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映照出清纯的世界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泉根先生认为:“儿童文学本是写给有童心的人看的。”成人之所以愿意成为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因为“希望回归童心,从童心世界找回纯洁的精神与定力资源”。为什么成人能够从童心世界找回清纯的精神与定力资源呢?我认为,根本原因是童心映照的是一个纯洁的世界。“童心”,古语称为“赤子之心”,那是未经世俗污染过的心灵,所以它所映照的是一个清纯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成人如果要进入清纯的心灵境界,读一读儿童文学是必要的。
  在这方面,我尤其欣赏摩尔多瓦儿童文学作家斯·万格利的“古古采的故事”。
  古古采是一个小男孩,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机智而有主见,异想天开,经常做出一些让成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使人忍俊不禁而又惊喜感动。从这个孩子身上,我们成人可以温习善良的天性与天真的睿智。
  爸爸给古古采缝了一顶尖尖的帽子,因为帽子太大,引出了一段故事,小说就这样开始了。
  “帽子遮住了脸,什么都看不见了,爸爸。”
  “你两只手往上抬着不就行了?这样,你整个冬天就不愁没事干了。”
  这是一顶魔帽,会变得更大。他用这顶帽子做了些什么呢?他把很多上学的孩子罩在帽子下面(只露出轻巧的小脚),甚至把整个村落罩在帽子下御寒,直到春天来临。冬天的摩尔多瓦是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可是古古采的善良却让这个世界变得温暖起来。
  儿童是幼稚的,唯其幼稚,才天真无邪。但是,如果因此而认为童心与睿智无缘,那实在是成人的一种误解。儿童清澈的眼睛,会观察到我们成人浑浊的目光观察不到的东西。儿童会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他对世界的理解。
  古古采每天都想做一架秋千,这样每天都有孩子们找他荡秋千。可是爸爸一直没有时间,总不能等到古古采老了再荡秋千吧?过了几天,古古采不再提秋千的事了,可是他也不见影儿了。妈妈到处找他:“你到哪里去了?”他总是回答:“我哪里也没去。我和爸爸一起给西红柿浇水去了。”“我不是在和奥丽娜婶婶一起浇花吗?”“我和爸爸去饮马了,你不是也看到了?”可是妈妈、奥丽娜婶婶,还有爸爸谁也没见到他的影子。妈妈威胁他“你等着瞧吧,看你爸爸回来怎么收拾你……”,可是古古采一如既往。
  第二天,妈妈要带古古采去看医生。不,她得先给黄瓜浇水。
  妈妈到水井旁边。她看到井边放了几块石头,而水井吊杆另一边的篮子里放的不是石头,而是什么别的重物。我的天啊,那是古古采的帽子!
  “你在哪里?快上来!”
  “我不上去,我要和你一起浇黄瓜!”
  到晚上,爸爸拴好了秋千。邻居家的孩子都来荡秋千了,古古采只过来看了一眼:世上哪有比得上水井吊杆那样奇妙的秋千?
