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f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新授课已经把酸碱反应实验现象、原因分析、反应实质、反应的应用等介绍给学生,但对解决酸碱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等相关问题还没有形成思路和方法。本课意在帮助学生学习“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知识后进行应用和提升,使其初步掌握化学反应后溶质成分分析和验证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的三个层次
  初级目标:学会对中和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进行猜想的方法。
  中级目标:能根据所学酸碱盐相关知识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高级目标:总结出探究酸碱盐复分解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一般操作步骤。
  二、教学过程的分层
  1.探究酸和碱反应的产物是什么。
  2.分析酸和碱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有什么,可能有什么;是从哪几个角度考虑的。
  3.设计探究实验时,对所加试剂有什么要求?
  4.学会分析其他复分解反应后溶液成分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地提出问题,加深学生对酸、碱性质的理解,得出酸和碱反应后溶质成分猜想和验证的一般思路。
  三、教学设计
  环节一:层层递进设疑,提出猜想。
  在实验室做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实验,反应后的溶液能否直接倒入水池进入下水道呢?要解决此问题,需要探究酸和碱中和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抛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愿望。
  【实验分析】
  1.回顾教材中关于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的实验设计。向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当红色的溶液恰好变为无色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2.小王同学在烧杯中加入约5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接着用滴管滴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再用玻璃棒搅拌,发现溶液为无色。于是小王同学得出的结论是:HCl与NaOH恰好完全反应,反应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3.小李同学在实验室做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时没有加指示剂。请猜想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写出所有可能的组成。(不溶性碱和酸不考虑,生成不溶性盐不考虑。)
  【学生讨论,提出猜想】猜想一,只有NaCl;猜想二,HCl和NaCl;猜想三,NaOH和NaCl;猜想四,NaOH和HCl、NaCl。
  【教师质疑】1.先判断哪个猜想不成立,为什么?2.溶液中溶质一定有什么?可能有什么?3.猜想酸和碱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通常从哪几个角度考虑?
  【教师总结】猜想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首先要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从生成物、反应物的角度考虑。
  设计意图:实验条件的改变导致实验结论的不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环节二:设计实验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组成。
  【教师质疑】能不能通过检验Cl-来证明有HCl存在?
  【播放flash视频】用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的实质。
  设计意图:充分认识中和反应实质,初步建立离子微粒观。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检验HCl的存在就是检验H+的存在。
  【教师质疑】如何证明猜想二成立?
  【学生总结】1.在溶液中,生成物的離子不需要检验,也就是溶液中的Na+、Cl-不需要检验;2.在溶液中,要检验的应是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是否存在,也就是溶液中的H+或OH-是否存在。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证明猜想二,其实就是要证明有H+的存在。
  【教师质疑】如何检验H+?
  设计意图:开阔学生的思维,使其理解反应的本质,运用酸的性质解决问题,培养总结归纳的能力。
  【学生讨论】H+的证明就是从酸的通性角度去证明,可以选用:①酸碱指示剂;②活泼金属;③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④难溶性碱(如氢氧化铜);⑤碳酸盐(如碳酸钠)。
  【教师质疑】如何证明猜想三成立?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证明猜想三,其实就是要证明有OH-的存在。
  【教师质疑】如何检验OH-?
  【学生讨论】OH-的证明就是从碱的通性角度去证明,可以选用:①酸碱指示剂;②部分盐(如Mg2+、Cu2+、Fe3+、NH4+)。
  【教师质疑】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猜想一?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证明猜想一,其实就是要证明H+和OH-都不存在。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最直观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洞悉酸和碱反应的微观实质。
  环节三:归纳提升。
  中和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及证明,可以推广到复分解反应后溶液成分的科学探究。
  1.成分判断: 在反应AB+CD=AD+CB(CB为生成的沉淀、气体或水)发生后,猜想反应后混合物成分,思路是必有生成物、反应物存在,情况有两种:
  (1)恰好完全反应,混合物成分只有生成物AD;
  (2)反应物有剩余,混合物成分AD和AB 或AD和CD 。不存在AD、AB、CD都存在的原因是AB和CD能发生化学反应而不能共存。
  2.成分检验:只需检验过量反应物离子。
  设计意图:学会分析复分解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一般方法,并能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在离子角度上鉴别溶液成分。
  【教师总结】探究出溶质成分后,分析溶液直接排放带来的危害,引导学生知晓对反应后溶液的正确处理方式;展示化学实验室综合废水处理设备,生活和工厂中污水的排放;倡导学生好好学习化学知识,爱护环境,争做环保小卫士。
  设计意图:与创设的情境相呼应,解决课堂开始提出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生活到化学,再从化学回归社会。
  四、设计反思
  本节课是对学生学习酸、碱、盐基础知识的拓展和提升。
  教师以分析溶质成分为主线,渗透科学探究的方法,使学生意识到对溶质成分的探究要关注物质的性质,关注实验的本质。从学情出发,把学生从知识学习的层面引领到对化学学习方法的探寻上。教学中,建立离子微粒观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的思想,树立环保意识,实现宏观现象到微观本质的飞跃。
  对于科学探究类问题,很多学生望而却步,而此题型又是中考必考题。教师千百遍地教,学生仍不得要领,主要根源在于学生缺少主动探究的意识,不理解反应发生的本质。本节课的学生活动,教师环环相扣的设疑追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主动性。
