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易传承新生代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len08075232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易》,一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独特地位的经典。儒家尊之为“群经之首”,道家崇之为“三玄”之一。能同时成为儒、道两家推崇的古代经典,唯有《周易》。它熔铸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催生了“阴阳相济”“物极必反”的辩证思维,造就了“革故鼎新”“与时偕行”的历史哲学,孕育了“保合太和”“穷变通久”的东方智慧。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阖一辟之为变,此乃《易经》之核心,此谓中华国学之大智慧也。
  本刊编辑部特别约访了两位易经研究学者,值得一提的是两位老师都非常年轻,他们有一个时尚的名字——新生代易经研究学者,对话两位学者,解开《易经》之玄妙。
  
  学者印象
  
  初见张宝祥老师,他长发飘逸,风度翩翩,眉清目秀,时尚俊朗,颇有艺术家的气质,很难与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访谈中他聪慧机智、坦率直爽、课堂上,他引经博古,把《易经》诠释的淋漓尽致,他倡导“以易生智,以道养命。以佛开悟,以儒修身”的人生过程。这个I生命双修的人生哲学已经被社会广泛认可,并且在各大学院传播;他提倡新国学,主张国学不能只停留在了解的层面上,更不能空讲大道理,国学要发扬,就一定要融人生活,学习国学必定让我们受益终身,而立之年的张老师,已成为易学研究领域中的年轻学者,受邀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众多高校的企业总裁研修班中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和易经系统知识,如此高的人生追求和境界,乃常人不可及也。
  久闻来自古都西安的王庆老师自幼涉猎中国传统文化,想象中他定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学者,见面后才领略到王庆老师文雅中不失绅士风度,眉宇间渗透着智慧,言谈中流露出对传统文化独到的见解,王老师不仅对易学有精湛的研究,而且热衷于道家文化,“道可道,非常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王老师侃侃而谈,让我似乎进入了“听老子讲道”的恍惚境界,实在让人折服;他在西安成立书院,免费教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他说传统文化的希望在孩子,让我对眼前这位外表内敛而冷静,内心却狂热的热爱着传统文化的学者,充满敬意,他身体力行的传播着智慧的传统文化,将美好的种子种植在孩子们的心灵里,愿他所传播的国学种子发芽生长,更希望这些种子传播在更辽阔的土地上。
  
