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696895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的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总会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由此看来,吟诵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而且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蕴,内化其中的思想,将其升华并表现为对待人和事的态度。
  1.诵读要“授之以渔”
  诗文诵读绝不能放任自流,要教给学生方法,要灵活多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小学生在古诗词的诵读中难以准确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发挥主体精神,作为古诗的“第一读者”,首先感发自我的生命,诉之于自我的感情,用诗歌强烈深沉的情感打动学生,使之产生共鸣,受到感动,才能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激起他们的生命情趣,从而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理性教育,感悟人生真谛,形成自己良好的情感素养。
  古代诵读诗词用吟诵的方法,即接近歌唱的诵读,如今要完全像古人一样进行古诗词的吟诵是不可能了,那么老师应该怎么教学生读呢?
  (1)把握诗词的节奏
  节奏是指音响运动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长短、强弱的现象。一首诗中各句诗的节奏相同或大体相同,读起来就会产生一种畅通感和舒适感,而词的节奏的错综变化又给人一种新鲜感。古诗词的节奏并不复杂,如五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三”或“二/一/二”的形式;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二/三”或“二/二/二/一”的形式。
  (2)注意语调、声调
  在语调的处理上,要注意把握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升降等。而重读则要体现在诗句的关键字词上,尤其是那些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词语上。
  (3)读的过程中注意情感的投入
  每首古诗词的感情基调是不一样的,或昂扬激越或低沉悲凉;或痛心悲愤或恬淡宁静。一般来说,平声流畅舒缓,仄声雄健挺拔,平仄的高低错落,自然形成情感的波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读的环节,让那些文字符号转为可感的声音形象,读出感情,最后主客体感互为交融,完成情感教育。
  2.诵读形式要多变
  (1)模仿式诵读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低年级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依赖第一信号系统,关注的事物往往具有新鲜性、有趣性,以形象记忆为擅长,乐于模仿。
  古诗教学中,可让学生诵读古诗时注意读出古诗的节奏并模仿古人诵读时的样子,让学生或摇头晃脑式诵读,或边踱步边诵读,此方法较适合低年级学生。
  (2)竞赛式诵读
  小学生喜欢竞争,在竞争中他们容易体会成功的快乐,在竞争与愉悦的状态中,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渐渐找回来了。心理学家J.M.索里说:“想超过别人的愿望,想干得比自己的对手更好的冲动,这在小时候几乎成为每个人的癖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人在竞争中的工作都比没有竞争的工作要做得多些。” 竞赛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一对一”式个体竞赛、“小组对小组”式团体竞赛(此时还可以让男生与女生进行竞赛)、“一人对多人”式的竞赛、师生竞赛。
  (3)想象式诵读
  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首先,在诵读古诗时,先要通过想象去理解诗词中单个字词蕴含的丰富信息,比如对于描写人物的字词,要能想象到它里面所包含的立体可感的动作、行为、情态、神貌等内容。对于描写景物的字词,要想象多它所蕴含的色彩、声音、动静、力度等信息。其次,诵读古诗时,还应该把诗词中所写之景组合想象成一幅立体可感的画面,这样才能对诗词有一个整体印象。在想象的过程中应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把自己带入诗词的意境之中,再现画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在自己创设的情境中去诵读,走进古诗的世界去感悟诗人的情感,如李绅写的《悯农》就较适合使用此法诵读。
  (4)联系式诵读
  联系即事物之间的有机关联,联系式诵读即教者在古诗阅读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同一主题的古诗进行诵读。例如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诵读同一主题的送别诗,这样比对着诵读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古诗的意蕴。此方法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使用不当可能会抑制学生学习古诗的乐趣。此方法只适合于高年级。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在这样的诵读中喜欢上了古诗,从此能踏上阅读古典文学的征途,相信这样会让学生的精神家园变得更富足,更有力量!
