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前新课改形势下,政治课教材内容也在发生变化和更新。为了适应新教材内容的变化,其教学方法必然要发生改变。而高中政治课的部分内容比较抽象、枯燥、深奥、复杂,运用数学方法和数学图示的直观性,很容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复杂为简单,把阐述理论知识同直观性、形象化的叙述和表达融为一体,可以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政治课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政治课教学的时效性。
【关键词】数学方法;新课改;政治课教学;时效性
Using the mathematical method enhances the new class to change the high school political lesson teaching the effectiveness
Li Lin
【Abstract】In the current new class changes under the situation, the political lesson teaching material content is also changing and the renewal. In order to adapt the new teaching material content change, its teaching method must have the change inevitably. But the high school political lesson’s partial contents are quite abstract, aridly, are abstruse, are complex, the utilization mathematical method and mathematics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s intuitive, the facilitation abstract very much to concretely, melt aridly to vividly, melt abstrusely to simply, melt complex to simply, elaboration theoretical knowledge same intuitive, the visualized narration and the expression merges into one organic whole, might arouse student’s study enthusiasm fully, thus deepened the student to the political lesson basic concept and the basic principle understanding and the utilization, enhanced the political lesson teaching the effectiveness.
【Key words】Mathematical method; The new class changes; Political less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高中政治课的部分内容比较抽象、枯燥、深奥、复杂,如果我们在注意科学性、理论性的同时,能讲究一点通俗性、趣味性,把阐述理论知识同直观性、形象化的叙述和表达融为一体,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同时,数学图示的直观性,很容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复杂为简单,既沟通了文科与理科的关系,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政治课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政治课教学的时效性。
在当前新课改形势下,政治课教材内容也在发生变化和更新。为了适应新教材内容的变化,其教学方法必然要发生改变。如何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就成为一线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数学方法有助于优化教学,提高政治课教学的时效性。下面举几例说明,以抛砖引玉。
1 集合的韦恩图法
韦恩图是表示两个集合之间的同一、包含、交叉、并列等关系的图。通过韦恩图这一直观的形式,能够形象生动地使学生加强对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在讲解商品、物品、劳动产品;国民生产总植与国内生产总植;国民收入与社会总产品(或社会总产值)等关系时,我画了如下图示:
图示2表示国民生产总植GNP与国内生产总植GDP的区别。
(其中:A表示本国投入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B表示两者共同的部分(国民国内生产总值),C表示外国投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GNP与GDP的关系是:GNP等于GDP加上本国投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再减去外国投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
这三个图示,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概念之间包含与被包含及交叉的关系,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三个概念的理解。
2 坐标法
所谓坐标法,就是在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直角坐标系揭示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的方法。比如,在讲解生产总值、生产成本、经济效益之间关系时,我绘制了如下坐标系(见图4):
此坐标系较好地说明了经济效益与生产总值成正比、与生产成本成反比的关系,而且还反映了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比值变化引起的经济效益的变化曲线。另外,我在讲解“价值规律”时采用这种方法,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见图示5)。
3 充要条件法
就是运用数学中关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论,排除选择题中的错误选项,判断辨析题中观点的正误。在选择题和辨析题中,常有这样的连接句子:“只要……就”、“只有……才”等。在教学中,前者是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后者是充分而不必要条件。于是,我给学生概括了一句话:“只要……就”看一眼,“只有……才”看两眼(也就是说,前者是错误的,一眼就可以排除该选项;后者可对可不对,如果主体是中国共产党或社会主义制度等,就是正确的。如: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就中国。等等),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做题或审题的速度。在做辨析题时,也有这种句子结构,比如:在辨析“只要物价稳定,就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观点时,我引导学生回顾教材中影响居民生活水平的因素“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家庭收入、家庭人口及消费观念等”,学生很容易得出这一观点中“物价水平”仅仅是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必要因素,但还不充分。(辨析“只有物价稳定,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观点时,类似于此。)
4 函数法
就是运用数学上函数(Y)受自变量(X)的影响而变化(可以表示为Y=f(x))这一关系,来显示政治课中知识点的函数关系。比如在讲解生产总值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时,我写出了如下等式:
经验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生产成本 利润生产成本1 利润生产成本
如果用Y表示经济效益,用X表示生产成本,用P表示利润,则上述等式可以表示为函数式Y=1+PX,这是一个反比例函数,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经济效益是一个相对数,它的变化取决于P与X的对比关系;而利润是一个绝对数。在辨析“利润的增加就意味着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一观点时,学生根据上述等式很容易就作出了判断,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5 放缩法
放缩法是不等式的证明里的一种方法。所谓放缩法,就是如果证明不等式A>B成立,有时可以将它的一边放大或缩小,寻找一个中间量,如将A放大成C,即A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以用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很多,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 张辉雄,侯祖清.《数学知识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思想政治课教学》1997年第三期)
【关键词】数学方法;新课改;政治课教学;时效性
Using the mathematical method enhances the new class to change the high school political lesson teaching the effectiveness
Li Lin
【Abstract】In the current new class changes under the situation, the political lesson teaching material content is also changing and the renewal. In order to adapt the new teaching material content change, its teaching method must have the change inevitably. But the high school political lesson’s partial contents are quite abstract, aridly, are abstruse, are complex, the utilization mathematical method and mathematics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s intuitive, the facilitation abstract very much to concretely, melt aridly to vividly, melt abstrusely to simply, melt complex to simply, elaboration theoretical knowledge same intuitive, the visualized narration and the expression merges into one organic whole, might arouse student’s study enthusiasm fully, thus deepened the student to the political lesson basic concept and the basic principle understanding and the utilization, enhanced the political lesson teaching the effectiveness.