  新生代学者钟情国学
  
  记者:今天很荣幸约访到两位老师,久闻你们有一个时尚的名字:新生代易学研究者,能给我们解释一下吗?
  张宝祥:国学发展有一个困境,中国原有的国学思想已经被扭曲化,国学真正的问题不是别人不了解,而是被别人扭曲,对国学的认识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停留在空讲大道理阶段,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但是没有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我们主张新国学,把国学和现实生活,企业管理联系在一起,古为今用,用真正的国学系统提高国人的操作模型。思维模式。
  新生代,讲的不是腐朽和落后的东西,而是非常有生命力的国学知识,新生代也是一代一代的更替,我们是一个开始,从我们开始慢慢传承国学,希望以后讲国学的人都是这样,讲的东西真正的能帮助大众。在我们这个圈子里基本是以年轻人为主,很多讲国学的老先生都非常的有水平,只是老先生对新事物、新观念接受上有一定的隔阂,希望通过我们年轻人去弘扬国学的真谛。
  年纪大一些的人,成熟的人对国学有所了解更喜欢国学,而实际上现在的青少年更应该了解国学,现在教育更多被西化,西方的教育注重技能的培养,而不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作为年轻的国学传承者,我们和年轻人之间没有代沟,因此可以在年轻人中将国学宣扬的更广博一些。王庆:《易经》里有一句话叫纯明必阳,文化断层到今天,现在正是一个复兴的时期,这个特殊的时期给了我们机会。我很认同宝祥老师对新生代的解释。传统文化要发扬,就必须关注正在成长的孩子们,他们才是传统文化的希望,我在西安办了一个书院,因为各方面的条件限制,书院目前还不成规模,但是只要有孩子愿意学,书院都是免费的,我亲自教孩子,条件成熟后,我会把书院建成最好的蒙学教育场所,在孩童的心灵中种下一颗圣贤留下的宝贵种子。
  记者:两位老师如此年轻,在讲国学时,一定也会有质疑的声音,本刊更关注的是,如何保证新生代学者所传播的国学知识是正统的?
  张宝祥:实际上我们研究国学的时间至少都是十年以上,中国文化不是很复杂,不是雾里看花,也不是很玄的东西,大道至简,最难也是最简单,抓住事物的本质,深入浅出,有的年轻企业家很有作为,有的做了一辈子企业也没有成就,我们虽然年轻,但是我们接受的是正统的国学教育,我们传承的当然也是正统的,随着年龄的成长,国学知识积累的增加,我相信新生代学者的成就会更大。比如孩子学国学,我们教他的是正统文化,但我们从不主张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要灵活运用。
  王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们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传统文化并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传播传统文化更是我们的职责,很多人在听我课之前确实有过质疑,但是当他们听过课以后,我看到了是信任的目光。我办的书院,开始的时候很多家长也都心存顾虑,觉得免费教孩子是不是有什么其他的目的,但是当孩子们在这里学习一段时候后,家长看到孩子的变化,了解了办书院的初衷和意义后,更愿意孩子长时间的跟我学习,甚至有很多家长也开始帮助书院做一些事情,我觉得很欣慰。
  记者:两位老师是如何走上易学研究的?易学对您的人生有什么影响呢?
  张宝祥:我从小就非常喜欢古文,对国学的很多概念也很熟悉,易经是很多学派启蒙的学科。为什么走上研究易经学的道路上,说起来很有意思,我大学时学的是管理学,正是我接受的西方的教育把我引向易学,现在大学的管理知识基本上都是以西方的管理为主,在我们上管理课时,我遇到非常好的指引者——我的老师,他在上课时提到西方的很多理论起源于中国文化,从那时起我就更加感兴趣我们的文化,我就想为什么西方的管理理论满天飞,而我们自己管理理论却没有提及?后来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拜访了很多老师,发现西方的许多管理理论实际源自《易经》,从那时起我开始研究《易经》。
  易学对我的人生最大的影响是思维方式的改变和感悟力的提高,易经最大的用处不是占卜,懂得了其中的规律最重要,西方是线性逻辑思维,而中国的思维有发散、有归纳、有推理等等多种思维模式,学习了《易经》思维方式就会改变,改变以后会增长智慧。
  王庆:我研究易学是受家庭的影响,我父亲就是研究易学的,从小耳濡目染,我父亲常说圣人的一句话如果真正的理解,都会受益一生,更别说把整部经典读通,,正是我本人学易后感受到了极大的教益,因此希望和大家共同分享,让大家了 解《易经》本意。
  
