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视点”教学 提高课堂实效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教研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nlj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以一个观课者的角度阐发自己的思考,针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杂乱无序、教学效果不好的问题,尝试引入“视点”概念,提出“为每篇课文、每堂课确立一个教学视点,解决课堂无序、无效问题”的观点。更以此为基点来分析课堂实例,归纳出语文教学视点的类别,其中重点阐述语文学科中最薄弱的知识点视点。
  近来听了很多的课,有校内的观摩课、校外的研讨课,也有特级教师的示范课;有语文学科的,也有其他学科的,有诸多收获。这些收获引发了我的思考,给了我一种研究方向。下面我就以一个观课者的角度阐发我的思考。
  不同学科比较而言,语文课最生动。语文课堂可以说是精彩纷呈,一节课有一节课的特色,一位教师有一位教师的招数。但我觉得有些语文课堂过于追求课堂创新和教学的艺术性,而忽视了教学的科学性。具体表现为过分讲究课堂活跃、自由开放,学生的想法也层出不穷,但整个课堂没有基点、焦点、重心点,学生最终学而少获甚至学而无获。在众多的教学模式中,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知识体系的模糊、含混、杂乱无章状态是个严重的问题,存在的逻辑问题,致使教与学思路的混乱,教学效率低,师生们备受“剪不断,理还乱”的痛苦。
  杂乱的、表面的师生漫谈决非好事。这样的课堂虽有很强的现场生成感,以学生为主体,但如果迷失方向上不了岸,就犹如陷入沼泽不可自拔,会被淹死。“课堂教学创新的目标是指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果不能提高甚至降低课堂教学效果,则无论如何形式多样的教学,那都是没有意义的。当然教学是一种艺术,追求教学艺术本身没有错,教学艺术不仅仅具有使教学顺利进行的使用价值,而且因其个性、自由性、创造性而令人愉悦,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是执教者掌握和运用教学技术所应当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但是脱开科学的教学艺术则很难有教学实效,因此最终也很难成为真正的教学艺术。
  经过比较,我发现特级教师和一些得到好评的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一个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清晰的“视点”。即一节课有一个知识点或问题焦点或技能点贯穿始终。它是一节课教学视野的基础或起始点和重心点,以此点沿着一定逻辑联系轨道或结构展开就形成一个有逻辑轨道的开放的视野。
  
  一、以知识点(概念)为视点
  
  由于受新课程思想的影响,好些课重视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忽视了知识与技能。也许这些老师怕落下知识传授之名,这就造成概念意识欠缺,教学逻辑模糊,缺乏内在逻辑和内在美感。
  2008年11月29日我参加了“上海市首届写作教学峰会”,在这次会议上,有幸聆听了上海特级教师毛荣富老师的一节作文指导课。课题是“发散与聚合”,重点落在聚合上,对学生进行求同思维的训练。
  首先他直接板书,分别给“发散”和“聚合”两个概念下定义。
  第二步:以《荷塘月色》第四、第五两段为例,让学生找出发散及聚合之处,重点在于找聚合之处。当学生遇到障碍时,毛老师用“聚合”概念反复引导,直到让学生达成理解概念的目标,同时归纳出发散与聚合的关系。
  第三步:让学生写出与“花潮”同类的词语,训练发散思维;然后归纳出这些词的特点,训练聚合思维;再归纳“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踏花归来马蹄香”“吹面不寒杨柳风”“暖风吹得游人醉”的共同特点;点明当前作文的问题之一是孤独的思维,意浅而文巧,即重发散思维,轻聚合思维。
  第四步:找出“太湖石”“二胡的音调”“深秋的晚风”“小葱”的相似点,点明作文中求同也能创新,并举例《时尚即颠倒》来说明。
  第五步:归纳板书“聚合思维就是聚焦相似点”,再通过两则训练归纳板书“聚合思维就是以逻辑推理来质疑”“聚合思维就是对事物丰富内涵的连续探寻”。
  第六步:为一篇立意还不够深的高考作文结尾写一组排比句,要求运用聚合思维。很明显“聚合”这一概念是这节课教学中的学科知识和思维空间展开的起始着眼点,也是贯穿于教学逻辑过程始终的重心点。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深刻理解了聚合思维的含义,增强了学生聚合思维的应用意识。语文学科中本来不缺乏知识,有许多知识都是可以定义的概念,但这些知识却往往只是一个词语标志没有概念内涵。所以反复学习语文十几年,学生们对语文是什么仍然不得要领,更离达成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甚为遥远。例如仅仅是在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上就有许多知识永远在教但却永远概念不清、不知所云。一个学科没有概念,也就不能称其为一个学科或不能称其为“知识”。语文毫无疑问应是一个学科,应当有他固有的基本知识、概念和概念体系,只是我们没有认真地去研究,进行整理并给他们以确定的定义罢了。
  
