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墓志略论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rychan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墓志释名
  墓志,又称“葬志”、“志文”、“坟记”、“扩铭”、“埋铭”等,如清代龚自珍《说碑》云“仁人孝子,于幽宫则刻石而埋之,是又碑之别也。”梁玉绳《志铭广例》云“凡刻石显立墓前者曰碑、曰褐、曰表,惟纳于扩中谓之志铭。”现代《辞源》释“墓志铭”为“埋在墓中的志墓文。用正方两石相合,一刻志铭,一题死者姓名、籍贯、官爵、平放于棺前。”这些释名往往模糊了墓志与其它刻铭的界限。广义地说,墓葬之中凡是铭刻文字之物皆可称之为“墓志”,然而,一般皆从狭义角度去认识墓志,即作为一专属名词,指在“铭刻文字之物”具有一定的型制之后,方可称之为“墓志”,这样就可以将其同其它“志墓”之物区别开来,如画像石等。
  二、北朝墓志兴盛的社会文化背景
  1、碑禁在先
  东汉后期,厚葬之风盛行,天下葬死者奢靡,相互标榜,竞相夸耀,以至累及民生。黄巾起义后,经济待兴,民风需整,统治者便一再禁碑,王充《论衡》曰“圣贤之业,皆以薄葬省用为务。”至“建安十年,魏武帝以天下雕弊,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而后魏文帝下过“薄葬诏”。因禁令极为森严,皇戚官僚、士族豪强皆不得立碑,只能变通将墓碑做小,放置于墓扩。由于碑禁影响,墓碑不能兴建,但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套世代相传的丧葬习俗,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用铭刻来标志墓葬的观念,此等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于是,人们就更多地采用變通的方法,把文字铭刻转入地下,故南朝常以墓志替代碑铭,但南朝出土墓志实为太少。中原地域,汉时人多于墓立碑,至魏晋方禁碑不止,为北朝时兴墓志埋下伏笔。北朝未有禁碑,孝文帝反而倡导立碑,太和十八年年迁都洛阳,中原顺应墓志之礼俗,北方鲜卑亦尾随汉人推波助澜。于是乎北魏时兴厚葬之风,朝廷对臣僚葬事大行赏赐,此乃北朝墓志碑铭勃兴的机缘。
  2、胡族汉化
  胡族汉化有诸多方面的表现。首先,胡族上层汉文化水平颇高。如匈奴刘渊综览诸子并略诵经书。其次,在社会组织与经济生活上趋同汉族。汉化是胡族进化中不可阻挡的潮流,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更是自觉推进汉化政策,明言“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改姓氏,革服制,彻底汉化,使得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成为一个影响极为深远的王朝,波及中亚以至欧洲。北魏拓跋族原有烧葬之俗,迁都洛阳后,变革葬俗作为一项政治措施,鲜卑贵族死葬北邝而不归葬故里,太和十九年孝文帝颁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既然如此,北魏丧葬的习俗必仿效中原。北魏葬俗的汉化使得相关的埋葬制度亦趋于中原原有的定规,墓志礼俗也由此得到了应有的继承与发扬,以至于墓志在北魏成为重要的丧葬文化之一。
  3、故土情结
  北魏孝文帝迁洛以前,北方战火不断,故土难离,依恋家乡,归乡安葬就是这种情感在殡葬方面的体现。北魏孝文帝迁都后,革除鲜卑旧俗,改变代人丧葬地点,故土之恋,许多鲜卑贵族在朝廷令旨威严之下,不得不卒葬河洛,但仍期望设一方墓志,以待时机让子孙迁葬代北。故北魏墓志大量设置,是在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主要集中于当时京歌,今洛阳、堰师一带,而边镇地区少见。后来,长时间经济生活的变化,使定居在洛阳的鲜卑贵族开始耽于安乐,也不再想迁回代北旧地了,而设立墓志之风却在上层阶级形成了一种制度被固定了下来。
  三、北朝墓志的历史分期
  对于北朝墓志文献研究的历史分期,依据当权者的兴衰脉络,亦依从文史之时限踪迹,划定北朝墓志的阶段界限。
  1、端倪期十六国及北魏平城时代十六国时期。
  从公元年匈奴刘渊建立“汉”国起,至公元年“北凉”灭亡,历时年,有几十股政治势力先后登上历史舞台。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在天兴元年年至太和十八年年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是以平城为其统治中心的,我们不妨称之为北魏平城时代。在宁夏彭阳县新集乡出土一方前秦建元十六年年梁阿广墓志》,志石材料为灰砂岩石,上为圆弧形,下为方形,由碑座和碑身两部分组成。墓志的圆形额头正中竖刻篆书“墓志”字,墓志正面隶书阳刻铭文,在墓志背面隶书阴刻有“碑志及送终之具于凉州作致”字。墓主人梁阿广为袭爵兴晋王司州西川的领民酋长大切门将。这方墓志为研究墓碑向墓志转变提供了实物证据。墓志的形制既具有墓碑的形式,也具备墓志的雏形,是从地表碑转埋于地下的墓志之最初形式。
  2、勃兴期北魏洛阳时期
