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中的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它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的快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这就要求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本文以分析化学精品课程建设为平台,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对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进行了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型改革,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一、合理安排实验内容,重视能力培养
根据专业实际、生产实际和企业需求,我们重新编写了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删除了一些陈旧过时的实验,增加了一些应用性、综合性、设计性较好的实验。在定量分析化学部分,我们以学生感兴趣的实际生活及社会关注的热点为实验选题背景,重点安排“四大滴定”为主的实验,如配位滴定法测定胃苏平中镁铝的含量、食醋中总酸度的测定、本地自产水果和蔬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等。在实验初期,先安排一定的学时让学生进行实验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严格训练,包括分析天平的使用,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的校准及使用,玻璃器皿的洗涤等基本操作技能,要求学生反复练习,达到规范、标准、熟练的程度,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今后的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仪器分析部分,我们同样将应用意识渗透于教学中,主要安排与专业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实验,引导学生把生產和生活中的实物带入实验课堂,对它们进行分析测定,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如测定果汁中防腐剂(苯甲酸和山梨酸)的含量,市售白酒的品质的检测,安全性食品包装塑料薄膜制品的辨别与分析,测定葡萄糖酸锌口服液中锌的含量,测定牙膏中氟离子含量、饮用水原水中 Cr(Ⅵ)和酚类物质的检测等。开设这类实验,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分析化学对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仪器分析部分所使用的大型仪器(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红外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实验教学,由于仪器价格较昂贵,且学校同种仪器的数量有限,不可能象滴定实验那样可以一人一套仪器,如果采用传统的实验方法,全班同学同时做同一个实验,则会出现排队做实验的现象,教学效果很差。我们采用功能实验室的方法,即在大型仪器中心同时进行多个项目的实验,每个房间6 8人,各个房间轮流进行实验,这样即可增加学生动手参加的机会,又可提高仪器的利用率,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改变教学方法,加强教材建设
高职高专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高职高专的教学质量。传统的实验教学是实验前由教师讲授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试剂与仪器、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按照老师的讲解和示范照方抓药,这抑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和发挥。为此,我们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需要确定不同的指导方法,如问题-探究式、研究性学习、项目教学等教学模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起好引导作用,实践证明,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使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得以迅速提高。
此外,我们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即从企业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和专家作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为切实培养一支相对稳定的双师队伍,学院定期派出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研修和实践,教师在生产一线学到的知识就是学生所必须掌握的,这样教师在讲授时能做到心中有数,并要求所派教师研究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研究教学方法、总结和编写教材、教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教材是教与学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我系安排企业的专家与学院的教师共同研究并按职业岗位的要求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编写教材。我们结合药学专业的特点,编写了一套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重心、以够用为度、简单易懂、内容充实、与时俱进的“傻瓜式”教材,内容在设计过程中参考与药物分析工、制剂工、检验工等岗位有关的职业标准,归纳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由若干个学习性工作任务组成,同时充分考虑了相关工种职业资格取证的需要,因此不仅适用于高职高专食检、药检等专业的教学,也可以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资料。
三、建立校内生产型实践基地,完善校企合作的教学运行机制
工学结合主要是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教学模式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院按教学、生产和科研一体化思路在江苏倍康药业有限公司设立校内实训基地,采用学生进厂的形式进行工学结合教学。即学院的课程、教师、管理、学生进入企业(实训基地),在企业建立与学院相似的教室,实践课全部在车间授课,理论课老师在企业的专用教室授课,企业教师与学校教师交替授课,结合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教师、学生与基地紧密结合,通过对生产项目的全程动作与管理,把实训基地变成师生技能培养的实战场所,使之成为技能考核、师资培训和产学研一体化紧密结合的联合体。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进厂进校结合、实习与顶岗实训结合。如通过具体某种药品的生产,教师可联系实际讲解称量、配料、药品质量检测等方面的内容,学生通过到生产线上的培训和顶岗实习,将所学实验技能很快应用到生产实际,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融入企业并能承担起相应的工作任务。这样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训练学生的技能更实用,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在我系,学生实践不仅仅是毕业前的一学年,而是与企业共同设计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及早适应工作岗位和环境,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提前做好心理、知识、能力多方面的准备。
四、改革实验考核方式,保证教学质量
考核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只有公正、客观、准确的评定每一个学生的实验成绩,才能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往教师对学生进行实验考核,仅仅是从学生平时的实验表现、实验报告上打分,这样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也激发不了学生的实验热情。采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后,我们将实验课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实验报告、期末考核和实习考核四个部分,分别占实验总成绩的30%、10%、30%、30%。平时考核从实验准备、课堂提问、实验操作、实验结果与记录、实验态度、纪律和卫生等方面进行考核,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优良的实验作风。实验报告从上交情况、书写情况、内容的完整性、数据的记录与处理、数据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考核。期末考核采用分组抽签、边操作边提问、操作和口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由于采用随机抽签的方法,使考核尽量做到公正合理。由于学生事先不知道自己被考核的内容,可以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各种操作技能。实习考核由企业的技术人员和教师共同组成考核小组,主要根据学生平时顶岗实习的表现给出成绩,改变了传统实习成绩由带队老师大包大揽的不合理的现象。