【Key words】Mathematical method; The new class changes; Political less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高中政治课的部分内容比较抽象、枯燥、深奥、复杂,如果我们在注意科学性、理论性的同时,能讲究一点通俗性、趣味性,把阐述理论知识同直观性、形象化的叙述和表达融为一体,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同时,数学图示的直观性,很容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复杂为简单,既沟通了文科与理科的关系,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政治课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政治课教学的时效性。
在当前新课改形势下,政治课教材内容也在发生变化和更新。为了适应新教材内容的变化,其教学方法必然要发生改变。如何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就成为一线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数学方法有助于优化教学,提高政治课教学的时效性。下面举几例说明,以抛砖引玉。
1 集合的韦恩图法
韦恩图是表示两个集合之间的同一、包含、交叉、并列等关系的图。通过韦恩图这一直观的形式,能够形象生动地使学生加强对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在讲解商品、物品、劳动产品;国民生产总植与国内生产总植;国民收入与社会总产品(或社会总产值)等关系时,我画了如下图示:
图示2表示国民生产总植GNP与国内生产总植GDP的区别。
(其中:A表示本国投入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B表示两者共同的部分(国民国内生产总值),C表示外国投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GNP与GDP的关系是:GNP等于GDP加上本国投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再减去外国投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
这三个图示,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概念之间包含与被包含及交叉的关系,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三个概念的理解。
2 坐标法
所谓坐标法,就是在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直角坐标系揭示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的方法。比如,在讲解生产总值、生产成本、经济效益之间关系时,我绘制了如下坐标系(见图4):
此坐标系较好地说明了经济效益与生产总值成正比、与生产成本成反比的关系,而且还反映了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比值变化引起的经济效益的变化曲线。另外,我在讲解“价值规律”时采用这种方法,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见图示5)。
3 充要条件法
就是运用数学中关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论,排除选择题中的错误选项,判断辨析题中观点的正误。在选择题和辨析题中,常有这样的连接句子:“只要……就”、“只有……才”等。在教学中,前者是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后者是充分而不必要条件。于是,我给学生概括了一句话:“只要……就”看一眼,“只有……才”看两眼(也就是说,前者是错误的,一眼就可以排除该选项;后者可对可不对,如果主体是中国共产党或社会主义制度等,就是正确的。如: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就中国。等等),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做题或审题的速度。在做辨析题时,也有这种句子结构,比如:在辨析“只要物价稳定,就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观点时,我引导学生回顾教材中影响居民生活水平的因素“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家庭收入、家庭人口及消费观念等”,学生很容易得出这一观点中“物价水平”仅仅是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必要因素,但还不充分。(辨析“只有物价稳定,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观点时,类似于此。)
4 函数法
就是运用数学上函数(Y)受自变量(X)的影响而变化(可以表示为Y=f(x))这一关系,来显示政治课中知识点的函数关系。比如在讲解生产总值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时,我写出了如下等式:
经验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生产成本 利润生产成本1 利润生产成本
如果用Y表示经济效益,用X表示生产成本,用P表示利润,则上述等式可以表示为函数式Y=1+PX,这是一个反比例函数,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经济效益是一个相对数,它的变化取决于P与X的对比关系;而利润是一个绝对数。在辨析“利润的增加就意味着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一观点时,学生根据上述等式很容易就作出了判断,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5 放缩法
放缩法是不等式的证明里的一种方法。所谓放缩法,就是如果证明不等式A>B成立,有时可以将它的一边放大或缩小,寻找一个中间量,如将A放大成C,即A
参考文献
[1] 张辉雄,侯祖清.《数学知识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思想政治课教学》1997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