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后习题的现状和未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cde23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后习题附在课文之后,与课文一同组成阅读的教材,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我们不能将课后习题看成是课文的附庸,可有可无。那么,现行的语文教材中的课后习题是否能履行自己的义务呢?经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当前的语文课后习题存在着重能力轻知识、重有序轻层次、重封闭轻开放、重理解轻运用等不足之处。为了让课后习题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至少还应做到这么几点。
  一、 知识进入——夯实双基
  知识来源于对内容的实践,语文知识是对语言内容和语言实践的抽象性概括,知识离开了内容便毫无意义,因此,语文教学不应以教学知识为目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目标,认为知识与能力并重。既然是并重,我们却没有在课后习题上发现知识的存在。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知识与能力,并不只是排斥关系,还应有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在语文实践中,不可能记住所有实践过的内容,但可以用抽象的知识概括这些内容,并将这些知识储存在大脑中,再遇到类似的内容就可以用知识来识别归类,在多次的实践和识别归类中形成能力。因此,语文教学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名正言顺地讲授知识外,理所当然的还应在课后习题中安排知识方面的内容。对语文知识的系统性问题,很多一线教师和一些名师专家的看法也颇有见地,安排语文知识可以不像数学知识那样环环相扣,但可以从学段、学期层面上作一个系统的安排,强调某一个学段、学期应掌握哪些知识。为便于教师操作,可以在课后习题上反映出各时期应掌握的知识重点。在课后习题中可安排陈述性知识,语言学、文章学、文学等语文方面的知识都可以。如《只拣儿童多处行》课后的第五题可以将以物喻人的知识设计进去,并链接着含有这种写法的文章,以提高学生解读这类文章的能力。
  二、 层级进入——激活思维
  如果没有层层级级的台阶,想登上陡峭的山峰,那是何其困难!有了台阶,拾级而上,虽是累点,但心中有底,只要向上攀,就一定能到达巅峰。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的“巅峰”,或思想内容,或写作特点,或两者兼有。登上课文的“巅峰”,应有问题“台阶”,循着层层级级的问题“台阶”步步深入,寻幽探微,最终就能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核和写作技巧。“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说明,问题过深,劳而无获;问题过浅,原地徘徊。问题略高于当前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努力就能解决问题,而每解决一次这样的问题,思维能力就会提高一点,这也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设计层级式问题是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层级式问题不仅能使学生顺利登上“巅峰”,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层级式问题从何而来,一是教师在课堂中的设计,二是编者在课后习题中的设计。课后习题中的层级式问题可以是所有题目间的大层级,也可以是每一题中的小层级。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第四题可这样设计:“发愤”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一个个层级式题目脱颖而出,学生通过努力解决了问题,感受到了司马迁忍辱负重的崇高精神,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开放进入——放飞想象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创造力。创造力怎么来?来自学生的想象力。因此,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的途径有多种,而课后习题所能做到的——设计开放式题目,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选择和加工信息。开放式题目因内容不固定,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探究、讨论问题时能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给出的答案也是多元的,具有新的建构意义,因此想象力、联想力和发散性思维都能相应提高。 如《七律·长征》中的第二题可这样设计:有人这么理解:“从‘暖’字可以推知巧渡金沙江在春天,从‘寒’字可以推知飞夺泸定桥在冬天。”这样理解对不对?如果不对应怎么理解?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最后一问的答案就有很多重,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四、写作进入——练到实处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运用,是最能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仅靠作文教学远不能解决问题,得与阅读、口语交际等教学相结合。崔峦教授多次强调要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有写的机会,写的机会多了,何愁写作能力不提高?潘新和、郑秉成教授认为:“阅读教学要与写作教学融为一体,阅读要落实到写作上。”名师课堂上的“写”设计得恰到好处,这得益于他们解读文本的超凡能力和高超的教学智慧。但对大多数的普通教师来说,我们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这就需要编者在课后习题上安排一些写的内容。 写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改写、补写、续写、想象说话等都可以。如《七律·长征》的课后练习可再安排一题:将诗改成文,可以是文包诗的形式。学生已学过好几篇文包诗的课文了,对这种形式有较深的认识,写的时候就会有话可说。这样,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写作能力,也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可谓是练到了实处。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案例背景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我常常在思考:农村的语文课堂(地处农村且班级人数达60多人的语文课堂),要怎么教学才能既符合教学新理念,又针对农村实际,富有实效,真正实现“让农村的孩子享受优质的语文课堂”的要求?其实,只有立足农村实际,结合新课标理念,把平时的每一节家常课上扎实了,才能形成农村语文课的实效性,才能体现农村语文的课堂本色。通过一年级下册对子形式的课文《识字3》的第二次教学尝试,
