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跃迷墙

来源 :中外生活广场surfac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zh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面枯燥的墙如何限制住两个孤独的人?Morosof剧团以身体语言展示一个不停转动的炫目世界。
  法国Morosof剧团近日携新马戏《转动吧!无论如何》(Eppur Si Muove)在北京东宫影剧院登场。开场前坐席上坐满了好奇尝鲜的观众,其中不免有人设想着小丑走钢丝、狮子跳火圈之类的热闹戏法。虽然表演并非如此,但从数度谢幕的场面来看,并没有人对此失望。
  新马戏(nouveau cirque)是20世纪后半叶出现的一种表演艺术,以传统马戏技巧结合戏剧、舞蹈等其他表演方式。与传统马戏相比,更注重美学性、角色扮演以及故事情节,并充分运用灯光设计、原创音乐、剧装设计,表达主题性的叙事内容。
  拉斐尔·莫雷斯(Rafael Moraes)和布兰卡鲁·嘉佩拉(Blancaluz Capella)是新马戏《转动吧!无论如何》的表演者,同时是该作品的编创者。分别来自巴西和阿根廷的两人都具备戏剧、舞蹈与马戏的丰富表演经验。2005年,二人在法国相遇,组成了Morosof 剧团。《转动吧!无论如何》是他们的第三部新马戏作品。
  《转动吧!无论如何》讲述的是两个人如何摆脱一堵墙的禁锢。舞台以一面实木墙板为背景,一个摇摇晃晃的枯燥世界。两个人从天而降,穿着宽大的衣服,令人辨不出性别与身份。他们带着迷惑的表情在墙上的活板门之间摸索着、移动着,仿佛想抓住什么。时而狂乱,时而缓慢,无论是上下攀爬,翻越到墙的另一侧,还是躲进墙内,悬坐于半空,角色们的身体始终被墙壁固有的秩序禁锢着。墙上天然存在着各种路径,却没有一个出口。拉斐尔·莫雷斯说:“在这部作品中,墙作为背景,象征着我们的周围世界,生存的这个星球。它也好像一本书,一个能容纳我们周围发生的各种事情的广阔空间。”
  两人带着希望与期待不停地运动与找寻平衡。在复杂的身体位移中,彼此并没有实际交流,而是忙于寻找各自的空间,在一个难于适应的环境中去寻找最佳位置。突然,两人偶然地获得了脱身之计。离开一直贴附的墙板,失去了规则的两人无所适从。经过一段复杂的内心挣扎,两人脱下鞋帽和衣服。之前岿然不动的墙面剧烈扭转到一旁。两个卸下伪装的角色在高难度的空中马戏表演中获得了空间、自由与新生。
  布兰卡鲁·嘉佩拉说:“这部新马戏讲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我们穿着宽大的衣服,我们是彼此缺乏互动的个体,戴着面具。直到最终表演高空马戏的部分,两人才通过特技产生联系,卸下伪装的我们展现出各自的内心世界,找到了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Billie Holiday那曲动人的《Don’t Explain》,表演中所有背景音乐与声效都由团队亲自创作,凸显出新马戏艺术的融合性与原创性。民谣、蓝调与爵士等各种风格的音乐与巧妙的灯光设计共同推进了无声表演中的情节发展。当两人刚刚脱离墙壁的束缚,悬挂的吊灯像钟摆一般大幅摆动,摇曳的灯光下两人低头沉思,表现出人物内心的剧烈矛盾,并暗示了接下来急转直下的情节。
  高难度的空中马戏表演与情节紧密结合,展示了脱离约束的心灵释放,表演者在7米高的半空中飞行,在空气中转动,演员不容置疑的技术自信与舒展的身体语言带表演达到了最高潮。
  剧名《转动吧!无论如何》出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作为异教徒接受审判时的低语,讽刺蒙昧的人类无礼地懵懂前行,却囿于固有的秩序。Morosof剧团的表演用身体创造了另一种语言,抛出问题,留下悬念,半空中旋转的身体迸发着冲破桎梏的勇气与热情。突破了这层自我封闭的牢笼,人与自己身处的世界才能最终和解。
其他文献
并非只有奇珠异石才可以成为无价饰品,在某一类设计师眼里,连石油、棉绳都可以是颈上奇观,真正无价的正是这独特眼光。  古董宝石的二次生命  现已定居安特卫普的珠宝设计师Heaven Tanudiredja出生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在他的童年时代,巴厘岛还没有成为今天的度假胜地,在物质匮乏的生活里,想得到他喜欢的机器人玩具,根本就是天方夜谭。所以他儿时的乐趣在于石头,当然是他在看来与众不同的石头。  
期刊