  如何学习《易经》
  
  ——从雾里看花到拨云见日
  记者:《易经》是不是适合普通人学?
  张宝祥:易经是一个研究变化规律的学问,在古代是帝王将相之学。易经是一门能带给我们智慧的学问,适合每一个人学习,我们宣扬的是一种文化,但不要把它神秘化,容易和迷信两个字挂钩,所谓迷信就是迷而信之。我们要从哲学的角度去把握它。《易经》揭示人生的正途在于:培养德行、增强能力。启发智慧。把握这三点,人生的主动权操之于己,生命也将变得充实也更有意义。
  王庆:历朝历代,凡有作为者,都是在圣贤经典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否则,几千年以前的经典也不会流传到今日。经者“径也”。圣贤经典。是先贤对天地、社会、人生的感悟和总结,是无穷的智慧源泉。易学无论何时都不会过时,其中都有我们思想所需要的丰富营养。
  南宋著名哲学家朱熹有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学习《易经》,就是与圣人进行心灵的对话,用圣贤之道来充实我们的头脑。学习《易经》是学习传统文化的捷径,我认为孩子学习,应以“易”为首,弄懂周易中的阴阳思想,天地之道,再学其他经典更容易。
  记者:我们知道《易经》是一部奇妙无比的古书,可是真要学习起来,还真有雾里看花的感觉,请两位老师指点大众如何学习《易经》?
  张宝祥:《易经》有几个原则只要把握好了就不会走入误区,即《易经》的简易,不易、变易三个原则,学习任何东西都要学习它的本质,而不是它表面的东西,《易经》是一本“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书,它值得我们投入精力去认真研习。普通人也能悟得人生处世的良方,达到有节制、知进退、明时宜、懂忧患、通调和的快乐人生境界。
  王庆:《易经》虽然很古老,但是它跟我们的生活很贴近,实际上我们随时随地都在用它。《易经》的道理可以讲得很浅显,但是也可以讲得非常深奥,完全看你自己如何去对待。因为它广大精微,无所不包,什么都可以用它的道理来讲,但是怎么讲,也都只是讲到它的一部分,而且是一小部分。
  记者:就经典而言,最可怕的是还没明白经典是怎么回事,就被人装进了一个或肯定或否定的框中,甚至对于经典中的同一句话,若干学者的不同解释,就已经让我们无所适从。
  张宝祥:学习有三个层次,首先是分辨这门学问是否让你增长智慧,然后去提升你的感悟,最后一定要应用在你的生活中,传统文化几千年的传承中,会有一些不符合时宜的解释,关键是要把握其中的本质。
  王庆:有一句话叫“谈食不饱”,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一定要亲自尝一尝,学习实践后自然有自己去体会和判断,一定要对经典熟悉,如果不熟悉,比如一些经典中的断句断错我们都不知道,我建议大家可以先读一读《说文解字》。
  记者:学习易经以后会不会反而被约束,比如遇到事情喜欢占卜,如占卜结果不好,会心生烦心窗等等。
  张宝祥:擅易者不上,占卜是易学里很小的分支,我们学习到了《易经》中大道,不需要占卜也能具有易经的思维,就是未卜先知,这样做事就有了一个方向。对于占卜一定要心态平和,占卜结果只是一个参考,占卜本身也是趋吉避凶。当你总是用固定思维去思考,思维就成为一种悲哀。我们经常说命运把握在自己的手里,这个一点都没有错,算不算命,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还是要自己努力。
  王庆:占卜是易经最小的用途,民国时期尚秉和老先生曾经提出一个概念,未学易先学筮,从占卜开始研究易学也是一个途径,但是不能有功利心,我有一个道家师父,他是一个出家人,很多人都愿意找师父问上,因为师父占卜的准确率极高,为什么师父可以做到这样?就一点:他能做到心如止水。要有一颗豁达的心,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豁达。
  
