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有味,“无痕”寻之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tv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由《昆明的雨》的教学引起学生对汪曾祺的系列文章的阅读兴趣?如何以这一篇散文的品读带领学生读出汪文的真滋味?笔者在教学设计时深受李凤老师“无痕语文”教学主张的启发,质疑引疑,启思进思,于学生的情思迷惑处设问,引导他们渐进至文本深处。
  一、题文对照生疑,感受独特韵味
  文章题为“昆明的雨”,而直接写雨的文字只有一节,这是学生初读课文最易生发疑惑的地方。教学可以由此起步,既能抓住关键句予以前后勾连,又能依照文本的情感奠定课堂的感情基调。笔者在此处设计了一个复读的环节:读散文,首先要整体感受主要思想感情,学生很快锁定“我想念昆明的雨”这句话。从文章结构上看,这句话具有首尾呼应的作用;从修辞上看,这句话具有反复强调的效果;从抒情方式上看,这句话直接抒情,情感更浓烈。朗读这句话时要放慢语速,显出悠长的想念的感觉。此时一个问题就顺势而出:在想念中,昆明的雨留给作者总体印象是怎样的?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关键句“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由此可追问学生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他们可由第四段文字获得“明亮的”“丰满的”特点的具体感受。至于“使人动情的”,作者动了什么情呢?为什么会如此动情呢?内涵就在文本深处了。就文题引出情感求索特点,学生思维的台阶自然而然地就搭建起来了。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师利用好文后的“阅读提示”指导学生掌握自读课文的学习方法,能够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扣住“动什么情”的问题,让学生读“阅读提示”:“从一幅画写起,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现开来。”据此,笔者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探究环节:小组读读议议,为什么这些景、物、事让作者印象特别深刻,想念如此至深。
  一番议论后,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就发现了仙人掌、菌子、杨梅,以及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还有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这些内容显现了云南特有的地域风情、独有的美食、温馨的友情、宁静闲适的生活等,原来令作者念念不忘的是这些真实、美好又富有诗意的元素。
  读出这些内涵后,笔者请学生结合题目提问题。学生就问:作者分明想念的是在昆明的生活,为什么以“昆明的雨”为题?疑惑提出后,借着方才一番思考,又自然解了疑惑。学生的回答如下。
  生1:作者所写的内容和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像仙人掌,因为雨水多,才会长得肥大。菌子也应该是雨水多才多的。
  生2:题目中有个“雨”字,显得更有诗意,雨和想念更配。
  生3:雨容易令人伤感,所以作者才会有了“淡淡的乡愁”。
  生4:雨滋润了万物,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会使“我”的心软软的。
  其实,“雨”早已不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积淀成为多姿多情的艺术意象,“雨”让作者笔下的昆明更富美的意蕴,让生活更具美的滋味。以题中之“雨”对照文中之“雨”情、“雨”韵,激疑释疑,学生才能深切感受到本文独特而丰富的韵味。
  二、知人论世进思,领会深厚情味
  “无痕语文”主张“以文育人”。汪曾祺深谙画理,他将中国传统绘画中“气韵生动”“留白布空”的技巧带进写作中,使其作品带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味。读《昆明的雨》如果疏忽了细品“留白”,就如喝茶只喝了第一开,还有更醇厚的滋味没有品到。本文有多处留白,最为深远处是雨中和友人酒店小酌一段,三处留白值得细细琢磨。一是看陈圆圆石像,那是同在离家境遇中,同感乡愁酸苦滋味。二是酒店里几只“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的鸡,令人感到悠闲却更觉悲苦,鸡有屋檐挡雨,可享一时安宁,而战乱中的人呢?离乱之人不如几只鸡。三是为“那天的情味”而写的诗歌,其中“浊酒一杯”当与范仲淹名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情味相通,“雨沉沉”中的沉重感缘何而来?那是1940年前后,中华大地正遭日军入侵,作者的家乡——苏中一带正在日军蹂躏下,作者离家千里,在动乱中难得的安宁里,午后的湿雨引发了他的乡愁。这些如果直说了,过于直白和激烈,会坏了文章的“气韵”,作者含蓄表达,则令人更觉深沉。怎样带领学生领会此情此境呢?笔者链接了两段文字,一是关于“汪曾祺与昆明的联系”——
  1939年的夏天,19岁的江苏高邮青年汪曾祺,以第一志愿考取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在此,他开启了文学创作生涯,他拜识了沈从文等老师,结识了朱德熙等挚友,后来遇见了他相知相爱的妻子施松卿。那段岁月,那里的山水草木、风土人情,深深印刻在他的心里,他说:“我在昆明待了七年,除了高邮、北京,在这里的时间最长,按居留次序说,昆明是我的第二故乡。”
  还有一句汪曾祺的自我评价:“我的气质,大概是一个通俗抒情诗人。”
  笔者提示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气质体味“那天的情味”里有哪些具体的情味,试着解读“陈圆圆石像”“几只鸡”“浊酒一杯”“雨沉沉”这些词语有怎样的情感寄托。知人论世,是要求学生联系其人气质文风及所处时代,让思维再进一层,读清留白,读透情思,走进文本深处。
  三、细品言语形式,琢磨淡雅趣味
  文学之所以迷人,不只在于其伟大的思想,更在于其独特的言语形式。《昆明的雨》一文语言平淡却有味,既有典雅之美,又具自然之趣。“无痕语文”主张“使学生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笔者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灵活地细品言语形式,如用比较法品读。
  原句: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改句:牛肝菌因颜色如牛肝而得名,又滑又嫩,鲜香扑鼻,实在美味极了!
