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地图知识的掌握一直是学生的薄弱环节,新课改注重提升学科素养,读懂地图是历史材料题的基本要求。教学中教会学生制作、阅读和解读地图,培养学生“左图右史”的素养,有利于完善对史实的理解,提升历史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制作“母图”阅读地图解读地图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古人云:“左图右史”、“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就是在讲历史学习、历史研究中对时空的把握无比重要。最新的历史学科素养教育观中,时空素养毫无疑问是最基本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但在历史的实际学习中学生却又往往忽略地图,一是因为大家习惯于用文字符号表达心意,二是没有掌握好地图学习和应用中的正确方法。历史地图的学习已成为不少高中生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一项薄弱环节。本文以《中外历史刚要(上)》(统编版)教材为例,聊一聊高中历史地图学习素养的培养策略问题。
一、“做”地图
学历史首要的问题就是解决学生的记忆问题。历史书上那么多的地图,我们主张对付的办法是:自己先做一张地图记忆的“母图”,再根据这张“母图”去记其它历史地图。这样做不仅仅帮助减少记忆量、增加记忆的牢固度,更能让学生发现新旧知識之间的联系。下面笔者聊一下制作记忆“母图”,供参考。
“母图”不同于尺寸比例精确的地理学科地图,只能算是神似,甚至有些地方是十分简化和抽象的。对这样的“母图”不能光看、光记,更要临摹,要达到学生自己能随能画出来的熟练程度。
“母图”选取的记忆要素主要是考虑历史文化特色和从古代到近现代的时间跨度。动手做“母图”时,鼓励学生尽量自由发挥,提倡个性化和美观。因为学生越化心思,“母图”就越长在心中。在高一新生入学后可以开展全年级评比活动,估计会收到非常满意的效果。当然,“母图”制作的基本原则还是要有的:一是简单明了,不能太复杂(漂亮不等于复杂!)。强调要以能在脑海里浮现自如为标准,到时候想不起来的东西做进去也是白做;二是要醒目,可用上色、粗细线条等来突出重点。
二、“读”地图
掌握历史地图,光记忆是不够的,还要学会“读”地图,即分析地图。首先,要知道读图顺序:读图名、读图例、读正图。图名代表着一幅图的主题和要点,先读图名,有着开门见山、排除干扰、直奔主题的指导意义,才能在众多地图信息中筛选出有用信息;图例是一幅图中地理事物的象征,阅读和熟记重要的图例,是轻松获知图中信息的基础,然后再读正图就显得较为轻松、事半功倍。很多学生往往抛弃这两者,一拿到图就读正图,考试时这样做很容易产生思维盲点。
其次,学会图文相互转换。先看文转图:以地图为中心,将课本的知识表示在地图上,可用简化或者抽象的符号。如在讲述第 14课清朝“疆域的奠定”时,课文涉及的历史事件多,头绪杂,很不好记,但是将本课的几个大事放到 P80的清朝疆域版图上,将要记的知识做成一副“图”,学生可能就会觉得容易多了。这是一种学历史的基本功,值得老师们对学生进行逐个盯紧的训练。有一年的高考题选择题,问: 1937年长征后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奔赴抗战前线,渡过黄河的方向是: A东渡 /B南渡 /C西渡 /D北渡?实际上此题考查了抗日敌后根据地分布情况(参看 P141“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有这张地图,答案一目了然。
最后,懂得从地图中挖掘隐性知识,梳理历史线索,分析历史地图。如 P147“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形势图”,要求根据此图分析正文中“ 1945年 8月,蒋介石接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的原因。观察可见,抗战后期国民党军队大部分滞留在西南、西北地区。抗战结束后,蒋介石要打内战的先决条件是把部队调到东部、北部地区。蒋介石极力推动重庆谈判的“小九九”是争取内战时间。这个分析,书上正文中是没有直接表述的,但又是与本课考点“国民党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直接联系的。
