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向卫国,文学硕士,副教授,供职广东茂名学院中文系,研究方向:文学理论;中西诗学。在《学术研究》、《南方文坛》、《名作欣赏》、《当代文坛》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部。
蓝蓝近年的诗常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介入现实,比如《矿工》、《艾滋病村》、《汶川地震后的某一天》等。其2007年写的《谋杀——给诗人B》一诗,介入的却是另一种现实,即诗歌的现实,准确地说是当代诗歌历史的现实。B代表的应该是诗人北岛。“谋杀”是“打倒北岛”的另一种说法。于今看来,这个口号颇有一些“阳谋”的味道,它折射出中国当代诗歌甚至整个现代诗歌发展史的一种隐秘的动力之源:弑父冲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新诗是带着原罪诞生的,即对民族诗歌传统的公开“谋杀”,又名“革命”,即“弑父”。始作俑者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八事”主张,第二条就叫“不摹仿古人”,持论的依据乃是文学进化论,“文学因时进化,不能自止。”文学是否“进化”,可另作别论,但此次“革命”绝对非同以往,不是“儿子”对“老子”的遗传与变异,而正如“革命”的另一主将陈独秀所言,“欧语所谓革命者,为革故更新之义,与中土所谓朝代鼎革,绝不相类”。也许言“弑父”并不准确,实际上是汉语母体的一次精神“借种”,相当于“野合”,结果生出了一个不中不西的混血儿,成为汉语诗歌的惟一继承人,而另一位继承人,即现代的“古体诗”显然严重地先天性智障,无力继承大统。然而这位继承人的合法性至今还受到质疑,它牵涉到一个重大的文化伦理原则。
不知是否由于先天就有叛逆的基因,新诗在成长中不仅没有洗清“原罪”,反而屡犯新罪。“第三代”谋杀“朦胧诗”是典型公案。据研究,早在1982年就有人要“打倒北岛”,通过“弑父”,强行占有历史。结果是如愿了,代价却是新诗传统的再次自我瓦解。之后一茬茬年轻诗人如法炮制,而罕有从正面对历史经验进行理性的总结和继承者。终于诗人蓝蓝以“谋杀”罪提起了公诉,本诗指控的“罪状”至少有以下四条:
一、隐瞒历史:“一个人的名字里有/时代的真实”。谋杀者为逃避道德指控而否认与谋杀对象的血缘关系,隐瞒历史。但“真实”如同基因,已经通过“一个人的名字”“写”入历史:“‘第三代诗’恰恰是在饱吸了北岛们的汁液后,渐渐羽毛丰满别具一格的……这个事实有的朋友羞于承认,但它存在着。”(陈超《第三代诗的发生和发展》)
二、谋杀良知:“一个人名字暗暗的电流/威胁着他们良知的保险丝”。诗人的技巧很高明,她不说对自我“良知”的谋杀之罪,而说历史通过“一个人的名字”传递的“暗暗的电流”有熔掉某些人为自我掩盖而设置的道德“保险丝”的可能。
三、合谋政治:“一个人的名字应当/消失在国家的大厦后”。谋杀者的主要理由是用“政治化”来指控北岛的诗“非诗”。在蓝蓝看来,真相是,北岛的诗歌存在,构成了谋杀者“隐秘的羞耻”——明知是自身的人格矮化,却假借“诗”的名义以攻为守。对诗歌的“政治化”指控,将诗歌事件转译为政治事件,这是必杀的绝招,指控者才真正是“国家”的同谋。吊诡的是,多数宣称只面对诗歌,不屑于政治者,政治同样不会恩宠其身。
四、结党营私:“一场集体遗忘的宴席上/昔日的敌手交杯言欢——//啊!他们彬彬有礼的笑脸!”谋杀的庆功宴暴露了一个可怕的秘密,谋杀者们相互都是“敌手”,为了共同的利益才心照不宣地暂结私党。强敌既除,“彬彬有礼的笑脸”中已隐约闪现出刀光。果然,中国诗坛更大规模的“内战”随之爆发。还有一种解释,昔日的谋杀者与被谋杀者双方,因为相同或各自不同的新的历史诉求,“遗忘”过去,握手言欢。“彬彬有礼的笑脸”难免让旁观者感到惘惘然,这就是历史的诡秘。无论哪种解释,《谋杀》一诗都可视为关于中国当代诗歌政治的一则寓言。
必须指出,“谋杀”北岛跟世纪初的新诗“革命”有着根本的不同:后者体现了历史的深层逻辑,以民族的自我救赎为出发点,前者却主要根源于“影响的焦虑”;后者看似与政治革命同体,实则有深层的文化诉求,前者看似单纯的诗歌事件,实则是一种政治无意识。
附:《谋杀——给诗人B》
一个人的名字里有/时代的真实。一个人的名字/是他们隐秘的羞耻。//一个人名字暗暗的电流/威胁着他们良知的保险丝。//一个人的名字应当/消失在国家的大厦后。//擦去一个人的名字何其简单:/一场集体遗忘的宴席上/昔日的敌手交杯言欢——//啊!他们彬彬有礼的笑脸!