王汁(Uma Wang)回国来发展,才一年多的光景,却已 “甚嚣尘上”,时装界几乎人人都在谈论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海龟”,津津乐道于她成熟的系列、精美的面料,听来很像一位去西天取了经回来的大德。而她却永远在谈实惠的事儿、做实在的事儿,守着自己的小庙,普渡那路过的失心人便罢了。你很容易在她身上,想起中国人常说的“本分”,但那又不是“死守本分”,准确地理解,应该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方,做正确的事:不
期刊
厌倦了城市里的钢筋水泥?充满生命感的野外丛林和珍稀猛兽或许能给你带来新的活力。美国的插画家Micah Lidberg在LACOSTE LiVE的衣衫上还原了一场丛林大逃亡。  Micah Lidberg用了将近一个夏天的时间,将脑子里有趣的幻想和奇特的自然场景,用画笔勾画出来。无论是花草鱼虫、瀑布河流还是毒蛇猛兽,都染上了他脑海中的色彩,鲜明的个人风格在LACOSTE LiVE这一系列中被活灵活现
期刊
理发师集体罢工的第364837天,市民们的尊容如何?当上流社会闯入南极,谁有权力让企鹅做服务生?死于愚蠢的人的葬礼是什么样的?这些荒诞不经的想法都来自Froidevaux两兄弟的明信片作品。  瑞士的Froidevaux兄弟从未想过成为正经的艺术家,在外人看来,他们始终过着不曾规划的随性人生。弟弟休伯特(Hubert Froidevaux)和哥哥雅克(Jacques Froidevaux)是家族中
期刊
在英文设计评论中,“自然现象”(natural phenomena)起初多用于描述设计师们从大自然现象中采撷灵感,突出表现在作品的形态方面。可是现在“自然现象”也常被用以表达设计师对制作过程的“自然性”追求,一方面意在这些最终成品是自然形成的,其结果往往不可逆转且独一无二。好比将水直接洒出后定格在空间中,水滴的形状、位置及大小都是随机的结果。更确切地说,设计师们剔除了作品的“人为”制作部分。另一层
期刊
韩国艺术家徐道濩说:“我想保护我的个人空间,将它随身携带。”  韩国艺术家徐道濩(Do Ho Suh)1999年建造了他第一个织物纤维寓所“首尔之家/拉斯维加斯之家”(Seoul Home/L. A. Home)。它是一个外形似房屋的半透明丝绸华盖,需要时可以折叠起来放入手提箱。通过这样建筑化的叙事,徐道濩重新定义了住宅与私人空间的概念,用作品反映了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我对环绕在我身边与跟随我移动
期刊
奥运有两部史,一部是人类体能纪录史,与之平行的,是一部 “材料” 史,正是后者——使前者得以不断刷新。  在这部史上,起初是一些人类熟悉的东西,比如南瓜、猪胃、华夫饼、山核桃…… 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之后,那些诸如碳纤维、聚氨酯、合成树脂一类的科学产物的加盟,使这一部材料史显得有点生涩了,但同时也绝对威武。  谨以此文,纪念奥运史上那些智勇双全的 “材料勇士”们,奥运纪录,由它们刷新;同时也由它们
期刊
我们的故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说起,那时物料的丰富让运动服饰开始产业化,设计已开始追求个性主张,并体现运动的价值和魅力。专业运动品牌开始出现,这带给服装材质一场时代革命——诸如诞生于德国的adidas、美国的Nike,它们作为运动品牌的早期代表,开启了一个奥运服饰的新时代。  那时人们已把信息、材料和能源誉为当代文明的三大支柱,新技术革命掀起了浪潮。运动服装的材质发展过程经历了从最早的棉布到尼龙
期刊
继2011年成功举办首展之后,“当下”系列展览(SHOW+ING Exhibition)再次将中国最具潜力的年轻艺术家与设计师的作品集中呈现于世界创意中心伦敦。为期一周的展览联合了来自装置艺术、互动媒体、影像、摄影、时装设计、产品设计等不同领域的旅英青年华人艺术家与设计师的作品。  “当下”既是一个瞬间性的时间点,也是一个持续性的时间概念。当下系列展览关注人生中特殊的时刻,关注自我的改变,关注不同
期刊
20世纪早期,兵乓球拍与网球拍很相像,只是简单加工的木板而已,长手柄,梨形拍面覆盖以羊皮纸。击出的球速度慢、力量小。谈不上什么旋转,只是球推过来推过去。1903年,英国人谷德在球拍上贴上一层胶皮,从此让乒乓球赛的观赏度大幅度提高,后来奥地利业余乒乓球手瓦尔德玛因弄不到胶皮,只好用一块旧海绵凑合,没想到竟让他一下子击败众多欧洲名将,一路打进第18届世乒赛男单16强。至此,胶皮海绵技术便让乒乓球拍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