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路遥小说中的“婚恋关系”及其时代内涵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youguo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中,男女青年的婚恋是重要的主题。本文将主要人物的婚恋分为两类进行讨论:一类是偏向于现代的爱情的婚恋模式,其主要是高加林和黄亚萍、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他们的感情表征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理想与激情,实则触及了爱情背后的城乡矛盾和阶层意识;另一类是偏重于婚姻的婚恋模式,主要是孙少安和贺秀莲、孙少平和惠英嫂等的婚姻关系,他们更多地根据现实结合在一起,表面看来,他们似乎缺乏现代意义上的爱情,但对他们来说,这又是另外一种类型的情感,他们的相互体恤、彼此扶助,从中不难看出人性的深度和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婚恋关系”;现实主义
  《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被视为路遥的代表作,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语境中,小说人物的命运显现出历史的复杂面向。在这些关系中,人物的婚恋状态尤其值得讨论,在高加林和刘巧珍、黄亚萍,孙少平和田晓霞,孙少安和贺秀莲,李向前和田润叶,吴仲平和孙兰香等的婚恋关系中,都富含历史的深意。虽然人物婚恋的组合模式各有不同,但从中不难看出人物结合背后包含的种种时代观念和现实力量。不同的婚恋类型很难用传统和现代这样的对立模式来解释,相应地,应当将人物放在历史的环境中具体展开讨论。
  《人生》中高加林的爱情选择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也是迄今为止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高加林在刘巧珍和黄亚萍之间的摇摆,主要和人物的自我认知有关。作为高中毕业生,如果高加林知识分子理想获得实现的可能性,黄亚萍就会成为理想的恋人;一旦他的理想受挫,他就会在刘巧珍这里寻找可能。小说写道,刘巧珍“漂亮得像花朵一样”,“高挑的身材像白杨树一般可爱,从头到脚,所有的曲线都是完美的”,最主要的是,“她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感受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很强,因此精神方面的追求很不平常。加上她天生多情,形成了她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在某种意义上,此时高加林的爱情选择是唯美的,其中可以看到现代教育对人物审美感觉的塑造,同时,他也会拿艺术的标准来对应自己的恋人,就是小说中说的,“俄罗斯画家的油画”中的姑娘被拿来和刘巧珍作对比。[1]即便如此,一旦刘巧珍以恋人的身份走进高加林的情感世界,路遥呈现出的是无法掩盖的缺陷,以及无法调和的矛盾。刘巧珍无疑只是高加林特殊状态下的无奈选择。这里我们看到一个矛盾:对刘巧珍,路遥尽管一再表露赞美和同情,而一旦要决断两个人之间的婚恋,高加林就会理性地选择黄亚萍,这背后无疑带入了现代知识分子身份和情感跨越的内在冲动。最后刘巧珍选择和马栓结合,马栓说:“你也甭怨高老师,人家现在成了国家干部,你又不识字,人家和你过不到一块。咱乡俗话说,金花配银花,西葫芦配南瓜。咱两个没文化,正能合在一块哩!”这番话看似朴素而轻描淡写,实际上却像一记重锤砸下,震颤了读者的心灵。因为刘巧珍和高加林爱情的挫折,实际上与高加林和黄亚萍的关系有着相似性,他们遭遇的实际上是同一性质的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孙少平是高加林形象的延续。