又如看《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观察后发现,资本主义国家用枪炮打开中国的大门、开辟通商口岸有这样一个过程: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地区,从沿海到长江中下游,直至西南内地。再进一步联系归纳:民族工业或民族资本主义也较早诞生在东部沿海;抗日战争开始后,东部沿海工业不得不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新中国在 60年代从预防战争的角度考虑推动了”三线建设”,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得以加快;在改革开放后,开放的步骤和格局也是从东部到西部、沿海沿江到内陆的。零散的历史知识就这样用“图”这根线被我们穿起来了,通过地图梳理了历史发展线索。顺便提醒一下:这里讲的所有知识点,课本上是没有一张地图的!在上面这个梳理的过程中,显然“母图”发挥了大作用。
三、“看”地图
现在是网络时代,从新时代角度看,我们还需要提升学习、使用历史地图的信息化素养。
有一张高清卫星中国图,从大屏上播放出来时,一下子会震住学生!欣赏时可以向学生做些“历史性”引导: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生活的家园!青藏高原真高大,难怪历史内容那么清冷。北方真荒凉,难怪游牧民族那么向往南方的绿地。华北平原真平,那怪这里会成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高科技为我们打开了学习、研究历史的全新角度——宇宙角度。
还应向学生推荐 Google和百度地图。当学习历史时,碰到一些地理小细节想搞明白,如地名、地理位置、两地距离等,这两个可是学习好帮手。
微博和公众号为我们提供了历史地图学习、探究的新载体——视频化地图、互动式地图。视频化地图举两个例子:如果想了解中国古代历朝疆域的大小,可搜索微信公众号“周末历史 2021”观看其中的视频;微博号“沙盘上的战争”原创制作视频节目,专门通过地图讲解历史上的战争。从它已经上传的视频看,它已对历史上多场著名的战斗、战役进行了研究,然后放到地图上讲解,边讲边演示,讲得很透彻,粉丝已有 42万多。互动式地图提供选项选择,在同一张地图上可以根据学生想了解的意图,分别呈现不同的内容。这种互动可以清晰地体现地图作者较为复杂的意图,也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
二十一世纪新时代的教育特别强调学生学习能力和素养的培养。素养素养,关键在“养”“左史右图”的历史学习习惯要靠平时多看、多用地图,要积月累、渐移默化而养成。
参考文献
1.影视作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
2.历史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J].青海教育, 2012.
浙江省嵊州市高级中学 312400
关键词:制作“母图”阅读地图解读地图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古人云:“左图右史”、“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就是在讲历史学习、历史研究中对时空的把握无比重要。最新的历史学科素养教育观中,时空素养毫无疑问是最基本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但在历史的实际学习中学生却又往往忽略地图,一是因为大家习惯于用文字符号表达心意,二是没有掌握好地图学习和应用中的正确方法。历史地图的学习已成为不少高中生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一项薄弱环节。本文以《中外历史刚要(上)》(统编版)教材为例,聊一聊高中历史地图学习素养的培养策略问题。
一、“做”地图
学历史首要的问题就是解决学生的记忆问题。历史书上那么多的地图,我们主张对付的办法是:自己先做一张地图记忆的“母图”,再根据这张“母图”去记其它历史地图。这样做不仅仅帮助减少记忆量、增加记忆的牢固度,更能让学生发现新旧知識之间的联系。下面笔者聊一下制作记忆“母图”,供参考。
“母图”不同于尺寸比例精确的地理学科地图,只能算是神似,甚至有些地方是十分简化和抽象的。对这样的“母图”不能光看、光记,更要临摹,要达到学生自己能随能画出来的熟练程度。
“母图”选取的记忆要素主要是考虑历史文化特色和从古代到近现代的时间跨度。动手做“母图”时,鼓励学生尽量自由发挥,提倡个性化和美观。因为学生越化心思,“母图”就越长在心中。在高一新生入学后可以开展全年级评比活动,估计会收到非常满意的效果。当然,“母图”制作的基本原则还是要有的:一是简单明了,不能太复杂(漂亮不等于复杂!)。强调要以能在脑海里浮现自如为标准,到时候想不起来的东西做进去也是白做;二是要醒目,可用上色、粗细线条等来突出重点。
二、“读”地图
掌握历史地图,光记忆是不够的,还要学会“读”地图,即分析地图。首先,要知道读图顺序:读图名、读图例、读正图。图名代表着一幅图的主题和要点,先读图名,有着开门见山、排除干扰、直奔主题的指导意义,才能在众多地图信息中筛选出有用信息;图例是一幅图中地理事物的象征,阅读和熟记重要的图例,是轻松获知图中信息的基础,然后再读正图就显得较为轻松、事半功倍。很多学生往往抛弃这两者,一拿到图就读正图,考试时这样做很容易产生思维盲点。
