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面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tong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北京人爱吃炸酱面,但真正讲究的时候是不吃炸酱面的。什么是“真正讲究的时候”?就比如办人生的三件大事的时候。哪三件呀?小孩儿出生,老人过世,再有当然就是过生日了。北京人办这三件大事都讲究吃面条儿,有所谓“人生三面”之说,但这“人生三面”都不能吃炸酱面。
  那这“人生三面”讲究吃什么面呢?无一例外,吃的都是打卤面。什么是打卤面?这就得先说说什么叫卤,什么叫汆儿。北京人拌面的浇头除了炸酱、芝麻酱外,一般分成两大类:一类叫卤,一类叫汆儿。
  简单来说,凡是蔬菜做的浇头,勾了芡的称“卤”,不勾芡的叫“汆儿”。比如既可以有茄子卤、西红柿卤,也可以有茄子汆儿、西红柿汆儿,区别就在于勾不勾芡。但打卤面的卤并不是简单的卤,而是按照特定工艺精心熬煮出来的。
  这卤怎么做呢?首先要煮大肉片儿,也就是把猪肉切成大薄片儿放在锅里用开水煮。按照老规矩,应该是用五花三层的硬肋—毕竟过去人们肚子里缺油水。要是嫌五花肉油腻,也可以换成里脊,这样打出来的卤会相对清淡。水咕嘟咕嘟开一会儿,撇干净浮沫儿,就可以煮肉了。当然,肉不能用白水煮,要把各种调料装进小纱布口袋里一起煮。
  这煮肉的调料可是个关键。俗话说“五味调和百味香”,打出的卤味道怎么样,几乎全在這调料上了。如果仅仅放点儿家里常用的花椒、大料、桂皮什么的,打出的卤好吃不到哪儿去。中医讲“药食同源”,讲究的调料必须是按照中药的配伍、用道地的药材调配出来的。什么砂仁、蔻仁、茴香、贵通、丁香、肉桂、甘草……不下十几味,而且品种和配比还应该随着季节变化。您不会调配怎么办呀?没关系,中药铺有卖的。各家的配比不太一样,所以煮出来的肉味道也不太一样。您可以多尝几家,选一种自己喜欢的。
  等肉煮到差不多的时候,要放进去泡发好的干货,比如木耳、黄花、海米、干贝、玉兰片。讲究的话,还应该放上处理好的口蘑,兑上泡好的口蘑汁儿。口蘑里沙子多,不容易弄干净,要图省事,也可以用香菇代替。地道的吃法还要加一种叫鹿角菜的海藻,只是现在不容易买到了。
  有人问,打卤面里为什么非要加这些泡发的干货?加这些干货不仅是为了提鲜,更是因为这些东西代表着普及版的山珍海味。这既表示了对这一餐饭的重视,也表示了对来宾的格外尊重,意思是:“您瞧,我连山珍海味都给您上了。”但这些干货又不是非常稀奇难找,寻常人家也买得着、吃得起,这样才能形成规矩。如果到哪儿都凑不齐,或一般人都买不起,也就不会有这么大的认知度了。
  当然,仅有这些细料还不够,还得加上适量的葱、姜、酱油和盐提味儿。不过酱油和盐都不能加太多,因为吃打卤面并不像吃炸酱面似的得拌匀了,而是浇上卤稍微拌一下就得,酱油和盐加多了颜色不好看不说,吃起来也会齁嗓子,就体现不出卤的鲜味儿了。
  煮到什么火候就算行了呢?等肉煮得用筷子轻轻一杵就能杵出个窟窿的时候,就算煮到家了。接下来要勾上薄薄的米汤芡,让汤汁看上去光亮滋润,再拿个鸡蛋打散了,用筷子小心地滗蛋液,让它顺着两根筷子之间的缝隙慢慢淌进锅里。这时千万别搅和。不一会儿,那蛋液就会凝成一大片薄薄的蛋花了。再点上一点现烧的花椒油,大功告成!
