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情境:助推行动力培养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am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行动力培养和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性的特点相契合。通过巧设情境创设助推行动力培养,能够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经验及表象,进而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顺化”新知识。具体策略有:巧设代入式情境,明行动目标;巧设问题式情境,引行为动机;巧设参与式情境,促行动落实。
  关键词:巧设情境行动力代入式情境问题式情境参与式情境
  行动力,也叫实践力,是指学生运用相关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支持某种论断、表达和主张个人立场的能力,有采取行动调节情绪、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参与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能力,采取某种行动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行动力培养和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性的特点相契合,是实现知行统一目标的必然,是课程的落脚点。
  张华教授在《论核心素养的内涵》一文中指出,实践乃素养之母,一切实践均植根于情境之中。所谓情境学习,是指基于真实的、现实世界的任务而学习。在情境中,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顺化”新知识。本文试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早睡早起》一课为例,谈谈通过情境创设助推学生行动力培养的相关路径。
  一、巧设代入式情境,明行动目标
  代入感是指在小说、影视作品或游戏中读者、观众或玩家产生一种自己代替了小说或游戏之中的人物而产生的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借鉴小说阅读代入式的心理现象,可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用生动的故事来引发学生代入式的感受,引领学生的道德认知。一般来说,具体生动的故事情境不仅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而且其有趣、生动的情境能自然引发学生对自己早睡早起情况的共鸣。笔者执教《早睡早起》一课时正值下午第一课,学生已进入学习疲惫期。对此,笔者将网上搜索到的动画片进行了编辑处理,以倒叙的形式呈现了两个不同作息习惯的卡通人物——皮皮和尼卡的生活镜头。
  镜头一:在幼儿园,皮皮由于前一天晚睡,不但上学迟到,连踢球都打不起精神,而早睡早起的尼卡则在快乐地运动。
  镜头二:前一天晚上,尼卡听从妈妈的话,放好玩具按时睡觉,而皮皮玩得忘记了时间,也不听妈妈的催促,很晚才睡,第二天不能按时起床上学。
  这两个故事镜头虽然仅仅是片段,却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产生了良好的道德认知引领作用,使得学生明确了行动的方向和目标。首先,两个镜头中的卡通形象皮皮和尼卡对接现实人物,能让学生自然地对号入座。故事呈现的镜头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因此,播放完以后请学生猜一猜皮皮为什么会晚睡时,学生就会纷纷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叙述,如看书看得晚了、看电视入迷了、玩游戏忘了时间等,直接对接现实人物和事件,对自己不正确的行为进行自我反思。其次,故事镜头有助于学生自主确定学习榜样,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方向。故事镜头中的尼卡是一个积极正面的人物形象,他能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作息时间,能给学生以积极的行为引导,使学生不由自主地拿他与自己进行对照,形成模仿的内驱力,并确定明确的行动目标。
  二、巧设问题式情境,引行为动机
  没有相应的动机,根本不可能从事实践活动。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行为动机。问题情境是根据学生、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等具体情况,营造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行为动机。在《早睡早起》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以系列性问题创设包含作息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冲突,引发学生行为动机,推动实践。
  首先,笔者鼓励学生通过调查发现问题,铺垫问题情境。具体做法是:课前,笔者鼓励学生参与“作息时间小调查”活动,围绕问题“平时几点睡觉,几点起床,一天睡几个小时”,在家长的协助下完成调查任务。课中,笔者通过“睡眠博士”传达青少年健康的作息时间要求。在对比中,学生自主发现了自己在早睡早起中存在的问题,冲突也因此而产生。
