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与人文生态论坛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ofu0q843134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韦天瑜等策划、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主办的“公共艺术与人文生态——2012上海国际景观雕塑论坛”于2012年3月27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本届论坛聚焦目前中国公共艺术的现状和发展问题。
  参加此次活动的专家,有来自国内外著名公共艺术学者、著名公共艺术家、商业空间设计师、城市管理决策者和房产商等参加。本论坛由著名艺术评论家马钦忠担任学术主持。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主任韦天瑜教授阐述了公共艺术的社会问题;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教授阐述了城市、公共艺术与文化生态的关系;《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通过他的影像介绍了他所建造的二十多家博物馆以及800多万件历史藏品。另外,上海大学教授王洪义教授、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博士、澳大利亚皇家理工学院教授Maggie McCormick、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教授 《雕塑》杂志执行主编宋伟光教授、复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丁乙副院长、澳大利亚皇家理工学院Fiona Hillary等专家教授与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和复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学生进行了学术探讨。
  本次论坛首先由韦天瑜教授进行了题为《官本位与公共艺术发展》主旨演讲,韦天瑜就权利意志、官本位思想对公共艺术造成的影响,提出了富有批判性的看法,他认为:“我国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的真正启动基本是政府行为,公共艺术的批准、规模、用地、资金都绕不开政府部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在塑造一个城市的形象,打造城市品牌中所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巨大影响而受到政府部门的关注。权力集中必然导致官本位蔓延,不可避免地产生‘政绩工程、面子工程、首长工程’。公共艺术是艺术学门类中官本位现象最严重的,或者可以说中国的官本位现象有多严重,公共艺术的官本位现象就有多严重。”
  韦天瑜进一步就“官本位”的历史根源和影响作了阐述:“少数人滥用公权力是有历史根源的。‘官本位’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等级制度的一份遗产。孔子是最早的官本位鼓吹者。‘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都是他提出的。崇官、敬官和做官,形成“官本位”的价值导向。科举制度作为专门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对象就是全体知识分子。这类传统还影响到r今天公共艺术的创作内容和形式,虽然中国以往历史不是公民社会,没有本质意义上的公共艺术。但是历史上重大的场合出现的各种体现皇家意志的祭奠礼仪、建筑、雕塑模式和建制形式,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和传统,深深地印在我们这些领导的脑海里并体现在今天的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中。
  公共艺术要健康发展,就要从官方行为、官方利益的框架中脱离出来,摆脱官本位的意识、制度和经济资源的干扰,另辟一条生存途径。从创意产生到规划审核,到资金运作,到创作落成,维护保养等,建立一套增加专家、大众发言权和决策影响力的评审制度。要建立一个公共艺术批评平台,我们需要争取经济政策,参照国外已经运行的百分比政策,来使公共艺术有个法定的经济支撑,对这个经济资源的使用,要配合社会各领域团体组成的审核委员会,使资金的使用避开官本位的影响”。
  接下来由伍江教授做了题为《城市、公共艺术与文化生态》的主旨演讲。伍江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层面展开论述,认为:“城市是经过人类加工之后的物质世界,是人类为自己建造的生存空间,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正如自然世界中多姿多彩的生命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城市文明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因此,以下几点是构成生态整体性的关键:
