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必须运用某些衔接手段来达到意义上的连贯,否则就会导致语义含混甚至交际失败。尽管衔接手段在各种文体中都被运用,但每一种文体中使用的衔接手段又各具特色。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形式,其衔接手段有极为独到之处。本文以英国诗人马维尔(Marvell)的To His Coy Mistress为例,对这首诗进行了衔接分析,将逻辑语义学与文学语篇相结合,并阐明了逻辑与语言之间、逻辑语义与衔接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读者分析诗歌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诗歌 逻辑 衔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a)-0159-02
衔接分析在文学文体学里占有一席之地。然而近年来尽管逻辑语义学在该领域陆续有新的成果,逻辑与衔接两者之间却并没有很好的统一起来。很多对衔接的解释中都提到了所谓的“逻辑关系”,但却未能说明大量衔接纽带中的衔接机制。其实,通过探索从句间连词的特点,可以有效地发展衔接分析,从而说明逻辑与语言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本文首先介绍了衔接理论目前的研究现状,然后应用M.A.K. Halliday和Ruqaiya Hasan的经典衔接理论,对Andrew Marvell的To His Coy Mistress一诗进行了分析,提出从句间的衔接是存在的,且并非罕见,并着重对连接词进行分析。
1 衔接理论
很多文体学家都用到衔接分析,却未对衔接的构成达成一致意见,要么一句带过,要么将衔接与连贯混为一谈。Sally Stoddard在其书中指出了Halliday和Hasan对于衔接的最初定义的模糊性,并将研究点界定于代词和冠词等指示性衔接纽带。Gillian Brown和George Yule指出Halliday和Hasan所讨论的衔接关系为指称、替代、省略和词汇衔接,并对他们的理论表示支持。Geoffrey N. Leech和Michael H. Short经过大量简化之后,将语篇衔接分为交叉指称(比如代词的使用)和连接。显然连接包括句子间的逻辑连接和其他连接,或间接的意义连接。在连接领域我们可以找到关于连接词的例子(Halliday和Hasan认为应包括yet,though,和therefore等词),但Leech和Short并不了解逻辑连接和其他连接间的差别,更不用说间接的意义连接了。
衔接关系的不同类型学可以追溯到作者分析一个语篇的不同目的。Halliday和Hasan为语篇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但不同的人分析时仍只会选择他们认为重要的衔接实例。正如本文对Marvell诗歌的分析,就只着重于指称衔接、词汇衔接,以及连接词衔接。
人们在衔接分析中有一个常见的假设,即研究从句间的连接是可接受的。正如Leech和Short所提出的,仅仅研究句子间的关系对文学分析的实现是十分有限的。Halliday和Hasan也曾提出,从句间是可能出现交叉衔接的,如一个代词回指前一个从句中所提到的指称对象。但当从句由but或therefore等连接词连接时,该衔接纽带属于句法连接,而非语义衔接,因此不属于衔接的范畴。
Leech和Short将从句连接视为衔接是正确的。从句间和句子间通常都显示出同样的衔接类型,但这需要通过对逻辑结构的分析才能得以证明。
2 诗歌中的逻辑衔接
先用Halliday和Hasan的理论来分析Marvell的To His Coy Mistress这首诗。诗的第一句为“Had we but world enough,and time,/ This coyness,lady,were no crime.”Halliday和Hasan用“外指”来表示与环境语境有关的语篇,但这并不代表其本身是衔接的。在没有上文的情况下,上述诗句中的第一个代词“we”就属于外指。但联系诗歌标题(含有“his”和“mistress”)来看,“we”就是与标题相照应的,也就是衔接的了。同样,联系“we”和“mistress”来看,“lady”就属于词汇衔接了。“This coyness”就比较复杂了,可以说它是对标题中的“coyness”的词汇重复,也可以说它是下指。Halliday和Hasan提出像这样的词可能是词汇重复,也可能是下指,但没有说明是否可以同時具备这两种衔接能力。一个受逻辑控制的语言表现,会给句法单元分配单一的功能,比如量词。尽管逻辑和衔接是难解难分的,但并不是说逻辑就是一个完全清晰的抽象的体系,这种结构在语言学里才是常见的。衔接理论的发展一部分是对沿用逻辑模式的生成语言学的一种反应。使用生成语法的文体分析关注于句子结构,而非句子间的连接。从Halliday和Hasan的研究可以得出,任何受限于句子层面的语言学的研究都是不足以透彻分析语篇的。