  以道说易
  
  记者:刚刚王老师提到道家,我们知道您很倾心道家的研究,有很多人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消极、保守的文化,不适合在今天的社会推广,尤其是老子清静、自然、无为的思想,有很大的负面作用,王老师如何理解?
  王庆:其实,这恰恰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了解的一种说法,是一种非常片面、非常错误的说法。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之道,是至高无上的法则。而一般人所说的顺其自然,也不过是一种借口,与老子所说的自然完全不同。因为人们不知道什么是自然,也就不知道怎么去顺,说来说去,人云亦云,全成了一句套话和空话。
  那么什么是自然,怎么顺其自然呢?《易经》上有一句话:“与时偕行。”今天我们说:“与时俱进。”其中就有微妙的差别,也是本质的差别。什么是与时偕行?《易经》云:“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又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这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所以说,自然之道,即随时之道,是见机行事,随机应变,是识时务,不前不后,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正所谓:霜降红叶满山秀,春来哪树不开花?自然之道,是最为高明之道,能行此道,绝非等闲之辈。因此说,要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必须首先真正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认真去读经典。仔细去体会圣人的本意,不要道听途说,人云亦云。
  记者:两位老师在课堂上都提到,学易经要有“玩”儿的心态,对于国学我们都很敬畏,该如何理解你们所说的这个“玩”儿字?
  张宝祥:古代“玩”是一个褒义词,玩是很高雅的艺术,我们这里提到的“玩”是一种心态,学国学不能有沉重的心态,要找到其中的乐趣。
  王庆: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也就是说学习是快乐的,古代贵族公子常玩的一种游戏叫射覆,就是把东西藏起来,然后让大家测是什么东西,在古代玩即是占。修行中强调入静,因为静能生慧,这个“静”也是指心里的放下,学国学更要心态平和自然,这样才能真正开启智慧。
  记者:两位老师对易学中的风水学电都有独到的研究,据我们调查中国有250万的人在吃风水这碗饭,而从业者的平均学历不足初中文化,普通人对于风水更是了解甚少,在信与不信间两难,请两位老师为我们指导一下。
  张宝祥:有些东西,你信,它存在,你不信,它也存在。风水学在易学领域中是一门专项学科,一种有关环境与人互动的学问,是人们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从现代科学理论来看,风水学是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环境景观学、生态建筑学、宇宙星体学、地球磁场方位学、美学、气象学和人体信息学合一的综合性科学。风水学在生态环境,人类安居生活的指向上尤为理义深厚。古论“天时、地利、人和”,这里说的地利,就蕴涵着风水学的因素。
  很多从业者,为了利益对风水故意夸大,甚至故弄玄虚,实际上风水也是能量的转化,通过能量的转化,做到“天人合一”,达到共赢,是我们最美好的意愿。
  王庆:风水之说,有很多的分派,共有十一种,各种说法不一样,也有相互矛盾的地方,但总体的纲领是不会变的,都是以五行、八卦之象来判断。其实任何一个行业都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江湖术士为了谋利而言过其实的把戏很容易揭穿,这就需要大众多了解易学。
  
  编者语:
  
