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的后进生问题日益凸显,民办高校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重点分析了民办高校后进生的成因并提出转化对策,以求对此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民办高校 后进生 转化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民办高校不仅仅是教育领域新鲜的专有名词,更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创新和强力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为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就要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简言之,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后劲力量,不仅为我国高等教育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奉献力量,更肩负着莘莘学子的大学梦想。作为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民办高校得到高度认可的同时,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后进生”问题日渐凸显。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民办高校在“以学生为本”的指导理念下如何教育、引导并转变后进生,已不仅体现为一种国家意志的要求,更反映了社会的急切需求。
一、 民办高校后进生形成原因
“后进生”与“差生”不同。“差生”一般是指学习差、纪律差、行为习惯差的学生。“后进生”是指在别人进步时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但经过教育和帮助又能够奋起直追,取得较大进步的学生。他们大多表现为学习上落后于一般普通同学,旷课较多、多门成绩不及格并带有厌学情绪;生活上存在较多坏习惯,与老师、同学们的关系不融洽,懒散并无视校规校纪;心理上存在某些缺陷,逆反心理较强、自卑感较强、心理防范意识较强并缺乏自信心。“后进生”之所以落后,追根溯源并不简单,基于民办高校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社会的不良影响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一种社会动物”,我们每个人不但无法脱离社会存活,更因为社会的不断变化而改变。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很难不受社会上腐化思潮的影响,或享乐、或拜金、抑或自由主义泛滥等,导致部分学生玩物丧志、无所顾忌、消极倦怠,自暴自弃等。
(二) 家庭的反面效用
家庭作为学生的第一课堂,对学生的影响重大又深远。家庭中父母关系的不和谐可能直接导致学生情绪波动较大,喜怒无常,恋爱观扭曲,喜好暴力。家庭中父母往往偏向于对孩子学习期望值过高,可能严重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自主生活的能力。家庭中父母与孩子沟通存在着困境,可能致使学生性格孤僻,自闭。家庭经济收入不景气,父母无固定工作,地处边远乡村等等都可能导致学生自卑、缺乏自信。
(三) 生源的不可规避
大多民办高校的学生可以用“两头小中间大”来概括。两头小是指“二表”学生数小和“调剂”学生数小,中间大是指“三表”学生数多。对于调剂学生来讲,由于学习的主动性不强,缺乏一定的专业兴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调剂生可能成为后进生。对三表学生而言,如果学习方法不当,缺乏师生的有效沟通,自我掌控能力弱,久而久之可能被边缘化,成为后进生的“后备力量”。
(四) 个人的自我感应
后进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因多方面因素诱发形成的。或是基于一次考试失利,导致学习兴趣全无,越学成绩越糟,最终一蹶不振。或是因为自我约束力不强,无故旷课时常发生、迷恋网络游戏、交友不当等等,经历了多次的尝试和失败后,自然会形成烦闷、恐惧和自卑等消极情绪,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做事情畏首畏尾。不由自主的步入后进生行列。
综上,后进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民办高校更有着自身的特殊性。然而看到希望的是后进生既然称之为后进,就表明不是不可前进的,同样能取得大跨度的进步,成为学校的优秀毕业生,社会的栋梁。这需要我们这些学生工作者时刻密切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与关怀,帮助他们上进,进而转变成才。
二、 民办高校后進生转化对策
(一) 以一体两翼为载体,开展后进生转化工作
所谓“一体两翼”是指以思想政治工作者为主体,以学生班主任和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为两翼。全国各大高校都存在“后进生”问题,对于民办高校来讲,后进生问题可能较之前者会更严重一些,无论数量上还是层次上可能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以说,后进生的转变工作对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刻不容缓。只有依靠后进生身边最亲近的人,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同寝室内的学生党员、班级的学生干部,以他们为载体,发挥榜样力量,传递正能量,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予关怀、帮助和引导。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到学高身正的同时与后进生交朋友,感化后进生使其醒悟;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在班级同学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可以安排他们主动与后进生拉近关系,通过他们的言行影响后进生,潜移默化地帮助后进生转化。
(二) 以原则为导向,尊重后进生转化的内在规律性
对于后进生的转化,笔者认为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主体性原则。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后进生个人的改变,最终只能依靠自身的内在力量。只有外在教育内化为个人意识的时候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平等原则。后进生和普通学生一样,他们身上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闪光点,不能因为某方面的落后被机会遗忘。相反,他们需要更多的平台实现后进;恩威并施、奖惩分明的原则。后进生不能因为某方面的落后缺少师生的关爱,更不能因为该方面的落后受到更多的惩罚。
(三)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全方位施教
基于后进生的表现形式不同,大体可以分为几类,如厌学型、道德型、情感型、经济型和心理型等,针对不同类型的后进生采取转化的方法不同,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功效不佳,笔者认为要根据其主要矛盾采取一种方法为主,多方面办法相辅,全方位施教。或者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爱护,或者学习上给予兴趣的引导与培养,或者心理上给予相应的疏导与咨询,或者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有针对性的开展后进生的教育工作,增强后进生转化的实效性。
三、结束语
后进生作为高等学校中的特殊群体,作为民办高校的弱势力量,他们是否成功转化不仅关系到民办高校声誉的好坏、社会影响力的大小、人才培养目标的是否实现,也影响到我国素质教育体制下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好前程。充分分析民办高校后进生的形成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不失是一种良好尝试。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民办高校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还需要我们学生工作者以足够的热情持续努力。