蓝蓝近年的诗常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介入现实,比如《矿工》、《艾滋病村》、《汶川地震后的某一天》等。其2007年写的《谋杀——给诗人B》一诗,介入的却是另一种现实,即诗歌的现实,准确地说是当代诗歌历史的现实。B代表的应该是诗人北岛。“谋杀”是“打倒北岛”的另一种说法。于今看来,这个口号颇有一些“阳谋”的味道,它折射出中国当代诗歌甚至整个现代诗歌发展史的一种隐秘的动力之源:弑父冲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新诗是带着原罪诞生的,即对民族诗歌传统的公开“谋杀”,又名“革命”,即“弑父”。始作俑者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八事”主张,第二条就叫“不摹仿古人”,持论的依据乃是文学进化论,“文学因时进化,不能自止。”文学是否“进化”,可另作别论,但此次“革命”绝对非同以往,不是“儿子”对“老子”的遗传与变异,而正如“革命”的另一主将陈独秀所言,“欧语所谓革命者,为革故更新之义,与中土所谓朝代鼎革,绝不相类”。也许言“弑父”并不准确,实际上是汉语母体的一次精神“借种”,相当于“野合”,结果生出了一个不中不西的混血儿,成为汉语诗歌的惟一继承人,而另一位继承人,即现代的“古体诗”显然严重地先天性智障,无力继承大统。然而这位继承人的合法性至今还受到质疑,它牵涉到一个重大的文化伦理原则。
不知是否由于先天就有叛逆的基因,新诗在成长中不仅没有洗清“原罪”,反而屡犯新罪。“第三代”谋杀“朦胧诗”是典型公案。据研究,早在1982年就有人要“打倒北岛”,通过“弑父”,强行占有历史。结果是如愿了,代价却是新诗传统的再次自我瓦解。之后一茬茬年轻诗人如法炮制,而罕有从正面对历史经验进行理性的总结和继承者。终于诗人蓝蓝以“谋杀”罪提起了公诉,本诗指控的“罪状”至少有以下四条:
一、隐瞒历史:“一个人的名字里有/时代的真实”。谋杀者为逃避道德指控而否认与谋杀对象的血缘关系,隐瞒历史。但“真实”如同基因,已经通过“一个人的名字”“写”入历史:“‘第三代诗’恰恰是在饱吸了北岛们的汁液后,渐渐羽毛丰满别具一格的……这个事实有的朋友羞于承认,但它存在着。”(陈超《第三代诗的发生和发展》)
二、谋杀良知:“一个人名字暗暗的电流/威胁着他们良知的保险丝”。诗人的技巧很高明,她不说对自我“良知”的谋杀之罪,而说历史通过“一个人的名字”传递的“暗暗的电流”有熔掉某些人为自我掩盖而设置的道德“保险丝”的可能。
三、合谋政治:“一个人的名字应当/消失在国家的大厦后”。谋杀者的主要理由是用“政治化”来指控北岛的诗“非诗”。在蓝蓝看来,真相是,北岛的诗歌存在,构成了谋杀者“隐秘的羞耻”——明知是自身的人格矮化,却假借“诗”的名义以攻为守。对诗歌的“政治化”指控,将诗歌事件转译为政治事件,这是必杀的绝招,指控者才真正是“国家”的同谋。吊诡的是,多数宣称只面对诗歌,不屑于政治者,政治同样不会恩宠其身。
四、结党营私:“一场集体遗忘的宴席上/昔日的敌手交杯言欢——//啊!他们彬彬有礼的笑脸!”谋杀的庆功宴暴露了一个可怕的秘密,谋杀者们相互都是“敌手”,为了共同的利益才心照不宣地暂结私党。强敌既除,“彬彬有礼的笑脸”中已隐约闪现出刀光。果然,中国诗坛更大规模的“内战”随之爆发。还有一种解释,昔日的谋杀者与被谋杀者双方,因为相同或各自不同的新的历史诉求,“遗忘”过去,握手言欢。“彬彬有礼的笑脸”难免让旁观者感到惘惘然,这就是历史的诡秘。无论哪种解释,《谋杀》一诗都可视为关于中国当代诗歌政治的一则寓言。
必须指出,“谋杀”北岛跟世纪初的新诗“革命”有着根本的不同:后者体现了历史的深层逻辑,以民族的自我救赎为出发点,前者却主要根源于“影响的焦虑”;后者看似与政治革命同体,实则有深层的文化诉求,前者看似单纯的诗歌事件,实则是一种政治无意识。
附:《谋杀——给诗人B》
一个人的名字里有/时代的真实。一个人的名字/是他们隐秘的羞耻。//一个人名字暗暗的电流/威胁着他们良知的保险丝。//一个人的名字应当/消失在国家的大厦后。//擦去一个人的名字何其简单:/一场集体遗忘的宴席上/昔日的敌手交杯言欢——//啊!他们彬彬有礼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