孙少平外表俊美,品德高尚,富有理想和追求,即便在农村或者在条件艰苦的工地上,他都不忘关心国家大事,这一点为高中同学田晓霞所看重,两人由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只是一旦要从朋友转变为恋人的时候,孙少平内心强烈的自卑感与“门第”之间的不平等感就会被激活,小说写道:“两天来,少平无论是干活,还是晚上躺在那个没门没窗的房子里,都在思索着他和晓霞的关系——连做梦也想的是这件事。他越想越悲观;热情如同炉火中拉出来的铁块,慢慢地冷却下来了……”他也意识到,“归根结底,他和晓霞最終的关系也许要用悲剧的形式结束。这悲观性的结论实际上一直深埋在他心灵的深处。”20世纪80年代,蔡翔在他的文章中谈到高加林的悲剧时指出:“一个个人命运的悲剧结果却推演出一个社会变革的主题。”[2]然而,这一变革却迟迟未至,因为孙少平身上同样延续了高加林的问题。
  事实上,孙少平和高加林两人存在着一些重要区别。在和黄亚萍的恋爱关系中,高加林实际上深入到了对方的精神世界当中;但对于孙少平来说,虽然阅读拉近了他和田晓霞的关系,但是事实上却处在人物的精神之外,因为孙少平无法不仰望田晓霞。当浪漫、富有才情、洋溢着青春活力的田晓霞到工地看望孙少平时,在工友羡慕的注视中,孙少平甚至感觉到一种不可言说的自豪感,但另一方面,他又无法不正视城乡之间的巨大鸿沟,农民/大学生、煤矿工人/省报记者等的身份差异,让孙少平一再处于无法排解的压抑状态。只是在孙少平身上,由于田晓霞的死亡而化解了这一难题,但是根本性的矛盾一直延续了下来,其核心就是80年代的社会阶层观念。和孙少平、田晓霞构成鲜明对比的,是吴仲平和孙兰香的组合。应该说,孙兰香遭遇的矛盾并不比他们少,但最终却被克服了,按照黄平的说法,孙兰香作为准儿媳到吴仲平家里做客,“至少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冲突:城/乡、官/民、男/女。有意味的是,以后者的‘认同’而和谐,兰香在不无‘伪饰’色彩的抵抗之后(比如宣布不坐‘单位的小车’,作者再次特意宣布,‘最后,像通常一样,男人屈服了女人’,似乎以此来证明兰香的主体性),在根本上是以‘他者’的标准来‘改造’自己,尽管这种‘改造’的过程未必是自省的。”[3]显然,这只有在男强女弱的模式下才能得以实现。
  需要指出的是,在高加林、孙少平和孙兰香等人的婚恋关系中,严格来说只是恋爱关系,他们实际上只是在爱情关系中纠结,当事者的理想能否实现还不是问题的核心,重要的是这一关系中表征出了恋爱被各种矛盾,如城乡、身份、阶层等矛盾所纠缠。毫无疑问,这些矛盾并不是他们身上特有的,其一直延伸到中国的当下。
  不过,笔者要重点讨论的是另一类婚恋类型,即孙少安和贺秀莲、李向前和田润叶、孙少平和惠英嫂等的关系。虽然这类婚恋关系很少有人提及,但其意义仍不容忽视。如果说,高加林等的爱情隐喻的是80年代的理想和冲动,那么,孙少安等的婚姻选择隐含的实际上是80年代的真正现实,因为他们的婚恋实际上更侧重于婚姻层面的实现考虑,其情感结构同样富有深刻的含义。   孙少安和田润叶两小无猜,感情笃厚,但是孙少安也一再纠结于田润叶的教师身份和两人之间的阶层差别,不同的生活境况让他们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作为家中的长子,孙少安是唯一能帮助父母撑起家庭的倚靠,因此,他责无旁贷辍学回家,和父母一起为全家的生活操劳。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孙少安的爱情选择,尤其是在石圪节的公路上看完润叶给他的“表白信”,他先是“惊呆了”,感觉“福从天降”,“一股巨大暖流在他胸膛里汹涌澎湃”,但马上就又意识到:“这是不可能的!”“一个满身汗臭的泥腿把子怎么可能和一个公家的女教师一块生活呢?尽管现在说限制什么资产阶级法权,提倡新生事物,也听宣传说有女大学生嫁了农民的,可这终究是极少数现象。他孙少安没福气也没勇气创造这个新生事物。”[4]最终,孙少安选择了贺秀莲。小说中两人婚后的生活平稳而实在,贺秀莲成了孙少安生活的帮手和伴侣,但在孙少安生意受挫后,他感到“惟有妻子的怀抱,才使得他凄苦的心情得到片刻的温热和宁静。一天的劳累和痛苦之后,他常常像受了委屈的孩子,晚上灯一吹,把脸埋在妻子的怀中,接受她亲切的爱抚和安慰。”