  《古古采的故事》就是这样以孩子的思维方式来表达孩子对生活的理解。那只水井吊杆翘起的是孩子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孩子是自由而能动的。
  有人评论说:古古采的故事“不动声色地把童话的酵母揉进面包般素常又芬芳的生活里”。作者斯·万格利为我们描绘出了摩尔多瓦独一无二的乡土风情画卷,这里有玫瑰红的葡萄、晶莹的雪花、古老的磨坊,还有古老的民族乐器“哞哞”叫的布卡……这里是摩尔多瓦的三羊村,一个叫古古采的孩子为你打开了这个画卷。
  现在回到开篇的话,清澈的童心映照出清纯的世界,儿童文学不只写给儿童,也写给有童心的成人。童心未泯的成年人,可以读一读儿童文学,读一读《古古采的故事》——在浑浊的尘世之外还有一个童心映照的清纯世界。
其他文献
语文课,精彩常常缘于生成,意外总能收获惊喜!我在执教《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一课时,深有体会。孩子们学得很欢,思维很活,课堂上“意外”不断,“精彩”纷呈,实在是让我欢喜让我忧!  【意外一】学完课文,有学生问:“当国王有什么好?他们为什么那么想当国王?”  这个问题有点突然,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它其实已经超越了文本的原意——即强调诚实的重要性。指向了更深的层次——有些孩子为了当
“简约而不简单”是一句人们熟知的广告语。不过,这句话倒比较贴切地概括了略读课文教学设计的一般特点。透过左容、陈渝老师的两篇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看出,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都应简约,但不应也不能简单。    一、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要“简约”  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容易犯的通病是面面俱到,贪多求全。我们要做好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就要在教学目标、程序和方法上大力倡简。  1.教学目
一、问题提出    毋庸多言,在各种语文课型当中,复习课当属其中常遭老师们冷落的课型之一!由于不少老师对之重视不够,认识不深,所以在教学中,诸如“冷饭重炒”、“重复昨天的故事”、教师讲得累学生练得苦的教学现象是屡见不鲜的。鉴于这样的现状及部分老师的教学困惑,近两年,我们学校课题组经过交流与斟酌,开始了关于“活动式”复习课的思考与探索。    二、“活动式”语文复习课的特点    所谓“活动式”复习
语文教学中,复习是一项在梳理、归类、整理过程中积累运用知识的学习活动。而低年级字词复习,内容相对枯燥,再加上复习时,教师们往往采用没完没了的听写、大量的练习等机械简单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复习的效率也大打折扣。怎样让低年级的字词复习也能绽放异彩,有效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呢?我们不妨换个角度试试。下面,我就以二年级上册2-6单元的字词复习(一)为例谈谈。  一、梳理字词:创造性地整合  
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曾在《雄辩术原理》一书中提到,“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引导班上的学生运用他们的智慧自己去发现问题”。除了使我们的学生不需要总是有人教,我们的教学还能有什么别的目的呢?“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然而,如何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呢?笔者将结合本地高效语文课堂建设中的经验和策略,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一、研究方向紧密围绕课程标准  通过实
近日教《少年王勃》,有青年教师问我道:“教得轻松,学得愉快,信手拈来,怎得神来之功?”笑答:“痛并快乐着!”王国维说,做学问有三个境界。我觉得,教课也是在做学问,一次成功的阅读教学,也要经历三重境界。    一、独上高楼望天涯  《少年王勃》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由古今中外4位名人的故事组成:《菩萨兵》赞颂革命英雄朱德;《大作家的小老师》介绍英国大作家萧伯纳;《李广射虎》《
叶圣陶先生曾说:“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益在于启迪引导,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如,非教师滔滔讲说不得,学生默默聆听。”当学生的思维受阻发生短路时,教师要在不断地疏导中让学生茅塞顿开,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掌握思维的方法。笔者结合日常教学的案例,根据造成学生思维短路的不同情况,将思维方法与教学方法进行融合,提出小学语文课堂中解决学生思维短路的一些即时引导方法。  一、溯源谈话法—— 循循善诱,追本溯
课后习题附在课文之后,与课文一同组成阅读的教材,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我们不能将课后习题看成是课文的附庸,可有可无。那么,现行的语文教材中的课后习题是否能履行自己的义务呢?经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当前的语文课后习题存在着重能力轻知识、重有序轻层次、重封闭轻开放、重理解轻运用等不足之处。为了让课后习题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至少还应做到这么几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都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用逼真的画面表达,虽不言情但情在境中藏。可是对儿童来说,由于古诗最大的特点是凝练,因此呈现在他们脑海中的画面,色彩不丰富,层次不分明,立体感缺乏。一言概之即单调,自然离“逼真”的要求相去甚远。既然显性的画面都谈不上“逼真”,却还要他们硬着头皮去体悟诗歌所蕴含的隐性情
追求有效课堂,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追求课堂教学的语言魅力。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尤应如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激情——彰显活力的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感情是联结作者感情和学生感情的纽带和桥梁,特别是在示范朗读和解说文意时,教师必须十分动情和富于激情,要“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叶圣陶)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