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的诗光闪耀在霓虹灯下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oto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受朦胧派诗人影响的李强在“诗之时代”萌生诗歌理想并开始诗歌写作。之后的时代变迁、身份和境遇的变化并没有影响他在持续而繁杂的公务之外保持相对纯粹的诗性空间,创造纯美之诗,寻找旅途梦幻。他在生活之上构筑自己的诗意理想,并试图通过诗歌中的直接表现、诗歌观念的间接阐释以及诗歌传播与教育传承等方式得以实现。这是一种泛理想主义的精神资源,它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处境与意义,正如萤火虫的诗光闪耀在霓虹灯下。
  关键词:诗性空间 诗意理想 泛理想主义
  文学是文化的精神内核,诗歌是文学的浓缩形态。无可否认,在多元化、大众化的文化背景和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当今时代,诗歌正从曾经的“发烧”、燥热状态回到自适自处的“恒温”、正常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刻意追求轰动效应以排解寂寞,或是牢骚满腹地发泄身处“边缘”的孤独,都不是成熟的表现。如今,写诗可以是一时兴趣,也可以是终身职业。写诗、读诗、传播和传承诗歌,于个人是一种自由选择的正当爱好,进而是一种精神需求,更深者是一种修行甚至信仰;于社会和民族而言,则是记录时代变迁、珍藏文化密码、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虽然并非诗歌独有这样的功能,也并非诗歌独处如此境遇,但是在喧嚣的时代追求静谧终究是一种不同的选择。正如诗人李强在他的诗集《萤火虫》自序中所说,在霓虹灯泛滥的今天,萤火虫已成为珍稀物种。我们当然允许大部分人在霓虹灯的闪烁下狂欢,但也绝不能因此干扰少数人的沉思,绝不能因此否定这些人的艺术理想。在我看来,“萤火虫”正是诗的自喻,微弱而独特的诗的光芒比闪烁的霓虹更加耀眼。“萤火虫”也正是作为诗人的李强的自况,供给他诗的身份、来源、使命和理想。
  一、“诗之时代”的理想萌生
  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李强,大约是在80年代初开始诗歌写作的。他回忆说:“十七岁到华中工学院读书,偶尔接触到以北岛、舒婷、顾城为代表的朦胧派诗人的作品,喜欢不已,也开始尝试写诗。这一写,就再也停不下来了。”这一心迹描述是确切的。在20世纪80年代那样一个诗歌炙手可热的文化氛围中,每一个在场的文学人都很难不受到感染和影响。李强在80年代所写的诗歌,如《给XSR》《忠告》《问风吧》《风筝》等,浪漫唯美的风格、意象化的表达、爱情的呼唤与人性的张扬,都显示出那个特定年代的独特之处,或多或少隐藏着对朦胧诗接近甚至化用的痕迹。这一时期的写作激情和牛刀小试,既是其写作史上的首次艺术实践,也是诗人的诗歌理想萌生的现实源头。
  对于李强在自述性回忆中提到的三位诗人,我们都可以从他的诗中找到精神相遇的见证。诗人顾城自杀在当年可谓轰动中国文坛的大事件,也对无数文学青年造成过精神困惑和艺术打击。就在顾城自杀后整整一个月即1993年11月9日,初入诗坛的文学青年李强写下了《痛闻顾城之死》,诗的末尾直呼:“我站在人声鼎沸的大陆/望孤岛/ 望彩虹消失的地方/心中的哀痛/能向谁诉说”。如前所述,李强的诗歌写作最初是从接触朦胧诗人的作品开始的,朦胧诗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顾城以非正常的方式结束生命,对一个青年诗歌爱好者的心灵震撼可想而知。如果将海子与顾城的自杀作为两个关键节点,再将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市场化、商品化作为最后一根稻草,那么理想主义尤其是诗歌的理想主义无疑遭受着灭顶之灾。所幸的是,诗歌的灯火并未完全熄灭,不少人仍然以此为职业,而对于李强这样的“兼职诗人”来说,则仍然在诗歌中延续着未完成的理想,即便是到了新的世纪,这种理想主义的根源性糾缠仍然没有消失。直到2016年8月在武汉诗歌节面见北岛后,年过半百的李强仍然写了一首《致敬北岛》,表达对这位当年影响了自己的诗人的敬重。