  ①城市文化生态的整体性特征。城市文化生态的第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整体性。人类千百年不断沉积起来的城市文明及其物质载体共同组成了这一完整的生态系统。
  ②城市文化生态的多样性特征。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多样性同样是人类城市文明的灿烂光辉。人类现代性的最重要特征之一便是文化价值的多样性和审美取向的多元化。所谓文化先进性的真正含义应该是对先前文化和异质文化的包容。
  ③城市文化生态的延续性特征。人类生活空间更应被小心延续而不是人为断裂。城市历史文化风貌的延续正是城市文化生态延续的重要方面。
  ④城市文化生态的道德观。城市这一人类自己创造的生存空间也正面临着与上述价值观的挑战。当代城市文明的最重要标志亦即它的可持续发展道德观。
  ⑤城市文化生态的进化观。历史传统的延续和不断的城市创新是城市生命的共生特征。失去了创新能力的城市是没有生命力的城市,而无力延续历史传统的城市也不可能具有真正的创新能力。
  ⑥城市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高度的精神追求与感人的艺术创造。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也必然是艺术创造的重要空间。艺术创造力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⑦城市公共艺术的主要生存空间是建筑及其环境。建筑由千其体量和投入巨大,其所凝聚的人类感情和精神诉求就更为巨大,因而自古以来就是城市公共艺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各类城市公共艺术品难以离开建筑环境独自表现自身。
  ⑧城市公共艺术需要更高的文化品位。建筑与各类公共艺术品的品位决定了城市的文化品位。与城市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相比,今日中国城市的文化艺术发展严重滞后,建筑与其他公共艺术品创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严重不适应,城市总体文化品位低下。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是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任务,也必然是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内力所在。
  学术主持马钦忠认为,伍江先生的演讲,具有一定的宏观性,所提出的包容性与当代性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思考的。
  围绕着“公共艺术与人文生态”这一主题,孙振华博士的主旨演讲《走向生态文明的城市艺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他提出与生态文明相匹配的生态艺术,强调以人为本应转化为以生态为本的学术主张,演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①生态文明的时代
  ②人类中心主义
  ③城市艺术。城市艺术指的是以当代城市空间和城市的公众生活为背景而展开的艺术,它包括建筑艺术、公共艺术、环境艺术、大地艺术、园林艺术、表演艺术、设计艺术等等   ④由“人类中心主义”的城市艺术,走向生态文明的城市艺术
  ·强调尊重自然,生态平等
  ·强调自然生态的整体性
  ·强调人与自然共存共融
  ·强调人和其他生物共同享有在生物链上的平等地位
  ⑤“以人为本”,还是以生态为本?
  ⑥当代生态城市艺术的新趋势
  孙振华所强调的“以人为本应转化为以生态为本”的观念,马钦忠指出:“这是一个新的学术主张”。
  针对论坛所设定的主题,王洪义教授在所作的主旨演讲《公共艺术就是公民优先》中指出:“公共艺术不是仅仅解决艺术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公共问题。”他提出公民优先的含义和公共艺术的责任,主要从以下层面进行议论:
  ①公民优先主要有两个含义:政府为民众提供充足的文化艺术资源,公民有权力享用社会文化成果。公民在支持、参与和维护文化艺术事物上也负有责任。
  ②公民优先的第二个意义是不能经济优先。城市公共空间本为全体市民所拥有,但在实际操作中每一块土地都与经济利益密不可分。
  ③公民优先的第三个意义是不能艺术优先。安置完成不是公共艺术的结束,而是公共艺术的开始,大众参与的后续故事才是公共艺术的价值所在。艺术家必须与公共空间的真正使用者——社区居民或旅游者取得妥协,因为民众的记忆、情感与期待,是公共艺术的真正灵魂。
  ④公共艺术要担负艺术启蒙使命。公共艺术的一个作用是通过推广和普及工作,培养有文化素养的“公民”。民众参与公共艺术的过程,即是让普通大众行使“文化公民权”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艺术启蒙的有效手段。没有这个过程,艺术就永远是高居于大众之上的奢侈品。
  ⑤公民优先的现实基础。王洪义从学理上对公共艺术的梳理,观点明确,思路清晰。