  吃打卤面讲究卤多面少。盛上半碗面,浇上半碗卤,图的就是卤的醇香。而且吃的时候不能拌,就那么边喝卤边吃面,那感觉才叫滋润。要是一拌,卤就澥了,韵味全失。
  说起来,面条儿本来是家常便饭,即使是“人生三面”的打卤面,用的也都是普通的食材,为什么要下这么大的功夫来做呢?就是为了表示这一顿虽然是家常饭,但因为意义重大,所以绝不能将就。您看,这么普通的食材,我做得多么用心!这既是对来宾的尊敬,也是对传统的敬畏。
  传统上,打卤面是郑重其事的面,不仅因为它好吃,更由于它饱含着礼数。所以有的地方的人在办喜事的时候也讲究吃打卤面,而且是升级版的打卤面。这种打卤面太丰盛了,以至于不能再叫打卤面了。那叫什么呢?叫喜面。哪儿人呢?天津人。
  天津人办喜事讲究吃喜面,这喜事首先就得说到结婚娶媳妇。天津人结婚摆席一般是在晚上。中午的时候,男女双方家里都得用喜面招待前来的亲戚朋友和街坊邻居。如果哪家老街坊有事过不来,还得准备好食盒,装上喜面,特意给人家送过去,讨个喜气,就像送喜糖似的。
  喜面吃的是打卤面,除此之外,还得配上四碟炒菜。这炒菜不是随便上的,也有一定之规。一般家境的人家上的是这几样:炒鸡蛋,在天津叫“炒合菜”,取和和美美的意思;肉丝炒香干,有的再加些韭菜;虾仁炒黄瓜;还必有一盘糖醋的浇汁儿面筋—这可是天津特色。您家要是富裕,那可以来一套升级版的:韭黄鸡丝、清炒虾仁、桂花鱼骨、肉溜蟹黄。除了这四碟炒菜,还得有八样应季时蔬当菜码儿,据说寓意四平八稳、绵延流长。天津风味的喜面,结合了京津地区打卤面、炒菜面和炸酱面的特色,显得格外喜庆热闹。
  不过,天津人理解的喜事可不限于结婚娶媳妇。乔迁之喜,那得吃上顿喜面;涨工资了,那得吃上顿喜面;孩子考上好学校了,那更得吃上顿喜面;钱包丢了又找回来了,那也得吃上顿喜面……这么说吧,凡是喜庆事儿,都可以吃上顿喜面。用天津话这么说:“喜事儿呀!回家吃捞面去吧您了!”喜面是天津的特色,带着天津人特有的喜兴气儿。
其他文献
许多老人把看电视当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什么会这样?  据《西安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有超过90%的老人日常习惯看电视,而且看得很频繁;70%以上的老人几乎天天看电视,即使很多时候没有真的看进去,还是稳坐摇椅、沙发上,面对电视发呆,或边看边打瞌睡。不仅是在西安,全国范围内不少老人退休后,交际圈缩小,只能通过电视获取信息、打发时间,填补没有子女陪伴而造成的空虚。  然而,当老人过度依赖
期刊
2017年即将结束时,《人民日报》微博发起了小调查,近3万名网友参与,票选出了大家心目中的2017年十大网络流行语。  戏精  戏精最早是比喻演戏很厉害的人,2017年由于一些粉丝圈的争论衍生出了贬义的网络释义,进而火爆起来。戏精的用法有褒有贬。作褒义用时是赞美某人的演技很好;作贬义用时指爱作秀,喜欢过分表现自己以赢得关注。  皮皮虾,我们走!  “×××,我们走”出自——款游戏,最初的版本是“源
期刊
我在一个微信群里看到一句话:一个人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在吃自助餐的时候能不吃撑。哎呀,特别扎心。检讨一下,我好像至今還做不到啊。  你看,我们这代人大部分肯定是饿不着了,但是我们往往还是摆脱不了心理上的饥饿感。我把这种现象叫作“穷根儿没断”。  比如,有很多阔太太一听到有做得逼真、卖得便宜的假名牌包,第一反应还是很激动,然后才想:我这么有钱,为啥要用假的呢?这也是穷根儿没断。  为什么说敞开吃也能不
期刊
