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政治思想教育与人的个性养成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da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个性是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能动地形成的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包括动机、意志、气质、情感等,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概念。在人的个性品质中,即有惰性、保守性、依赖性等不良个性品质,也有独立性、进取性、坚定性等积极个性品质。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人个性培养中的作用就是最大限度地抑制消极个性品质的作用,激发积极个性品质的发挥。
   【关键词】 个性培养 思想政治 内容
  
  一、个性培养的内容
  
  当代人的个性培养重在个体主体性的培养,因为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功能特性。每个人的主体性是不同的,人的个性与人的主体性始终统一,主体性越强,其个体性也越强,反之亦然。因而个性培养重在主体性的培养,它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
  1、能动性是个性培养的基本内容
  能动性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选择性。明确的目的支配着主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对达到目的的手段、方法、措施进行一系列的思索,形成一定的计划。在计划的实现过程中,将经历各种选择与困难,这就要求主体发挥个人的主见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从而实现目的。具有能动性个性特征的个体,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和活跃的状态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力。
   2、自主性是个性培养的核心内容
  主体性是相对于依赖性而言的,真正具有积极个性特征的人绝非依赖性的人,它意味着人,具有自立、自为、自强的品格特征,既是外部客观环境的积极调控者,又是自我意识的主导者;既能够认识自己和自己的主体地位,能支配和选择自己的前途与命运,又能自然而然充分地显示个人的潜能、意志和魅力,表现出独特的能力和品质,最大限度的求取发展。
   3、创造性是个性培养的最高目标
   创造性不仅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也是对主体自身的超越,它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具有创造个性特征的个体,自尊自信,具有批判精神,敢于向权威挑战;能独立提出问题、设想并进行验证;有进取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有细致和敏锐的观察力;对新事物很敏感,对发现新事物和创造活动有着强烈的兴奋感和情感倾向;敢于冒险,敢于献身。激发人的创造性是个性培养的最终目的。
  
  二、时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着力于人的个性培养
  
  时代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也应有所不同,与时俱进是思想政治教育永葆青春的法宝。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着力于当代人的个性培养。
  1、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要求
  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成三个基本历史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中,人与人之间表现为宗亲、血缘关系,以直接的统治与臣服的关系为基础,个人只是“狭隘人群的附属物”;第二个历史阶段中,市场经济以物的经济联系代替了人的依赖关系,资产阶级在把人从神和专制制度的奴役下解放出来的同时,却又使人落入资本的奴役,落入异化的劳动中;第三个历史阶段中,人不仅摆脱了人的依赖,又摆脱了物的依赖,不仅成为自然界的主人,而且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人。
   从马克思的人的发展阶段理论,我们也可以看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的历史,是人们向往、追求个性全面自由发展的历史。社会越向前发展,社会生活就越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多样化的联系,就越是要求社会成员发展多样的个性与能力。
   2、市场经济体制的自主性要求
  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之一是肯定人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它要求商品所有者的个人摆脱各种社会限制和束缚,独立自主地走向市场,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进行竞争,追求自己的目标,这就呼唤人的独立精神和独创精神的培养。不仅如此,它还把个人利益的立足点放在生产者自己劳动所得的基础上,肯定个人劳动所得的利益,为有个性的个人创造更高的社会生产力提供了社会舞台,要想获得成功,避免失败,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自主性,施展人的能力。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为市场经济体制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力于主体性个性特征的培养。
  3、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①社会层面,即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教育;②道德层面,即对道德信念、道德人格、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的重视和追寻;③人学层面,即对自身的关注、尊重和自主性的高扬和发展。这三个层面的内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着力于人学层面,关注和尊重个体自身,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和社会层面的提高;反过来,社会和道德层面又将促进人学层面的发展,因为政治和道德的提高有助于人性的丰富。
  
  参考文献:《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华教育文献》
  (作者单位:813200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学校)
其他文献
充满智慧与挑战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教师的教学观念正在逐步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得到改变,课堂充满学生活泼健康成长的气息。但当我听了一些公开课或观摩课后,我有一种较强烈的感觉,就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热闹”背后,透露出一种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如何正确把握新旧学习方式和教学观念的转换呢?下面就此谈我的困惑和思考。    思考之一:自主不
期刊
和谐的社会少不了和谐的校园,和谐的校园离不开和谐的班级,和谐的班级体现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关系到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它包含十分丰富的社会、伦理、教育和心理方面的内容: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学生
期刊
如何“培优补差”,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呢?这是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十分关心的事情,也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结合自己十几年的教学体验,拟从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精讲巧练三个方面提出对策思路,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兴趣是“培优补差”的前提条件。可以说大凡有经验有成就的教师往往都在激发学习兴趣上大下功夫。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教语文,要紧的
期刊
作文是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造活动,个性应当在作文中充分展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小学生的习作重在个性的表达,这是时代对作文教学的要求。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让他们在作文中尽情地倾吐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作文个性飞扬。这就需要教师的个性指导,引导学生学习用笔描写自我观察到的一种生活,一种发现,一种现象;抒写自已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一种随想,一种感悟,一种情愫。那么教师应当如何指
期刊
为了适应全球的发展,追求更高水平的教育品质,我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新课程走到了校园,走进了课堂,新的教材就需要教师有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策略。吃老本、走老路的教育教学方法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为了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教师,就要以一个全新的面貌来面对新课程,面对学生。    首先,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一个首要的条件    以前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权威者。新
期刊
地理信息知识最重要的载体就是地图,通过阅读地图,可以提取到大量教材以外的信息知识。同时,地图又是地理一门很重要的地理“语言”,它载有丰富的地理信息,能很形象鲜明地反映任何区域的地理区位空间特征,而这是教材所不能及的。关键问题是采取怎样方法获取地理信息知识,这就涉及到有关地图技能技巧,而学生在这方面能力往往较弱。地图考查既是高考地理中的热点,又是一个难点,它是学生在高考地理能否取得理想成绩的瓶颈。地
期刊
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交流,一种生活体验,也是一门情感艺术。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教学方式的变革成了必然趋势。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必将给语文教育界带来全新的气象和崭新的面貌。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应该明确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的总体特征和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如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
期刊
所谓后进生,一种表现为成绩落后,一种表现为思想落后及行为习惯差。优生则相反。而介于优生和后进生之间的则为中等生。 由于中后进生的种种表现欠佳而影响集体,作为人的正常心理反应,他们会不同程度受到师生的冷落、薄待甚至歧视。这样教育的结果是后进生更后进。  而不容忽视的是:优生毕竞是少数,中后进生却是学生群体中占压倒多数。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少年儿童进行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性素质
期刊
在德育工作中,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主导作用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在中学德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尤显突出和重要,这是由中学德育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只有充分认识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中学德育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利用学科资源,促进学生品德自我发展    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教师更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实践者。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在由
期刊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作文时,学生常感到无话可说。作文教学中,教师也往往深感头疼,我们不禁要问:“原因何在?”   分析我们的作文教学,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怎样写”,而忽视了“写什么”。于是把主要精力花在给学生讲一些“审题”,“拟提纲”,“怎样开头和结尾”等写作技巧方面,而不去开凿学生写作的“源泉”。这样的教学,就有点“舍近求远”的意味。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