总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高专院校应根据各自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对人才培养目标、途径等进行实时调整,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一、合理安排实验内容,重视能力培养
根据专业实际、生产实际和企业需求,我们重新编写了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删除了一些陈旧过时的实验,增加了一些应用性、综合性、设计性较好的实验。在定量分析化学部分,我们以学生感兴趣的实际生活及社会关注的热点为实验选题背景,重点安排“四大滴定”为主的实验,如配位滴定法测定胃苏平中镁铝的含量、食醋中总酸度的测定、本地自产水果和蔬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等。在实验初期,先安排一定的学时让学生进行实验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严格训练,包括分析天平的使用,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的校准及使用,玻璃器皿的洗涤等基本操作技能,要求学生反复练习,达到规范、标准、熟练的程度,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今后的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仪器分析部分,我们同样将应用意识渗透于教学中,主要安排与专业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实验,引导学生把生產和生活中的实物带入实验课堂,对它们进行分析测定,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如测定果汁中防腐剂(苯甲酸和山梨酸)的含量,市售白酒的品质的检测,安全性食品包装塑料薄膜制品的辨别与分析,测定葡萄糖酸锌口服液中锌的含量,测定牙膏中氟离子含量、饮用水原水中 Cr(Ⅵ)和酚类物质的检测等。开设这类实验,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分析化学对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仪器分析部分所使用的大型仪器(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红外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实验教学,由于仪器价格较昂贵,且学校同种仪器的数量有限,不可能象滴定实验那样可以一人一套仪器,如果采用传统的实验方法,全班同学同时做同一个实验,则会出现排队做实验的现象,教学效果很差。我们采用功能实验室的方法,即在大型仪器中心同时进行多个项目的实验,每个房间6 8人,各个房间轮流进行实验,这样即可增加学生动手参加的机会,又可提高仪器的利用率,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改变教学方法,加强教材建设
高职高专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高职高专的教学质量。传统的实验教学是实验前由教师讲授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试剂与仪器、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按照老师的讲解和示范照方抓药,这抑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和发挥。为此,我们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需要确定不同的指导方法,如问题-探究式、研究性学习、项目教学等教学模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起好引导作用,实践证明,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使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得以迅速提高。
此外,我们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即从企业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和专家作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为切实培养一支相对稳定的双师队伍,学院定期派出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研修和实践,教师在生产一线学到的知识就是学生所必须掌握的,这样教师在讲授时能做到心中有数,并要求所派教师研究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研究教学方法、总结和编写教材、教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教材是教与学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我系安排企业的专家与学院的教师共同研究并按职业岗位的要求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编写教材。我们结合药学专业的特点,编写了一套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重心、以够用为度、简单易懂、内容充实、与时俱进的“傻瓜式”教材,内容在设计过程中参考与药物分析工、制剂工、检验工等岗位有关的职业标准,归纳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由若干个学习性工作任务组成,同时充分考虑了相关工种职业资格取证的需要,因此不仅适用于高职高专食检、药检等专业的教学,也可以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资料。
三、建立校内生产型实践基地,完善校企合作的教学运行机制
工学结合主要是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教学模式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院按教学、生产和科研一体化思路在江苏倍康药业有限公司设立校内实训基地,采用学生进厂的形式进行工学结合教学。即学院的课程、教师、管理、学生进入企业(实训基地),在企业建立与学院相似的教室,实践课全部在车间授课,理论课老师在企业的专用教室授课,企业教师与学校教师交替授课,结合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教师、学生与基地紧密结合,通过对生产项目的全程动作与管理,把实训基地变成师生技能培养的实战场所,使之成为技能考核、师资培训和产学研一体化紧密结合的联合体。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进厂进校结合、实习与顶岗实训结合。如通过具体某种药品的生产,教师可联系实际讲解称量、配料、药品质量检测等方面的内容,学生通过到生产线上的培训和顶岗实习,将所学实验技能很快应用到生产实际,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融入企业并能承担起相应的工作任务。这样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训练学生的技能更实用,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在我系,学生实践不仅仅是毕业前的一学年,而是与企业共同设计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及早适应工作岗位和环境,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提前做好心理、知识、能力多方面的准备。
四、改革实验考核方式,保证教学质量
考核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只有公正、客观、准确的评定每一个学生的实验成绩,才能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往教师对学生进行实验考核,仅仅是从学生平时的实验表现、实验报告上打分,这样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也激发不了学生的实验热情。采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后,我们将实验课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实验报告、期末考核和实习考核四个部分,分别占实验总成绩的30%、10%、30%、30%。平时考核从实验准备、课堂提问、实验操作、实验结果与记录、实验态度、纪律和卫生等方面进行考核,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优良的实验作风。实验报告从上交情况、书写情况、内容的完整性、数据的记录与处理、数据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考核。期末考核采用分组抽签、边操作边提问、操作和口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由于采用随机抽签的方法,使考核尽量做到公正合理。由于学生事先不知道自己被考核的内容,可以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各种操作技能。实习考核由企业的技术人员和教师共同组成考核小组,主要根据学生平时顶岗实习的表现给出成绩,改变了传统实习成绩由带队老师大包大揽的不合理的现象。
总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高专院校应根据各自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对人才培养目标、途径等进行实时调整,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