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想象在声乐学习中的作用
学习者的任何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不论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离不开想象,想象同其他的心理过程复杂的、有机的联系着。想象在声乐艺术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歌唱与发声的感知觉,以及在歌曲演唱中,每一种思想,每一种情感,某些意志行动,都包含着想象活动。
1、想象促进学习者掌握声乐学习技能
歌唱训练的过程虽说是一个接受艺术熏陶、提高自我修养的过程,但是不得不承认每天不间断的气息练习、发声练习,是一个单调乏味的过程,如果学习者不能从枯燥的状态中解脱出来,那么只能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但如果能在歌唱训练中加入想象机制,就能转变这种现象。人的发声器官复杂、抽象,在声乐训练中发挥想象的作用后,能将原本抽象的声音概念、声音走向等声音问题变得更形象、更具体,从而更好的的调整发声机制,调动身体辅助发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想象辅助发声技巧
要想获得完美的发声技巧,就必须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找到准确的发声位置,克服对高音的恐慌心理,而想象对发声技巧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它能帮助学习者去理解发声心理活动的状态及生理肌肉动作机能,从而建立正确的发声感觉。
1.1.1呼吸训练中的想象
对初学声乐的学生谈横膈膜呼吸法是盲目而无效的,可以告诉学生:不能抬胸吸气,要想象你的肺长在腹部。
学习者吸气时,要想象自己在闻着花香、慢慢地吸,处于自然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喉咙会打开,下巴自然松弛,气下丹田,会慢慢地感觉肚子鼓鼓的,让学生自然地联想到气球,鼓鼓的,却富有弹性。歌唱是呼、吸之间形成循环的过程,要启发学习者在歌唱时保持吸气的状态,气流从横膈膜到口腔再到头腔,然后再从脑后、背后下来,回到横膈膜形成上下循环,可以将气流想象成在腹部处有一均匀、连续不断喷涌而上的喷泉,而且“泉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些想象对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式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1.1.2借助想象找到正确的发声位置
萨奥伊洛夫指出:声音永远要集中在鼻腔的顶端和上颚交错的地方。这就说明,发声位置永远是统一的,它不受语言、音高的影响。要想找到统一的、正确的发声位置,想象就要走在声音的前面。学习者在发声之前,可以将眉心想象成一个靶子,发出的的每一个音要像子弹一样稳、准、狠的射向靶心,这样由想象辅助的发声,其位置统一且不偏离共鸣焦点。
1.1.3想象辅助克服“恐高症”
通常学习者在演唱高音前,会因为紧张而犹豫、躲闪,其结果就是,发声以失败告终。为了克服这种“恐高”心理,我们在唱高音之前,要借助想象,帮助我们找到高音的演唱技巧,克制自己不能出现“冲”、“够”、“挤”等错误。例如,演唱者可以想象,鼻头腔像照相机的快门一样迅速打开,然后将高音准确的“挂”在鼻头腔焦点上,这样,想象意识引领声音通过鼻咽腔进入头腔从而获得了赋予面罩共鸣出来很轻松的高音。切忌像挤牙膏一样“挤”出高音,或者好似踮脚“够”出高音。
因此,学习者在发声前想象力越丰富、越生动、越具体,理解就会越深,对高音发声的技巧掌握就能越快领会。
2.想象帮助声音色彩塑造
在声乐学习实践中发现,发声时,嘴唇张开大小与用力大小都影响着声音的色彩。嘴唇用力大,发声位置靠前,吐字清晰有力;用力小,则反之。因此,在发声时可以将自己的嘴唇想象成一个小喇叭,只要有意识的适当吐字,咬字,发声,声音的色彩就会有明显的变化,声音有力而松弛,音色丰富而光泽。可见,想象对声音的音量、音色能起到一定的美化、塑造作用,它是声音色彩调控中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
(二)想象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1、想象稳定歌唱状态,使演唱更加完美
没有想象的歌唱练习是机械的,没有效率的,充分发挥想象可以使我们的演唱水平和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充分掌握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给我们的知识,也要在课余时间,发挥想象,认真思考,来修正自己的不足。课堂知识以外学习的补充和新技巧的掌握,都促使我们不断提高、稳定自己的演唱状态。
要想使歌唱更加完美,就要充分发挥想象,这样,人的思绪就会随着想象的思维而固定在想象的空间里,融入到歌曲的情景中,能忽略真正所处的现实环境,这对于心理素质差或初次登台的演唱者来说,这种心理的调节作用更加明显。当想象的机制在大脑中形成后,思绪就会争取让自己的歌唱方法、声音状态向着想象的事物靠拢,头脑中的紧张成分就会相应减少,这无形中就缓解了歌唱时容易出现的身体僵硬、气息僵硬、声音颤抖等不该出现的错误歌唱状态,让演唱变得更加轻松,使演唱更加完美。
