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的丰碑 不悔的誓言

来源 :时代名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w1314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刊理由
  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和民族工作第一碑”的“民族团结誓词碑”巍然屹立于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民族团结园中。它是党的民族政策在边疆取得伟大胜利的标志,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的民族革命文物,是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它象征着新中国成立后,边疆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开始。
  在祖国的大西南边陲,在“彩云之南”的南端,有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县城——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她是一个以哈尼族彝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世居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白族等19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1.7%,民族团结和睦、风情绚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宁洱是驰誉中外的“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地,是茶马古道的源头,是昆曼国际大通道上的重镇,是普洱古府所在地,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县内的“民族团结誓词碑”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和民族工作第一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民族团结誓词碑” 巍然屹立促团结
  
  在宁洱县茫茫绿海深处的哈尼山寨,生活着一位鹤发童颜、白须飘髯的82岁哈尼族传奇老人——方有富,他的一生与立于城中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结下了深深的不解之缘。虽然每次进城要花一个小时,但多年来,方有富老人至今仍坚持着一个习惯,每月都要拉着老伴,进城去看看“老朋友”——一块矗立了整整六十年的“民族团结誓词碑”。
  “民族团结誓词碑”碑长142厘米,宽65厘米,厚12厘米,基座为双手拱托造型,由白色石灰石雕刻而成。碑文上端是誓词,中下端是48名代表签的傣文、拉祜文、汉文签名。普洱民族团结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碑文全文如下:
  民族团结誓词
  我们二十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
  召景哈(傣文)、喃巴独玛(傣文)、叭浩(傣文)、召贯(傣文)、独弄浩(傣文)、李扎圣(拉祜文)、左朝兴(拉祜文)、张翰臣、方有富、李老大(拉祜文)、李光保、马朝珍、李保、拉勐、陶小生、张石庵、李扎迫(拉祜文)、麻哈允(傣文)、魏文成、萧子生、赵布金、高寿康、白开福、朱正福、何德、龙云良、阿街(傣文)、李世祥、罗恒富、李学智、王开林、陶世文、张玉保、李万学、张绍兴、杜阿尼、黄阿独、的金(傣文)、叭弄浩(傣文)、刀焕贞(傣文)、昌恩泽、雷同、唐登岷、张钧、曾从信、方仲伯、谢芳草、李吉泰
  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
  公元一九五一年元旦
  “看,我的名字在这里。当年,我们48名代表一起喝‘咒水’、发誓言,同心同德,团结到底……”方有富一边轻抚,一边念诵石碑上一个个用汉文、傣文、拉祜文刻着的名字,这位年过八旬的哈尼族老人总是很乐于向每个人谈论那段他参与、见证了的光荣历史。
  方有富老人回忆道,刚刚解放时的普洱区,辖宁洱、思茅、墨江、镇沅、景谷、景东、六顺、宁江、澜沧、沧源、江城、镇越、车里、佛海、南峤15个县。其中:沧源、澜沧、镇越、江城、南峤、佛海、车里等县分别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国境线全长1400多公里,境内居住着哈尼、彝、拉祜、傣、佤、瑶、基诺、布朗等26种(未识别前自称)民族。有的尚保存着原始部落社会,有的刚从部落社会解体而为汉族的封建势力阻挡其发展而形成游离民族,有的为封建社会初期等等。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民族杂居或聚居在一起,增加了各种民族问题的复杂性。由于新中国成立前的历代统治者的长期政治上的压迫、军事上的残杀手段、经济上的敲榨,兄弟民族部分存在着“畏汉、仇汉、排汉”的思想。民族内部纷争也很激烈,解决民族问题、搞好民族团结,发展生产,成为推动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为增进边疆各个民族对祖国的了解,消除民族隔阂,增强民族团结,按照上级要求,1950年8月,中共宁洱地委和普洱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经过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组织动员了全区各个民族中有影响的人物35人和随团工作人员8人,共43人,于当年9月离开普洱赴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的国庆观礼。
