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与鲁迅小说创作比较分析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long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法国优秀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与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鲁迅,两位文学巨匠创作的小说都广为流传,可谓各有千秋。本文对两者的小说从创作背景、现实意义、思想成就等方面进行比较,以资借鉴。
  【关键词】 莫泊桑;鲁迅;小说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9-0008-02
  居伊·德·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以上是二者在大众眼中比较公认的评价,由此可见,在小说创作上,鲁迅先生似乎略逊一筹。其实不然。下面,通过对二人作品粗浅的比较与分析,来共同感受二者小说的伟大成就与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小说的创作背景
  莫泊桑是一个具有丰富生活经验和饱满人生经历的优秀作家,从某种角度分析,他的一生,还跟多个层面和环节都是当时法国或者整个欧洲大陆的发展背景缩影。
  1870年,莫泊桑从一名懵懂的中学毕业生开始卷入当时的社会变革。由于长达数年的普法战争突然爆发,导致莫泊桑的大学梦想随之破灭。在莫泊桑进入巴黎大学不久之后,为了理想的感召和家国的情怀,他毅然决然地走出校园,投笔从戎,开始了军旅生涯。对于一个没有军队生活经验的青年来讲,战场上的所见所闻对他的刺激和影响是巨大而持久的。目睹了大量的生命凋零和流血呻吟,莫泊桑的内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二十年间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在战场烙刻下的记忆已经永远无法消除了,面对这种生活经历和人生记忆的最好方式就是将它们表述出来,通过自己的纸笔将国家的骄傲,文化的宝贵,人生的多变,生命的困苦通过文学淬炼成为一种文明的编码。此后,莫泊桑开始进入政府,体验了各种基层公务员的生活和工作生活状态。这些生活的磨砺让莫泊桑有了更为丰富的积累和更为深刻的思考,也为他的文学创作之路铺下了基石,指明了方向。
  作为民主斗士的旗手,鲁迅先生的生活和工作经历同样丰富多彩且历经波折。在晚清时期,风雨如磐的社会生活中,鲁迅的生活和思想都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也为了改变这个令人愤懑的国家,鲁迅先生开始寻找新的出路。1902年,鲁迅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在动荡的时局之下,类似莫泊桑的人生转折,鲁迅先生也因为日俄战争的爆发而产生了深刻的思想触动,由此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期望通过疗治中国躯体之病到疗治中国人思想之病的转变,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命运呐喊助威。最终,鲁迅选择了以用文学作品唤醒民众为己任,以拯救民族思想灵魂为目标。
  二、小说的现实意义
  从数量的角度分析,莫泊桑的作品之多可谓是傲视群雄。莫泊桑一生中创作的各种作品数量达到三百余篇,而且这作品质量皆优,实在是难能可贵。莫泊桑的作品实际上就是一部十九世纪法国社会各个层面和角落的“浮世绘”,它对当时的社会风俗、人情理法的描写以及各种民族命运和家国道路的分析也是入木三分,鞭辟入里。反观鲁迅先生的作品,与莫泊桑之间则有着鲜明的差异。如果说莫泊桑的优势在于数量庞大。那么鲁迅先生的小说则是以短小精悍而著称,其作品的数量虽然没有数以百计,却篇篇皆为经典。而且,鲁迅先生的作品带有着莫泊桑作品中并不多见的深沉冷静,甚至是冷酷残忍。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塑造了数量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的祥林嫂、陆老栓、阿Q、赵四老爷以及狂人日记中的众多人物形象。这些人都有着看似可悲可怜的一面,但是也有着大量的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陋习和愚昧。日益麻木和拒绝觉醒的社会民众,让鲁迅先生的内心感到愤怒和悲悯,却又无可奈何。鲁迅先生以犀利的笔触揭发当时社会的阴冷而缺乏人性的一面,鲁迅小说是对现实社会的冷峻刻画,带给我们的绝非只有震撼,而是有更多的思考。
  三、代表作品的比较
