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农民宗教信仰选择行为动机研究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swd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转型期为社会背景,以农民的宗教信仰选择行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农民宗教信仰选择的主要动机是获得情感支持、规避风险、满足娱乐文化需求,并呈现出认知模糊、意志脆弱等特点。透过农民宗教信仰的现状,进一步探究选择行为的动机,厘清农民选择信仰宗教的心历路程,提出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改进农民继续教育形式、文化知识普及、重构集体生活、提高社会支持等针对性政策建议。
  关键词:转型期;农民;宗教信仰;选择行为动机
  中图分类号:B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1-0072-02
  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农民是人数最多的社会群体。中国农民的宗教信仰问题,涉及大多数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行为准则和道德信念,对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国人民的生活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对于农民来说,物质生活的变化给精神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旧的规范失效,新的规范还没有内化到人们的精神世界之中,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农民宗教信仰的选择状况如何、其行为如何表现,动机为何,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一、资料来源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自河南大学课题组2013-2015年在河南省的调研数据。本次调研活动分两年进行,2013年度发放问卷300份,分为信教群体和非信教群体两大部分,收回有效问卷279份,回收率为93%。2014年改分散调研为集中调研,选取极具代表性的河南省驻马店A村作为重点调研地点。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2份,回收率为91%,并对典型个案进行深入访谈,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河南是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其社会发展状况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在分散对河南驻马店、周口、漯河、信阳等地调研的基础上发现,驻马店A村的宗教信仰具有信仰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自然村特征明显、社会转型期缩影突出等特征,因此对驻马店A村进行了案例研究。
  驻马店A村位于驻马店确山县东部刘店镇。全镇总面积1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 865亩,辖18个行政村,283个村民组,有村民5万余人。A村位于金牛山以东,臻头河之滨,有13个自然村,总计3 475人,916户,其中党员61人,学生567人,教师14人;有小學1所,基督教堂1处,寺庙1座。村中信基督教的人数有800多人,还有约10%的农民信仰佛教、道教等其他宗教,以及约有不到1%的农民信仰全能神、东方闪电等邪教。
  二、转型期农民宗教信仰选择行为现状
  (一)信仰的结构分布
  调研整体性样本中的性别、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信教类型等数据分布现状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第一,在信教群体中女性的比例为67.2%,远大于男性,在非信仰群体中女性的比例也相对较高,这和农村普遍存在的男性外出女性留守的现象相符合,留守妇女成了宗教信仰的主要群体。第二,在信教群体中,受教育水平在初中及以下约占81.7%,高中及以上约占18.3%;在非信教群体中,受教育水平在初中及以下的约占75.8%,高中及以上约占24.2%。总体来说信教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低于非信教农民。由于自身知识储备较少,遇到问题时往往不能用科学的方式进行解决,更容易用神的力量来解释一切,走上宗教信仰的道路。第三,信教农民中健康状况为“非常好”和“比较好”的比例分别占35.8%和39.4%,身体健康状况在“一般”及以上水平的约占总数的88.3%,而身体健康状况不好的约占总数的11.6%,和非信教农民大致相同。可见对现代农民而言,身体健康状况的好坏并不能算是影响其寻求精神寄托的主要原因。第四,在对信教农民的问卷样本进行分析时发现,在农村信仰基督教和佛教的居多,信仰伊斯兰教和道教的偏少。这种现象的出现跟佛教对传统民俗的深远影响、基督教近些年将自身的教义教规本土化得到快速发展壮大有直接的关系。第五,在对“家庭经济状况”的相关分析中发现,P=-0.003即“是否信教”与“家庭经济状况”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家庭经济条件越差,农民信仰宗教的可能性就越大。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好,其所遇到的困难相较于家庭条件较好或者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农民来说会更多,那么这些家庭条件差的农民就会更加需要一个精神寄托。
  纵观农民的宗教信仰,同样可以用学界常用的“三多”来概括:老人多、女性多、文盲多,另外经济因素也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农村中庞大的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在不断壮大信教群体的队伍,一方面他们积极主动寻求精神信仰的净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们生活的不如意。