  本节课通过教师设疑追问,学生交流、讨论、汇报等环节,使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思维得到了发展,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科素养得到了提高,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知识和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其他文献
当班主任并不难,难在当好班主任。魏书生说:“我是班主任爱好者。”对这句话,笔者深有同感。班主任工作有重复经验的事务性劳动成分,但本质上是需要创造力的技术性工作。面临新问题,永远是班主任工作的常态。从事班主任工作,不仅仅是精力的付出,更是智慧的投入。班主任的职业获得感和幸福感,来源于教育智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当好班主任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自我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从一无所知到积累一定的经验,再到理性运用
期刊
黄静老师的这节写作指导课以“扣住关键词记事”为核心目标,在教学准备、课堂实践和教后反思等方面,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参照。  一、教学准备依据扎实的统计分析  语文教学容易流于感觉化,原因在于很多学习内容不容易量化。黄老师以一次期中考试的作文成绩作为基础数据,并且扣住相应的评价标准,提醒学生自我对照,体现了作文教学的客观性和差异性,同时彰显了“问题”意识,即考场评价不高的文章普遍存在“关键
期刊
近期,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开展了初中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笔者观摩了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的新授课——一次函数(第一课时)。教师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调整常规教学顺序,以观察探究、交流表达、思维碰撞、方法提炼、思想引领的参与式学习形式开展教学,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呈现部分教学片段,并就数学学科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谈几点体会,与同行交流。  一、教学片段展示及赏析  1.以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  片段
期刊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为牛津译林版《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1中的学习技能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Facts and opinions。区分事实与观点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因此,本课对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应通过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区别事实与观点,积极思考,从而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2.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就八年级学生已有的知
期刊
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注定是个不寻常的年份。各行各业都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教育行业也迎来了巨大变革。传统的授课模式纷纷被调整为网络教学。其实,网络教学并非新事物,只是,以前的网络教学仅仅算是普通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现在,为增强授课效果,学校给在家学习的学生制订了作息表,设计了形式多样的考勤方法。网络教学的两种主要模式——录播和直播,也被穿插交替进行。  从笔者所在学校的作息表安排中可以看出,
期刊
摘要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需要家校合作。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充分调动学校、社会、家庭多方力量,积极策划家校互动方案,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形成以学校为中心,家庭和社会为支撑的育人生态环境。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 家校共育 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  一、情智赋能,多元供给  1.深入研究,优化机制。  机制的建构和运行是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研究项目开展的保障和前提,为此,
期刊
摘要  诗词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吟诵中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在想象中培养审美能力,在探究中提高思辨能力,在拓展中促进文化传承,这与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存在着彼此交融与渗透的关系。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古诗词 教学实例  诗词曲意蕴深远,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意象的特点,提高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在联想想象中,感受审美的意境;在质疑探究中,领悟作者复杂的情思;在拓展
期刊
主持人语: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其中,微课正在越来越多地走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那么,如何设计并制作“以学为中心”的微课呢?本期我们约请几位专家名师对这一话题展开研究探讨。  摘要 微课和传统的课堂有非常大的区别。微课这种新模式的课堂要想高效,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精准的学情意识,落实学法教学,有精练的教学表达、丰富的练习和有效的评
期刊
摘要  “指向写作”,就是指向文本的言语形式。在指向写作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教授学生运用比较法,让思维更清晰;运用聚合思维,让思维更深刻;运用发散思维,让思维更灵活。  关键词  阅读 写作 文言文阅读教学 《〈世说新语〉二则》  一直以来,读与写的关系是语文教学探讨的重点。阅读是学生深入研究表达技巧和方法的过程,写作则是迁移运用这些技巧和方法的过程。如何在教学中找到读与写之间的结合点,
期刊
摘要  问题是师生、生生思维碰撞的导火索,有效的问题是课堂真正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因此,通过“真问题”获知、理解、促进学生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教学实践,著眼于设问的来源、深广度和实践性,通过设计具有真实度、层次化和生活性的问题,让课堂上思维可见,让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  真问题 真实度 深广度 生活性  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旨在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真实的生活情境,设置真实的问题,引导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