为了多挖掘一些下指的例子,再来看诗歌的27~28行:“My echoing song;then worms shall try/That long preserved virginity;”。我们通常用“this”来表示距离的近,而用“that”来表示相对远的距离。上述诗句中的“that”就表示在开始提到的mistress's coyness和后来提到的her virginity之间有一个暂时的空间间隔。再如,“yonder all before us lie”(23行)唤起了空间距离感,“Deserts of vast eternity”(24行),“echoing song”和“And your quaint honour turn to dust”(29行)用不可改变的时间将衔接参照分离开来,“your quaint honor”回指“coyness”。
如果只看诗歌的前两行,那么用尽Halliday和Hasan的理论也解释不清。接着往下看,才能发现“time”一词是高度衔接的,它在第二节和第三节中都出现了一次。在第二节“Time's winged chariot”中,“time”被人格化了,而在第三节“our time”中,“time”被拟人化了。在“our time”中的所有格“our”的表达与诗人想要抓住这一瞬间的愿望一致。因此我们应该用及时行乐的传统思想来揣摩这首诗,而不是像有些评论家所认为的Marvell这是对形式的颠覆。在发展这段个人拥有的时间的过程中,Marvell使用了词汇衔接的变体,如“more slow”(即指诗人的爱生长得多快)和“vast eternity”。这首诗最特别的地方就是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数字,每一个数字代表凝视恋人身上一个不同部位的时间。第一个数字的出现是“ten years before the Flood”,然后是“An hundred”(13行),“two hundred”(15行),“thirty thousand”(16行),最后是“an age”(17行)和“the last age”(18行)。这一系列的表示时间的数字,最后用一个冠词“the”归结为一个整体。Halliday和Hasan提到,“the”通常代表后指,同时也表示专一性,在此诗中则符合Marvell表示一个永恒序列的尽头的需要,而有了这个尽头的定义,第19行的“For, lady, you deserve this state”才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正如在“this coyness”中的“this”一样,“this state”中的“this”也是表示一个现在的事实。但跟the fact of his lady's coyness不一样,这里的“fact”是一种假设的情况。 根据Halliday和Hasan的理论,诗歌的前两行只是由结构关系连接而成的,在其中不能找到其他的衔接实例了。现在按照Leech和Short的理论再来看一二行诗之间是否还可能找到一些其他的衔接关系,以及连接两行之间的语义关系又是什么。首先,我们可以发现Marvell给出的是一个通常以“If A, then B.”的形式出现的条件句。事实上,很多传统分析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将该诗的体裁归为“假想三段论”。尽管仅仅作为一个连接词与作为一个全面的因果关系所具备的连接力是有很大差别的,但这样一个条件句仍然具备连接的效果。然而鲜有评论家注意到,Marvell的这个条件句是很特别的:它具有一个反事实的先行词,即动词“had”。这个虚拟的条件句并非完全是“假想三段论”。动词“had”的使用意味着诗中的这对恋人并未拥有“world enough,and time”;如果他们拥有的话,那“the lady's coyness”就不成问题了。正是在这样的假设条件的前提下,诗人说“This coyness, Lady, were no crime.”,也正是在暗示其实她的“coyness”就是一种“crime”。这一节的剩余内容(3~20行)便描绘了这个假设所创造的世界轮廓,在那个世界里,这对恋人有着无限的时间。
3 结语
本文尝试指出连接词通常具有弱的或强的条件关系,这也为语篇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奠定了基础。在研究这些连接词时,并不能指出从句间的衔接与句子间的衔接有何不同。在对To His Coy Mistress一诗的分析中,未能分析出其从句间的逻辑联系,因此也无法发现这首诗是如何打破前两行诗的禁锢而展开的。
Halliday和Hasan提到,衔接分析大体并不能对语篇分析带来新的发现,对此他们是过于谦虚了。事实上,衔接的研究牢固地将逻辑植入了文学評论。本文对Marvell这首诗中逻辑的研究也在诗中得以体现,逻辑与语言、逻辑与修辞之间的古老分界不会再出现了。
参考文献
[1] Brown,Gillian and George Yule.Discourse Analysis.Cambridge:Cambridge UP,1983.
[2] Halliday,M.A.K.,and Ruqaiya Hasan.Cohesion in English.London:Longman.1976.
[3] Leech,Geoffrey N.,and Michael H.Short.Style in Fic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 New York:Longman,1981.