  改句自然顺畅,意思没有变,这就有了可比性。比较后,学生认为汪文更显洗练,一字一句语气肯定,如同带领读者在品尝一般。
  如从修辞角度品读其妙处,读至“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笔者问学生这样的形容妙在哪里,学生说不只形容出了形状,還能表现出鲜美的滋味,就像蟹腿一样。读至“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学生稍加回味,就悟到了原来作者这么写有欲扬先抑的效果,以其形状之丑陋不堪突出美味之至。
  笔者还请学生自由品读,交流其喜欢的语句。有学生就注意到了文言句式,如“生命之顽强”“空气之湿润”“味极鲜腴”“无可方比”等,这样的表达使语言显得凝练典雅。有学生品味到有些语句初读无奇,实则一个小小的逗号,都能读出韵味来,像“雨,有时是会引起人的一点淡淡的乡愁的”。笔者让学生仿写句子,他们张口就说道:月,常常会引起人深深的思念;花,总是让人想起生活的美好;钟声,有时会带给人悠悠的思绪;雪,有时是会引起人浪漫的想象的……
  圈点品读,学生沉浸在平淡自然的语言里,兴味盎然,不知不觉地习得别有韵味的言语表达形式。
  以对照引起学生自主质疑,以补白解读蕴藉深厚的情味,以细品体会独特的趣味,这节课在教学设计时依照文本的特质,顺着学生的情思,“让教学随时随地都在寻找、把握新的起点”,教在“学的起点上”,使得学生“永远在学”,“永远充满求知欲和创造感”。
  (作者单位:南通市易家桥中学)
其他文献
早上上学,随便向路边瞄,总能看见一些农家菜馆。经不住农家饭的诱惑,老妈这个并不很赶时尚潮流的人,也学做起了农家饭。  没几天,书柜上那些富有“营养"的书,全被老妈换成了同样有“营养”的农家菜菜谱。第一个礼拜,我们家几乎顿顿都是农家饭:早上,稀饭、菜饼、咸菜;中午,虽然我和老爸不在家,但是不用想都知道老妈在做农家饭;晚上,土豆丝、青椒小鱼干……  有一次,老妈烙出来的韭菜饼不仅咸,而且夹生,简直难以
期刊
20世纪90年代,高中生作文经常讨论中国足球“冲出亚洲”问题,热情之高,如果放到现在,肯定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高三毕业班怎么会有那么多人热衷与高考无关的事?但那时学生就是很执着,谈起足球,个个都很在行,几位女生,说得头头是道,虽然她们体育成绩并不好。我改作文或随笔,经常感到伤脑筋,因为作文中提到的各国球队的教练和球星、世界杯场次和球员出场记录,我不太了解,兴趣也有限,但是学生就是不停地写,因为他们
期刊
清晨,风儿柔柔的,太阳暖暖的,母鸡咯咯嗒心情特别好,于是去农场外散步。看到五颜六色的花儿在风中跳舞,咯咯嗒高兴地唱起歌来:“咯咯嗒,咯咯嗒……"  狐狸吱吱也来花园里散步。听到咯咯嗒的歌声,吱吱十分兴奋:美餐来了!他马上躲到一棵大树后面,观察咯咯嗒的一举一动。好肥美的一只母鸡啊!吱吱口水都流下来了。  咯咯嗒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向前走,对即将到来的危险毫无察觉。吱吱蹑手蹑脚地跟在后面,想找机会下手。太
期刊
第一名
期刊
第二届“阅读小天使”及“优秀辅导教师”表彰名单(中年级)
期刊
目前大多数初中生还没有养成自主阅读整本书的习惯,没有形成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如果教师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阅读引导、督查,那么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整本书阅读就只是一句空话,很难顺利完成。为此,笔者做了以下阅读实践。  一、激发阅读兴趣,产生整本书阅读期待  让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首要任务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爱上这本书,有想要去阅读的强烈欲望。为了激发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笔者尝试了如下具体做法
期刊
众所周知,修辞格的巧妙运用会使文本的语言优美,感情丰富,魅力焕发,意蕴无穷。王希杰如此定义修辞格:“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而有意识地偏离语言和语用常规之后,逐步形成的固定格式、特定模式。”[1]可见,修辞只是对文辞的一种修饰,专注于辞藻本身,聚焦在字词表层,使其更形象地体现出所表达对象的显著特征与浓厚意蕴。此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四学段中也明确要求:“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有效教学被提到了重要位置。如何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呢?笔者以为,课堂师生合作探究关系的形成是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保证。笔者就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谈谈自己的几种尝试。  一、创设情境,变“师”说为“生”说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要有所控制,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开展合作学习与交流。为此,笔者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为了让学生学
期刊
科幻作家韩松说:“我觉得,一个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有一段时间,是由科幻相伴的,这样他才不会乏味,也不会孤独,而且,他能比别人多拥有一个世界,比别人多用一双眼睛来观察人生,这既有趣又有用。”[1]在实际阅读中,人们对科幻作品的期待远不止于了解一下情节,探究一个专题,他们希望通过阅读科幻作品找到另一个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的角度,学生亦是如此。  那么,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科幻作品时究竟可以从哪些角度
期刊
高中作文的教与学既要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强有力抓手,又要现实地服务于高考。两者有机融通,不可偏废,而能够兼顾两者的途径,就是“实际写作”。  一、题目生活里有,回归写作本质  关于作文命题,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所谓题目出得不好,就是学生生活里头没有,他无话可说,写不出来。题目要出得学生生活里头有。”  纵观近几年江苏高考的作文命题,无一不体现着 “生活里头有”的思想,也处处渗透着叶圣陶先生“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