  孝文帝太和十八年迁都洛阳,墓志发展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勃兴时期。这一时期墓志渐趋定型化,在刻制工艺上已很考究,形制上多作方形,两石相合,成函盈式, 平放墓中,上面为志盖,文字作篆或隶,亦有真书,尤如碑之额下则为志身,开头有首题,文体上有志传文与志铭文,后或有尾记。自此永为定式。虽间有做成各种特异形状者,只是少数别出心裁而已。这是中国历史上墓志形成定制的关键时期,也就是这一时期,为日后中国特有的墓志文化奠定了重要的发展基础,绵绵一千余年,成为各代丧葬礼俗中主要的墓中铭刻。北魏一时才俊乐于墓志创作,邢子才为李礼之墓志',温子异为元树墓铭',墓志文化蔚然成风。
  3、延续期东魏北齐及西魏北周公元年
  北魏孝武帝元惰奔关中依宇文泰,政权随之分裂为东、西魏。高欢另立孝静帝元善见,并迁都于邺。公元年,高欢之子高洋禅代东魏政权,建立北齐,仍以邺为都。故自东魏以后,墓志又多出于邺都附近,即今河南安阳、河北 磁县一带,而邝洛墓志几近绝迹。公元年,宇文觉禅代西魏,建立北周,都为长安。西魏墓志仅有数方,出土地点都在西安附近。北周公卿及其眷属也多设墓志,如《庚子山集》中就收入墓志铭方而出土墓志远较北齐少,且地点分散。
  四、北朝书迹风格
  1、斜画紧结
  洛阳时期处于北魏后期,由于孝文帝实行“汉化改制”。形成了慕尚南朝衣冠之制的风尚。这样的风气对于人们的书写也发生了极大的影响,最值得注意的变化是楷书书法,我们看到过去碑志的题额惯用篆书、隶书,这时的一些碑刻却采用楷书题额。更重大的变化是楷书书法出现了秀颖峻拔的风格样式,姿势近似南朝碑志楷书。北魏吸取南方书法,平成后期已显端倪,南迁洛阳后的四十年间,学习南朝书法的风气随着“汉化”的深入而兴盛起来。这类以“斜画紧接”为共同特征的新体楷书,楷法遒美庄重接近东晋王献之《廿九日帖》因为北方这类楷书首先在洛阳地区的上流社会流行,我们称之为“洛阳体”。
  洛阳体在北魏境内广为流行,表明这种体式必是洛阳时期銘石书的主流形态。更值得注意的迹象是,洛阳体也见于当时的写经。可见洛阳体不仅是洛阳时期銘石书的主流形态,也是应用于写经抄书的“正体字”,即北魏后期楷书的“官样字”。东魏的銘石楷书,碑派书论家包世臣将其归为“北碑”,康有为则归为“魏碑”,都未专门讨论。我们知道,北魏后期的洛阳体是以“斜画紧接”为基本特征,多有高耸峻拔、豪迈开张的气势。
  2、平画宽结
  东魏继承洛阳体的之类的楷书,主要是北魏《元徽墓志》、《张玄墓志》那样的横展一路,不强调撇笔,捺笔的开张和翻挑,横画的斜度也不那么陡斜了,结构也随之有“紧结”转为“宽结”。晚年的梁启超养病津门,时常在饮冰室摩挲碑帖拓本。他在《元湛妃王氏墓志》跋语中说:“广阳王湛、王妃令媛两志,同时合葬而各为志。撰、书盖皆同出一手,字颇伤平板,神龟、正光间雄迈之气尽矣”。梁启超敏感度到东魏楷书的“平板”、“平沓”,虽然只是个别作品而言,却触及到东魏楷书整体变化的症候。
  东魏时期的楷书,摒弃了北魏洛陽体的雄强之势,转向宽绰平正的优雅,我们可以用“平画宽结”来概括东魏楷书的变化。东魏“平画宽结”的楷书是继承北魏洛阳体的楷法而来,他们把曾经是“支流”的发扬为“主流”,这就是他们的成绩。
其他文献
【摘要】: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是文化入侵,文化渗透等都在影响着国家的文化安全,我国的文化建设在面临着外来威胁的同时也面临着国家内部的不良文化的侵袭,而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域下研究国家的文化安全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安全  一个国家的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其中文化主权也是国家主权的重要
期刊
【摘要】:茶马贸易源于唐,始于宋,盛于明,衰于清。明代是中国历史上茶马贸易最为繁荣的时期,而位于河湟洮岷一线的河州地区则是明西北茶马贸易的行政中心及主要贸易中心之一。论文通过探析河州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总结河州茶马贸易对明代社会作出的贡献,以突出河州地区在明代茶马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河州地区;明代;回商;茶马贸易。  茶马贸易是我国古代延续了千年的少数民族与汉族地区之间的贸易流通形式,
期刊
【摘要】:词汇作为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基础教学内容,是确保学生具备英语基本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也是提升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要保障。翻轉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高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效果,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针对学生目前英语词汇学习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结合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翻转课堂;现状 
期刊