  其次,链接生活中的问题,强化问题情境。为了深化学生认知,笔者又以教材中的三幅图画所呈现的由于晚睡早上起不来、来不及吃早饭、上课没精神等麻烦为引子,将问题与学生生活有效链接;接着以“儿科张医生的话”展示晚睡对青少年生长发育的负面影响,引发学生情感的震动;之后,再以“为什么我们有时会晚睡”为话题,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反思。这种将真实生活问题引入课堂、促发学生深度思考的做法,强化了学生早睡早起的意识。
  再次,引入案例评析,在问题情境中寻求策略。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笔者还以视频的形式呈现了学生生活中典型的晚睡案例,又以“妈妈的烦恼”为名呈现了小学生由于玩游戏、遇到喜欢的书籍读得不肯罢休、效仿大人晚睡、洗漱不抓紧等一个个真实问题,引导他们在分析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明确认识到晚睡不但会给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还会给家人带来烦恼,以后一定要随时注意自己的作息,提醒自己做到早睡早起。可见,巧设问题式情境,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实现知识内化、引发行为动机的有力抓手。
  三、巧设参与式情境,促行动落实
  参与和体验是低年段学生道德学习的重要方式。除了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借助图片、文字、音像等背景材料创设生动的问题和活动情境外,教师还应该巧设参与式情境,让学生亲自参与生动、有趣的具体情境,以更有效地增强他们的体验与感悟,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因此,在《早睡早起》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创设了虚拟与真实相结合的参与式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了他们的行动落实。
  首先,在模拟游戏中参与,强化体验。《早睡早起》一课第一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认识早睡早起的好处,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生活习惯。第二课时的教学重难点则是形成“我能一个人睡”的意识和行为,这也是低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脱乳期现象。综观学生实际,不能独睡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怕黑是主要原因。根据这一现象,笔者组织了“钻纸箱”的游戏体验活动,让学生轮流钻到漆黑的大纸箱中进行体验。因为纸箱里很黑,与晚上学生独处黑屋子有相同的感受。在这一模拟游戏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兴趣大大提升。他们从一开始的顾虑重重到进入“黑箱子”经历新鲜刺激,从接下来的跃跃欲试到最后的恍然大悟……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后,学生感受到独处黑屋没什么好害怕的,从而联系到晚上一个人睡觉时也没必要害怕,自己是小学生了,应该学会独处,学会一个人面对黑暗。
  其次,在课外延伸中参与,聚焦行动。《早睡早起》一课的教学结束后,笔者又给学生布置了课后实践作业,要求他们在家长的帮助下记录接下来一周每天的睡觉、起床时间,并注明是否单独睡觉,要求家长既是协助者又是监督者。真实生活情境的回归,体现了知行的有效统一,进一步助推学生行为的开展。记录单既是学生行为的指导单,也是行动的评价单。以真实的参与式情境为检验行动质量的标准,有效促进了学生行为的落实,大大提升了他们品德与生活的能力。
  当然,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创设活动情境助推学生行动力,要立足具体的教學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更要基于学生的生活。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应该具有情感性、参与性、预设性、调控性,同时还要关注生成性和针对性。巧妙创设教学情境,实现明目标、引动机、促执行、导评价等行动力发展,全面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涵育。
  参考文献:
  [1] 戴慧,唐凤林.论思想品德学科的核心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11).
  [2] 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
  [3] 陆琴.浅谈思想品德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重要性[J].小学教学研究,2015(5).
  [4] 王玉平.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之行动力的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5(12).
