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中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并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观察和探究能力。而观察是学生进行科学活动的起点和基础,学生只有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才能进行研究,才能认识自己身边的事物。对于科学教学起始年级的三年级学生来说,《蜗牛》一课是学生真正观察小动物的起始课,开好这个头,对学生来说意义非常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做中学,学中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线,建立“以生为本”的全新学习策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活动和交流机会,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捉蜗牛、观察蜗牛的实验等形式,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做中学;观察;探究;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3-0277-02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是通过设计以下六个主题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
活动一:寻访蜗牛。科学课程提倡以学生的亲身感受为基础,让他们亲自经历寻找的过程,使他们感到亲自调查而获得信息的乐趣,这会比告诉他们感触更深。因此,我们在观察探究蜗牛的活动中,不是老师直接给学生提供观察探究体——蜗牛,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观察探究体——蜗牛,而且在捉蜗牛的过程中,学生也能获得一些关于蜗牛的认知。
活动二:帮蜗牛安个家。开展帮蜗牛安家的活动,让学生照顾小蜗牛、观察它的生活,体验如何关心他人,照顾他人,并从中体验到为人父母的艰辛,同时感受生命的珍贵,可以说此环节的设计是具有人性化教育意义的。
活动三:观察蜗牛的身体。三年级的学生还小,是科学学习的起始年级,对于科学观察的习惯正在形成中,教师的每一堂课都要关注学生的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指导非常重要。如何观察,如何记录,怎样去思考,都需要老师一点一点地去启发,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体会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
活动四:蜗牛吃食物的观察。观察蜗牛方案的制订是研究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由于观察小动物的科學研究刚刚起步,有必要指导学生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这样可以避免在研究过程中的盲目性,并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研究其他动物的方法。
活动五:观察蜗牛的运动。反复地讨论、整理、完善研究方案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基础的,这也是“学习主题”活动程序设计的基本前提。让学生先小组尝试讨论研究方案,帮助学生把握学习目标,使学习动机得以充分激发。而“组织交流各小组的研究方案”则成为主导任务的思维起点,并由此进发,着眼于“进一步讨论、整理、完善研究方案”,使学习过程具有了“最近发展”、“学生自主建构”的意义,而且也比原先按不完善的小组方案进行研究更具有实效性,使“学习主题”目标向结构化方向发展。
活动六:蜗牛报告会。小结阶段研究成果的过程是对探究过程的总结与反思,有助于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作进一步的分享。之后鼓励学生在课外对自己感兴趣的有关蜗牛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深入开展研究。一堂好课的结尾能给学生留下无穷的回味和思考,教师设计的别具一格的“作业”则是期望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激励着学生投身于“学校围墙之外”的探究。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三年级学生以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为主,对事物的兴趣是他们持续观察的动力,所以在活动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保持对蜗牛的那份兴趣,并激发学生观察蜗牛的更浓厚的兴趣,让学生从对蜗牛的观察主动迁移到对其他小动物的观察。本课教学的六个主题活动正是朝着这一方向努力的,并取得一定的成功,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确把握教材
本课是观察蜗牛这样的小动物,在活动中,我从动物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入手,在环境布置和材料选择上有的放矢,考虑较为周详。由于蜗牛具有胆小、怕受惊扰、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等生活习性,在环境布置上,我利用窗帘遮挡光线,并营造了一个适宜蜗牛出来爬行的物理环境;在材料选择上,蜗牛爬行的地方是一张明胶片,底下衬一张白纸。白纸是为了防止桌子与蜗牛相近的颜色混淆学生的观察判断,明胶片的利用有两大作用,第一是减少磨擦,利于蜗牛的爬行;其二是让学生能多角度地对蜗牛进行观察。在材料中还用到了纸杯,一方面是蜗牛会乱爬,会影响到课堂秩序;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把蜗牛套入纸杯中,减少分散注意力的因素,并会集中注意力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二、学生参与面广
在课前让每个孩子准备了蜗牛,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捉蜗牛、画蜗牛,使他们通过观察、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对蜗牛丰富的直接认识。并通过捉蜗牛的活动,培养学生对蜗牛的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初步感知蜗牛的生活习性。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探究过程。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有个别同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看别人怎样观察,听别人怎样介绍,也学到了知识。通过自评互评学生个个参与其中,同时我十分注意评价的激励性,使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肯定别人,欣赏别人。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目的。
三、创设究问题情景
营造既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又直观、简洁的探究学习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用介绍小伙伴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已有学习情况,既生动有趣,又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探究蜗牛的有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接受。让学生在工作单上用水彩笔画一只蜗牛,再次加深对蜗牛身体外形特点的理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更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总之,大自然是孩子进行科学探索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本课主要通过观察、提问、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叶禹卿.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小学科学[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7.