  代表团到北京后,受到热烈欢迎,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政务院总理分别为代表们题了词。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了各民族代表团,代表们向毛主席敬献了代表各民族心愿的礼物。西双版纳的代表召存信、刀世勋、刀承宗、刀卉芳向毛主席敬献了金伞、贝叶经、勐海沱茶、傣族妇女服饰。西盟佤族头人拉勐敬献了三代祖传的梭标……这些礼物,现珍藏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里。
  代表团参加观礼后,又到了首都北京及天津、南京、苏州、上海、杭州、武汉、重庆等大城市参观。行程万里,沿途受到了兄弟般的亲切热情的接待。在上海,陈毅市长专门到代表团驻地看望并讲了话,向代表们赠送了纪念品。代表们由步行、骑马到乘汽车、火车、坐飞机和轮船,亲自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各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人民力量的强大,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鼓舞。代表们说:以前旧社会,我们被困在各个山头,互相不往来,互相看不起,互相残杀。人少、黑暗、饿肚子、人死。现在共产党来了,太阳出在我们这里。民族不分大小,上上下下都是一个等级人。毛主席告诉我们兄弟民族的,我们都要听。毛主席指出的民族团结道路,是我们民族渴望了多年而不能走到的。现在这条路在我们面前了,跟毛主席走,人多、热闹、有饭吃、有衣穿。
  1950年12月26日, 参观结束后,思普区参加国庆观礼的35名各族代表回到普洱(现今宁洱),第二天, 包括进京观礼代表团在内的300多名少数民族土司、头人、代表及党政军领导,隆重召开“思普区第一届民族兄弟代表大会”。当年,21岁的哈尼族优秀青年方有富参加了大会并有幸成为主席团成员之一。
  每当忆起当年风云激荡的建碑历程,老人总是心潮澎湃。他说,1950年12月25日,我背着行李卷,喜气洋洋地走在景谷县正兴区谦岗村蚂蟥田寨的土路上,正准备赶到宁洱县城(1951年1月1日改称普洱县),以景谷县正兴区哈尼族代表的身份,参加由普洱专区行署召开的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大会。大会整整开了一个星期,与会各族代表商讨了加强民族团结、共同建设边疆的大事。大家情绪高涨,通过热烈讨论,代表们对党和人民政府的民族政策,有了基本的认识;对新中国有了初步的认识,树立了爱国观念;对改善生活的要求提高了;树立了民族平等和做国家主人的思想;消除了隔阂,渴望团结的心情较为恳切。佤族代表和拉祜族代表提出为了大家永远团结不变心,要举行剽牛、饮咒水仪式,得到各民族代表的赞同,他们还提出在剽牛场立一块大石碑,在石碑上写好誓言,刻上各族剽牛代表的名字,以示不忘。以后谁要闹不团结,就要他赔出石碑重的银子。按照佤族的规矩,结盟发誓能否成功,关键就要看剽牛的结果如何。为了尊重佤族的习俗,经过反复考虑,大会最后决定举行剽牛仪式。
  剽牛仪式在1950年12月27日举行,宁洱县黉场汇集了成千上万名各民族群众,大家共同见证了这一刻。西盟佤族代表拉勐头人头包崭新的红布,手执雪亮的铁镖,口念咒语,又唱又跳,用力向水牛右肋剽去,一时牛倒左方,剽口朝上,是吉卦;牛头朝南,牛尾朝北,更是吉利。拉勐头人高兴得又喊又跳,在地上拍手打滚说:“共产党毛主席领导定了,团结一定会搞好!我们要世世代代跟着共产党走!” 全场顿时欢呼雀跃起来,“水!水!水!(傣语:好!好!好!)”“猛!猛!猛!(佤语:好!好!好!)”的欢呼声此起彼伏。
  随后,中共宁洱地委书记张钧带领全体代表庄严地宣誓:“我们二十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铮铮的誓言在宽阔的黉场上回荡,也深深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位少数民族群众的心。随后,主席台上的党政军和各族代表(主席团成员)在红纸上用各民族自己的文字签了名字。后来,“民族团结誓词”及签名按原样刻在石碑上,于1951年元旦立在县城红场,从此,立下了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和“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的“民族团结誓词碑”。
  方有富动情地说:“60年前,当时我作为哈尼族布孔支系代表在碑上郑重刻上了自己的名字,从此,就一直把民族团结的誓言刻在了心里。在誓词碑上签名,在当时复杂的边疆斗争形势下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意味着要受到生命的威胁。然而,我当时想:在旧社会,我们一家人吃尽了苦头,要是共产党不来,谁看得起我们?他们把我这个哈尼族的穷人请到主席台上,这是多大的信任!发过誓,喝了咒水,就要一心一德地跟着共产党走,决不反悔。”在“民族团结誓词碑”的鼓舞下,当年参加立誓的党政领导和民族上层人士经受了无数次血与火的考验和锻炼,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也始终没有一个人背叛自己的神圣誓言。赴京代表——傈僳族头人李保,为了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巩固,在敌人面前临死不屈,光荣牺牲;澜沧永安区区长李扎迫(拉祜族),临死不忘民族团结;佤族代表岩火龙,用年轻的生命表达了对党的深情和团结对敌的决心。
  “民族团结誓词碑”是在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下诞生的。“民族团结誓词碑”在全国古今碑刻中是少有而独具特色的,它与云南边疆民族团结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关而具有特殊的历史性;建碑采纳了民族地区的民族形式而具有群众性;碑文内容有新时代特点而具有鲜明的革命性,是党的民族政策在边疆取得伟大胜利的标志,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的民族革命文物。“民族团结誓词碑”是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它象征着新中国成立后,边疆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开始。它主题鲜明,所折射的民族团结精神不仅是云南边疆各民族团结进步的象征,也是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缩影。
