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细品解文本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xiang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直是高考语文中学生很难突破的一个模块。综观历年高考语文试卷,其所选文章都堪称经典。从题材上来说,大多数出题者钟爱的是当代知名作家的散文名篇。也不乏短小精悍、意蕴丰富的当代名家的小说文本。从思想情感上说,所选作品一般都能够紧扣时代的脉搏,都紧紧围绕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有着积极向上的精神价值取向。从内容上来说,所有选考的文章大多通俗易懂,字数在一千到一千五百字之间,中学生是能够在短时间内读懂的。总之,高考中所选的文学类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符合高中生认知发展的特点,适合他们阅读,并能点燃他们情感的文章。然而,这样精选的美文在高考中却常常被解读得支离破碎,学生给出的很多答案让人哭笑不得。
  仔细揣摩学生的答案会发现:学生分析文章往往不是根据文本内容来进行,而是用复习时讲到的答题思路、答题模式去生硬地套用;要么就是随意简单地抓住文中的几句话作应景的分析,而不是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作切实的分析。仔细观察学生答题的过程会发现:一篇总分为20分的阅读文章,学生往往三五分钟阅读,五六分钟答题,其速度之快叫老师“自叹不如”。与学生交流会发现:学生很多时候想的是对的,但是落笔形成答案却有了很大的偏差。深入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源,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导致了目前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困境。
  忽视文本,淡化文意。从学生在答题时的表现来看,他们机械地读一遍文章,带着问题到文章中找答案,却忽视对文本本身内容的概括与理解,忽视对文本传达主旨的思考与分析,忽视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与探究。再细究下去,这正是因为我们在文学类文本复习乃至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重视技巧思路、忽视文本,没有帮助学生树立起语文的阅读应在文本中求文意的观念,在分析题目的时候过分强调标准答案、参考答案才导致了这样的恶果
  重视技巧,流于形式。近年来高考中文学类文本的考题形式是比较稳定的,以江苏卷为例,作用题、表达特色题是每年保留的题型。在一轮轮的强化训练后,学生的答案也有了相当的“保留”,逢“作用”题学生不假思索便落笔:“与上文照应,为下文铺垫,照应题目,点明主旨……”这些术语堆砌、脱离文本的答案让我们感到很可悲,学生不是在阅读文章体会文意,而是拿着课堂上归纳总结的答题思路、答题模式机械套用。细想之下,这仍是忽视文本、淡化文意的恶果。
  思考不深、表达不准。在阅读中思考不深入,表达不规范不准确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很多学生在答题时只思考其一,不思考其二其三,表述成答案的时候不会使用术语。例如,2013年3月的南京市二模语文试卷上文学类文本《开小差》中第13题:请分析乙段中复杂的人物心理。多数学生回答“羡慕他逃跑”,“他逃跑成功,他也想像他一样逃跑”。这两个答案都只回答一半。题目已经明确写到复杂的人物心理,既然是复杂的人物心理,那么肯定不只一种心理感受。但是很多学生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第二个答案表达也不准确,题目明确要求回答人物的心理,那么在组织答案的时候,中心词应该是人物心理。“想像他一样逃跑”,有了“羡慕”的意思,但是不准确不简洁。
  那么,该怎么进行卓有成效的复习训练,提高学生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解题能力呢?
  先来梳理一下近几年高考所选文学类文本,散文:2007年《麥天》、2009年《上善若水》、2013年《何容何许人也》、2015年《比邻而居》;小说:2008年《候银匠》、2010年《溜索》、2011年《这是你的战争》、2012年《邮差先生》、2014年《安娜之死》、2016年《会明》。细细研究这些文章就会发现,这些文本内容上广泛复杂;情感上深刻细致,且表达含蓄,抒情内敛。喜欢用微言寓含大义,善于用细节表现人物形象,或者利用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暗示作品主题和象征人物品性,还有的善用侧面烘托、无形写有形的方法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和传统小说人物形象相对单一、好人和坏人界限分明、作者爱憎也分明不一样,创作者越来越讲究客观化,很少在小说中流露自己的褒贬倾向,或者他们就是想把一个故事按照真实的生活逻辑展示出来,企图让读者自行去判断,或者参与到创作中来。而高中生毕竟阅历尚浅,生活感悟较少,这些都增加了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难度。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学生增加阅读量,通过大量的阅读来熟悉写作者的表达习惯或者表现主题的手段。同时,还可以多阅读些文学理论方面的书籍,以了解当前时代文学创作的风气和特点。2012年高考成绩出来后,取得骄人成绩的南京一中的教师在分享他们备战高考的成功经验时就提到了要大量阅读。老师介绍说,每周都会印发5篇文章,让学生阅读,文末附上简单的思考题,引导学生阅读。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曹永军老师一直致力于给学生上真正的阅读课,他尝试了“夜读”“野读”等不同形式的阅读课,目的都是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这些同行的做法给了我很多启示:量变才能质变,大量的阅读才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根本。把强调阅读技巧放在首位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作为教师,我首先应该去广泛阅读,然后甄选出适合的文本推荐给学生。其次,我要对选出来的文本做分析和鉴赏,设计题目引导学生阅读,比如:(1)每一段的意思是什么?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2)文章的中心和主旨是什么?(3)文章写作上最主要的特色是什么?(4)能不能选择最有特色的段落进行赏析?(5)阅读中有什么疑难的地方,有什么可质疑的地方?以这样的五问法来引导学生赏析文本,便不会放任自流。
  除了大量的阅读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养成细细揣摩文本的习惯,增加他们对文字的敏感度,指导学生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及时捕捉那些细节来品味。教师要能把握住细节,还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摆进去”,同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同哭同笑”。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情感体验,形成感情共鸣,才能有效把握文本,做好题目。冷眼旁观,无动于衷,是历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失分较多的根本原因。再者,引导学生养成归纳和总结的习惯也必不可少。文章读多了,揣摩多了就能从里面找到那些有规律性的联系。比如,许多景物和情感联系得太久,往往成为一个固定的符号。这样,看到这个固定的符号可以有针对性地去思考。