[2]王伟文.重返自然-博物学与小学科学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4.
【关键词】做中学;观察;探究;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3-0277-02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是通过设计以下六个主题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
活动一:寻访蜗牛。科学课程提倡以学生的亲身感受为基础,让他们亲自经历寻找的过程,使他们感到亲自调查而获得信息的乐趣,这会比告诉他们感触更深。因此,我们在观察探究蜗牛的活动中,不是老师直接给学生提供观察探究体——蜗牛,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观察探究体——蜗牛,而且在捉蜗牛的过程中,学生也能获得一些关于蜗牛的认知。
活动二:帮蜗牛安个家。开展帮蜗牛安家的活动,让学生照顾小蜗牛、观察它的生活,体验如何关心他人,照顾他人,并从中体验到为人父母的艰辛,同时感受生命的珍贵,可以说此环节的设计是具有人性化教育意义的。
活动三:观察蜗牛的身体。三年级的学生还小,是科学学习的起始年级,对于科学观察的习惯正在形成中,教师的每一堂课都要关注学生的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指导非常重要。如何观察,如何记录,怎样去思考,都需要老师一点一点地去启发,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体会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
活动四:蜗牛吃食物的观察。观察蜗牛方案的制订是研究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由于观察小动物的科學研究刚刚起步,有必要指导学生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这样可以避免在研究过程中的盲目性,并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研究其他动物的方法。
活动五:观察蜗牛的运动。反复地讨论、整理、完善研究方案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基础的,这也是“学习主题”活动程序设计的基本前提。让学生先小组尝试讨论研究方案,帮助学生把握学习目标,使学习动机得以充分激发。而“组织交流各小组的研究方案”则成为主导任务的思维起点,并由此进发,着眼于“进一步讨论、整理、完善研究方案”,使学习过程具有了“最近发展”、“学生自主建构”的意义,而且也比原先按不完善的小组方案进行研究更具有实效性,使“学习主题”目标向结构化方向发展。
活动六:蜗牛报告会。小结阶段研究成果的过程是对探究过程的总结与反思,有助于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作进一步的分享。之后鼓励学生在课外对自己感兴趣的有关蜗牛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深入开展研究。一堂好课的结尾能给学生留下无穷的回味和思考,教师设计的别具一格的“作业”则是期望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激励着学生投身于“学校围墙之外”的探究。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三年级学生以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为主,对事物的兴趣是他们持续观察的动力,所以在活动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保持对蜗牛的那份兴趣,并激发学生观察蜗牛的更浓厚的兴趣,让学生从对蜗牛的观察主动迁移到对其他小动物的观察。本课教学的六个主题活动正是朝着这一方向努力的,并取得一定的成功,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确把握教材
本课是观察蜗牛这样的小动物,在活动中,我从动物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入手,在环境布置和材料选择上有的放矢,考虑较为周详。由于蜗牛具有胆小、怕受惊扰、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等生活习性,在环境布置上,我利用窗帘遮挡光线,并营造了一个适宜蜗牛出来爬行的物理环境;在材料选择上,蜗牛爬行的地方是一张明胶片,底下衬一张白纸。白纸是为了防止桌子与蜗牛相近的颜色混淆学生的观察判断,明胶片的利用有两大作用,第一是减少磨擦,利于蜗牛的爬行;其二是让学生能多角度地对蜗牛进行观察。在材料中还用到了纸杯,一方面是蜗牛会乱爬,会影响到课堂秩序;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把蜗牛套入纸杯中,减少分散注意力的因素,并会集中注意力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二、学生参与面广
在课前让每个孩子准备了蜗牛,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捉蜗牛、画蜗牛,使他们通过观察、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对蜗牛丰富的直接认识。并通过捉蜗牛的活动,培养学生对蜗牛的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初步感知蜗牛的生活习性。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探究过程。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有个别同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看别人怎样观察,听别人怎样介绍,也学到了知识。通过自评互评学生个个参与其中,同时我十分注意评价的激励性,使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肯定别人,欣赏别人。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目的。
三、创设究问题情景
营造既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又直观、简洁的探究学习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用介绍小伙伴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已有学习情况,既生动有趣,又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探究蜗牛的有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接受。让学生在工作单上用水彩笔画一只蜗牛,再次加深对蜗牛身体外形特点的理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更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总之,大自然是孩子进行科学探索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本课主要通过观察、提问、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叶禹卿.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小学科学[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7.
[2]王伟文.重返自然-博物学与小学科学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