  易学是生命的学问,宇宙的真理,文化的智慧,价值的源泉。易学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方的,更是世界的。弘扬易学智慧,关键在于学以致用,达到高层次的人生境界。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我们要适应这个永远在变的世界。采访结束两位老师告诉我:易学是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它给人生以指引,指明道路和方向,但道路和方向本身不代表成功,人生路还要靠自己踏实地去走。或许易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无论在人生的何种境遇下,都要保持一颗永远向上的心。君子要效法天地间运行的基本法则,自强不息。访谈中,两位新生代学者充满自信与智慧,对传统文化至深的理解显然和他们的年龄很不相符,这更让我们看到了国学传承与发展的未来:为往圣继绝学,大易传承新生代。
  编辑/许 宏 永 菲
其他文献
中国古人追求的是君子人格,个人的修养,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为治学做人最高境界。中国的历代文人都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规划。而现代的企业管理中在以人为本。个性张扬的同时,更强调的是团队的建设。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面面相觑,无人回答。释迦牟尼说:“把他放到大海里去。”  一个人再完美,也就是一
期刊
当今社会人心浮躁、物欲横流、享乐主义大行其道。人们在享受着现代化物质生活的同时,却发现很难安顿好一颗日益失落的心灵。失去了安祥的人们,又使生命陷于枯涩、暗淡,让自己活得挫折、无奈。    古时候人心纯朴,每个人都能安分守己。从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资料来看,古圣先贤们行不言之教,天下没有纷争,人人都过着安乐的生活。往后,知识水准逐渐提升,于是人就有心计、有巧诈,用现代的话来说,就叫时代潮流。这个潮流愈
期刊
对曾国藩一生的概括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这是对曾国藩一生的概括。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的一种最高理想境界。“立德”和“立言”于曾国藩而言,以他的个人努力及发展情形来看,这些似乎都不在话下,流传于世的《曾国藩家书》就是其立德、立言的鲜明写照。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
期刊
养生之道根本在于能够最高明而道中庸,最博大而尽精微,最灵虚而彻人天,最圆通而极神化。长命修道贵能自强不息,贵能生生不已,贵能法天行健,贵能神韵默化。世间万物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不生不死,不死不生。好生长生人之常情,因此天下人莫不千方百计使己长生。长生之道,在能于天地同流,与宇宙同住,寿自我修,命自我立。综观历史长河无数千金妙诀养生大方曰:重生轻物。   
期刊
张伯苓的父亲一把琵琶弹败家道。艰辛的生活却造就了张伯苓刚直的性格,再加聪敏上进,师从严复,受新风熏陶,开心智亦开了民智。  一八九八年英国借日本从威海撤军之际,强行迫使清政府将此一带转让于己。目旗降而清旗升,所谓转让,就是再降清旗而升英旗。两天内“三易国帜”,目睹了近似闹剧的真悲剧,张伯苓悲愤不已:  “悲楚和愤怒使我深思,我得到一个坚强的信念:中国想在现代世界生存,唯有赖一种能够制造一代新国民的
期刊
曾听一位老板朋友说:“老板也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而且是高危的职业。”非常赞同此说而且“高处不胜寒”!    我的心路历程    我创业的心路历程很简单,那就是从理想出发到责任使然,再到使命驱动,贝因美集团周年庆口号“理想、责任、使命”其实是我创业心路历程的写照。怎么理解呢?—开始的创业动机,完全是抱着实业强国的理想,书生意气,激扬下海,跳下海后发现不是那么回事。苦不堪言的我陷入了困境,但书生死要面子
期刊
林语堂撰《苏东坡传》,开篇原序给苏东坡戴了19顶桂冠,第一顶就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一语中的,苏东坡当之无愧。读东坡诗词,不难发现:“醉东坡”耽酒,“梦东坡”贪睡,无一不显“乐天派”本色。  东坡现存记睡诗,《春夜》知者较多:“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后人常用“春宵一刻值千金”喻指洞房花烛夜,考东坡本意,恐怕还是沉迷“春眠不觉晓”的境界。东坡爱
期刊
现代社会是一个讲求效率的社会,大街阡陌上,到处都是匆遽的身影。天下攘攘,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记得西安东大街曾立有唐代白居易的《过天门街》诗牌:“雪尽终南又一春,遥怜翠色对红尘。千车万马九衢上,回首看山无一人。”不独古时如此,在当今社会,能够歇下脚步,静下心来,品一杯清茗,聆山水清音,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  寸阴尺璧,生命如金。在匆忙劳碌的现代社会,行之有效的养生之道,对于现代人,特别对大
期刊
养生即养道,贵生者长生。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本刊编辑部不断叩问当代医家名士:郝万山、黄煌、贺娟、王大有。聆听他们娓娓道来养生绝学,丝丝追问先人养生大道,取源中华智慧,法黄帝养生内经,问道五千年养生智者,一朝闻道,天下大安。精神养生乃养生之灵,养生之本,养生之第一法则:上医医国。养生首要养道,道通则智达,养生之道,体会诸法空相,灵动空寂的智慧。养生之道,一言一蔽之:道法自然。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期刊
养生智慧在于动静结合、虚实相济、阴阳相应。动形是养生的实践观,一招一式契合天理,在清谈中寻找宁静,在自由中感受自在。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随意变花韵,如何能够体察四时变迁、身体    六顺八安养生诀    ——访哲学养生专家刘承山“寿不在高,岁岁康宁。钱不在多,  月月够用。斯是陋室,日日温馨。窗外有绿色,室内书趣浓。谈笑皆同道,往来有白丁。万物皆自得,品香茗。无发财之欲望,无繁琐之劳形。慧观能愉悦,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