  之后,樊建川馆长以幽默的口吻,进行了题为《博物馆的聚落式生长》主旨演讲。他说:“当我建博物馆的时候,特别想把博物馆命名为‘博物馆超市。’大家都说怎么能叫这个名字?博物馆超市这个名字太商业了。后来没办法,我就听从火家的意见,叫‘博物馆聚落’”。博物馆聚落是把不同的博物馆聚在一起,每一个博物馆参观的时间把它设立在四十分钟。按照四十分钟的设立就相当于我们上小学的一节课的时间。
  另外,你们参观博物馆时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文革博物馆有五座,但是我的文革博物馆、抗战博物馆、地质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四大主题它没有分成四块,它是交错的。有些人要问了,你为什么不把一个题材的博物馆放在一起,方便参观者呢?我就会反问说:你为什么不在一个星期中都上化学课或数学课呢?所以,我希望大家参观我的博物馆时可以换思路看。看完抗战看民俗,看完民俗看地震……所以,在这个博物馆聚落里馆与馆之间是相互交叉的,在博物馆聚落里又聚集了很多商业,我就是靠商业、靠旅游养活这个博物馆。所以,我的博物馆是聚落型的生长,应该具有非常有意义的效果。
  我第一个博物馆是红色年代瓷器博物馆,我收藏了五万多件红色年代的瓷器,当然也有大跃进时期的,也有抗美援朝时期的,但是主要是文革时期的。这是非常精彩的!我可以打包票地讲,文化大革命中的典型瓷器,如收藏的大型花瓶,瓷塑等,特别是收藏了毛泽东和56个民族站在一起的雕塑,精美到了极致。每一个民族如藏族、维吾尔族、俄罗斯族等等其细节特征都刻画得非常非常精致。
  我的博物馆聚落也是个4A旅游景区。我花了十几个亿,把自己的钱花光了,没钱我就卖房子。首先把我的办公楼卖掉了,然后把我的加油站卖掉了,然后把我的商场卖掉了,最后把我的停车场卖掉了,这样的话,就可以把我们的博物馆建起来了。
  我是55岁的人了,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我是一个参加者,也进入过中国富豪榜。我是个受惠者,赚了那么多钱,能开这样一个博物馆。能收集这么多文物,也是靠中国这个大国家和大家的支持。对于博物馆的建筑,我说我要找到最好的建筑师来设计,我会告诉他,这个博物馆的建筑一定要有一种往上走、上升感的形态。中国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是五千年以来生长最快的三十年。哪怕问题很多,包括贫富悬殊、包括环境污染等。但是它也能够像今天这样使我们可以坐在这里讨论很多问题,所以我特别着迷的是,要建一种具有一直往上冲、向上穿越形态的改革开放博物馆。为了这个博物馆,我做了三十多年的收藏准备。每一年的大事记、每一年的十件大事、每一年的情景再现、每一年的一部电影纪录片、每一年的音乐、每一年的一句话”。
  樊建川倾其所有,全力建构博物馆,以自己的特殊方式诠释了公共艺术与人文生态,为文化大发展做出了贡献。
  本次论坛受邀参加演讲的外国朋友Maggie McCormick教授在题为《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艺术》的演讲中,从艺术与城市化、对于公共空间的规划战略、公共艺术方法论三方面作了探讨,她说道:“第一,艺术与城市化。艺术在公共空间中扮演着思考者的角色,同时也是作为一种很好的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当代的城市空间以及艺术形态。第二,对于公共空间的规划战略。在新的城市化进程当中政府机构扮演着积极促进、扶持有意义的公共空间及公共艺术的角色。第三,公共艺术方法论。大学在推进公共艺术实践领域的教育发展当中所起到的作用。这些教育实践不断扩大目前所掌握的知识和记忆,同时也在促进形成新的方法体系和美学价值”。
  Maggie McCormick指出:“联合国关于世界城市分布情况的调查报告证实100年以前全球人口中只有约10%居在城市,但是预计到2030年在80亿的总人口当中约有50亿都为城市居民。2008年是标志性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全球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半。对于这些数据我们都非常的熟悉,但是现在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城市的高度发展和面临的危机。意识观念上的转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的。这也正是伴随着艺术形成过程中其解读与交汇性的意义所在”。
  花列举了有关事例之后Maggie McCormick认为:“围绕城市化这个议题进行对话没有什么地方比中国更适合。如今经历高速城市化的中国,经历着从古代城市文明向现代飞速跳跃。在历史上所有的文明当中只有中国是以大型的城市为特征。直到西方工业革命以前的1000年当中,每100年人口统计,中国城市都一直名列世界三大城市之中。比如1500年的北京以及1800年的北京始终都超越伦敦。1900年之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落后于西方,如今中国的城市化远超于任何一个地方。”   Maggie McCormick继续说:“一种基于行动同时又与自然相关联的城市美学正在形成。如存在于当代人们生活和心理当中反映城市化好的一面的美学,而这种好的一面正是处于并且围绕跨越城市中公共空间的不同类别。带着这样的想法,我现征将要把目光投向公共艺术的策略方面。这项规划的中心议题是要形成一个有益的体系设定。它致力于培养艺术作为一个思考者同城市艺术家、设计师、开发商、政府以及公共空间之间相互合作的关系。而这种美学价值的内在动力就是来自于人们从速度、密度变换的角度以及重新定义这个城市。”