  (二)信仰选择的行为特征
  1.认知模糊,忠诚度淡化
  在对宗教信仰者的问卷调查中,“对教规教义的理解程度”一题只有44.44%的信仰者选择“大部分相信”,可想而知农民的宗教信仰是建立在对教规教义半知半解的基础上。农村讲经人的素养良莠不齐,经书中原本的丰富含义很容易被曲解,使得信徒对宗教的认知呈模糊化的状态。在繁忙的劳作和外界事物世俗化的冲击下,农民逐渐淡化了对宗教的忠诚度。在调查中有85%的信徒表示“有事就不去守礼拜了,反正没有人强行要求”。
  2.意志脆弱,功利性强
  中国农民的信仰“不若印度的虚玄,阿拉伯的刚毅,希伯来的自尊”[1],是来源于生活的需要,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就如费孝通先生所指出的:中国农民对鬼神很实际,“供奉他们为的是风调雨顺,为的是免灾逃祸”。农民的祭祀“有点像请客、疏通、贿赂”,很多的时候,鬼神在农民“是权力,不是理想;是财源,不是公道”[2]。
  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信仰者入教的动机是“消灾免祸保平安”“因灾信教”的信徒比比皆是,占总人数的60.58%。信仰宗教的农民有需求时就去教堂里守礼拜或者是到庙里烧香拜佛,当愿望实现时皆大欢喜;反之则会对“失灵”的神仙持怀疑态度、甚至嗤之以鼻全盘否定。这种心理也体现在农民见庙烧香敬拜多种神灵(“如来居中,左老聃,右孔子”[3])上,农民的宗教信仰普遍存在泛神化现象。   三、转型期农民宗教信仰选择行为动机分析
  (一)寻求情感支持
  宗教通过宗教权威、宗教情感来塑造信众的共享观念,从而使其趋向于内部的同质性。集体的价值观念或宗教信仰树立的规范,会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主体参考的标准。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使得农村的人情社会淡化。农民们更加需要心理上的依赖,需要寻求互动空间,而宗教信仰中宣扬的爱人、敬人、助人的理念恰好弥补了他们的社会性需求。在宗教活动中,教友之间共同的情感倾向和宗教意识,使他们减少了很多异质的不和谐因素,集体的宗教活动能使他们获得家庭之外的归属感。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民信徒打交道以邻居和教友为主,分别占37.9%和31.0%。他们都很积极耐心地为其他教友分忧解难,在精神上给予安慰,物质上给予捐助。
  (二)规避风险
  目前农村医疗、卫生、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的不完善,增加了农民“因病信教”“因灾信教”的可能性。在无力改变现实经济状况时,农民便把自己的期望投射到一种神秘的可以控制一切的力量之上。在“您最担心的因素有哪些”调查中,疾病、贫困、自然灾害所占的比例位居前列,比例分别为30.4%、19.1%和13.9%,这和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医疗条件差有密切的关系。宗教信仰具有整合社会资源的作用,以集体的力量为后盾帮助农民应对生活中的风险。农民希望借助宗教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损失和心理伤害,神灵被认为是力量与全能的象征,能够为人们带来希望、幸福,帮助他们消灾免祸保平安,能够消除现实世界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三)文化娱乐需求
  根據调查来看,农民的娱乐方式中“串门、聊天、喝茶”占34%,“看电视、影碟”占33%。农民的娱乐方式多以自娱自乐或小范围的互动为主,往往缺乏集体的娱乐方式。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对文化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呈现多元化特征,精神文化消费在农村渐渐形成普遍的需求。农村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无论是文化健身广场、网络场所、阅报栏还是图书馆和文化活动室都很缺乏。农民的倾诉与娱乐需求得不到实现,限制了农民的活动范围。然而宗教却有相应宽敞的场所,他们在这里能聚众祷告、布道、唱赞美诗歌、聊天跳舞,有定期的仪式性、规范性的活动,这些丰富的宗教活动能让农民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丰富的精神文娱活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单调乏味的生活,也能够减少面对现实的压力。
  四、结论
  农民用宗教装扮自己的精神世界,这种“非正常状态”下做出的选择实则是无奈之举。主要与近年来农民信仰体系瓦解、集体生活缺失、社会关系网衰退、文化知识需求无法满足有关。因此,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改变农民精神世界装扮“自主”局面,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社会主流文化进入农民日常生活之中。
  一是关注精神文明,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与当地的文化、传统文化、农民的日常生活行为相适应,打造各个地方的特色。孵化娱乐文化活动组织,鼓励农民参与,以农民为主,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激活农民娱乐文化活动。二是发展继续教育,提高农民素养。政府作为农民继续教育的主要提供者,要加大宣传力度,在一般性宣传的基础上推进入户宣传,把农民继续教育深入人心。农民继续教育学习内容要贴近农民生活实际,内容广泛的同时有针对性,做到通俗易懂。三是改进知识普及形式,加快知识传播。政府应该通过电视宣传、广播普及、网络视频演示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多方位向农民宣传文化知识;组织村庄内部的农业高手为农民讲解、示范耕种技巧讲座;帮助农民从网络上获得农产品销路,打开网络市场。四是重构集体生活,共建和谐农村。孵化更多的农民合作组织,促使农村内生秩序,提升村庄整合程度,为村庄提供公共服务和道德建构,打造集体生活,塑造集体意识,形成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王治心.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2]费孝通.美国与美国人[M].上海:三联书店,1985.