[4] Marvell,Andrew."To His Coy Mistress." Selected Poetry and Prose.Ed.Robert Wilcher.New York:Methuen,1986:40-42.
[5] Stoddard,Sally.Text and Texture. Patterns of Cohesion.Norwood:Ablex,1991.
关键词:诗歌 逻辑 衔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a)-0159-02
衔接分析在文学文体学里占有一席之地。然而近年来尽管逻辑语义学在该领域陆续有新的成果,逻辑与衔接两者之间却并没有很好的统一起来。很多对衔接的解释中都提到了所谓的“逻辑关系”,但却未能说明大量衔接纽带中的衔接机制。其实,通过探索从句间连词的特点,可以有效地发展衔接分析,从而说明逻辑与语言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本文首先介绍了衔接理论目前的研究现状,然后应用M.A.K. Halliday和Ruqaiya Hasan的经典衔接理论,对Andrew Marvell的To His Coy Mistress一诗进行了分析,提出从句间的衔接是存在的,且并非罕见,并着重对连接词进行分析。
1 衔接理论
很多文体学家都用到衔接分析,却未对衔接的构成达成一致意见,要么一句带过,要么将衔接与连贯混为一谈。Sally Stoddard在其书中指出了Halliday和Hasan对于衔接的最初定义的模糊性,并将研究点界定于代词和冠词等指示性衔接纽带。Gillian Brown和George Yule指出Halliday和Hasan所讨论的衔接关系为指称、替代、省略和词汇衔接,并对他们的理论表示支持。Geoffrey N. Leech和Michael H. Short经过大量简化之后,将语篇衔接分为交叉指称(比如代词的使用)和连接。显然连接包括句子间的逻辑连接和其他连接,或间接的意义连接。在连接领域我们可以找到关于连接词的例子(Halliday和Hasan认为应包括yet,though,和therefore等词),但Leech和Short并不了解逻辑连接和其他连接间的差别,更不用说间接的意义连接了。
衔接关系的不同类型学可以追溯到作者分析一个语篇的不同目的。Halliday和Hasan为语篇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但不同的人分析时仍只会选择他们认为重要的衔接实例。正如本文对Marvell诗歌的分析,就只着重于指称衔接、词汇衔接,以及连接词衔接。
人们在衔接分析中有一个常见的假设,即研究从句间的连接是可接受的。正如Leech和Short所提出的,仅仅研究句子间的关系对文学分析的实现是十分有限的。Halliday和Hasan也曾提出,从句间是可能出现交叉衔接的,如一个代词回指前一个从句中所提到的指称对象。但当从句由but或therefore等连接词连接时,该衔接纽带属于句法连接,而非语义衔接,因此不属于衔接的范畴。
Leech和Short将从句连接视为衔接是正确的。从句间和句子间通常都显示出同样的衔接类型,但这需要通过对逻辑结构的分析才能得以证明。
2 诗歌中的逻辑衔接
先用Halliday和Hasan的理论来分析Marvell的To His Coy Mistress这首诗。诗的第一句为“Had we but world enough,and time,/ This coyness,lady,were no crime.”Halliday和Hasan用“外指”来表示与环境语境有关的语篇,但这并不代表其本身是衔接的。在没有上文的情况下,上述诗句中的第一个代词“we”就属于外指。但联系诗歌标题(含有“his”和“mistress”)来看,“we”就是与标题相照应的,也就是衔接的了。同样,联系“we”和“mistress”来看,“lady”就属于词汇衔接了。“This coyness”就比较复杂了,可以说它是对标题中的“coyness”的词汇重复,也可以说它是下指。Halliday和Hasan提出像这样的词可能是词汇重复,也可能是下指,但没有说明是否可以同時具备这两种衔接能力。一个受逻辑控制的语言表现,会给句法单元分配单一的功能,比如量词。尽管逻辑和衔接是难解难分的,但并不是说逻辑就是一个完全清晰的抽象的体系,这种结构在语言学里才是常见的。衔接理论的发展一部分是对沿用逻辑模式的生成语言学的一种反应。使用生成语法的文体分析关注于句子结构,而非句子间的连接。从Halliday和Hasan的研究可以得出,任何受限于句子层面的语言学的研究都是不足以透彻分析语篇的。
为了多挖掘一些下指的例子,再来看诗歌的27~28行:“My echoing song;then worms shall try/That long preserved virginity;”。我们通常用“this”来表示距离的近,而用“that”来表示相对远的距离。上述诗句中的“that”就表示在开始提到的mistress's coyness和后来提到的her virginity之间有一个暂时的空间间隔。再如,“yonder all before us lie”(23行)唤起了空间距离感,“Deserts of vast eternity”(24行),“echoing song”和“And your quaint honour turn to dust”(29行)用不可改变的时间将衔接参照分离开来,“your quaint honor”回指“coyness”。