  作者简介: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过,寓言是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维活跃。小学教材中精选了诸多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作为教师该如何应用这把钥匙来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生为本,对学生进行智慧引导。本文以《鹬蚌相争》为例,谈谈对寓言教学的一点浅显看法。  一、復习导入,理清步骤  寓言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十分受欢迎的文学体裁。进入中年级,寓言对于学
期刊
“有我之景”是化用王国维“有我之境”的说法,是说这类文本作者移情入景,景物描写带有作者浓厚的情感色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具体明确,比较强烈。这类文章有写作主体,有言说对象,有写作目的,文字自然灵动。教学这类文本首先要在有效地“读”上做文章,然后才能水到渠成地“写”。 下面以《广玉兰》为例谈谈“有我之景”文本的教学。  一、读:整体把握“有我”的表达奥秘  阅读“有我之景”类文本,既要读懂文字表面意
期刊
古典诗词是我国悠久灿烂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以朗朗上口的韵律节奏、简洁凝练的语言、丰富深刻的意象、幽深优美的情境,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古诗词内容的学习应成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就应该紧扣古诗自身独特的文体特点以及学生内在的认知需要,突显古诗独有的味道,让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不断发展。笔者以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一、揭题,整体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小学语文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学科素养,进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有力的支撑。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言意兼得,这是语文与其他课程的本质区别,是语文教学所散发出来的独特之美。下面我就以国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鞋匠的兒子》为例谈谈如何利用课文这个“例”,引领让学生
期刊
作文是让儿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如何达到“童言童语情自浓”的状态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一、丰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首先作文素材从儿童生活中来,丰富儿童生活,细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有话可说,情动辞发。  1.开展活动。为丰富学生的生活,老师可根据作文的训练要求,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要让学生写一次亲身经历的事,写出自己的感受、内心的变化,就组织学生开展了“我
期刊
《桂花雨》一文以优美的文字、细腻的笔触,深情回忆了作者儿时桂花飘落时的欢乐景象,表现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全文结构严谨,画面生动,文笔流畅,感情真挚,是一篇驰骋学生想象、学习语言文字的极好教材。教学时,我们不妨把握住文本特点,紧紧抓住“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这一文眼生发开去,数读其句,发掘深意。在品读这一“片言”中,引导学生揽着全文多角度有创意阅读,从而欣赏桂花雨之壮观,感受桂花雨之清香,品鉴文本语
期刊
“国学经典”,它能穿透深邃的历史时空,和我们的心灵相遇,相励,相慰,它是相传至今的火种,点亮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智慧和情感。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引领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走进博大精深、文理兼备的经典之作,享受母语文化的熏陶,感受母语文字的魅力,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一、诵读经典,开启智慧  1.遵循规律,开发记忆能力。一、二年级正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遵循儿童记忆发展的规律,国学经典也应该走进课
期刊
学校规定,40周岁以下教师每月必须完成一篇文章,论文、案例、反思、随笔、心得都可以。每逢交文之时,教师抱怨不绝,叫苦连天,在学校的群发短信、个别通知的“软磨硬泡”下,只能交上一篇应付了事。学校要求教师撰写月文的初衷是要教师勤学习,多观察,善思考,常动笔,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教师写作的困境?  思考一: 教师月文为什么这么难?  原因一,无暇写,缺乏学习反思意识。  原因二,
期刊
笔者曾经组织学生进行过一次课文《逍遥游》(节选)的改写活动。要求将其结构按照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来重新组织,即什么是“逍遥游”,为什么要“逍遥游”,怎样才能“逍遥游”。本想重新梳理一下文本,为下一个教学目标作铺垫,但出现的问题却十分明显。不少学生能够读背课文了,但对文章的观点却根本抓不住。重新架构的文章段落之间缺少内在的逻辑关系。基于此,“能够对庄子‘逍遥游’思想作出一定理解”的课堂目标是根本不可能完
期刊
语文学科如果能注重学生的多维性文学体验,尽可能创造机会让他们借助网络资源从不同维度充分体验文学作品,在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中学会整合信息以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品位,教学效果就会远远超出预期。  一、课前以开放式的预习方式让学生初步进行文学体验,为课堂的开放式教学奠定基础  教学《大战风车》一课前,教师预先布置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名著《堂吉诃德》上下两集(假期将其作为推荐读物组织学生阅读)。教师设置的问题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