  抚今追昔,方有富老人说,“民族团结誓词碑”是镇边稳边之宝。这块碑矗立起来之后,思普地区的边疆各民族群众全心全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和睦共处,共同发展。与方有富老人一样,在宁洱人民心中,“民族团结誓词碑”是宝贝,是一座巍然屹立于心灵之巅的不朽丰碑;“民族团结誓词碑”是太阳,把边疆各民族紧紧凝聚在了一起,它温暖着各族群众的心,照亮了大家携手迈进幸福生活、不断前行的路,镌刻在碑上的誓词如春风化雨,丝丝润泽着普洱大地万物生长。它历经60年的风霜磨砺,早已化作了神圣不可动摇的民族精神。
  历经60年风雨沧桑,“民族团结誓词碑”巍然屹立在宁洱大地,民族团结精神共天地长存,成为宁洱各族人民一笔丰厚、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宁洱各民族人民一心向党、巩固边防的镇边宝鉴。铿锵誓言激人心,民族团结谱新篇。6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的鼓舞和感召下,宁洱历届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各族人民高举民族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走出了一条符合宁洱实际的跨越式发展道路,创造了幸福大家庭的辉煌历史,谱写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团结奋斗、建设家园的崭新篇章。
  
  六十年风雨沧桑 新宁洱春华秋实
  
  宁洱县全县辖7乡2镇,85个村民委员会,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19.5万人;辖区总面积3670平方公里。宁洱文化、区位、资源三大优势显著,位于普洱市中部,地跨北回归线,南临东南亚周边国家,昆曼国际大通道和弥宁公路、景宁公路在宁洱交汇,距省会昆明373公里,距普洱市政府驻地46公里,是滇南乃至中国连接东南亚和南亚的陆路交通要道。她是蜚声海内外的“普洱茶”的故乡,是“普洱茶”原产地和集散地,茶马古道的源头,是普洱古府所在地。自清·雍正七年(1729年)设普洱府,已有282年历史。勤劳智慧的宁洱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铸就了普洱茶这一驰名中外的历史品牌,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普洱茶文化、普洱府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县内有创办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百年老校——普洱中学;宁洱是主演电影《五朵金花》《阿诗玛》的著名彝族电影演员——杨丽坤和全国英模张培英的故乡。
  昔日落后封闭、满目疮痍的普洱,如今已经发展成为竞争优势明显、文化特色突出、生态环境良好、群众安居乐业的新宁洱,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1949年宁洱县总人口为85476人,国民生产总值为408万元,三次产业结构比是74.26:9.8:15.94,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0元;2010年全县总人口19.5万人,实现地方生产总值22.42亿元,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2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26.9:34.9:38.2,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362元,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45元,实现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3.2亿元,贷款余额15.3亿元。
  60年来,宁洱县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方针,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不懈地做好民族团结各项工作,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民族团结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全社会高亢激越的主旋律。
  2007年6月3日,宁洱发生“6.4”级强烈地震,给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损失,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有力指挥下,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灾区群众互帮互助,携手重建家园。铸就了“不畏艰难、自强不息、同舟共济、顽强拼搏”的抗震救灾精神,全县干部职工谱写了一曲曲同舟共济、团结拼搏、顽强奋战的壮丽凯歌,取得了抗震救灾、恢复重建两大胜利,全面迈开了宁洱城乡建设新步伐。完成抗震救灾、恢复重建总投资13.98亿元,25794户修复户于2007年全部完成修复,8721户重建户于2008年春节前全部搬入了新居,圆满完成了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2008年春节前全部灾民搬入新居和2008年底全面完成恢复重建工作”两个目标任务。通过恢复重建,重建户由原来低矮、狭窄的土基房变成了宽敞明亮富有地方民居特色的楼房;重建户户均住房面积由原来的几十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一百平方米以上,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村容村貌明显改善,重建农民的居住条件改善至少提前了20年,教育、卫生、水利、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大为改观,城乡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