作为受朦胧诗影响而开始诗歌创作的诗人,李强将“学习与致敬”两种姿态同时置于诗中,并将其喻为一对“亲兄弟”,这种相遇是一个曾经的文学青年诗歌梦想的象征性实现,也是发自内心的对诗歌的敬畏。与之不同的是,《也曾试探舒婷》则将这种神圣感谐趣化:1985年在松花江畔工人文化宫听舒婷讲座时,读研究生的李强“傻乎乎提问”:“顾城永远八岁/舒婷永远十八岁/北岛永远二十八岁/是不是这样?”当时的舒婷假装没看见,三十年后的2015年在武汉诗歌节再次提起这件事,舒婷半开玩笑地回应“想不到一本正经的校长/当年如此调皮”。看似“傻”却契合三位诗人突出特点的提问仍然没有得到正面回答,然而经过长久的酝酿和追寻,终于与引领自己走上诗歌写作最初之路的三位诗人有了现实或精神的交流,这对诗人的心理象征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十七岁写诗,从青年写到了中年,从“早上七八点钟”写到了“下午三四点钟”,“写着写着,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一只、两只……101只萤火虫飞了出来,闪闪烁烁,照亮这一方孤独而纯粹的空间”。这是诗人李强对自己创作道路的时间梳理,从中可以窥见其充满毅力的创作历程和艺术理想与精神价值的坚守姿态。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非职业化诗人李强尚未挺进中国诗坛的前沿阵地,也没有引领一种诗歌潮流、创建一个诗歌流派,如果一定要对他做一个归属性划分的话,将其看作一个受朦胧诗影响的中间代诗人似乎更为合适。北岛、舒婷、顾城为代表的朦胧派诗人的作品成为李强的诗歌启蒙者和写作引路者,并隐隐约约成为其20世纪80年代诗歌写作的一种摹写对象。在那个特定的“诗之时代”,文学很容易成为一种简单的信仰,文学青年李强与诗歌的第一次接触成为一种文学结缘,那种文学理想的温暖一直潜在地作用于他的精神记忆,使之在各种身份的转换中始终保有一个诗人的身份。
  二、公务之外的诗性空间
  文学与权力的纠葛古已有之。在文学的审美性日益得到强调的现代社会,有人主张二者分开以保证文学的纯正,也有人看重二者的融合以拓展生活体验圈子,可以说各有各的道理。这些年,关于官员与诗歌的争论屡见不鲜,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当然,不可否认,现实中确实有某些官员借诗歌附庸风雅,也有不少诗人成为官员后不再是诗人。对于一直以诗为伴并最终“落户”教育系统的李强而言,我更愿意将其视为一个“寄居官场”的诗人。这样说不是对他“官”的不尊重,而是对他“诗”的尊重。李强在诗歌的繁盛年代和人生的理想主义时期与诗歌相遇,之后一直没有放弃;他对诗是有敬畏的,诗在他的审美空间里有着一定程度的纯粹性,在他的心灵深处保有一方净土。   诗意理想的实现途径,除了诗歌中的直接表现和诗歌观念的间接阐释之外,还可以以诗教传承的方式得以延续,从而让更多的人走近诗、喜欢诗。李强有一首诗叫《特别的你》,他在诗中幻想女儿出嫁时“嫁妆是一棵树/一首诗”,树在院子里,四季开花;走进院子,推开窗子,闭上眼睛就能读到那首诗。显然,这是诗歌艺术生活化的理想状态,是诗意理想代代相传的美好愿望。更有甚者,他干脆以《你应该读一点诗》相劝,在提出“你应该在屋顶种一簇花草”“你应该在院里蓄一池清水”和“你应该有一位远方知己”三大建议并做好铺垫之后,亮出了终极建议,也正是本诗的主旨:“你应该读一点诗/人在红尘/要聆听天籁之声/人在旅途/要留意故人之讯/人在江湖/江湖中有险恶/更有不朽的旋律、永恒的星光/若即若离/你不亲近/今生将注定独行/你可以用一百双眼睛观察世界/你可以用一千双脚板浪迹天涯/你可以用一万种心思感悟人生/只要你读一点诗”。在这里,诗人走出了纯粹观念性的个人诗歌理想,而希望将这种诗歌理想推而广之,影响更多的人。李强曾经说过,一个人可以不写诗,但是不能不读诗。《你应该读一点诗》正是这种观点的诗性表达。得益于自身多重身份带来的资源优势,李强曾多次在自己执掌的大学校园里举办诗歌节、诗歌讲座等活动,目的也是想推动校园里的诗教活动,并希望能在校园之外推广,让更多的人“读一点诗”。借助移动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的东风,李强还推出了“湖畔聆诗”公众号。这个以“介绍校园诗人,推送新诗歌,推进学校诗歌教育”为宗旨的个人诗歌公众号,自2015年10月29日开通以来,迄今为止以“李强诗作系列”的方式已经推送了李强个人的诗歌作品九十九期,约三百多首诗歌。每一期推送基本能达到四百左右的阅读量,这对一个时间不长的纯粹个人诗歌公众号来说已经形成了相对不错的固定读者群了,况且有不少诗作阅读量有很大突破,悼念性的诗歌《一枚杨树叶凋零了》真切动人,达到三千多的点击量,上百的点赞;《地平线上的生灵》更是高达一万五千的点击量。在虚拟的赛博空间里,自媒体的便捷和广泛传播成为物理现实世界的很好补充,大大拓展了诗歌教育的领域,为诗意理想的实现创造了一种新的方式。