[5]在这一婚姻类型中,两人之间更多的是彼此体恤,相互扶助的伦理性的感情,完全熔铸在实实在在的生活当中。无疑,这是80年代的现实,一种获得幸福的形式,其意味无疑是深长的。同样值得重视的是李向前和田润叶的结合,两人婚后实际上处于不相闻问的隔膜当中。田润叶对李向前看似根本无法退让或妥协,但在李向前残疾之后,田润叶既没有坚持离婚,也没有自我放纵,而是:“对丈夫有一种深厚的恋爱的感情;不仅有妻子对丈夫的感情,而且还有一种母亲对孩子的感情。”[5]在笔者看来,其中不无路遥理想的成(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分,但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小说又敏锐地把握到了现实的种种可能性。从中不难感觉到,这种婚姻不断给人以向上的力量。
  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和师母惠英的结合也有着深刻的意味。在和田晓霞的交往中,孙少平的感情其实没有太深的根基,更多呈现出理想的成分。而在当了煤矿工人之后,孙少平的感情就坐落在了真实的生活环境当中,那就是和师傅王世才、师母惠英嫂的交往。应该说,路遥关于爱情的态度是决绝和极端的,在这一逻辑中,惠英不可能是孙少平理想的生活伴侣,更何况她的人生是残缺的:死了丈夫,带一个孩子,也没有文化,永远不会像田晓霞一样谈论国家大事,讨论文学。但王世才的意外离开,生活戏剧性地将二人安排在了一起。不过,为了使两人的结合不至于太过生硬、突兀,作家让一条疤痕损坏了孙少平俊美的容貌,孙少平相貌上的“残缺”和惠英嫂人生中的“残缺”,终于使得二人结合有了可能性和合理性,也为婚姻找到了“门当户对”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就小说情节而言,似乎只能這样解释,但在笔者看来,主要还是因为两人的感情有着共同的基础,对孙少平来说,他和惠英嫂的婚姻实实在在地落实在了生活当中。
  在此,似乎需要对路遥小说中的婚恋关系作出更为细致的区分和分析。在小说中,婚恋关系实际上呈现出两个重要的类型,而且它们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寓意。可以看到,一旦遵循80年代的理想和激情,人物的爱情追求就显得异常亢奋、强大,似乎要冲破一切现实的障碍,直抵理想的彼岸;即(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便遇到挫折,人物的妥协也只是暂时的,似乎任何阻力也无法改变他们的努力方向。然而,路遥小说还有另一个层面,那就是历史在现实层面展开,人物的不那么理想的婚恋关系中,依然可以追寻到平衡的支点和生活的意义,因而,在婚恋关系中,更重要的是夫妻双方的彼此体恤和相互扶助,这同样是80年代的现实存在,而且,也是比较理想的感情类型。由此可以讨论另一个话题,即路遥现实主义写作的边界,虽然路遥笔下的高加林、孙少平等充满了激进色彩,但他们并没有蜕化成为西方现代主义中和一切割断联系的个人。他们面对生活态度和选择,表征出的正是80年代所蕴含的多重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路遥.人生[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47-48.
  [2]蔡翔.高加林和刘巧珍——《人生》人物谈[A].马一夫,厚夫.路遥研究资料汇编[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495.
  [3]黄平.从“劳动”到“奋斗”[J].文艺争鸣,2010(3).
  [4]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2版)[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144.
  [5]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2版)[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255,326.
