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红旗渠修建者李改云和郭秋英是修渠女性的典型,通过她们口述自己修渠的经历,反映了当时女性修渠人执着坚忍、自立自强,技艺高超、善于动脑,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形象特征。
关键词:口述史料 红旗渠 女性
口述历史是一种“有声音的活的历史”,美国著名的口述历史学家唐纳德·里奇在他的口述史学专著《大家来做口述史》中论述道:“简单地说,口述历史就是通过录音访谈来收集口头回忆和重大历史事件的个人评论。”a而由李向平、魏扬波先生合著的《口述史研究方法》中总结道:“口述历史是一个人的生平阅历、历史经验和感情世界的纪录,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历史事件的生动记录。”b因此,口述历史的方法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社会各阶层的声音和想法, 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留下名字的多数是那些以男性为主,对女性的记录并不多。在红旗渠的相关文献资料中,也是男性居多,但在修渠过程中,女性修渠者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十二姐妹十二英”“铁姑娘”等称号响彻渠上。巴金老先生说过:“人只有讲真话,才能够认真地活下去。”c因此,笔者通过采访以李改云和郭秋英为主的修渠人,来研究最真实的女性修渠人的形象。
一、执着坚忍,自立自强
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d的红旗渠是一个个平凡的人用坚强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创造的。郭秋英和其他普通女性一样,上渠并不轻松,老人讲述道:“还在上小学就参加了总干渠后一期的工程,当时参与修渠时可是费尽了口舌呐。”红旗渠初建时,她由于年纪尚小且是女娃而遭到反对,但郭秋英一心上渠,“重活干不了干些轻巧的活,打打杂多个帮手也好啊”,在郭秋英的好说歹说下,家人和大队也只得同意。在渠上的工人多数是男性,所以有许多女同志上渠时都是几经周折,她们不屈不挠,有的甚至以不嫁来“威胁”旁人。当红旗渠总干渠、二干渠的建设使“引漳入林”工程到水磨村后,红旗渠建成即将变成指日可待的希望,人们又一次纷纷报名参加战斗,郭秋英也是其中之一。当年的她十八岁,由于之前工作做得好,便被任命为“铁姑娘”队队长,她带领着一队女青年参与隧洞的开凿。刚开始她们不会打钎,不会扶钎,便向有经验的人们请教。抡锤者打两下就需要转动铁钎再打,如果一不留神没有扶好钎,或者抡锤者打歪,七八斤重的大锤就会打在扶钎人的手上,霎时间手肿血流,只是简单包扎一下过会儿继续工作。
李改云年轻时身高一米六,但现在年老腰弓看起来有些矮小了。老人告诉我们:“上渠那时还是冬天,她和大家一起睡驴槽,喝冷水,为了赶进度靠六个窝窝头度过两天。”老人比出了两根干瘦的手指,这是老人在年轻时吃苦能干留下的印记。说到年轻时,老人甚是骄傲,声音提高了一个度:“当时我组建了第一个女子修渠突击队——‘刘胡兰突击队’,我可是担任突击队队长呐。每天我们队员自觉与男人进行比拼,看谁干的活又快又精细,看哪队的进度更快,拿到的小红旗更多。”从老人的讲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当时姑娘们的决心都很坚定,立志“不修成渠不回家”,“不修成渠不结婚!” 为了同一个愿望,她们和男同志一起咽下又苦又涩的树叶,冬天喝河水雪水。由于营养跟不上,身体透支,许多女同志不来月经……她们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力量,无怨无悔。
二、技艺高超,善于动脑
李改云和其他姑娘们让红旗渠工地上出现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的名字叫作“凤凰双展翅”,但这里没有真正的凤凰,也不是舞蹈表演,而是姑娘们独创的高效的打钎方式。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李改云老人讲述道:“当时一个人两只手同时扶钎,左右手各握一个,两边的钎各有两个人负责抡锤,一人一下交替抡打。抡锤的人打一下扶钎的人就要转动一下钎,一方面是移动钎头换个地方打,另一方面是为了清除石头的碎屑。五个人相互配合,两旁抡锤人的动作酷似鸟儿张开翅膀的样子,又因为是在凤凰山上作业,便被大家称为‘凤凰双展翅’。”说着还拿出一张照片给我们看,凤凰山上,李改云等二十多位女青年戴着柳条编织的帽子,抡锤的抡锤,扶钎的扶钎,我们似乎听到了“咣当、咣当”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这是姑娘们独创的“艺术表演”,提高了工作效率,五个人对准一个炮眼打,一会儿工夫便完成一个,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杨贵书记还提名表扬我们这种打钎方式了呐,甭提有多开心了”。老人眼里闪烁着浑浊的泪花,我们感同身受。
郭秋英被任命为“铁姑娘”队队长,带领姑娘们和男民工们一起,大干苦干六十天,钻通了四百多米长的隧洞,人们给这个隧洞命名为“换新天”。我们采访队员问道:“隧洞那么低矮,怎么能打钎呢?”郭秋英老人语重心长地看着我们说:“是啊,这正是我们‘铁姑娘’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在隧洞里作业,井深洞窄,抡锤者施展不开,姑娘们就跪着打,猫着身子打,轮番作业。”我们恍然大悟,隧洞低矮窄小,但姑娘们相对男性来说身材娇小灵活,她们可以在隧洞里较为随意地穿梭,灵活机动作业,发挥了姑娘们特有的优势,让人看了啧啧称赞。谁说女子不如男,姑娘们用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使水源流淌进了最后一个村庄,林县真正改天换日,换了“新天”。
