把两个孩子都培养进了常
期刊
2014年11月初,一代女神林青霞迎来60岁生日,这也意味着她步入了花甲之年。然而看起来风轻云淡的林青霞依旧光彩夺目,一点未生出老态。众所周知,林青霞是个标准的素食主义者,近年来学佛、写作,修炼得更是超凡脱俗。这位经典大美女,固守着自己的一套美丽法则。爱上那一桌子绿色  林青霞第一次出现在银幕,是17岁时的一部电影《窗外》,从而让观众记住了这张像天仙似的面孔。之后,她又拍了百部戏,《笑傲江湖》、《
期刊
提及裸体,可能大家多少会想到一些色情元素,但在英国,有一个历史悠久的裸体村,村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不穿衣服,光溜溜的,什么都一览无余,但见面依然会笑着问好,丝毫不会感到害羞。而且如果外地客想入住村内,也得脱光光才行。它就是位于英国赫德福德郡圣奥尔本斯的村落“斯皮尔普拉茨”,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裸体主义者阵地,已有85年历史。2014年12月播出的纪录片《一丝不挂》首次向世人展示裸体村这个神秘的地方
期刊
从艺40年,焦晃演过的话剧、影视剧己不下一百部,曾凭借《雍正王朝》扮演康熙而一举夺下“金鹰”、“飞天”双奖。如今已经78岁的他,依然思维敏捷、神采奕奕,经典演绎了电视剧《北平无战事》中的何其沧。对于这样一个宝刀未来的明星,人们在关注他在作品中精彩演出的同时,也关注起他的养生秘诀来。焦晃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归结为“四爱”:爱打太极,爱侍弄花草、爱静养和爱简单……迷恋太极   1959年,焦晃从上
期刊
卡米尔生长在法国南部索瓦镇一个单亲家庭,父亲在她年幼的时候就抛弃她和母亲马蒂尔达,跟一个女孩到美国生活。卡米尔五岁那年,马蒂尔达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受伤,双目失明。马蒂尔达原本生活就不宽裕,双明失明后,只能靠救济金艰难维持生活。   卡米尔很懂事,不但承揽了所有的家务活,还充当母亲的眼睛,经常给母亲描述,天空有多宽广,树木有多翠绿,花儿多么美丽。19岁那年,卡米尔考上了大学。这一年,马蒂尔达缠着卡米
期刊
人生实在奇妙,如果你坚持只要最好的,往往都能如愿。  ——毛姆  博茨瓦纳因水草丰美、地广人稀,下至平民百姓上至大酋长和政府高官都喜欢养牛。在当地,牛越多显得越富有,其社会地位就越高。人们手中有了钱往往不会存银行,而是积攒起来买牛。就连饲养万余头牛的农场主,在这里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一位山西小伙,走进这个神秘的非洲“牛王国”后,与一位美女农场主相爱,他有趣的异国爱情生活,令人大开眼界!邂逅时尚“牧牛
期刊
杰萨米·洛弗尔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讲师,同时也是个业余摄影师。2011年,洛弗尔在一家画廊看中了一幅画,却发现钱包不见了,钱包里有洛弗尔的信用卡、社安卡、驾驶证等很多重要证件。不过她并没有太在意,因为经常丢三落四,所以她认为钱包是被自己忘在家里了。   之后几天,洛弗尔因为忙于工作,将找钱包也忘掉了。直到一天早晨她打开信箱,看到一大堆的账单,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钱包是被人偷了。可恶的窃贼利用她的身份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