  李强的诗歌创作开始较早,时间跨度较长,虽然没有大规模密集创作的高峰时期,但山水辗转、世事变迁和身份改变都没有中断过。他所创作面世的约四百首诗歌除了“湖畔聆诗”公众号的推送,基本都收錄于诗集《萤火虫》中。集中的《萤火虫》一诗作为整本诗集的题诗,自然代表了诗人内心的深度认同,也是诗人文学理想的某种寄寓。诗开首便用“会飞的露珠”“会呼吸的琥珀”“会舞蹈的精灵”来形容“闪着微光,自由翱翔”的萤火虫,将其纯净、灵动、自由而又短暂、微弱的特点展露无遗。即便如此,小小的萤火虫仍然能够记录村庄的沧桑、唤醒少年的幻想,仍然能够在荒芜之地闪耀,在背井离乡人的心里激起涟漪、引发回响。在公众号的推送作品中,《丁龙来了》组诗之一再次将笔触伸向“蛰伏两年/苟活两周”的“喘息着/闪着微光”的萤火虫,对这一短暂生命给人过目不忘的永恒念想进行了动情的书写。《萤火虫,你在哪里》作为《到恩施走亲戚》组诗之一更加细腻:天黑透了,山风清冽,星光皎洁,“徐良益躲在暗处抽烟/忽然大叫一声/快看/一只萤火虫刚刚飞走//我们都很兴奋/我们都不相信/我们找了又找/看见了彼此身上/微弱的亮光”。每每有萤火虫出现,诗人李强都会无比激动,或者是感慨万千。萤火虫的意象在李强的诗中不时出现,反复撩拨着他的诗情,这是一种诗性的微光,与强烈而摩登的闪烁霓虹相比,或许显得微弱而单调,但它不仅成为一种现实的美,更是一种心灵和精神上的寄托,一种对诗意存在的珍视,对诗意理想的追求。
  在当下的市场经济时代,真正的理想主义业已成为文学精神中的稀有资源。李强在理想主义高涨的年代投入诗歌写作并付出了青春年华,之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身份和境遇如何变化,他都坚持着诗歌创作、坚守着诗性空间,内心保有诗性理想,这就是我们时代的理想主义—— 一种介于现实实用主义与纯粹理想主义之间的泛理想主义。这种泛理想主义对于艺术审美及社会发展意义重大,需要积极推广。正如李强所言:“在霓虹灯泛滥的今天,萤火虫已成为珍稀物种。如果你也喜欢,就请带一只回家吧。”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萤火虫,那么它的诗光定会在霓虹灯下闪耀,成为照亮拥有者诗意理想与精神世界的明灯。
  参考文献:
  [1] 李强.萤火虫[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2] 湖畔聆诗.也曾试探舒婷[EB/OL].(2016-07-22)[2017-10-08].
  http://mp.weixin.qq.com/s/dJC3FoLlirYyMxJEgrps_A.
  [3] 余晓春,王燕云.对诗歌不狂热,再正常不过[N].长江日报,2013-01-29(17).
  [4] 湖畔聆诗.李白,你为什么这么白[EB/OL].(2016-02-01)[2017-10-08].http://mp.weixin.qq.com/s/o6GuoJX5fYKZpZ
  V1M_AhlA.
  [5] 湖畔聆诗.诗人来了[EB/OL].(2017-03-10)[2017-10-08].http://mp.weixin.qq.com/s/G2IHIYkoyRC8vac5POINXA.
  [6]湖畔聆诗.诗的三十一个化身[EB/OL].(2016-08-12)[2017-10-08].http://mp.weixin.qq.com/s/r4zPXpztorz5zIqIE
  w5yLA.
  [7] 湖畔聆诗.特别的你[EB/OL].(2017-09-22)[2017-10-08].http://mp.weixin.qq.com/s/bDE6co5QrQpI_4bhZZAYiA.
  [8] 湖畔聆诗.丁龙来了[EB/OL].(2017-07-28)[2017-10-08].http://mp.weixin.qq.com/s/_0EZ-8xS73ZmnhSJdlk8ag.
  [9] 湖畔聆诗.到恩施走亲戚[EB/OL].(2016-10-14)[2017-10-08].http://mp.weixin.qq.com/s/0HgiqIm91Qutg4y0DrwABw.
