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误读也很美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l121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里有一首秦地民歌《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南宋朱熹注解谓“言秋水方盛之时”,明确指出写的是秋天。直到上世纪中叶,《诗经》专家余冠英先生也说那是“一个秋天的早上,芦苇上露水还不曾干”(见人民文学1956年版《诗经选》80页)。今人也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秋天。
  但是作家凌力对此产生了怀疑:“蒹”,是未抽穗的芦苇;“葭”,是刚刚抽叶的初生小芦苇。到秋天了,苇花一片,芦苇都老了,怎么还会有初生芦苇呢?一年秋天她到了山东菏泽苇乡,经霜的苇丛里确实没见到小芦苇。这就更引起了她的疑惑。
  时隔十数年后,作家竟无意中得到了答案。1994年夏天,她到京郊山区里住了一个多月,一天早上,她发现一簇簇初生小芦苇的叶面上。竟一片片洁白晶莹,真似蒙了薄霜。新生的苇叶,果真没有其他植物幼芽的嫩绿,生就一种沉重稳定的略带灰白的苍绿,“蒹葭苍苍”。那么,这四句诗写的并非深秋?那么,它在表现夏日清晨的景物?
  我在《辞海》中查到“蒹葭”词条:蒹是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这解释和凌力在散文里的表述是一致的。这么说,凌力的考察结论或许真就是正确的?这首流传千古的民谣可能真就是说的夏天?大概我们几千年来真就是误读了?不过,作家凌力的发现让她觉得心里别扭起来:“我真的忍心把‘秋水伊人’的气氛和意境从这诗中排除出去吗?多少人都以此诗情画意寄托对友人或爱人的怀念,他们肯定会限我胶柱鼓瑟、无事生非、大煞风景了!艺术就是艺术,哪能如二十四节气那般准确,是夏天还是秋天,似乎已经并不重要。”
  确实,对于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学经典,人们代代相习已然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阅读欣赏习惯,只要不是大谬或有害的,对文学经典审美接受上的所谓“误读”,在学术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是可以的,有时也是必要的,但所持态度还是宽容放达为好。即以《蒹葭》为例。试想,从屈子《湘夫人》中“搦搦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到白居易《琵琶行》“枫叶荻花秋瑟瑟”,到欧阳修《秋声赋》“悲哉秋之为气也”,到元曲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秋之意绪,早已如遗传基因般植入国人生命意识中去了。即或你的发现再有道理,还能轻易改变层层叠叠文化密码累积的审美习惯吗?
  近些年,有两场关于“误读”的讨论,影响比较大。一个是,关于李白《静夜思》中“床”为何物的讨论。另一个是《枫桥夜泊》,说人们把张继这首诗读错了——“乌啼”并不是乌鸦的啼鸣,而是“乌啼村”;“江枫”也不是指岸边的枫树,而是指“江村桥”和“枫桥”。经过这样一番诠释。千古传诵的《枫桥夜泊》还剩下几许诗味了呢?我想,类似这般的解读,不必说只不过一家之言,难以定论;即或其说言之成理,凿凿有据,对于广大受众来说,它也难以改变人们对文本已有的美感和印象。退一步说,如果千百年来我们确是“误读”了,也宁愿这样美丽地“误读”下去!因为千秋芦苇、月落乌啼、床前明月,这些唯美的意象早巳成为我们一代代华夏子孙心中具有特定指向的文化情结。
  编辑 红 豆
其他文献
曾听一位老板朋友说:“老板也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而且是高危的职业。”非常赞同此说而且“高处不胜寒”!    我的心路历程    我创业的心路历程很简单,那就是从理想出发到责任使然,再到使命驱动,贝因美集团周年庆口号“理想、责任、使命”其实是我创业心路历程的写照。怎么理解呢?—开始的创业动机,完全是抱着实业强国的理想,书生意气,激扬下海,跳下海后发现不是那么回事。苦不堪言的我陷入了困境,但书生死要面子
期刊
林语堂撰《苏东坡传》,开篇原序给苏东坡戴了19顶桂冠,第一顶就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一语中的,苏东坡当之无愧。读东坡诗词,不难发现:“醉东坡”耽酒,“梦东坡”贪睡,无一不显“乐天派”本色。  东坡现存记睡诗,《春夜》知者较多:“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后人常用“春宵一刻值千金”喻指洞房花烛夜,考东坡本意,恐怕还是沉迷“春眠不觉晓”的境界。东坡爱