  [3]赵杏银.历代风俗诗选[M].长沙:岳麓书社,1990.
其他文献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独立学院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和地区环境下,民族地区的独立学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上亟待加强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最能体现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工作成效。通过“强本固基”的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环节的科学管理,可以有效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建设,也是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
期刊
摘 要:永贞革新以唐顺宗继位开始,以王叔文集团的彻底倒台结束。它经历的时间很短,但是情况复杂,斗争激烈。册立太子一事成为王叔文与唐顺宗关系的转折点,本文通过对王叔文和唐顺宗关系的变化浅析永贞革新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王叔文;唐顺宗;永贞革新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1-0150-02  永贞革新,是以王叔文集团为核心,进行的一场抑制宦官为
期刊
摘 要:文章介绍了基于慕课理念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的关键因素。慕课理念与翻转课堂模式的有机结合可以提升翻转课堂教学质量,推进个性化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交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为翻转课堂的校本化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慕课;翻转课堂;有效教学;个性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1-0
期刊
摘 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标志着新世界观的萌芽。其蕴含的科学实践观与认识论、人与环境和教育关系理论、关于人的本质等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当代参考价值。在信息网络化的新时期,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亟须优化建构理论课思想疏导、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相融共生的三维路径,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参与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
期刊
摘 要:协同创新平台将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是实现产教融合的有效载体,对产教深度融合起到积极地推进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协同创新平台在应用型大学中的基本定位,明确了搭建平台对提升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服务社会区域经济发展等的重要作用。阐述了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从学科建设范畴探索实践,借鉴产教融合理念,围绕共同目标,配合协作,资源互补,促进与科研院所、企业、及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聚焦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开
期刊
摘 要: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以福建中医药大学为例,分析了全媒体时代下高等中医院校网络舆情的阻力与助力;基于羊群效应、蝴蝶效应、木桶效应等效应分析理论分别探讨了高等中医院校网络舆情预警、引导、管理、处置流程优化机制以及网络舆情应对技能提升路径。  关键词:效应分析理论;高等中医院校;网络舆情;预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摘 要: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社会空间理论的概念,但不能否认马克思的思想中存在关于空间维度的思考。透过《共产党宣言》的文本,可以挖掘到马克思的“空间转向”思想。遵循马克思在宣言中的研究思路,可以探究出资本是空间生产的逻辑主线,交通运输方式是空间生产的助推器,世界市场的形成是空间生产的结果,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空间生产的目的。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空间生产;资本  中图分类号:A81 文
期刊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继承和发展,该理论紧跟时代步伐,回答实践问题,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勇气和力量。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在实践工作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围绕意识形态工作,坚守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阵地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科学发展观,一方面是理论性的,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永恒发展的时代主题;另一方面,又是实践性的,融于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并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因此,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是科学发展观的双重维度。正确把握和厘清这两个维度,是科学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理论形态;实践形态  中图分类号:D616
期刊
摘 要:2016年的12月7日至8日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总书记还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工会作为高校党委和教职工联系的桥梁,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有特色的定位和作用。新时期,高校工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面临着诸多挑战,高校工会要认真贯彻全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