2、想象促进歌唱情感
每一首作品都有特定的情境和情绪,因此,表演者在演唱时,首先要使自己进入想象境界,将情境化作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将情绪化为具体的意向,但这些想象又不是随意的,它与所要表现的情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情感表现是声乐艺术的灵魂,声音是技术保证。演唱者要想淋漓尽致的表现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就必须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在演唱时一定要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是悲伤的、兴奋的,或是其他情绪的,从而根据歌曲的内容和音乐形象,进入到作品的情境和人物情绪之中,犹如身临其境。演唱时不能一味地追求声音质量 ,要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活动的画面,将自己化为作品的主人公,要用这种合理的想象指导我们的声音,使声音富有感染力,从而巧妙地用声音来表现艺术作品。
因此,在演唱时不能只注重声音的质量而意识不到作品本身的情感体验,只有通过想象把自己带入到作品情境中才能更好的完善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才能感染自己,感染听众,与之产生共鸣。
3、想象塑造艺术形象
想象是歌唱者获得准确的声音形象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基本条件,是艺术创作灵感的源泉。歌唱者必须反复揣摩词曲提供的典型意境、人物的情感变化才能产生丰富的想象,从而借助想象应用高难度的声乐技巧,准确的抓住歌曲所需要的声音形象,来刻画人物,表现歌曲的艺术意境。
歌唱者在塑造角色的过程中,要能跳出现实的自我,通过丰富的想象塑造生动的意境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并展现在观众面前。例如:演唱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借助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演唱者会在大脑中想象有关辽阔的草原,奔驰的骏马的画面,仿佛置身美丽的草原,进而准确的表达作品,塑造艺术形象。
想象能赋予作品鲜活的生命和艺术形象,歌唱者必须通过想象将表演化为具体的、灵动的画面,将作品的灵魂塑造成不可挑剔的艺术形象。
学习者的任何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不论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离不开想象,想象同其他的心理过程复杂的、有机的联系着。想象在声乐艺术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歌唱与发声的感知觉,以及在歌曲演唱中,每一种思想,每一种情感,某些意志行动,都包含着想象活动。
1、想象促进学习者掌握声乐学习技能
歌唱训练的过程虽说是一个接受艺术熏陶、提高自我修养的过程,但是不得不承认每天不间断的气息练习、发声练习,是一个单调乏味的过程,如果学习者不能从枯燥的状态中解脱出来,那么只能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但如果能在歌唱训练中加入想象机制,就能转变这种现象。人的发声器官复杂、抽象,在声乐训练中发挥想象的作用后,能将原本抽象的声音概念、声音走向等声音问题变得更形象、更具体,从而更好的的调整发声机制,调动身体辅助发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想象辅助发声技巧
要想获得完美的发声技巧,就必须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找到准确的发声位置,克服对高音的恐慌心理,而想象对发声技巧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它能帮助学习者去理解发声心理活动的状态及生理肌肉动作机能,从而建立正确的发声感觉。
1.1.1呼吸训练中的想象
对初学声乐的学生谈横膈膜呼吸法是盲目而无效的,可以告诉学生:不能抬胸吸气,要想象你的肺长在腹部。
学习者吸气时,要想象自己在闻着花香、慢慢地吸,处于自然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喉咙会打开,下巴自然松弛,气下丹田,会慢慢地感觉肚子鼓鼓的,让学生自然地联想到气球,鼓鼓的,却富有弹性。歌唱是呼、吸之间形成循环的过程,要启发学习者在歌唱时保持吸气的状态,气流从横膈膜到口腔再到头腔,然后再从脑后、背后下来,回到横膈膜形成上下循环,可以将气流想象成在腹部处有一均匀、连续不断喷涌而上的喷泉,而且“泉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些想象对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式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1.1.2借助想象找到正确的发声位置