  60年来,宁洱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着力解决群众最迫切、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借助举办“首届中国茶马古道节”和“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60周年纪念大会”等活动创建平台,着力打造“文化宁洱、风情茶乡、普洱茶都”品牌形象,大幅度提升了宁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60年来,宁洱县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县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日益巩固和完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更加巩固。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积极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民主化程度日益提高,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积极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和“平安宁洱”创建工作,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化解,社会公平正义得到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得到维护和发展,营造了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6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铭刻着宁洱各族人民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的前进足迹,书写着宁洱各族人民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的雄心壮志,饱含着普洱各族人民不甘落后、奋勇争先的澎湃豪情。60年来的实践昭示着: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带领人民,解放各民族、振兴各民族,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繁荣各民族、发展各民族;60年来的实践昭示着:党的民族政策体现了各民族的根本利益,保证了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和巩固,保证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保证了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得到了各族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60年来的实践昭示着:抓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就抓住了新形势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就能把全县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来,就能不断开拓宁洱县民族工作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60年来的实践昭示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民族分裂是各族人民之祸,民族团结始终是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
  弹指一挥间,豪迈六十年。“民族团结誓词碑”缔造的辉煌已经彪炳史册,60年前先辈们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努力追求的幸福愿景正在逐步变为现实。站在时间的坐标上回望历史,宁洱各族人民大团结、大发展,共同走过了不平凡的60年;站在历史的方位上展望未来,推进宁洱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伟大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宁洱人民将继续秉承和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牢牢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云南省实施“两强一堡”战略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融入大普洱,建设新宁洱”和“构建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要求,奋力推进“13111"工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围绕建设“文化宁洱、风情茶乡、普洱茶都”的目标,按照“工业经济强县、特色农业兴县、旅游文化活县”的基本思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壮大茶产业、林产业、电力产业、矿产业、建材业五大支柱产业和畜牧业、烤烟、咖啡、蚕桑、旅游文化产业五个特色产业,着力提高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历史赋予宁洱人民以重任,时代召唤宁洱人民向前进。