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明确提出主动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谓主动探索精神,指的是学生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而进行的创新性学习,是以教师指导为起点、以主动学习为途径、以小组合作为形式、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数学教学 主动探索精神 学习能力培养
所谓“主动精神”,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主动的学习,它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它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只要具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方法运用科学,自己的学习活动安排合理,能够积极进行思考,勇于质疑,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进取的精神和探索的精神。在主动学习中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初中数学主动学习可以按照下列几个步骤进行:
一、创设问题,学生自学生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教学的关键在于“疑”,它是教学的动力,是思维的方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同样也是激发学生的支点。此步骤是整个主动学习训练的第一步。为了更深入地为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能够不断地向前发展,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有新的问题向学生提出,利用现有的环境条件,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关键,从不同的新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巧妙的设疑。
二、勇于质疑,敢于主动解决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学,有很多自己能力范围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就会浮出水面,这称之为质疑。在充满着观察、猜想、操作、模拟、实验、交流、反思等探索与挑战性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改变以前讲解例题、仿做例题、以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使学生积极地在学习活动中进行探索交流。
三、分析问题,释疑解答
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心中一旦有了“疑难”,就会想方设法去解决。首先,在设疑时,教师要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设为疑点,让学生有去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从而激发出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其次,设计教学过程要有科学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习知识点的过程变成他们主动学习的过程。
所谓“探索性学习”,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猜想质疑、相互交流等探索性活动,获取知识、技能、情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索性学习主要在于学生的学,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情感体验和创新思维。经过多年的教学,我认为初中数学的探索性学习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通过问题的解决进行探索性学习
解决问题是指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那种并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包括实际生活问题和源于数学内部的问题。如可以把条件、结论完整的题目改造成给出条件,先探索结论,再进行证明的形式;也可以改造给出多个条件,需要整理、筛选以后才能求解或证明的题目;还可以改造成要求运用多种解法或得出多个结论的题目,以加强发散式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要从实际生活情境入手,或者从数学基础知识出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
二、通过数学建模进行探索性学习
在数学建模活动中,学生要从问题的实际出发,阅读题目的重要信息,利用合理的假设,简化题目,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思考联系出需要的专业资料和数学理论,融汇贯穿整个知识网络;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后,再进行必要的数学推理、处理数据、计算结果,最后检验由模型得到的结果是否符合实际。这个过程是学生主动高效的探索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够通过探索问题过程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通过开放题进行探索性学习
解常规题时,仿照例题来解是主要的解题方法;通过解开放性的题目,就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考虑不同的出题背景,能够给出不同的答案,没有绝对对与错的答案。开放性的题目是进行探索性学习最有效的载体。开放性的题目不但要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还要探索整个题目的解答过程,这种题目不但能体现数学问题形成的过程,更能体现学生在实际解答过程中的思维状态。
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教给学生全部的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去自主地学习、主动地探索新知,在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养成主动探索精神,能够在更高层次的学习中学会创新,能够尽快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最终使他们能够具备不断获取新知识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福泉 主编《合作学习探究》.海潮出版社。
[2]钟启泉 张华 主编《课程与教学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3]《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数学教学 主动探索精神 学习能力培养
所谓“主动精神”,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主动的学习,它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它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只要具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方法运用科学,自己的学习活动安排合理,能够积极进行思考,勇于质疑,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进取的精神和探索的精神。在主动学习中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初中数学主动学习可以按照下列几个步骤进行:
一、创设问题,学生自学生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教学的关键在于“疑”,它是教学的动力,是思维的方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同样也是激发学生的支点。此步骤是整个主动学习训练的第一步。为了更深入地为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能够不断地向前发展,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有新的问题向学生提出,利用现有的环境条件,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关键,从不同的新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巧妙的设疑。
二、勇于质疑,敢于主动解决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学,有很多自己能力范围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就会浮出水面,这称之为质疑。在充满着观察、猜想、操作、模拟、实验、交流、反思等探索与挑战性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改变以前讲解例题、仿做例题、以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使学生积极地在学习活动中进行探索交流。
三、分析问题,释疑解答
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心中一旦有了“疑难”,就会想方设法去解决。首先,在设疑时,教师要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设为疑点,让学生有去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从而激发出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其次,设计教学过程要有科学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习知识点的过程变成他们主动学习的过程。
所谓“探索性学习”,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猜想质疑、相互交流等探索性活动,获取知识、技能、情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索性学习主要在于学生的学,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情感体验和创新思维。经过多年的教学,我认为初中数学的探索性学习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通过问题的解决进行探索性学习
解决问题是指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那种并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包括实际生活问题和源于数学内部的问题。如可以把条件、结论完整的题目改造成给出条件,先探索结论,再进行证明的形式;也可以改造给出多个条件,需要整理、筛选以后才能求解或证明的题目;还可以改造成要求运用多种解法或得出多个结论的题目,以加强发散式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要从实际生活情境入手,或者从数学基础知识出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
二、通过数学建模进行探索性学习
在数学建模活动中,学生要从问题的实际出发,阅读题目的重要信息,利用合理的假设,简化题目,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思考联系出需要的专业资料和数学理论,融汇贯穿整个知识网络;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后,再进行必要的数学推理、处理数据、计算结果,最后检验由模型得到的结果是否符合实际。这个过程是学生主动高效的探索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够通过探索问题过程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通过开放题进行探索性学习
解常规题时,仿照例题来解是主要的解题方法;通过解开放性的题目,就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考虑不同的出题背景,能够给出不同的答案,没有绝对对与错的答案。开放性的题目是进行探索性学习最有效的载体。开放性的题目不但要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还要探索整个题目的解答过程,这种题目不但能体现数学问题形成的过程,更能体现学生在实际解答过程中的思维状态。
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教给学生全部的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去自主地学习、主动地探索新知,在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养成主动探索精神,能够在更高层次的学习中学会创新,能够尽快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最终使他们能够具备不断获取新知识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福泉 主编《合作学习探究》.海潮出版社。
[2]钟启泉 张华 主编《课程与教学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3]《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