萨奥伊洛夫指出:声音永远要集中在鼻腔的顶端和上颚交错的地方。这就说明,发声位置永远是统一的,它不受语言、音高的影响。要想找到统一的、正确的发声位置,想象就要走在声音的前面。学习者在发声之前,可以将眉心想象成一个靶子,发出的的每一个音要像子弹一样稳、准、狠的射向靶心,这样由想象辅助的发声,其位置统一且不偏离共鸣焦点。
1.1.3想象辅助克服“恐高症”
通常学习者在演唱高音前,会因为紧张而犹豫、躲闪,其结果就是,发声以失败告终。为了克服这种“恐高”心理,我们在唱高音之前,要借助想象,帮助我们找到高音的演唱技巧,克制自己不能出现“冲”、“够”、“挤”等错误。例如,演唱者可以想象,鼻头腔像照相机的快门一样迅速打开,然后将高音准确的“挂”在鼻头腔焦点上,这样,想象意识引领声音通过鼻咽腔进入头腔从而获得了赋予面罩共鸣出来很轻松的高音。切忌像挤牙膏一样“挤”出高音,或者好似踮脚“够”出高音。
因此,学习者在发声前想象力越丰富、越生动、越具体,理解就会越深,对高音发声的技巧掌握就能越快领会。
2.想象帮助声音色彩塑造
在声乐学习实践中发现,发声时,嘴唇张开大小与用力大小都影响着声音的色彩。嘴唇用力大,发声位置靠前,吐字清晰有力;用力小,则反之。因此,在发声时可以将自己的嘴唇想象成一个小喇叭,只要有意识的适当吐字,咬字,发声,声音的色彩就会有明显的变化,声音有力而松弛,音色丰富而光泽。可见,想象对声音的音量、音色能起到一定的美化、塑造作用,它是声音色彩调控中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
(二)想象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1、想象稳定歌唱状态,使演唱更加完美
没有想象的歌唱练习是机械的,没有效率的,充分发挥想象可以使我们的演唱水平和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充分掌握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给我们的知识,也要在课余时间,发挥想象,认真思考,来修正自己的不足。课堂知识以外学习的补充和新技巧的掌握,都促使我们不断提高、稳定自己的演唱状态。
要想使歌唱更加完美,就要充分发挥想象,这样,人的思绪就会随着想象的思维而固定在想象的空间里,融入到歌曲的情景中,能忽略真正所处的现实环境,这对于心理素质差或初次登台的演唱者来说,这种心理的调节作用更加明显。当想象的机制在大脑中形成后,思绪就会争取让自己的歌唱方法、声音状态向着想象的事物靠拢,头脑中的紧张成分就会相应减少,这无形中就缓解了歌唱时容易出现的身体僵硬、气息僵硬、声音颤抖等不该出现的错误歌唱状态,让演唱变得更加轻松,使演唱更加完美。
2、想象促进歌唱情感
每一首作品都有特定的情境和情绪,因此,表演者在演唱时,首先要使自己进入想象境界,将情境化作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将情绪化为具体的意向,但这些想象又不是随意的,它与所要表现的情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情感表现是声乐艺术的灵魂,声音是技术保证。演唱者要想淋漓尽致的表现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就必须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在演唱时一定要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是悲伤的、兴奋的,或是其他情绪的,从而根据歌曲的内容和音乐形象,进入到作品的情境和人物情绪之中,犹如身临其境。演唱时不能一味地追求声音质量 ,要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活动的画面,将自己化为作品的主人公,要用这种合理的想象指导我们的声音,使声音富有感染力,从而巧妙地用声音来表现艺术作品。
因此,在演唱时不能只注重声音的质量而意识不到作品本身的情感体验,只有通过想象把自己带入到作品情境中才能更好的完善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才能感染自己,感染听众,与之产生共鸣。
3、想象塑造艺术形象
想象是歌唱者获得准确的声音形象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基本条件,是艺术创作灵感的源泉。歌唱者必须反复揣摩词曲提供的典型意境、人物的情感变化才能产生丰富的想象,从而借助想象应用高难度的声乐技巧,准确的抓住歌曲所需要的声音形象,来刻画人物,表现歌曲的艺术意境。
歌唱者在塑造角色的过程中,要能跳出现实的自我,通过丰富的想象塑造生动的意境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并展现在观众面前。例如:演唱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借助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演唱者会在大脑中想象有关辽阔的草原,奔驰的骏马的画面,仿佛置身美丽的草原,进而准确的表达作品,塑造艺术形象。
想象能赋予作品鲜活的生命和艺术形象,歌唱者必须通过想象将表演化为具体的、灵动的画面,将作品的灵魂塑造成不可挑剔的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