期刊
现代社会是一个讲求效率的社会,大街阡陌上,到处都是匆遽的身影。天下攘攘,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记得西安东大街曾立有唐代白居易的《过天门街》诗牌:“雪尽终南又一春,遥怜翠色对红尘。千车万马九衢上,回首看山无一人。”不独古时如此,在当今社会,能够歇下脚步,静下心来,品一杯清茗,聆山水清音,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  寸阴尺璧,生命如金。在匆忙劳碌的现代社会,行之有效的养生之道,对于现代人,特别对大
期刊
养生即养道,贵生者长生。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本刊编辑部不断叩问当代医家名士:郝万山、黄煌、贺娟、王大有。聆听他们娓娓道来养生绝学,丝丝追问先人养生大道,取源中华智慧,法黄帝养生内经,问道五千年养生智者,一朝闻道,天下大安。精神养生乃养生之灵,养生之本,养生之第一法则:上医医国。养生首要养道,道通则智达,养生之道,体会诸法空相,灵动空寂的智慧。养生之道,一言一蔽之:道法自然。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期刊
养生智慧在于动静结合、虚实相济、阴阳相应。动形是养生的实践观,一招一式契合天理,在清谈中寻找宁静,在自由中感受自在。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随意变花韵,如何能够体察四时变迁、身体    六顺八安养生诀    ——访哲学养生专家刘承山“寿不在高,岁岁康宁。钱不在多,  月月够用。斯是陋室,日日温馨。窗外有绿色,室内书趣浓。谈笑皆同道,往来有白丁。万物皆自得,品香茗。无发财之欲望,无繁琐之劳形。慧观能愉悦,顺
期刊
《周易》,一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独特地位的经典。儒家尊之为“群经之首”,道家崇之为“三玄”之一。能同时成为儒、道两家推崇的古代经典,唯有《周易》。它熔铸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催生了“阴阳相济”“物极必反”的辩证思维,造就了“革故鼎新”“与时偕行”的历史哲学,孕育了“保合太和”“穷变通久”的东方智慧。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阖一辟之为变,此乃《易经》之核心,此谓中华国学之大智慧也。 
期刊
导语:  仁者见仁,以山的姿态抒发儒士的大爱;  智者见智。以水的形象表达道家的上善。  仁者与智者也曾论道。山与水谋面达成共识:  我们一动一静,一实一虚,是为了等待一个真正认识我们的人——独钓寒江的禅者。  我肯想,山比水更深奥吗?抑或水比山更辽阔?  是哪一个参访河山的古人,在踏破芒鞋之后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成了古往今来,登临山水者的箴言。  山之仁,在于容纳参天古木,亦襁褓了任何一株
期刊
走进紫禁城,面对壮丽无比的宫殿群,许多人慨叹神往。可是,当你看到那些洁白的汉白玉栏杆时,眼睛还是一亮——最引人注目的竟在一瞬间变成栏杆了。    对于建筑的功能来说,栏杆的作用一开始就不是主要的,到后来,好看的作用就越来越凸现了。在紫禁城的建筑中,只具礼仪式的审美作用、有独立的装饰观赏价值的,大概性有数不清的栏杆了。正如紫禁城建筑把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极致一样,它还把中国的栏杆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期刊
那刻    一颗平常的心试着解读  灵动的字符,摇曳思愁。  似雾——薄纱轻抚  似琴——沁人肺腑  似梦——久醉心头  心潮万涌……    那日  静心捧读  鲜活的字符,演绎万千  称道孔子“益者三友”的明智  驻足孟子“缘木求鱼”的巧喻    欣赏荀子“博学日省”的持恒  聆听庄子“钓于濮水”的自清  流动的字符,浩瀚长河  清心于诵读精典的自怡  百思于畅饮精髓的清冽  受益于人生百世的哲
期刊
中华节大观园    传统节日是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形成的。农耕时代生产与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密切。人们或为了感恩于大自然的恩赐,或为了庆祝辛苦的劳作换来的收获,或为了激发生命的活力,或为了歌颂男女的美好情爱,或为了融合人闻的案情,经过长期互相认同,最终约定俗或,渐渐把一年中的某一天确定为节日。并创造出十分完整又严格的节俗,如仪式、庆典、规制、禁忌、乃至特定的游艺、装饰与姜食,来把节日这天演化成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