国际自然摄影界有四大赛事,分别是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世界最佳自然摄影大奖赛、国际园艺摄影大赛和美国《国家野生生物》年度摄影大赛。袁明辉是第一个拿全这四大国际赛事奖项的中国人。  作为一个曾经还有全职工作并且有家庭责任感的男人,袁明輝每周留给自己一到两天的摄影时间。就是在这每周挤出来的摄影时间里,袁明辉创作出了让他获得各种奖项的优秀作品。  “把当时昆虫或植物的环境氛围捕捉下来,并赋予它们带有自己
期刊
人们常说“病从口入”,最近又发现“病从鼻入”——挖鼻孔也会患上肺炎。  英国利物浦热带医学院研究员维多利亚·康纳博士及其研究小组对40名成年志愿者进行肺炎细菌在人体皮肤上的传播过程实验。志愿者被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人,各组均接受肺炎细菌通过手指传播的测试。志愿者用沾上了肺炎细菌的手指挖鼻孔或是将鼻子凑近闻被肺炎细菌污染的手指。结果发现,挖鼻孔或揉鼻子时,肺炎细菌传播数量最多,传播速度最快。  康
期刊
日本人爱吃豆腐。江户有食谱,所谓《豆腐百珍》,全是围绕豆腐做文章。老一代日本人对做豆腐颇有执念,聊起来都有心得,譬如制豆腐须用国产的豆子;正经豆腐常是奶黄色而非纯白色—“白色都是贪图好看!”  尤其重要的是,豆腐是不能搬运的,不然味道会变。比如日本江户时代所谓八杯豆腐,是用六杯水、一杯酒、一杯酱油,加豆腐炖煮。看着平淡无奇,却要求是当地豆腐,未经颠簸,不然味道就变了。日本饮食大多如此:工艺用料未必
期刊
1951年4月的一天,上海广慈医院,电影《和平鸽》正在这里紧张地拍摄。扮演护士的一位女演员在拍摄一个抽血镜头时突然情绪失控,在片场又哭又笑。工作人员赶紧将这位女演员送到上海虹桥医院,经医生诊断,她精神病复发,不得不入院治疗。  这位女演员就是著名的“金嗓子”、中国最早的两栖明星、“民国四大美女”之一周璇。  周璇1920年出生于江苏一户苏姓人家。她的父亲毕业于金陵大学,先后做过牧师和教师;母亲毕业
期刊
王冕字元章,浙江诸暨枫桥人。他家境贫寒,自幼好学。据《王冕传》记载,他七八岁时父亲让他放牛,他就把牛放到田埂上,自己偷偷地跑进学堂听学生念书。傍晚回家时,竟然把牛忘在了田野里。父亲大怒,痛打王冕。后来王冕寄居在寺庙里,每到夜里,他就偷偷出来,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光诵读。安阳的韩性听说后,收他为学生。  王冕开始时追求功名,但是屡试不第。他一怒之下将参加科举考试的文章全部付之一炬,愤而出走。在游历北方
期刊
一  话说有一位当官的,因书本中有些句子难以理解,便问书吏道:“此处有高才否?”说的是官话。旁边的书吏乃本地人,一时未明白过来,以为问他此处是不是有高裁缝,心想高裁缝没有,但裁缝定然是有的,忙答曰:“有的!”当下领来与官儿相见。  官儿问道:“贫而无谄,如何?”  裁缝当然也是本地人,且没读过多少书,哪里听得明白官话,再加上进来时自然而然地认为,问裁缝的除了做衣服,还能有什么事情,忙答曰:“裙而无
期刊
老爸黄宗江很酷。也可以用“不靠谱”这个词形容他,对此很多爸爸的老朋友都会认同。我曾经问过爸爸的老朋友、指挥家李德伦叔叔:“40年代你和我爸爸,还有我宗英姑姑同住一个亭子间,怎么就没开导一下我爸,吸收他入党呢?怎么只管天天指导我宗英姑姑读《大众哲学》呢?”德伦叔叔支吾了一会儿,说:“你爸不需要政治。”  其实,党一直在我爸的周围。12岁时跟他一起写文章的小伙伴李普,他小学和中学的好朋友娄平,还有同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