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虽然是一门学科,但与生活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于小学数学教育来说,教师要向学生揭示生活世界中数学的丰富多彩和多样性,使学生看到生活环境中的数学于生活的关系。实践小学数学活动的生活化,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内容进行数学教育。本文通过分析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原因,提出了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使孩子在轻松又自然的情况下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引发对数学的兴趣,让小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内容应当源于学生生活,适合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使每个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该与实际现实生活充分结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机会,参与数学活动和交流,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认识数学知识,并应用于现实生活,从中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做的不够,如何引导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呢?有几点想法与大家讨论。
一、课前调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大多是从实际生活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之前,可有目的、有意识的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一些简单的调查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为数学知识的学习收集材料,提供信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感受数学得存在,体验数学与生活得联系。
如:学习《认识一位、两位小数》时,可让学生课前搜集出现小数的资料内容,看哪些地方出现过小数。再如学习《米、厘米的认识》时,布置学生课前调查或动手测量家里的床、书桌、沙发、茶几等的长度,还可以量一量自己和父母的身高,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在生活中了解数学知识。初步感知这些内容,为以后的学习做个铺垫,利于学生理解,并知道这些知识是自己从生活中得到的,并应用广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情境创设,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创设生动合理的现实情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化繁为简,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一课时,老师创设了这样的现实情境:一阵狂风暴雨后,树上的鸟巢全被风雨吹打掉了,怎么办呢?学生快速回答说:帮小鸟盖个房子吧!老师问:你们想做什么形状的?学生答:长方体、正方体、象小房子一样的等等。老师问:你们知道它们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说:长方形、正方形等等。由此引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再想:要想做好鸟巢,就要研究他们的特征。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进入数学知识的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护鸟类的思想。
2.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学习《小数的性质》时,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老师去超市,看到中性笔标价是1.50元,售货员却说1.5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立刻问:售货员为什么这样说呢?1.50元和1.5元有什么关系呢?这个现实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问题的欲望,提高学习兴趣,并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三、解决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我们要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选取贴近儿童生活的题材充实到教材中去,從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变抽象为具体,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选择合理的答案,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创设生活情境:同学们去野营,有14人,每四人住一个帐篷,需要几个帐篷?同学们之间意见产生了分歧,有的同学认为需要3个帐篷,有的认为需要4个帐篷,各持己见。于是就让学生之间展开辩论,在辩论过程中,逐渐达成共识,需要的是3+1=4(个)帐篷。老师接着问:如果问能住满几个帐篷呢?学生快速回答是3个帐篷。可见,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把商加1或减1,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明白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及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实现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四、巩固练习,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巩固练习中,设计具有现实性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从中渗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统计》后,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让学生统计自己的文具,铅笔、本子、橡皮、书等各有多少,并制成统计图和统计表。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觉得很有趣,统计后,学生之间自觉的进行比较,谁什么多,多多少,谁什么少,少多少,这样的练习,既巩固了知识,复习了统计方法,延伸了数学问题,有许多发现;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五、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的数学知识产生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师应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而数学实践活动是重要的实施途径,既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又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怕的白色污染》这一数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统计家中使用塑料袋个数、计算一星期、一个月等使用的个数及估一估、想象厚度,经历数据的搜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加深对不同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并且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到丢塑料袋的行为会对大自然造成严重的污染,以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深刻体会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用生活的眼光看数学,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使每位同学都学到喜欢的数学,都学到必要的数学,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作者简介:杨建敏,女,(1974年-),大学本科,滨州市滨城区第五中学,小学一级教师,个人专业:基础数学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内容应当源于学生生活,适合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使每个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该与实际现实生活充分结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机会,参与数学活动和交流,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认识数学知识,并应用于现实生活,从中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做的不够,如何引导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呢?有几点想法与大家讨论。
一、课前调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大多是从实际生活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之前,可有目的、有意识的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一些简单的调查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为数学知识的学习收集材料,提供信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感受数学得存在,体验数学与生活得联系。
如:学习《认识一位、两位小数》时,可让学生课前搜集出现小数的资料内容,看哪些地方出现过小数。再如学习《米、厘米的认识》时,布置学生课前调查或动手测量家里的床、书桌、沙发、茶几等的长度,还可以量一量自己和父母的身高,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在生活中了解数学知识。初步感知这些内容,为以后的学习做个铺垫,利于学生理解,并知道这些知识是自己从生活中得到的,并应用广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情境创设,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创设生动合理的现实情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化繁为简,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一课时,老师创设了这样的现实情境:一阵狂风暴雨后,树上的鸟巢全被风雨吹打掉了,怎么办呢?学生快速回答说:帮小鸟盖个房子吧!老师问:你们想做什么形状的?学生答:长方体、正方体、象小房子一样的等等。老师问:你们知道它们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说:长方形、正方形等等。由此引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再想:要想做好鸟巢,就要研究他们的特征。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进入数学知识的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护鸟类的思想。
2.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学习《小数的性质》时,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老师去超市,看到中性笔标价是1.50元,售货员却说1.5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立刻问:售货员为什么这样说呢?1.50元和1.5元有什么关系呢?这个现实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问题的欲望,提高学习兴趣,并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三、解决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我们要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选取贴近儿童生活的题材充实到教材中去,從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变抽象为具体,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选择合理的答案,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创设生活情境:同学们去野营,有14人,每四人住一个帐篷,需要几个帐篷?同学们之间意见产生了分歧,有的同学认为需要3个帐篷,有的认为需要4个帐篷,各持己见。于是就让学生之间展开辩论,在辩论过程中,逐渐达成共识,需要的是3+1=4(个)帐篷。老师接着问:如果问能住满几个帐篷呢?学生快速回答是3个帐篷。可见,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把商加1或减1,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明白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及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实现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四、巩固练习,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巩固练习中,设计具有现实性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从中渗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统计》后,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让学生统计自己的文具,铅笔、本子、橡皮、书等各有多少,并制成统计图和统计表。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觉得很有趣,统计后,学生之间自觉的进行比较,谁什么多,多多少,谁什么少,少多少,这样的练习,既巩固了知识,复习了统计方法,延伸了数学问题,有许多发现;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五、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的数学知识产生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师应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而数学实践活动是重要的实施途径,既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又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怕的白色污染》这一数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统计家中使用塑料袋个数、计算一星期、一个月等使用的个数及估一估、想象厚度,经历数据的搜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加深对不同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并且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到丢塑料袋的行为会对大自然造成严重的污染,以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深刻体会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用生活的眼光看数学,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使每位同学都学到喜欢的数学,都学到必要的数学,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作者简介:杨建敏,女,(1974年-),大学本科,滨州市滨城区第五中学,小学一级教师,个人专业:基础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