其他文献
摘 要:通师二附幼儿园的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破除了长期以来对幼儿教育的一个认知误区,也即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并把基于儿童生命本性的学习与发展真正落实在快乐而充满活力的自由游戏中,尤其是独树一帜的幼儿情境课程中。幼儿情境课程体现了中国幼儿课程改革的诸多创新,其中尤为引人瞩目的是以健康、表现和探究为主要内容的领域化课程设计,堪称幼儿课程的一大突破。这一课程设计的独特性质,造就了幼儿、
期刊
摘要:汉字之美,风光无限;汉字之源,古韵悠长。汉语文化课,领着学生梳文栉字,尝试以字解文,以拆字法、猜想法、信息提示法、例证法等探寻汉字之源,赏味汉字之美,以此引发学生对汉字寻美探源的兴味。  关键词:《鸭》汉字文化梳文栉字寻美探源  汉语文化周活动,让我有机会走近汉字,感受汉字的温度,感佩先人造字的智慧。活动中,我讲授了张一清先生的《鸭》一文,领着学生梳文栉字,以此引发学生对汉字寻美探源的兴味。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练习课,需要引导学生经历从“练”到“炼”的学习进阶。“练”突出的是知识技能的熟练掌握和实际应用,“炼”则更关注知识本质的提炼、学习能力和思维方法的渗透、学习习惯的烙印。贲友林老师执教的《有关分数、比的问题》练习课,注意“炼”素材:用极少素材生成丰富“题”材;“炼”思维:在关联思考中促进本质把握;“炼”习惯,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力提升。  关键词:练习课 学习素材 思维方法 学习习惯 《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既要有宏观整体的考量,又需要立足细节去推敲品味,从那些“貌不惊人”的字词中准确地理解作者所传达的情意,方能真正走进文本,体悟其神韵。江跃老师执教的《再塑生命的人》一课,抓住是“摔”还是“撕”、是“娃娃”还是“布娃娃”、是“语言”还是“生命”三个问题,带领学生在文字上如琢如磨,对细节反复涵泳体味。  关键词:文字推敲 比较阅读 《再塑生命的人》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谈到,
期刊
摘要:“单元整体建构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管中窥豹,建构单元认知的框架结构,从整体上把握研究方向和路径,了解主体内容和方法,以发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素养。基于《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节起始课的教学设计,阐述对“单元整体建构课”总体特点、设计策略、实施价值的思考。  关键词:单元整体建构课 知识结构 研究方法 《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将内容进行分割与细化,重点关注一
期刊
摘要:教学《小数乘小数》一课,基于之前的学习经验,学生理解算理与掌握算法的难度不大,但是,教师不能以强化技能训练为主,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低阶状态”,而应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具体地,可以让学生在提出问题、推理解释、一题多解中深入思考。  关键词:高阶思维 提出问题 推理解释 一题多解 《小数乘小数》  “小数乘小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整数乘法、
期刊
摘要:通师二附幼儿园多年来大力变革幼儿园管理的价值取向和运作模式,以开发幼儿情境课程为深化幼儿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借鉴国际幼儿课程研究的最新成果,充分利用情境教育实验基地的资源优势,根据自身的办学传统和优势,致力于探索具有时代特色、中国特色和自身特色的园本化课程——幼儿情境课程,从优化结构、优化资源、优化过程、优化评价、优化队伍、优化管理等方面,全方位推进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共生”的理想。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曲线上一点处的切线》一课,教学环节有五个:回顾旧知,引入课题;探究发现,建构概念;追溯历史,深化概念;应用练习,巩固概念;回顾总结,升华概念。教学立意有三点:经历概念形成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文化。  关键词:概念形成数学活动数学文化《曲线上一点处的切线》  在江苏省第十四届中学数学教学高级论坛活动中,笔者执教了一节研究课,教学内容为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1.1.2瞬时变化率
期刊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对一个“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案例的分析与改进为例,说明如何从学生“学”的视角加工教材例题: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中选择有趣的内容,解决学生的困惑;对于综合性的“问题串”,不宜整体呈现,而应分层揭示;对于例题的分析和解决,要在明确教材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有关材料组织学习活动。  关键词:教材例题 学生主体 教学诊断 有余数的除法  当下,教
期刊
摘要:在教学中,学生千差万别,教学方式也多种多样。但不管怎样,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学生的认知方式往往是相对固定的,具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教学先要“立序”,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施;而“选材”则不那么固定,可以多元丰富,根据学生实际与教学需要合理选取,有时“简单、朴素,能呈现数学核心本义”。  关键词:数学教学 立序 选材 《用字母表示數》  学生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之前,已初步认识了整数、小数和分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