  最后她着重谈了公共艺术方法论,她说:、“现在我将目光投向列公共艺术方法论上面,也就是大学在这个里面所起到的作用。我在墨尔本理工大学公共空间领域甚至在国际范围内都是一个领跑者,我的院长已经立足于与其他很多国家的合作,包括十耳其、意大利、墨西哥、中国以及目前同华东师大进行的一个合作项目。在2010年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和华东师大共同打造了一个叫子午线的项目。这个项目能更好地配合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通过艺术实践探索当代城市公共艺术与国际合作之间的联系。在2011年来自华师大的韦教授以及张教授还有我们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一些老师们包括我在内,我们共同在墨尔本举办了展览。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公共空间艺术的项目就是想吸引来自不同领域的,技艺高超的实践者。那么,对此领域的学习也是想把重点放在相互合作并且不断变化的城市化的工作室为基础的研究之上”。
  对Maggie McCormick的演讲,马钦忠认为:具有一定的理论架构,公共艺术在中国还处在一个成长阶段,因此,学习并借鉴国外的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对城市文脉及文化生态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公共性所应具有的约束性,宋伟光教授的演讲《城市文脉的延续是城市文化生态的延续》,语言犀利,切中问题。他指出:“近三十年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当中,我们的城市文脉遭遇到的不同程度的破坏。城市化进程使中国很多具有典型文脉的城市和地方失去了个性而统一有了“共性”,这个“共性”就是千城一面,显现出的其实就是两个字——平庸,它毁掉的是我们的文化灵魂,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城市化具有一定程度的丑陋性。我这个话可能有点偏激,但是这是我多年的看法。因为,判断一个城市的价值不单纯是JDP的指标,还理所当然的要有它的文脉生态,它的环境以及这块土地的文化承载。因为差异性才能造成文化的特性,如果失去差异性就等于失去文化、失去文化的多样性。我们的JDP应该是绿色的,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和海洋与环境因素,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影响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由于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得许多有着文物价值的建筑或被拆掉或被四周林立的高大建筑迫胁成为一个令人汗颜的“盆景”,如此被高楼大厦所挤压使我们的文物处在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甚至使我们产生一种还不如干脆把它彻底拆除,省的看着闹心的想法,因为它已经失去了场域精神。设想如果在故宫里面盖起摩天大楼的话,那么这个故宫是不是会变得很可笑?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所以,如果谈公共艺术或者是谈室外雕塑,离开一个城市的文脉和人文空间来谈是没有意义的,脱离了人文关怀,脱离了人文性去做雕塑和公共艺术我感觉是毫无意义的”。
  宋伟光接着进一步说:“春节过后,我及一些专家受国家大剧院邀请,探讨国家大剧院的主体建筑周围要不要放雕塑的问题,最后我发表了意见,认为还是不要放雕塑为好。因为这个巨大的蛋壳形的金属玻璃建筑具有一种对空间环境的吸纳劲势,如果安置雕塑似显多余。最后的结论是国家大剧院应该暂缓对环境雕塑的设置,至少是需要进一步论证的。所以,做公共艺术,公共雕塑的时候要慎重再慎重。这可能是与当下的价值取向唱反调的,但是我感到在这个大的趋势之下,我们最重要的是要进行反思,历史是由不断反思而前进的,随波逐流是难以进步的。比如说当代艺术,当代艺术利用图像来辨证结论的这种逻辑,是否到了引起我们反思的时候了?不能是国外有什么潮流我们就在里面跟着一转转几十年”。
  最后他就人文生态和公共性具有约束性之话题:“现在回到今天的主题,就是人文生态。我认为人文生态在一定意义上可不可以理解为自然的社会化。这是人把自然的生态和自然而然形成的东西进行量化,进行交织,而由此形成的程序、逻辑。我认为,公共性原来是政治舆论的话题,它是建立在制度层面上权力关系的分配。因此,公共性具有约束性,它的作用是约束以公众名义而实际上是权力与利益操作下的公共艺术。公共性能够约束艺术自律下的个人审美意志,能使完成于公共性的体现之中。所以说,在当下的社会情境之中,公共艺术所遇到的是艺术家与公众审美情趣难以互动的问题,是艺术家对权力和利益的妥协问题,是公共艺术没有真正放在城市或者环境文化的框架之中进行修补和整体考察的问题。最后,艺术家在公共艺术的表现当中应当反映的是精英与通俗,个人审美与社会审美相互融合的文化引导。谢谢!”