三、一心为公,无私奉献
红旗渠上有一座以人名命名的桥,也是唯一一座以人名命名的桥,那就是“改云桥”,目的是纪念李改云舍身救人的英雄事迹。我们采访问到了这个问题,老人记忆犹新:“那是1969年2月18日中午快收工時,我如往常一样,到每一处地方检查,当我走到一块还未完善好的工作面上时,发现这块工作面本身在晃动,还不时地往下掉土块,我随即意识到不好,便立马大喊让周围的人离开那个工作面。当我一眼看到焕珍还在弯腰捡石头,眼看土面就要坍塌,什么也没想便冲上去推开了她,到后来便没了知觉,听大家说是自己随着土块一同掉落下了一个十多米高的悬崖。”后来听在场的人说,大家跑到悬崖下发现她时,她的右腿已血肉模糊,混杂着土,血还在汩汩往外冒,大家赶忙用布条缠住动脉,做了个简易担架送往最近的医院。在她清醒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焕珍还好吗?”大家伙说:“焕珍完好无损,都是得益于你,她现在正在工地干活呐。”这时她才舒了口气。李改云的右腿虽然保住了,没有截肢,但却落下了终身残疾。直到现在,只要一变阴天,李改云奶奶的右腿就隐隐作痛,忍受着当年落下的苦痛。我们问李改云奶奶:“现在后悔吗?”但李奶奶告诉我们:“我啊,从不后悔救焕珍,用自己的一条腿换来一个年轻的生命,值了,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是会这么做。” 郭秋英是“铁姑娘”队队长,她跟我们说:“我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一直奉行‘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最好’的原则。”正是秉承这样的精神,郭秋英带领“铁姑娘”队出色地完成一个个艰巨的任务。万事开头难,当她带领的“铁姑娘”们刚开始打钎时,扶钎人的手常常被大锤砸到,大家开玩笑说:“只要一不留心手就变成了饺子馅,但真正被砸到的时候,只是简单包扎一下就继续工作了。”扶钎相对抡锤来讲还是算轻松的,郭秋英说:“身为队长就要干更多的活,更重的活,我多数是来抡锤。”一个七八斤重的大锤子,连续轮上几百下也不休息,这是极其费劲的,不仅要有力气,还要精准地砸在铁钎上。大家纷纷向队长学习,不怕苦不怕累,这支“铁姑娘”队仅仅用了两个月就攻克了四百多米长的隧洞,赢得了大家的一致称赞。在大家的印象中,郭秋英是让修桥就去修桥,让打洞就去打洞,干起活儿来,不比男人差,在女同志中表现更为突出。
20世纪50年代党中央领导我国人民进行生产建设时,林县便积极响应无产阶级妇女解放的号召,鼓励广大妇女也到生产一线上去。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运动后,人们的小农意识逐渐被集体意识所代替,更加有团体责任感。妇女们受到鼓励,响应党和集体的号召,不再游离于集体之外,都积极投入到生产建设之中。“女做男活”,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并被大力宣扬,所以在修渠中,女同胞走出家门,和男同胞一起,为修渠做出自己的贡献,甚至可以与男子一决高下,撑起一片天。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里就有多少真情。我们走访了大量的修渠人,收集其修筑红旗渠时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故事,用录音或录像的形式记录下来,将有用的口头叙述资料整合保存形成史料,方便以后进行该方面的研究。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无论男性女性都为红旗渠的建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修渠女性的执着坚忍、自立自强,技艺高超、善于动脑,一心为公、无私奉献,颠覆了我们对传统女性的想象,更是让我们心生敬佩。修渠人的口述,弥补了书面史料的不足,并且向我们多方面诠释了红旗渠精神,而我们也会将他们身上的红旗渠精神传承并发扬下去。
a 〔美〕唐纳德·里奇:《大家来做口述史》,王芝芝、姚力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第2 页。
b 李向平、魏扬波:《口述史研究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c 巴金:《随想录》,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d 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志编纂委员会:《红旗渠志》,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409页。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9年安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红旗渠口述史料研究”(被学校推荐为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指导教师:郭怀玉)