其次,学会图文相互转换。先看文转图:以地图为中心,将课本的知识表示在地图上,可用简化或者抽象的符号。如在讲述第 14课清朝“疆域的奠定”时,课文涉及的历史事件多,头绪杂,很不好记,但是将本课的几个大事放到 P80的清朝疆域版图上,将要记的知识做成一副“图”,学生可能就会觉得容易多了。这是一种学历史的基本功,值得老师们对学生进行逐个盯紧的训练。有一年的高考题选择题,问: 1937年长征后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奔赴抗战前线,渡过黄河的方向是: A东渡 /B南渡 /C西渡 /D北渡?实际上此题考查了抗日敌后根据地分布情况(参看 P141“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有这张地图,答案一目了然。
最后,懂得从地图中挖掘隐性知识,梳理历史线索,分析历史地图。如 P147“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形势图”,要求根据此图分析正文中“ 1945年 8月,蒋介石接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的原因。观察可见,抗战后期国民党军队大部分滞留在西南、西北地区。抗战结束后,蒋介石要打内战的先决条件是把部队调到东部、北部地区。蒋介石极力推动重庆谈判的“小九九”是争取内战时间。这个分析,书上正文中是没有直接表述的,但又是与本课考点“国民党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直接联系的。
又如看《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观察后发现,资本主义国家用枪炮打开中国的大门、开辟通商口岸有这样一个过程: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地区,从沿海到长江中下游,直至西南内地。再进一步联系归纳:民族工业或民族资本主义也较早诞生在东部沿海;抗日战争开始后,东部沿海工业不得不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新中国在 60年代从预防战争的角度考虑推动了”三线建设”,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得以加快;在改革开放后,开放的步骤和格局也是从东部到西部、沿海沿江到内陆的。零散的历史知识就这样用“图”这根线被我们穿起来了,通过地图梳理了历史发展线索。顺便提醒一下:这里讲的所有知识点,课本上是没有一张地图的!在上面这个梳理的过程中,显然“母图”发挥了大作用。
三、“看”地图
现在是网络时代,从新时代角度看,我们还需要提升学习、使用历史地图的信息化素养。
有一张高清卫星中国图,从大屏上播放出来时,一下子会震住学生!欣赏时可以向学生做些“历史性”引导: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生活的家园!青藏高原真高大,难怪历史内容那么清冷。北方真荒凉,难怪游牧民族那么向往南方的绿地。华北平原真平,那怪这里会成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高科技为我们打开了学习、研究历史的全新角度——宇宙角度。
还应向学生推荐 Google和百度地图。当学习历史时,碰到一些地理小细节想搞明白,如地名、地理位置、两地距离等,这两个可是学习好帮手。
微博和公众号为我们提供了历史地图学习、探究的新载体——视频化地图、互动式地图。视频化地图举两个例子:如果想了解中国古代历朝疆域的大小,可搜索微信公众号“周末历史 2021”观看其中的视频;微博号“沙盘上的战争”原创制作视频节目,专门通过地图讲解历史上的战争。从它已经上传的视频看,它已对历史上多场著名的战斗、战役进行了研究,然后放到地图上讲解,边讲边演示,讲得很透彻,粉丝已有 42万多。互动式地图提供选项选择,在同一张地图上可以根据学生想了解的意图,分别呈现不同的内容。这种互动可以清晰地体现地图作者较为复杂的意图,也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
二十一世纪新时代的教育特别强调学生学习能力和素养的培养。素养素养,关键在“养”“左史右图”的历史学习习惯要靠平时多看、多用地图,要积月累、渐移默化而养成。
参考文献
1.影视作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
2.历史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J].青海教育, 2012.
浙江省嵊州市高级中学 31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