  基金项目:武汉市黄鹤英才计划(文化)项目“武汉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资源研究”,项目编号:20170321-04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探讨了空间介质在西方绘画中的表现沿革,分析了空间表现方式,并对其作用价值进行探究。  关键词:空间表现 西方绘画 嬗变  西方绘画造像叙事性主题沿革,从视觉存证看,西方绘画与其建筑、雕塑构成了西方文明的历史画卷。西方绘画经历了从造像叙事性主题向多维度的由科技发展带来的哲学人文社会的思考之主题表达的发展历程。这一过程起始于希腊神话的众神描绘,同时期的古希腊雕塑,如《米洛斯的阿芙洛狄特》《
摘 要:《梦游天姥吟留别》所传递出来的对权贵的蔑视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我更愿意从李白碰壁之后对自我身份的发现去解读;这个访山求仙曾受道箓的诗人并不一定如我们所想是在寻找一条通向仕途的“终南捷径”,他骨子里自我仙化的情感意识似乎决定了这是一次谪仙的归乡之旅,是对谪仙身份的一次重新定位和郑重确认。  关键词:《梦游天姥吟留别》 谪仙 归乡之旅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历来我们都将李白的这一
摘要:初中学生正处于思维敏捷的年龄阶段,虽然具有较强的学习好奇心,但是对于抽象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却并不强。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为了使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身心成长的需求,初中数学教师要深入分析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了解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展开教学创新,总结出更有效的数学教学策略,完善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让数学教育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助力,
准备搬家时,我开始整理自己的物品,在这个红箱子里,我又看见了这顶爷爷送我的军帽,这可是一顶有着一颗“闪闪”红星的军帽。   我的老家在江西赣东北的一个农村里,这里有成片的金黄稻田和广阔无垠的蓝天,我的爷爷就住这里。爷爷的房门口光荣地贴着村委上送给爷爷的“共产党员之家”牌匾,爷爷是共产党员,他的五个兄弟都曾经参过军。爷爷的四个弟弟有两个是炮兵,两个是汽车兵,爷爷说他最敬佩他那在隊里当团长的大哥
摘 要:以苏轼与佛印为人物题材的古代小说、戏曲文学作品不仅数量多,且具极高的文学价值。作品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无论是逻辑结构、情节内容及主题思想,都有着重大的叙事意义。  关键词:苏佛故事 叙事意义 佛教  有关苏轼佛印故事(以下简称苏佛故事)的古代小说、戏曲作品在古代叙事文学中占有极高地位。其中“转世相逢”“僧人与美女”的叙事模式、度化济世观的主题思想皆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并构成了苏佛故事的整体框
摘 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历让萨特开始思考他的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联合可能,但由于两种理论在人的本质这一问题和自由观上的迥然分别,让萨特的调和工作进展不顺。但萨特的存在主义敏锐地捕捉到了当时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空场”,以存在主义特有的对个人的重视对这一缺陷提出了有益的补充。  关键词:萨特 存在主义 马克思主义 自由 人  萨特是马克思主义在法国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点,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他的名
摘 要:《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详细而且全面地记录了义和团运动的背景、经过和结果。马士亲身经历了义和团运动,写作的年代离义和团运动也不远,并且使用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具有纪实性质,为我们了解义和团运动提供了一个当事人和侵略者的视角,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马士 义和团运动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是马士退休之后撰著的。义和团运动发生时,作者正在中国海关任职,亲身经
摘 要:在严歌苓《少女小渔》和《金陵十三钗》这两部作品中,都存在着活得不尽如人意的却又无法改变的角色,但固化的角色并不能阻挡心灵的蜕变。两部作品中的人性之变分别在开放与封闭两种环境下发生,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两部小说中两类人的心灵变化,来探寻开放与封闭两种不同的环境对人性变化的影响。  关键词:二元对立 重塑 延伸 聚变 开放与封闭  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扮演“主角儿”的人总比扮演“次角儿”的人多出几分
摘 要:红旗渠修建者李改云和郭秋英是修渠女性的典型,通过她们口述自己修渠的经历,反映了当时女性修渠人执着坚忍、自立自强,技艺高超、善于动脑,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形象特征。  关键词:口述史料 红旗渠 女性  口述历史是一种“有声音的活的历史”,美国著名的口述历史学家唐纳德·里奇在他的口述史学专著《大家来做口述史》中论述道:“简单地说,口述历史就是通过录音访谈来收集口头回忆和重大历史事件的个人评论。
摘 要:袁燮家族为南宋四明地区著名的文士家族。对其家族变迁的探述对探讨浙东地方精英崛起也颇具代表性。文章通过对袁燮家族世系的全面梳理,可知袁氏家族因儒学而兴,家族成员凭借进士科入仕,并通过与当地儒学世家联姻等方式,不断发展壮大,人才辈出。家族内部不仅重视儒学教育,还以礼法相尚。  关键词:南宋 袁燮 家族  一、 袁燮家族世系考  四明地区袁氏家族主要有城南、南湖、城西三支。a袁燮乃城南袁氏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