作 者: 董俊铭 ,安阳师范学院本科生。
编 辑: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关键词:口述史料 红旗渠 女性
口述历史是一种“有声音的活的历史”,美国著名的口述历史学家唐纳德·里奇在他的口述史学专著《大家来做口述史》中论述道:“简单地说,口述历史就是通过录音访谈来收集口头回忆和重大历史事件的个人评论。”a而由李向平、魏扬波先生合著的《口述史研究方法》中总结道:“口述历史是一个人的生平阅历、历史经验和感情世界的纪录,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历史事件的生动记录。”b因此,口述历史的方法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社会各阶层的声音和想法, 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留下名字的多数是那些以男性为主,对女性的记录并不多。在红旗渠的相关文献资料中,也是男性居多,但在修渠过程中,女性修渠者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十二姐妹十二英”“铁姑娘”等称号响彻渠上。巴金老先生说过:“人只有讲真话,才能够认真地活下去。”c因此,笔者通过采访以李改云和郭秋英为主的修渠人,来研究最真实的女性修渠人的形象。
一、执着坚忍,自立自强
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d的红旗渠是一个个平凡的人用坚强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创造的。郭秋英和其他普通女性一样,上渠并不轻松,老人讲述道:“还在上小学就参加了总干渠后一期的工程,当时参与修渠时可是费尽了口舌呐。”红旗渠初建时,她由于年纪尚小且是女娃而遭到反对,但郭秋英一心上渠,“重活干不了干些轻巧的活,打打杂多个帮手也好啊”,在郭秋英的好说歹说下,家人和大队也只得同意。在渠上的工人多数是男性,所以有许多女同志上渠时都是几经周折,她们不屈不挠,有的甚至以不嫁来“威胁”旁人。当红旗渠总干渠、二干渠的建设使“引漳入林”工程到水磨村后,红旗渠建成即将变成指日可待的希望,人们又一次纷纷报名参加战斗,郭秋英也是其中之一。当年的她十八岁,由于之前工作做得好,便被任命为“铁姑娘”队队长,她带领着一队女青年参与隧洞的开凿。刚开始她们不会打钎,不会扶钎,便向有经验的人们请教。抡锤者打两下就需要转动铁钎再打,如果一不留神没有扶好钎,或者抡锤者打歪,七八斤重的大锤就会打在扶钎人的手上,霎时间手肿血流,只是简单包扎一下过会儿继续工作。
李改云年轻时身高一米六,但现在年老腰弓看起来有些矮小了。老人告诉我们:“上渠那时还是冬天,她和大家一起睡驴槽,喝冷水,为了赶进度靠六个窝窝头度过两天。”老人比出了两根干瘦的手指,这是老人在年轻时吃苦能干留下的印记。说到年轻时,老人甚是骄傲,声音提高了一个度:“当时我组建了第一个女子修渠突击队——‘刘胡兰突击队’,我可是担任突击队队长呐。每天我们队员自觉与男人进行比拼,看谁干的活又快又精细,看哪队的进度更快,拿到的小红旗更多。”从老人的讲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当时姑娘们的决心都很坚定,立志“不修成渠不回家”,“不修成渠不结婚!” 为了同一个愿望,她们和男同志一起咽下又苦又涩的树叶,冬天喝河水雪水。由于营养跟不上,身体透支,许多女同志不来月经……她们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力量,无怨无悔。
二、技艺高超,善于动脑
李改云和其他姑娘们让红旗渠工地上出现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的名字叫作“凤凰双展翅”,但这里没有真正的凤凰,也不是舞蹈表演,而是姑娘们独创的高效的打钎方式。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李改云老人讲述道:“当时一个人两只手同时扶钎,左右手各握一个,两边的钎各有两个人负责抡锤,一人一下交替抡打。抡锤的人打一下扶钎的人就要转动一下钎,一方面是移动钎头换个地方打,另一方面是为了清除石头的碎屑。五个人相互配合,两旁抡锤人的动作酷似鸟儿张开翅膀的样子,又因为是在凤凰山上作业,便被大家称为‘凤凰双展翅’。”说着还拿出一张照片给我们看,凤凰山上,李改云等二十多位女青年戴着柳条编织的帽子,抡锤的抡锤,扶钎的扶钎,我们似乎听到了“咣当、咣当”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这是姑娘们独创的“艺术表演”,提高了工作效率,五个人对准一个炮眼打,一会儿工夫便完成一个,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杨贵书记还提名表扬我们这种打钎方式了呐,甭提有多开心了”。老人眼里闪烁着浑浊的泪花,我们感同身受。
郭秋英被任命为“铁姑娘”队队长,带领姑娘们和男民工们一起,大干苦干六十天,钻通了四百多米长的隧洞,人们给这个隧洞命名为“换新天”。我们采访队员问道:“隧洞那么低矮,怎么能打钎呢?”郭秋英老人语重心长地看着我们说:“是啊,这正是我们‘铁姑娘’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在隧洞里作业,井深洞窄,抡锤者施展不开,姑娘们就跪着打,猫着身子打,轮番作业。”我们恍然大悟,隧洞低矮窄小,但姑娘们相对男性来说身材娇小灵活,她们可以在隧洞里较为随意地穿梭,灵活机动作业,发挥了姑娘们特有的优势,让人看了啧啧称赞。谁说女子不如男,姑娘们用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使水源流淌进了最后一个村庄,林县真正改天换日,换了“新天”。