书法教育,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传播途径,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爱国情怀。而且早在中国古代,书法教育在我国古代的教育体系中就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六艺”的内容之一,汉代的鸿都门学也将书画作为重要课程,也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们必备的能力。2001年6月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中指出:要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艺术课和美术课中对写字教学予以加强,强调了书法教学的重要性。20
期刊
【摘要】:协作学习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支撑,旨在全员积极参与、以团队模式进行合作的前提下,相互共享学习资源,创新式、批判式展开讨论的过程中,完成小组、团队共同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方式。其中混合式协作学习是结合传统面对面学习方式和计算机支持的協作学习方式。它吸收了协作学习、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效果,配合计算机的主流学习应用,使学习成果更加高效。因此,本文拟结合
期刊
【摘要】:长春观道藏阁始建于民国十四年,是一座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特色、西方建筑风格及藏传佛教建筑元素的藏经楼,其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试从时代背景、宗教因素、重要人物的影响三个方面探索长春观道藏阁建筑风格的形成。  【关键词】:长春观道藏阁;近代建筑  一、长春观道藏阁简介  据记载,长春观道藏阁由侯永德主持修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1926年新建的道藏阁在北伐战争中惨遭炮击,事后侯永
期刊
【摘要】:河套地区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大规模的开发,具体的开发措施主要包括修缮塞道,便利交通;移民实边,发展农牧;军事屯田,移民垦辟等方面。两汉时期所实施的这一系列开发河套的措施,对于汉王朝和河套地区而言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关键词】:两汉时期;河套开发;经济效益  河套之名始于明代,因为黄河在这里流了半个回环,故称“河套”,套内之地则称“河南”,本文所论河套地区概念引自何丙勋《
期刊
【摘要】: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习近平“一带一路”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马克思交往实践观强调实践主体的多极化以及实践客体和内容的多元化,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有效的方法论,基于马克思交往实践观,“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应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市场运作的基本原则,其总体布局和措施应是“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
期刊
【摘要】:对爱情的考察一直是西方文学家所思考的一个重要母题。性爱是人类基本的生命体验形式,西方的性爱文学创作往往超出既定文化的视野,在符合文学创作本质的基础上不断调整、演变。本文通过司汤达《红与黑》中于连的爱情观体现金钱时代人类情感心灵异化的过程,性爱沦为征服世界实现野心的手段。  【关键词】:爱情;征服野心;功利性;异化  司汤达在创作《红与黑》时,拿破仑领导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已经失败,他想用
期刊
【摘要】:莲花山花儿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是洮岷花儿的典型代表,广泛流行于甘肃莲花山地区,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研究价值,同时也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展现出人民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反映了民风民俗。本文拟从“莲花山花儿”的演唱地域与唱词内容入手,发掘唱词与人民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展现该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使得这种民间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  【关键词】:莲花山花儿;民俗;传承  莲花山位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