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zat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以及多媒体教学的使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学方法却流于形式,走入误区。笔者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但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教师少讲,却一再强调学生讲和学生活动;设置情景只是为了追求表面热闹却无益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过分强调学生自主建构,忽视教师价值和教师的专业引领。教师这样安排,可能是认为讲多了就是“灌输式”的教学,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教学活动难以深入。实际上,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是非常必要的,不能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表演,教师要正确认识授导型的教学模式和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关系,要兼收并蓄,发挥这两种模式的长处。
  
  二、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无实效
  
  小组合作学习,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互助协作精神的培养,也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但目前不适宜的分组讨论已经成为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流弊”。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形式,其主要表现在: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给的时间却很短,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那么如何解决小组合作讨论活动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呢?首先,小组合作讨论的频率要适当。其次,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再次,要设置合理的合作讨论题目。
  
  三、多媒体使用不合理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趋势,体现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适当运用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使用过于频繁,往往置教学内容于不顾而追求形式,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课件的演示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冲淡了,学生的思维、情感活动被压抑了,师生、生生对话消退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削弱了。
  我们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辅助性原则。注意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二是适度性原则。应根据实际的需要在“精”字上下功夫,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三是最佳化原则。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重点的实际情况,选择制作什么类型的课件,力争达到最佳效果。
  
  四、由满堂灌到满堂问
  
  课堂教学中,满堂问也是一种常见现象。有些教师认为,互动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都要“动”起来,他们认为“提问—回答”次数越多,教学互动效果就越好。为了体现新课程中“师生互动”这一理念,教师从开始一直“问”到底。许多问题的答案就是简单的是与不是,学生被动回答。
  问答式是开放式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师应该对问题的深度、难度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要研究怎样“问”得适宜、科学、有重点和层次性,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探究流于形式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随意提出一个问题,就让学生进行探究,课堂气氛看上去很热闹,但学生只是泛泛而谈,缺少质疑和思考。从理论上来讲,研究性学习确实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深化理解。但这只是一种方法和手段,因为过分热衷于这种专题式的研究必然影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同时,学生的时间有限,这种学习方法分散了学生大量的精力。
  历史问题的探究可以形式多样化,课前设计时教师应该对问题的深度、难度等诸多方面进行考虑,不要让问题滥而不精,有些问题可以进行课堂探究,有些需要史料来证明的东西,可以让学生课后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撰写小论文来表明自己的观点,或组织活动课、编写历史剧、撰写小论文等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巩固学生的实践探究,同时也以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改革给历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历史课程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历史课标、教材与教学的关系,传统教学手段与高科技手段的关系等。历史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姜楠.走进新课程.历史研究,2007(2)
  [2]周云华.新课程应有新思维.中学历史教学,2005(10)
  (责编 庞丹丹)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如何把“素质教育”贯穿在每一节课中,更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发展.  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发展呢?根据本人的教学体会,概括为12个字:质疑、引趣、动情、导思、求变、务本.这里把“质疑”放在第一位,主要是强调它的重要性,但它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是引导学生进一
【摘 要】 信息技术课在中小学课程中处于“次科”地位,学校不重视,学生不想学。很多时候,信息技术课变成了“玩电脑”课,学生没能真正学习和掌握其理论知识和操作原理。本文就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提出一些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 高中 信息技术 吸引 兴趣 应用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使世界经济迅速进入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因此,中小学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时代发展的要
乳清是千酪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其中含有牛奶中主要的乳清蛋白和乳糖等水溶性有机物。对于生产奶酪的中小企业来说,由于技术和设备的缺乏,不能对乳清深加工转化成有经济价值的产
目的:观察和验证糖脉通Ⅰ号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的降糖抗栓作用,并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四氧嘧啶造成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观察糖脉通Ⅰ号对大鼠血糖、全血黏度、血浆黏度、
笔者在教学活动中,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让学生从小树立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强大的认知工具的意识,同时也关注信息技术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的影响,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
在与众多的中学语文教师交流中,他们都说一直以来被这么一个问题所困绕:语文教学中,尽管老师们从字的音、形、义讲到词的解释;从句子的分析到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等方面大讲特讲,学生们也大练特练,但是语文教学为还是走不出“高投入,低产出”这样一个“怪圈”,并且不少的学生文不成体、言不由衷,跟别人也没能顺畅的交流。其实,症结在于,教师没能从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入手,造成过程与方法的断层,致使学生知识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教学能否获得丰硕成果,教学效果能否提高,关键在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勤奋学习,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必要.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一、联系实际,激发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但数学的抽象性、逻辑性、严密性往往掩盖
以乳清蛋白为原料,添加中性蛋白酶诱导其凝胶,研究不同的参数(pH、凝胶温度、酶与底物比E/s、氯化钙浓度、黄原胶添加量)对凝胶性质影响并优化诱导条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几何图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几何图形的第二课时.  本节课的学习要求为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由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通过实例了解视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通过结合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来发展空间观念的.  
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有效灵活地传授知识,而且还要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学习兴趣,师生之间要进行情感交流,教学互动。在组织教学中,要让学生期待着上课,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上课时是否有激情,教师是否能够用自己的满腔热情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课堂,呼唤激情    拉罗什富科说:“具有激情的最笨讷的人,也要比没有激情的最雄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