三、一心为公,无私奉献
红旗渠上有一座以人名命名的桥,也是唯一一座以人名命名的桥,那就是“改云桥”,目的是纪念李改云舍身救人的英雄事迹。我们采访问到了这个问题,老人记忆犹新:“那是1969年2月18日中午快收工時,我如往常一样,到每一处地方检查,当我走到一块还未完善好的工作面上时,发现这块工作面本身在晃动,还不时地往下掉土块,我随即意识到不好,便立马大喊让周围的人离开那个工作面。当我一眼看到焕珍还在弯腰捡石头,眼看土面就要坍塌,什么也没想便冲上去推开了她,到后来便没了知觉,听大家说是自己随着土块一同掉落下了一个十多米高的悬崖。”后来听在场的人说,大家跑到悬崖下发现她时,她的右腿已血肉模糊,混杂着土,血还在汩汩往外冒,大家赶忙用布条缠住动脉,做了个简易担架送往最近的医院。在她清醒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焕珍还好吗?”大家伙说:“焕珍完好无损,都是得益于你,她现在正在工地干活呐。”这时她才舒了口气。李改云的右腿虽然保住了,没有截肢,但却落下了终身残疾。直到现在,只要一变阴天,李改云奶奶的右腿就隐隐作痛,忍受着当年落下的苦痛。我们问李改云奶奶:“现在后悔吗?”但李奶奶告诉我们:“我啊,从不后悔救焕珍,用自己的一条腿换来一个年轻的生命,值了,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是会这么做。” 郭秋英是“铁姑娘”队队长,她跟我们说:“我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一直奉行‘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最好’的原则。”正是秉承这样的精神,郭秋英带领“铁姑娘”队出色地完成一个个艰巨的任务。万事开头难,当她带领的“铁姑娘”们刚开始打钎时,扶钎人的手常常被大锤砸到,大家开玩笑说:“只要一不留心手就变成了饺子馅,但真正被砸到的时候,只是简单包扎一下就继续工作了。”扶钎相对抡锤来讲还是算轻松的,郭秋英说:“身为队长就要干更多的活,更重的活,我多数是来抡锤。”一个七八斤重的大锤子,连续轮上几百下也不休息,这是极其费劲的,不仅要有力气,还要精准地砸在铁钎上。大家纷纷向队长学习,不怕苦不怕累,这支“铁姑娘”队仅仅用了两个月就攻克了四百多米长的隧洞,赢得了大家的一致称赞。在大家的印象中,郭秋英是让修桥就去修桥,让打洞就去打洞,干起活儿来,不比男人差,在女同志中表现更为突出。
20世纪50年代党中央领导我国人民进行生产建设时,林县便积极响应无产阶级妇女解放的号召,鼓励广大妇女也到生产一线上去。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运动后,人们的小农意识逐渐被集体意识所代替,更加有团体责任感。妇女们受到鼓励,响应党和集体的号召,不再游离于集体之外,都积极投入到生产建设之中。“女做男活”,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并被大力宣扬,所以在修渠中,女同胞走出家门,和男同胞一起,为修渠做出自己的贡献,甚至可以与男子一决高下,撑起一片天。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里就有多少真情。我们走访了大量的修渠人,收集其修筑红旗渠时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故事,用录音或录像的形式记录下来,将有用的口头叙述资料整合保存形成史料,方便以后进行该方面的研究。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无论男性女性都为红旗渠的建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修渠女性的执着坚忍、自立自强,技艺高超、善于动脑,一心为公、无私奉献,颠覆了我们对传统女性的想象,更是让我们心生敬佩。修渠人的口述,弥补了书面史料的不足,并且向我们多方面诠释了红旗渠精神,而我们也会将他们身上的红旗渠精神传承并发扬下去。
a 〔美〕唐纳德·里奇:《大家来做口述史》,王芝芝、姚力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第2 页。
b 李向平、魏扬波:《口述史研究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c 巴金:《随想录》,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d 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志编纂委员会:《红旗渠志》,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409页。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9年安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红旗渠口述史料研究”(被学校推荐为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指导教师:郭怀玉)
作 者: 董俊铭 ,安阳师范学院本科生。
编 辑: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