其他文献
摘 要: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其极具特色的地域风格,对该地区的本土服饰品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兰姿绣为考察分析对象,从地理、生活方式、文化、经济及科技方面入手,浅析影响苏州地区本土服饰设计形态生成的因素。  关键词:苏州;服饰设计;兰姿秀;设计形态  苏州丝绸名扬四海,具有苏州地区特色的服饰设计便是以丝绸为载体,用现代化的审美方式,将古老而传统的材质与当下时尚
期刊
摘 要:研究中国的当代艺术就要从中国艺术的“当代性”上来研究,“当代性”就是在现代与后现代语境下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和形而下的现实关注,是对当代社会变化发展的一种经验与理性的人文价值的当下意义的哲学思考。就是说,我们讨论的当代艺术是在现代与后现代性的语境里把握中国文化、社会的本质存在中产生的中国当代艺术。  关键词:当代艺术;当代性;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1 中国当代艺术的概念  研究中
期刊
摘 要:写生是中国画从临摹通向创作的桥梁。然而,在西学东渐的进程中,随着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和介入,中国画写生逐步迈向了“西化”的趋势,写意精神也随之削弱,中国画丧失了鲜活的生命力。因此,重新审视中国画写生的精神旨圭,确立适合的写生方式,对于中国画的传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画;写生;精神旨圭  “写生”之词,本是从日语中转译而来,但在中国画画论中,却早有记载。据苏轼《书鄢陵王
期刊
摘 要:达米安·洛布是一位极富艺术魅力的超级写实主义艺术家。他的作品多以城市及城市风景或生活为主要题材,作品借鉴和结合了其他艺术手段来创作,不拘一格、个性十足,作品以艺术的形式,真实地再现了生活。  关键词:超级写实主义;摄影;绘画  1 达米安·洛布和他的超级写实主义  超级写实主义是绘画和雕塑的一个流派,其作品风格类似高分辨率的照片。超级写实主义也可以看做是照相写实主义,是首先在美国发展起来的
期刊
摘 要:在新媒体语境下,人们的视野以及对新生事物的探寻和思考得到了不断的拓展,纪实摄影也开始向着带有观念的多元风格方向转变,这是社会进步和文化艺术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多元化的纪实摄影并没有偏离纪实摄影的本质特征,仍然依附于纪实摄影的主流文化之中,并在相互融合中不断发展。纪实摄影作为摄影文化的一个分支发展前景依然无比宽广。  关键词:当代纪实影像;时代特点;记录为本  在摄影的众多拍摄方法中纪
期刊
摘 要:花作为一种意象,贯穿于海派文学之中,从韩邦庆、张爱玲、王安忆到金宇澄。而现实上海与文学上海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本文以当代海派小说《繁花》为中心,通过对海派文学中“花”的意象的分析,来揭示上海形象与上海意识的流变,从而为重新理解上海提供某种启示。  关键词:《繁花》;花;意象;上海  上海作为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城市,集中体现了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势,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样板。因此,研究上
期刊
摘 要:夏加尔与张晓刚——优秀的当代艺术大师,他们国籍不同,流派不同,甚至连时代也不相同,但他们都用内心独白一般的画面去阐述、去表达,关乎记忆,关乎家族。通过对这两位艺术家成长背景的研究以及代表作品的解析来比较东西方当代艺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浪漫与孤独。  关键词:文化背景;家族;记忆;浪漫;孤独  当笔者第一次看夏加尔的作品时便觉得,他不是画家,他是诗人,他笔下的世界是浪漫的梦境,有绿色的牛,有
期刊
摘 要:藏传佛教密宗曼荼罗是一种古老的宗教图符,具有丰富的主题、复杂的构图以及深刻的意涵。本文從生殖崇拜的视角探索藏密曼荼罗图形的造型结构,分析其表现方法,以期为藏密曼荼罗的图形设计研究拓展新的理论视野。  关键词:藏密曼荼罗;生殖崇拜;表征  生殖崇拜,是原始先民对于自然界繁殖能力的一种赞美和向往,极其普遍地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古老文明中,对于不同民族的宗教、艺术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藏传佛教密宗的诞
期刊
摘 要:《考工记》这本经典之作,给我们带来很多观念上的启发,尤其是我们一直崇尚并且一直追随的工匠精神。本文通过《考工记》中所体现的人机工学以及物以致用,让我们重新反观当代设计,并且总结出相应结论。目的是为了让当代的一些设计师从所谓的设计创新中走出来,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重归设计最初的意义,从而让设计在一个开放健康的状态中前行。  关键词:《考工记》;产品设计;人机工程;以人为本  1 《考工记》的现
期刊
摘 要: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人们生活的处所,它能够将一个城市的文化、环境精华以及其独特魅力充分展现出来。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在其中居住人群的舒适度以及外部人群对其的满意度,尤其是对于景区城市来说,公共空间的设计直接影响到该城市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所以,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以阐述了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概念与类型,分析了在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与具体策略,并以景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