  最后注意答题思路和技巧以及答题规范。辨明两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对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等进行集中归类。分类掌握“含义理解”题、“概括归纳”题、“表达作用”题、“分析鉴赏”题,以及“探究题”的常见提问方式、答题思路、一般答题模式及典型例题答案示例,诸如此类。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知识,规范答题,分数应该能够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211100)
其他文献
当前,高中作文教学普遍陷入了一种困境,作文就好似堆积货物的“仓库”,素材简单堆积的现象很普遍,假话、空话、套话遍地,很难有真情实感的流露。  一、堆砌素材的三种典型  1.堆砌历代“古人”  每次一出作文题,学生一下子想到的并不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却是不约而同地把眼光放到“古人”身上。某学生在习作《心灵的选择》的第一段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忧国忧民。‘举世皆
期刊
情感教育不但有助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进而提升教学效果。而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本身就有很丰富的情感,因此,通过语文教学进行情感教育就有独特的优势。然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过于重视,很少想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教育,最大程度地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使语文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成为对学生进行
期刊
散文是情思的浓缩,每一篇散文,都浓缩着作者强烈的感情。史铁生的《合欢树》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的一篇经典散文。这篇文章的语言淡雅、朴素,却在字里行间潜藏着深刻隽永的真情。如何在平淡的语言中发掘出刻骨深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紧扣文章语言的“矛盾处”,层层剖析,细细品味,发掘出深切的母爱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悲痛之情。课堂采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个性展示等形式,由学生主导课堂
期刊
柯灵的《乡土情结》中大量引用诗词和名言,为文章增色不少,细读这些引用内容,可以形成一个清晰的思维链条,对文本主旨的树立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开首便引用王维的诗句,渲染了浓重的乡思情绪,文本展开后,由古诗开始串联,到现代名言、俗语的不断强化,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情感启迪。这些古诗和名言,不仅有力支撑了作者的观点,也给读者带来了文学教育,提升了阅读品味。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围绕古诗和名言展开,以成功
期刊
孟子、荀子因生活的不同背景而形成了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性善说与性恶说。然而这两种学说提出的目的却是一致的,就是为统治者的治世提供理论根据。  说起先秦诸子中的儒家,人们自然会想到孔子、孟子和荀子这三个代表人物。有意思的是,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而孟子和荀子是孔子儒学思想的继承者,但这两位继承者的很多观点大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针锋相对。例如,孟子和荀子在王道上尽管具有相同点,都认可实现先王之治是
期刊
【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 1第二单元的首篇文章,也是教材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文,逐步落实“由教到不教”的目的,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尤为关键。  【学习目标】  1.解决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引领学生诵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感受语言的魅力和饱满的人物形象。  3.感受人物的爱国
期刊
诗歌代表着一个民族最精细的感受和智慧。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诗词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艺术瑰宝。在古诗词教学中,从最基本的语言材料开始,然后透过语言体验作者的情感,即“得意忘言”,对古诗词意象进行解读分析。古诗词意象解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提炼出古诗词意象解读之道,从寻找古诗词意象开始,了解和领悟古诗词意蕴,到感知古诗词意象具体形象和诗人情感,品析古诗
期刊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经感叹:“旧句时时改,无妨说性情。”而大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也曾说过:“捻断数茎须,才得春风又绿江南岸。”好的文章词句是经过作者的无数次修改得来的。  长期以来,很多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精批细改,但学生的写作水平却没有很大的提高。这种学生写、教师改的传统作文模式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作文教学中实施课改,我觉得可以尝试改变作文评改的方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
期刊
說题是一种教学教研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途径,也是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说题包括学生说题和教师说题。教师说题是类似于说课的一种教育教研展示和讨论活动,是说课的延续和创新,是一种深层次备课后的展示,是高三阶段进行解题教学的一种创新尝试。下面笔者以一道古代诗歌鉴赏题为例,从能力考点、考纲要求、解题思路、思维障碍、应对策略五个角度谈谈如何进行说题活动。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
期刊
纵观江苏省高考作文题,从《好奇心》《品味时尚》《绿色生活》《拒绝平庸》《忧与爱》到话题型作文“青春朽与不朽”“智慧”“话长话短与个性创新”“车与时代变迁”,都在思考我们的生活。而从日常作文教学的现状看,学生的作文常常言之无物、情感虚假,症结就在于缺乏对生活的关注与体验。这样的现状不仅使作文成为教师批改的包袱,而且违背高考作文的出题初衷,更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人生境界的提升。为此,关注生活,从生活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