关键词:民办高校 后进生 转化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民办高校不仅仅是教育领域新鲜的专有名词,更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创新和强力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为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就要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简言之,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后劲力量,不仅为我国高等教育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奉献力量,更肩负着莘莘学子的大学梦想。作为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民办高校得到高度认可的同时,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后进生”问题日渐凸显。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民办高校在“以学生为本”的指导理念下如何教育、引导并转变后进生,已不仅体现为一种国家意志的要求,更反映了社会的急切需求。
一、 民办高校后进生形成原因
“后进生”与“差生”不同。“差生”一般是指学习差、纪律差、行为习惯差的学生。“后进生”是指在别人进步时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但经过教育和帮助又能够奋起直追,取得较大进步的学生。他们大多表现为学习上落后于一般普通同学,旷课较多、多门成绩不及格并带有厌学情绪;生活上存在较多坏习惯,与老师、同学们的关系不融洽,懒散并无视校规校纪;心理上存在某些缺陷,逆反心理较强、自卑感较强、心理防范意识较强并缺乏自信心。“后进生”之所以落后,追根溯源并不简单,基于民办高校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社会的不良影响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一种社会动物”,我们每个人不但无法脱离社会存活,更因为社会的不断变化而改变。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很难不受社会上腐化思潮的影响,或享乐、或拜金、抑或自由主义泛滥等,导致部分学生玩物丧志、无所顾忌、消极倦怠,自暴自弃等。
(二) 家庭的反面效用
家庭作为学生的第一课堂,对学生的影响重大又深远。家庭中父母关系的不和谐可能直接导致学生情绪波动较大,喜怒无常,恋爱观扭曲,喜好暴力。家庭中父母往往偏向于对孩子学习期望值过高,可能严重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自主生活的能力。家庭中父母与孩子沟通存在着困境,可能致使学生性格孤僻,自闭。家庭经济收入不景气,父母无固定工作,地处边远乡村等等都可能导致学生自卑、缺乏自信。
(三) 生源的不可规避
大多民办高校的学生可以用“两头小中间大”来概括。两头小是指“二表”学生数小和“调剂”学生数小,中间大是指“三表”学生数多。对于调剂学生来讲,由于学习的主动性不强,缺乏一定的专业兴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调剂生可能成为后进生。对三表学生而言,如果学习方法不当,缺乏师生的有效沟通,自我掌控能力弱,久而久之可能被边缘化,成为后进生的“后备力量”。
(四) 个人的自我感应
后进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因多方面因素诱发形成的。或是基于一次考试失利,导致学习兴趣全无,越学成绩越糟,最终一蹶不振。或是因为自我约束力不强,无故旷课时常发生、迷恋网络游戏、交友不当等等,经历了多次的尝试和失败后,自然会形成烦闷、恐惧和自卑等消极情绪,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做事情畏首畏尾。不由自主的步入后进生行列。
综上,后进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民办高校更有着自身的特殊性。然而看到希望的是后进生既然称之为后进,就表明不是不可前进的,同样能取得大跨度的进步,成为学校的优秀毕业生,社会的栋梁。这需要我们这些学生工作者时刻密切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与关怀,帮助他们上进,进而转变成才。
二、 民办高校后進生转化对策
(一) 以一体两翼为载体,开展后进生转化工作
所谓“一体两翼”是指以思想政治工作者为主体,以学生班主任和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为两翼。全国各大高校都存在“后进生”问题,对于民办高校来讲,后进生问题可能较之前者会更严重一些,无论数量上还是层次上可能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以说,后进生的转变工作对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刻不容缓。只有依靠后进生身边最亲近的人,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同寝室内的学生党员、班级的学生干部,以他们为载体,发挥榜样力量,传递正能量,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予关怀、帮助和引导。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到学高身正的同时与后进生交朋友,感化后进生使其醒悟;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在班级同学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可以安排他们主动与后进生拉近关系,通过他们的言行影响后进生,潜移默化地帮助后进生转化。
(二) 以原则为导向,尊重后进生转化的内在规律性
对于后进生的转化,笔者认为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主体性原则。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后进生个人的改变,最终只能依靠自身的内在力量。只有外在教育内化为个人意识的时候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平等原则。后进生和普通学生一样,他们身上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闪光点,不能因为某方面的落后被机会遗忘。相反,他们需要更多的平台实现后进;恩威并施、奖惩分明的原则。后进生不能因为某方面的落后缺少师生的关爱,更不能因为该方面的落后受到更多的惩罚。
(三)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全方位施教
基于后进生的表现形式不同,大体可以分为几类,如厌学型、道德型、情感型、经济型和心理型等,针对不同类型的后进生采取转化的方法不同,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功效不佳,笔者认为要根据其主要矛盾采取一种方法为主,多方面办法相辅,全方位施教。或者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爱护,或者学习上给予兴趣的引导与培养,或者心理上给予相应的疏导与咨询,或者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有针对性的开展后进生的教育工作,增强后进生转化的实效性。
三、结束语
后进生作为高等学校中的特殊群体,作为民办高校的弱势力量,他们是否成功转化不仅关系到民办高校声誉的好坏、社会影响力的大小、人才培养目标的是否实现,也影响到我国素质教育体制下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好前程。充分分析民办高校后进生的形成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不失是一种良好尝试。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民办高校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还需要我们学生工作者以足够的热情持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