  宋伟光提出的“公共性具有约束性”包含了许多问题,这也是公共艺术所纠结的问题。论坛至此又进入了一个高潮,在学术主持马钦忠的提议下开始了与听众的互动。学生们就艺术家的身份、发展前景等问题提出了意见,专家们的回答也很认真和具体,起到了解疑答惑的作用。
  接着由丁乙副院长进行了言简意赅的发言。他说:“我觉得刚才的研讨会非常的有意思。我是代表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公共艺术这个专业来参加这个研讨会的。实际上我们公共艺术专业创办的时间非常短,所以,我们还是在摸索阶段,还没有正式的形成某种课程体系。实际上我们很多的课程还是在尝试的阶段。我觉得,公共艺术这个概念对中国来说也是一个非常新的概念,我们知道在欧美相应的本科阶段的公共艺术环节实际上很少有学院设立的,这个实际上是来源于中国近30年来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化是公共艺术发展的一个契机。在这样的一个契机里面公共艺术有一个新的发展的可能。最近,教育部把公共艺术这个专业又独立的做了确认,这样的话,对我们新的尝试,新的发展产生了很好的发展契机。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公共艺术也面临着很多变化,原有的阶段已经过去了,现阶段是一个功能满足的阶段。它是一个装饰性的、或者是一个城市标志性的、或者是一个美化性的这样一个概念。有很多是取决于政府的形象工程,所以它是带有某种指标性的。今天我们探讨的问题实际上是关于人文和生态这样一个概念,我觉得已经进入到第二阶段对公共艺术的一个新的思考,在这样一个思考里面,我们如何在公共艺术和当代文化之间建立一个国际化的语言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我觉得公共艺术是在当代艺术概念之中诞生出来的一个新的艺术概念,所以它是有一个文化的共生的现象。还有就是不同种族、不同民族或者不同地域之间的一种价值取向,在今天的艺术现实面前是更加的面向未来的,所以对这些问题的考虑和预见性是我们人文生态研讨会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谢谢大家!”
  最后杨奇瑞院长从一个教育者与实践者的角度,阐述了公共艺术与公共文化,以及公共艺术当中的艺术是什么的问题。杨奇瑞说:“关于公共艺术当中的艺术是什么,是什么地位,我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公共艺术本来就是精英所创造的,只不过精英要调整他的思想,如果不是精英它就不能代表艺术,就成为是一个活动了。如果还要冠以艺术的话,标志性的结果就是精英了。我们的理论思考往这个方向发展的时候,往往会触及到我们实践者的根本的学术利益,就是我们将有何为?今天到上海来,我感悟到上海跟浙江对比,两种文化不一样。上海就是从一个低端城市发展到高级城市,它的做派、它的细节跟一般从中国农村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城市是不一样的。这些都能令人思考的。刚才孙教授说的公共艺术走向了生态的观念,我认为它也是一个精英艺术走向的一个结果。当代艺术思想的进步,艺术上的探索,全球化的环境,它把我们今天的艺术带到了可能的一个境遇。因此,我们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当中,有些还没弄清楚,但是我们认定公共艺术是一个理念,公共艺术是一个动态的艺术,是与时惧进、是发展的艺术。早在五、六年前很多人纠结于公共艺术是城市雕塑还是什么的问题之中,但是现在回到这个问题,已经往不辩自明的方向发展,所以,我们坚持认为公共艺术是一个理念、是一种思想价值。这些理念在我们教学当中不再坚持是一种技术训练到底的方式,而是跨界、综合、多元把艺术的自由思想和公共艺术的理念夹带进去的方式。在美术学院,早期都是以技术作为学习方式的,到今天以思想和技术的交融来培养人。这是一个很大的变革,所以我们现在提出一个思想,就是以技入道。不错,有些方法论的东西,有些技术是需要学习的,但它背后确确实实有一个更深的问题。也就是我刚刚说的理念,围绕这些,我们要做进一步探索和调整”。
  此次论坛通过交流对话,探讨创建一个文化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的路径。因此,如何策略地构建城市文化发展战略,保持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承继,促进区域文脉的延伸,使我们的城市公共场所体现出更有说服力的公民意志,使城市管理者能更正确地使用公权力,是此次论坛所研讨的主要问题。创造一个有益公共艺术的人文生态循环的良好环境,使公共艺术走进社区,走进生活,使公共场所的公共艺术具备更充分的公共性不仅是本次论坛的愿望,也是从事公共艺术领域的人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其他文献
赵萌:迄今举办了四届的中国高校雕塑作品展已经形成一个良好的品牌。今天,七个外国院校的参加为活动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活动也逐步迈向国际化。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艺术教育的责任与方向。按照议程安排:今天上午有三位主讲:美国的Katherine Luise Ross女士、加拿大的Ruth beer女士、德国的Else Gabriel女士。下午有四位主讲:土耳其的Yildiz Gunner女士,澳大利亚的