由大山胸中喷薄而出的溪流,遇阻而绕,逢险必跃,时而温柔文静,时而激情四射,流得自如,行得洒脱。触景生情,笔者突发奇想:如果将小溪的风韵,融入语文教学口语交际的课堂,岂不可以产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奇效?一定会使口语交际的评价艺术得以升华,别开生面,使课堂生机勃勃,活力无限。  一、让适度的鼓励性评价催开口语交际的生命之花  语言是情感交流的工具。在当今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社会转型期,课堂上口语
情趣课堂是一个发展的命题。课堂如何情趣化,一直是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之一。面对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的古诗词的教学,更需要教学智慧和课堂情趣的相辅相成。如何开启古诗词教学的课堂情趣?  一、故事引入  明代学者王守仁早就提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小孩子喜欢听故事,这是由其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决定的,乃自然之性。古诗词的语言相对生涩难懂,时代背景也离
语文课,精彩常常缘于生成,意外总能收获惊喜!我在执教《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一课时,深有体会。孩子们学得很欢,思维很活,课堂上“意外”不断,“精彩”纷呈,实在是让我欢喜让我忧!  【意外一】学完课文,有学生问:“当国王有什么好?他们为什么那么想当国王?”  这个问题有点突然,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它其实已经超越了文本的原意——即强调诚实的重要性。指向了更深的层次——有些孩子为了当
“简约而不简单”是一句人们熟知的广告语。不过,这句话倒比较贴切地概括了略读课文教学设计的一般特点。透过左容、陈渝老师的两篇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看出,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都应简约,但不应也不能简单。    一、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要“简约”  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容易犯的通病是面面俱到,贪多求全。我们要做好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就要在教学目标、程序和方法上大力倡简。  1.教学目
一、问题提出    毋庸多言,在各种语文课型当中,复习课当属其中常遭老师们冷落的课型之一!由于不少老师对之重视不够,认识不深,所以在教学中,诸如“冷饭重炒”、“重复昨天的故事”、教师讲得累学生练得苦的教学现象是屡见不鲜的。鉴于这样的现状及部分老师的教学困惑,近两年,我们学校课题组经过交流与斟酌,开始了关于“活动式”复习课的思考与探索。    二、“活动式”语文复习课的特点    所谓“活动式”复习
语文教学中,复习是一项在梳理、归类、整理过程中积累运用知识的学习活动。而低年级字词复习,内容相对枯燥,再加上复习时,教师们往往采用没完没了的听写、大量的练习等机械简单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复习的效率也大打折扣。怎样让低年级的字词复习也能绽放异彩,有效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呢?我们不妨换个角度试试。下面,我就以二年级上册2-6单元的字词复习(一)为例谈谈。  一、梳理字词:创造性地整合  
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曾在《雄辩术原理》一书中提到,“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引导班上的学生运用他们的智慧自己去发现问题”。除了使我们的学生不需要总是有人教,我们的教学还能有什么别的目的呢?“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然而,如何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呢?笔者将结合本地高效语文课堂建设中的经验和策略,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一、研究方向紧密围绕课程标准  通过实
近日教《少年王勃》,有青年教师问我道:“教得轻松,学得愉快,信手拈来,怎得神来之功?”笑答:“痛并快乐着!”王国维说,做学问有三个境界。我觉得,教课也是在做学问,一次成功的阅读教学,也要经历三重境界。    一、独上高楼望天涯  《少年王勃》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由古今中外4位名人的故事组成:《菩萨兵》赞颂革命英雄朱德;《大作家的小老师》介绍英国大作家萧伯纳;《李广射虎》《
叶圣陶先生曾说:“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益在于启迪引导,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如,非教师滔滔讲说不得,学生默默聆听。”当学生的思维受阻发生短路时,教师要在不断地疏导中让学生茅塞顿开,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掌握思维的方法。笔者结合日常教学的案例,根据造成学生思维短路的不同情况,将思维方法与教学方法进行融合,提出小学语文课堂中解决学生思维短路的一些即时引导方法。  一、溯源谈话法—— 循循善诱,追本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