  《羊脂球》是莫泊桑先生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故事以一位不幸的女性羊脂球的遭遇反衬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各种人物的丑恶肮脏的灵魂,让读者认识了他们虚伪的面具下隐藏的都是污秽的思想。羊脂球的虚荣和卑劣在众多的故事情节中被一次又一次的无情披露,在需要为集体做出牺牲的时候,此前的种种虚伪表现和此时的无耻行径让读者愤然而起。鲁迅先生的小说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他的第一部小说集是《呐喊》。《呐喊》中的作品,大都写于五四运动的高潮时期,目的是要为新文化运动助阵振威,取名《呐喊》,意指作者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鲁迅的笔法细腻而深沉,同时又善于通过细节来烘托渲染宏观的主题。一个又一个的作品中人物形象让读者了解到了五四时期那个风云动荡,社会巨变的大背景下,个人、民族、国家法人命运,无助、麻木、懒惰、愚昧和自私的人性。鲁迅写小说虽然借鉴了外国小说的艺术经验,但他把外国小说的经验与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结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民族化的基础。鲁迅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主要是它在形式上是新的、成熟的,思想内容上是彻底反封建的,揭开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纪元。
  四、个人思想的魅力
  有人认为莫泊桑小说的思想情感过于感性化,也缺乏明确的政治意识。其实不然,因为正是莫泊桑小说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才赋予了作品真挚动人的情感,使一代又一代读者不断产生共鸣。例如《我的叔叔于勒》,这部作品是莫泊桑先生最著名的小说名篇之一。这部小说主要写“我们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于勒叔叔的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时候的表现和心理,通过菲利普夫妇前后对待于勒的不同态度揭示并讽刺了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充满功利主义的关系。读完这部作品,读者不禁要掩卷长思:在阶级社会中,亲情在金钱面前,是多么不堪一击。同样,鲁迅小说也和莫泊桑小说一样,总是会带我们进入深深的思索。正如伟大领袖毛泽东所言:“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这是对鲁迅先生个人思想魅力多么好的写照啊!鲁迅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那么,如何让民众认识到应该怎样做?鲁迅先生首先用小说的方式让民众认识了社会的很多弊病。“这几天,确凿没有纺纱的声音了。但夜深没有睡的既然只有两家,这单四嫂子家有声音,便自然只有老拱们听到,没有声音,也只有老拱们听到。老拱挨了打,仿佛很舒服似的喝了一大口酒,呜呜的唱起小曲来。”这是鲁迅小说《明天》的一个片断,短短的几句,不禁想到了当时人们的愚昧与麻木。当别人生活遭遇苦难,同胞们竟然“呜呜的唱起小曲来”。这是多么可悲又可憎的现象啊!民众如此,国家怎能不任人欺辱?   五、小说的艺术成就
  将莫泊桑和鲁迅先生的小说成就进行简单的对比并不是一种理智的做法,或者不是一种非常精确的评价方式,每个作家的创作风格和表达方式都有着某方面的相似之处,自然也存在着完全不同的鲜明差异。但是,如果要想在文学巨匠之间汲取力量和精神食粮由必须要分析他们之间的异同,以此来启迪后人的智慧和灵感,为文学工作者分享必要的经验和实用的技巧。首先,在讨论莫泊桑的文学成就时,則必须考虑到当时的文学世界发展的特点和阶段,同时也需要考虑到法国社会和欧洲大陆的社会变革。莫泊桑类似于以为十九世纪的文学思想启蒙运动的先驱者。他在自己的短篇小说中将当时社会工笔白描完整而清晰地呈现给每一位读者。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够感受到作者写作的逼真自然,这是成就的第一个维度。其次,相对于此前的相关作家,莫泊桑开始将笔端指向社会现实生活,尤其是底层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不幸和困难。这一点与其他的作家有着鲜明的差异,莫泊桑开始以一种追求披露社会现实,发掘人性缺点,用严肃的思想去思考人生,而不是用华丽的语言或者剧烈的情节转折等浮于表面的写作技法和取巧方式去打动读者。
  鲁迅先生同样敢于打破现实和传统的禁忌,在中国率先用白话文创作小说,直言不讳付撕破统治者的道具和遮羞布,把血淋淋的现实揭示出来,虽然这有时显得很残忍,但这总比让人麻醉而沉沦要好得多。例如《阿Q正传》,这部伟大的作品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文章讽刺了一些心灵丑陋的旧中国人,同时也道出了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存在的劣根性。所谓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都把人当成了一个个工具而已。二十四孝图更是一部活生生的灭绝人性的画卷。在鲁迅先生简练的文字中,我们不仅要了解一个人物的悲剧故事,更要反思一个民族的悲剧由来,更重要的是,在反思之后,要认识到:为了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必须除旧布新,排除万难,杀出一条血路!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莫泊桑先生和鲁迅先生的小说,亦正如此。需要了解莫泊桑小说,但更需要认识到鲁迅小说的价值,因为鲁迅小说不仅仅是中国的瑰宝,它和莫泊桑小说一样,也是世界艺术宝库的珍品!
