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问题导学新思考

来源 :当代教育之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kxing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本质的重大变革,随着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和信息技术的引入,语文课堂提问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观念上提倡民主教学,目的上更加注重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力的培养,好的课堂提问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唤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情感,从而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1.教师设疑要“新”
  新,即新颖性,创新性。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提出有创薏性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动机。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对课堂提问要有充分的准备,力求做到心中有数,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提出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释疑点的问题。其次,抓住契机,适时提问也非常重要。最精典的提问往往诞生于转瞬即逝的课堂。一个高明的教者,决不会放过让学生得到思维训练的每一个细枝末节。
  2.教师提问要有“度”
  这里所指的“度”应该包含提问的难度,深度,跨度和角度。尤其是问题设计中的难易程度的把握,直接影响教学推进的速度。提问有一定的难度,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思维。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文章,乃至整个单元来进行问题设计。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让学生受到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维训练。同时注意把握好两个关系。一是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语文教师应切记,自己的教育对象是众多的学生,因此提问一定要有普遍意义,通过问题的解答使所有学生或绝大多数学生受益。二是把握好理解性问题与识记性问题的关系。课堂是启发学生思维的绝佳场所,理解性永远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对于识记性的问题要少问,对于答“是”和“不是”的问题应不问。
  3.提问设计要“巧”
  “巧”即巧妙,容易被学生接受。首先,提问变直为曲才能引人入胜。课堂提问一味的直来直去,会变得索然无味。如果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诱使学生开动脑筋,并能体会“跳一跳才能摘到桃”的愉悦之感。在《老山界》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的“抢”的用法时,老师(1)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2)问:“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忙上学去”中的‘抢’呢?(3)问:“红军战士‘抢’的是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自然明白了词语的内在含义。再如《小橘灯》一文中写到: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要分析小姑娘的性格特点可以设计(1)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她不知道爸爸到哪儿去了吗?(2)问:为什么不直说?(3)问:表现了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所以,这种拐弯式提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还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其次,提问要善于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读好文章就是与名人交流。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这样的发散式提问,让学生想得更深,想得更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的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同时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4.提问设计的方式要多样化
  针对问题形式的多样,语文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生活、教学情境、其它知识等设计开放性、发散性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探索。问题的设计要敢于打破课文内容的束缚。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教师设计了“如果你是愚公,你会选择移山,还是搬家?”学生纷纷畅所欲言,都赞成搬家好。而后追加一问:“当今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结果赞成和反对的不相上下。这种开放型的提问,有效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综合能力,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灵活了学以至用的能力。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观,在问题的设计中适时穿插需要学生收集查阅大量资料才能完成的有创薏、有时代感的问题,会有利于加强与别的学科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探究能力。
  另外,针对语文科的特殊性,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中力求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必须讲究语言艺术,使问题浅显化,具体化,神奇化,更利于愉悦的掌握语文知识。
  收稿日期:2011-10-13
其他文献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的一个课题。那么,什么是创新思维呢?创新思维能力又是如何培养的?本文从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从解题的多样性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作了粗浅的阐述。  【关键词】创新思维;本质;培养;训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了我们必须
期刊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仅仅只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关键词】自学计划;利用教材;网络资源     在我国,由于应试教育的误导,课堂教学更注重的是知识的讲解和记忆,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将教学重心从“教学生学会”转向“教学生会学”。如果学生在走向社会以前,没有具备自
期刊
新课程改革以促进人的协调发展,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基本要求出发,努力构建平衡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学。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学,要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多思索,多实践,把传统和现代相结合,把学生认知特点和教学规律相结合,把课堂多样化和必然化相结合。只有在平时加以注意,才可能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下面就如何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谈几点体会:  1.“教师”与“学生”的和谐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倾
期刊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尊重学生,给学生一定的空间,使学生在学习方面做到“自主”,自己给自己做主。  我们一直倡导“自主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让学生“自主”了吗?没有,相反,我们处处护着他们,扶着他们,甚至是包办代替。这样做的原因很多,理由很充分:学生知识有限,理解新的学习内容有难度;学生学习能力有限,让他们自己学没有这个本领;学生终究是小孩,脱离了大人的看护,放手让他们做会出事;学生做事慢,会影
期刊
【摘 要】传统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解读自我、让别人理解自己的空间,课堂上进行互评活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面批、二次记分,有时也邀请家长、全体师生参与评述,把师生活动紧密结合为一整体,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很有帮助。  【关键词】新课改;评改作业;新的体会     如何提高学生美术课
期刊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主要渠道。在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国家制度、政党制度、对外政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因此,教师应尝试将创造性智力培养应用到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学生智
期刊
1.教学内容分析  1.1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B版必修1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一)》第二部分第二节《对数函数》。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而对数函数是函数中一类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它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指数函数,对数与对数运算的基础上引入的,既是对上述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也是对函数这一重要数学思想的进一步认识与理解,掌握一般函数的研究方法。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系统,为
期刊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明确学习文言文知识的重要性,辅以良好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优化课堂结构、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营造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进行有效教学,学好文言文相关知识。  【关键词】新课程;文言文;教学;有效性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但文言文的教学效率一直不容乐观。大致可用“累、慢、闷、差”四个字来形容: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慢,教师教学进程慢,学生形成积累慢;
期刊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教学评价的改革理应从改革课堂教学评价开始并至始至终占领主阵地。课改伊始,课堂教学评价就以鼓励性评价为主,以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为主要内容,采用多元评价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后课改时代”,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该何去何从?  1.发挥教师评价的主导作用,给学生以示范  清代教育家颜吴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课堂上我们费尽心机地责备学生,一味地苛求学生,
期刊
当今中国,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导向,已成为教育人士的共识。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关键在教师要有创新思维,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习课程改革纲要和新大纲新课标,联系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笔者认为应该尽快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  1.改变旧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创新教育对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教育教学中,以学习者为中心,还是以教育者为中心,这是传统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