图/Susan Wilson1986年4月,乌克兰,航拍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的第4发电机组的建筑  1986年4月26日凌晨,震惊世界的切尔诺贝利事件发生,这也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之一。这次灾难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二战时期爆炸于广岛的原子弹的400倍以上,造成2600平方公里的隔离区,几十万人流离失所,人员损失可能近十万人。如今,34年过去,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始终是乌克兰最深的
7月23日,“生命冲力——2015年第二届平昌双年展”在韩国江原道平昌阿尔卑斯开幕。本次双年展总策展人为李在彦,赵慧玎、Matsunaga Ko、申银淑等人共同参与策划。《雕塑》杂志社社长范伟民应邀出席了本次活动,并与韩国女雕塑家协会会长申银淑等人作进行友好交流。中国有王小蕙、吴俊勇、缪晓春、李大方4位艺术家参展,具有中国元素的作品既丰富了展览多元化的呈现,也促进了中韩当代艺术之间的交流和碰撞。 
2010年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已在北京拉开了帷幕。这是国内举办的第五届高校毕业生雕塑展,也是第一次邀请国外高校毕业生同台献艺的雕塑展。在宽敞明亮的展厅,在一件件作品前驻足,蓦然跳入我脑海的话题是材料:材料的多样化,同学们对材料的执着出新乃至出奇的追求是引人注意的问题。  这是一个时代性课题,是一个极具现代性,也极具后现代性思潮的话题。  早在20世纪20年代,英国著名的现代主义艺术理论家罗杰·
据《论语·公冶长》记载,一次,孔子的学生宰予“昼寝”,孔子知道后,生气地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粉刷)也。”只是睡个午觉的事,老先生至于发这么大的火吗?   这不得不从古人的饮食习惯说起。古人一日吃两餐,早餐约在上午9时,称朝食或饔;晚餐在下午4时左右,称晡食或飧。而饔飧便指一天的饮食了。如《孟子·滕文公上》:“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饮食不能保证,则称“饔飧不继”。这种一日两
记得两年前,在北京的一个展览研讨会上,有的批评家谈到这几年崭露头角的年青艺术家中,许多都是毕业于雕塑专业,像梁硕、卢征远、王思顺、厉槟源等。他们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实验精神,并非通常概念中的雕塑创作。从当代艺术所呈现的实验性、跨界和综合性来讲,从学科背景和学缘结构来讲,似乎应当出自实验艺术似乎更为合理,但事实好像并不是这样,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  针对这个话题,我当时做了一个回应,雕塑专业有着完整
内容摘要:神话时代的人物,飘渺而不可及。是雕刻艺术,让他们贴近我们的生活,以最接近人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所信奉的不再是虚幻的存在,而是实实在在、栩栩如生的形象。雕刻艺术因材料的不同分门别类,相比较其中又以石材最被广泛运用。  关键词:佛像雕塑;宗教信仰;佛教  菩萨驾慈航,寻声诵咒施无畏。  众生溺苦海,转意回头行吉祥。  “庄严国土、行乐有情”是中国佛教徒的行为准则。宗教是被压迫生灵
一、导言  今天中国的美术和美术教育面临着两个问题:第一,西方艺术思想、创作理念本土化的问题。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美学思想、造型理念向现代性转换的问题,其指意:在当代我们的传统文化、审美思想、形态创作理念经过梳理变革,在坚守其思想精髓的前提下是否适应于当代文化生活节奏,是否转化为今天艺术创作的资源。  第一个问题,经历了近百年的实践,特别是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西方的美术教学体系全盘移植中国
屁是动物排放的废气,其中含有甲烷、氮、二氧化碳等气体,而作为自然界的湖泊显然是不会放屁的。所谓放屁的湖,指的是这类湖蕴含丰富的甲烷等气体,和屁的成分非常相似。   在北极地区就有这样一个会“放屁”的湖,湖中含有丰富的甲烷气体,湖水不停地发出“汩汩”“噼啪”的声音,拳头大小的气泡随处翻滚爆裂,整个湖像要爆炸似的,美国的凯蒂·沃尔特·安东尼教授称它为艾塞湖。艾塞湖位于美国的阿拉斯加北部,在北极圈内的
中国美术学院万曼壁挂研究所成立于1986年4月,由保加利亚功勋艺术家万曼教授(马林·瓦尔班诺夫 Maryn Varbanov)创建和执导。1989年由文化部正式命名,它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从事当代纤维艺术创作与教学的机构。  万曼原名马林·瓦尔班诺夫,1932年出生于保加利亚,1951年考入保加利亚索菲亚美术学院雕塑系,1953年来中国留学,曾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