  参考文献:
  [1]林学锦.莫泊桑与他的短篇小说[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02).
  [2]翟维琦.辛辣的讽刺 无情的鞭挞——莫泊桑《项链》简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03).
  [3]刘世剑.试论莫泊桑短篇小说的艺术特征[J].社会科学战线,1980,(03).
其他文献
【摘要】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以题画诗这一形式为一代画家曹霸立传:以诗论画,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以诗证史,也为后人研究唐代绘画留下了相当宝贵的资料。  【关键词】 杜甫;曹霸;《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3-0017-03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符号学的南京地铁空间艺
期刊
【摘要】 蒙古筝是具有悠久历史,并与蒙古族的历史发展有着密切关联的传统乐器之一,其独特的风格流传到至今,在传承的过程中蒙古筝的外形结构不断地改变和完善,经历十弦、十二弦、十三弦到如今的十九弦的流传过程。蒙古筝定弦法独特,演奏技巧丰富,适用独奏、合奏和歌曲伴奏等各种演奏。  【关键词】 蒙古筝;定弦;十弦;十二弦;弹奏;传承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
【摘要】 古代汉语中“非”与“常”因省略处理使“非常”具有了由词组取得名词性地位的趋势。但由于“非常”常链接名词性词组并受汉语韵律规则的影响,形容词性的“非常”大量使用。在使用中,其核心意义“异乎寻常、特殊”使形容词性的“非常”的主观性增强,从而产生副词化发展。  【关键词】 “非常”;词汇化;重新分析;动因;发展  【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期刊
【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对四位法国有影响力作家的研究,探求在法国本土作家的作品中是如何描绘法国大革命的,同时他们又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在选择研究的作品方面,主要选择他们的长篇小说,希望从局部的研究了解法国十九世纪作家对于大革命描写的整体倾向。  【关键词】 司汤达;雨果;巴尔扎克;法郎士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0)23-00
期刊
【摘要】 高职院校打造幸福校园,有助于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实现院校的高质量发展,并且可以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促进校园和谐氛围的营造。基于此,本文就围绕高职教育发展历程中如何打造幸福校园进行了分析与探究,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幸福校园的构建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幸福校园;高质量;构建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期刊
【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有英雄精神的民族,在重大灾难发生时,一个个英雄人物挺身而出,用高度的职业精神,保卫山河无恙,人间皆安。本文以马克斯·韦伯的天职观为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阐述理清韦伯的天职观的同时,连接与当代职业精神;在概括时代中英雄精神之后关联职业精神的内涵,又呼应韦伯的天职观,阐明新时代英雄精神与职业精神的重要性,倡导新时代青年以人民为信仰,以国家为信仰,爱岗敬业,恪尽“天职”,争做时
期刊
【摘要】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深化教育改革,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高校自身内涵发展,从而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新形势下,笔者通过对国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展开调查,从正确认识、加强引导、主动参与、结合特色、服务社会和需求导向几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提出了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高校;校园文化;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儿童读物是以儿童为阅读对象的文学作品,其目标读者的特殊性决定了儿童读物必须具备儿童可读性,必须是孩子们愿意读、喜欢读的东西。本文从押韵修辞的角度对英文儿童读物的语言展开了讨论,通过对大量英文儿童读物语言实例的分析,探讨了押韵修辞在英文儿童读物中的种类、具体使用形式及其在增强可读性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可读性;英文儿童读物;押韵修辞  【中图分类号】I046 【文
期刊
【摘要】 保罗·奥斯特是美国当代小说家,他的转型作《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是作者对自我身份的建构之旅。奥斯特因父亲的缺席而导致对自身身份确定性的质疑,出于对自我身份建构的需求,通过对父亲形象的解构,重新定义了父与子的关系并获得了父性,完成了对自我身份的重构。本文通过心理学来分析家庭伦理中父亲角色缺失对奥斯特身心的双重影响,通过记忆书写来分析记忆在解构和建构自我身份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 身份;解构
期刊
【摘要】 李碧华,香港作家、记者、编剧、教师。她的小说常常采用严峻冷静的语言以及绮丽鬼魅的笔调,描绘着爱情故事中的悲欢离合,表现着女性意识的觉醒。本文从以爱情书写传统、以爱情书写人性、以爱情书写“爱情”三个大标题,分析李碧华写作中的“非纯情写作”特色,探究《青蛇》中李碧华的古典美学审美视角,剖析出其对人性的审视和对爱情本质的思考。  【关键词】 李碧华;《青蛇》;非纯情写作  【中图分类号】I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