  二、以问题焦点为视点
  
  我校教师金亦宁老师参加了苍南县优质课的评比,而我参与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校内全程观课。从第一节开始的设计到最后的设计其实就是一个理清问题焦点的过程。他的第一次设计是由系列问题组成:
  1.这场战争给“我”留下了什么?
  2.“我”是谁?
  3.文本为什么花很多篇幅描写学校环境?“我”为什么多次怀疑又随即否定?
  4.文本主要写“我”被送到母校教室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想,一路上写“我”处于“昏迷”状态有何用意?为什么要用“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为题?
  5.文本中有个人始终与“我”相伴,他是谁?文中有无铺垫?
  6.文本最后“我”说“牛奶”有何含义?这一系列问题几乎涵盖了全文的内容,但显得杂、乱,而最后的设计是以“阅读的最大乐趣在于发现。这篇文章有许多令人费解的地方,今天我们就去发现这些令人费解的地方,可从”我“、比尔格勒、环境和语言表达等四个角度入手”贯穿始终。“令人费解的地方”就是本文的一个问题焦点,以此作为教学视点,教师组织学生从文本中找反常令人费解的语句、语段,进而研读、探究这些令人费解之处的背后深意,课堂就显得有序、有效了。
  
  三、以技能点为视点
  
  比如阅读教学中,尤其是针对感情饱满、需要反复诵读的诗歌、散文、文言文等,就可以以诵读指导作为教学视点。近来听了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的《桥边的老人》、《寡人之于国也》两堂课,我发现诵始终读贯穿于肖老师的这两堂课。《桥边的老人》教学由师生分工共读开始,然后找出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细节,学生读这四句话,学生逐个读,逐句读,老师逐一指导,反反复复。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你能从这几句唠叨词中读出些什么”,再让学生读出这种感情……就这样,随着学生诵读水平的提高,对文章的理解也逐步深入,情感体验也丰富了。同样的,《寡人之于国也》这堂课重点就是指导朗读“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如果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为每篇课文确立一个视点并能熟练自如地运用视点进行教学,那么我们就可以面对任何传统教学和新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为每堂课确定一个恰当的视点。在特殊课时恰当地变化视点,都会使教学有效或出新。
其他文献
模糊美是诗歌艺术的一大特性,面对这一特性,我们的诗歌教学应该走出一条新路,提高学生的接受度。诗歌的模糊美所营造的那种恍惚飘渺的境界,只有当读者立身其中,与之浑然一体,其意才朗现。这种境界排斥概念性的逻辑分解。因为概念性的逻辑分解只能割裂它,肢解它,解之愈细则离之愈远。因为诗歌解读需要音乐般的联想和心灵的超越。  某次我去听课,授课老师是一名德高望重:专业过硬的优秀教师,他讲的是名篇《春江花月夜》。
期刊
中学历史教学肩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责无旁贷。下面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    马斯洛说:“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自我实现创造性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 
期刊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一直在探究指导学生作文的策略。在指导半命题作文过程中,我摸索出的正向补题、反向选题、自主确定文题的三步指导法,效果理想。    一、发动全班,正向补题    “正向补题”就是让学生将不完整的作文题目补充完整后,再开始写作。要求每人至少给半命题的题目补充一个完整的题目,这样不仅能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还能堵住差生偷懒的漏洞,防止他们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状况。为了调动所有学生
期刊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文化也开始向全球化发展。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古老国度,语文教育无疑对这种文化全球化的攻势与冲击负有不可替代的回应责任。于是教育理念的创新也就自然而然地提了出来。面对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便是如何应对。于是如何看待民族化与历史化遗产的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我认为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个是空间的,一个是时间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同一事物。    一、民族
期刊
3DMAx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一款动画软件,3D动画的逼真效果和富有感染力的3D cG作品引起了许多教师和学生的兴趣。但由于中职学生基础较差,对专业知识认识、接受能力不强,加之学校教学设备不够先进,在3D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是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在几年的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总结出了如下一些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经验。    一、展示优秀作品。上好第一节课    根据中职生的特点,如要按照
期刊
近年来,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中的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它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的快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这就要求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本
期刊
一、增加诵读时间,对学生多加培养和指导    传统的语文教育十分重视熟读文本,“凡读书……需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了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朱子所言,点到了语文教育的最重要的基础,读一篇文章不只是为了了解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之类,要体会文章的情致、风格。反复的诵读、涵咏,这才是提
期刊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趋势,这方面,国外的做法很值得我们深思。在我们的学生还在为“甲午战争是公元哪一年爆发?签订时叫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償多少银两?”而反复背诵时,美国的的高中生正在答这样的题目:“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分析。”有位学生这样答:“这位蒙古领导人如果当初没有死,那个可怕的黑死病就不会被带到欧洲去,后来才知道那个东西
期刊
高中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但学生普遍感到高中物理难学,对物理学科的教学仅凭热情远远不够,在教学过程中,本人不断摸索得出以下几点体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加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与研究  1.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掌握大纲、研究教法。  2.不断拓宽学科内相关知识,吸收本学科以外的相关知识。  3.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与研究,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4.教材内容存在增删,有的变化较大,必须加强
期刊
一、选题背景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面对常规能源储量日益减少的压力,各国纷纷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而要实现“低碳经济”,其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发展“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高效,符合可持续发展,同时,又是各国在金融危机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研究目的  1.认识常规能源的弊端;  2.研究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意义;  3.了解可再生能源种类及其应用方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