如果只看诗歌的前两行,那么用尽Halliday和Hasan的理论也解释不清。接着往下看,才能发现“time”一词是高度衔接的,它在第二节和第三节中都出现了一次。在第二节“Time's winged chariot”中,“time”被人格化了,而在第三节“our time”中,“time”被拟人化了。在“our time”中的所有格“our”的表达与诗人想要抓住这一瞬间的愿望一致。因此我们应该用及时行乐的传统思想来揣摩这首诗,而不是像有些评论家所认为的Marvell这是对形式的颠覆。在发展这段个人拥有的时间的过程中,Marvell使用了词汇衔接的变体,如“more slow”(即指诗人的爱生长得多快)和“vast eternity”。这首诗最特别的地方就是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数字,每一个数字代表凝视恋人身上一个不同部位的时间。第一个数字的出现是“ten years before the Flood”,然后是“An hundred”(13行),“two hundred”(15行),“thirty thousand”(16行),最后是“an age”(17行)和“the last age”(18行)。这一系列的表示时间的数字,最后用一个冠词“the”归结为一个整体。Halliday和Hasan提到,“the”通常代表后指,同时也表示专一性,在此诗中则符合Marvell表示一个永恒序列的尽头的需要,而有了这个尽头的定义,第19行的“For, lady, you deserve this state”才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正如在“this coyness”中的“this”一样,“this state”中的“this”也是表示一个现在的事实。但跟the fact of his lady's coyness不一样,这里的“fact”是一种假设的情况。 根据Halliday和Hasan的理论,诗歌的前两行只是由结构关系连接而成的,在其中不能找到其他的衔接实例了。现在按照Leech和Short的理论再来看一二行诗之间是否还可能找到一些其他的衔接关系,以及连接两行之间的语义关系又是什么。首先,我们可以发现Marvell给出的是一个通常以“If A, then B.”的形式出现的条件句。事实上,很多传统分析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将该诗的体裁归为“假想三段论”。尽管仅仅作为一个连接词与作为一个全面的因果关系所具备的连接力是有很大差别的,但这样一个条件句仍然具备连接的效果。然而鲜有评论家注意到,Marvell的这个条件句是很特别的:它具有一个反事实的先行词,即动词“had”。这个虚拟的条件句并非完全是“假想三段论”。动词“had”的使用意味着诗中的这对恋人并未拥有“world enough,and time”;如果他们拥有的话,那“the lady's coyness”就不成问题了。正是在这样的假设条件的前提下,诗人说“This coyness, Lady, were no crime.”,也正是在暗示其实她的“coyness”就是一种“crime”。这一节的剩余内容(3~20行)便描绘了这个假设所创造的世界轮廓,在那个世界里,这对恋人有着无限的时间。
3 结语
本文尝试指出连接词通常具有弱的或强的条件关系,这也为语篇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奠定了基础。在研究这些连接词时,并不能指出从句间的衔接与句子间的衔接有何不同。在对To His Coy Mistress一诗的分析中,未能分析出其从句间的逻辑联系,因此也无法发现这首诗是如何打破前两行诗的禁锢而展开的。
Halliday和Hasan提到,衔接分析大体并不能对语篇分析带来新的发现,对此他们是过于谦虚了。事实上,衔接的研究牢固地将逻辑植入了文学評论。本文对Marvell这首诗中逻辑的研究也在诗中得以体现,逻辑与语言、逻辑与修辞之间的古老分界不会再出现了。
参考文献
[1] Brown,Gillian and George Yule.Discourse Analysis.Cambridge:Cambridge UP,1983.
[2] Halliday,M.A.K.,and Ruqaiya Hasan.Cohesion in English.London:Longman.1976.
[3] Leech,Geoffrey N.,and Michael H.Short.Style in Fic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 New York:Longman,1981.
[4] Marvell,Andrew."To His Coy Mistress." Selected Poetry and Prose.Ed.Robert Wilcher.New York:Methuen,1986:40-42.
[5] Stoddard,Sally.Text and Texture. Patterns of Cohesion.Norwood:Ablex,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