宁洱人民同心同德、锐意进取,他们共同在宁洱大地上描绘着一幅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生态良好、边疆稳固的锦绣画卷,共同谱写普洱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壮丽诗篇,让民族团结精神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其他文献
入刊理由:  工业化是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内容,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而县域工业化是实现区域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县域经济是由三次产业构成,要实现县域经济的长足发展,必立足于合理的产业格局。合理布局县域经济,调整工业、农业、服务业的产业格局,实现传统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统筹城乡经济的发展,既是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也是县域工业化的发展方向。  工业化既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经
期刊
在党政机关和高校二十五年的工作历程,让刘光溪深刻地体会到作为执政者的执政之道:坚持为政、施政、从政的正直、正义、正派、正常和正道;通過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形成的良好文化素养来修德立正,即“政从正来、正从文来”。本文结合刘光溪在不同岗位践行“政从正来、正从文来”的经验,重点探讨为政以德的主体,在多个层面上给后来者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实践经验。  政从正来,正文为政”“正源德性,德从文出”“文丰德厚,德厚载
期刊
入刊理由:  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办事拖沓、执行乏力,在很多企业中,都难免存在此类员工,可谓之为“蛤蟆型”下属,因其戳一下才会跳一下。在一个团队中,蛤蟆型下属的危害小则害其个人,大则危及企业,然而动辄解雇辞退,也非长策,只有激活他们,才是根本之道,才能提升执行力,提高团队战斗力。  笔者将办事拖沓执行乏力的下属称之为“蛤蟆型”下属,因为他们就像一只蛤蟆一样,戳一下他才会“跳一下”。一个团队要有执行
期刊
入刊理由  2011年,国家正式下发《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支持把昆明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云南成为第一个国发文件明确支持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创造了全国第一。昆明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定位,正先行突破、率先推进、特色发展。  目前,除上海建设国际性金融中心外,中国很多中心城市根据其特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大都提出区域性金融中
期刊
永昌钢铁十年峥嵘树丰碑  入刊理由:人类发明炼铁后不久,就学会了炼钢。钢铁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安宁市永昌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昌钢铁)2002年8月成立,经过10年来的技改扩建,现已发展成为涵盖烧结、球团、炼铁、炼钢、轧钢等多个项目的联合钢铁企业。作为云南省优强民营企业的杰出代表,永昌钢铁人用大智慧续写着云岭大地新的钢铁传奇,用大韬略谱写着一代代民营企业家的光辉赞歌。  
期刊
最近读了风光杂志社第104期《时代名流》杂志—喜迎党的十八大·怒江特刊的有关文章,为怒江州过去五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兴奋。我们怒江人不怕苦不怕累,在困难中前行、在挑战中发展付出的不懈努力终于有了收获,备受鼓舞。怒江领导人始终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和谐稳定作为第一责任、把保障民生作为第一追求,带领各族人民努力探索和实践跨越发展的工作作风和精神境界令人敬佩、倍受感动。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特别是
期刊
夕阳余辉遍洒茶马古道,那身披金彩的马队由远及近,那手执马缰的马夫,古铜色的脸凝重苍凉,坚定的眼神透着亮光,直直地射向前方。伴着叮叮当当的铃声,那滚滚山浪却愈来愈远,磅礴峻岭浸染在一片彩云苍茫之中……  于彩云苍茫之中走来,他是一位激励中国的创业人物;于彩云之南响起惊雷,它是一部草根英雄的热血战记。作为中国民营企业家成长史传类书系的开篇之作——《彩云苍茫》,其作者李丙驹、卢朝良以长篇报告文学的笔触,
期刊
入刊理由:从秦汉时即属中国版图,作为中国郡县达千年以上;到1858年法国势力开始侵入越南,1884年法国侵占整个越南;再到历经艰辛独立建国,越南,永远也摆脱不了中国和法国的烙印。这个与中国毗邻,让我们倍感亲切的国度,这个充满柔软和温润的国度,漫长的海岸线、大片的橡胶园、奶黃色的法式建筑……让无数人魂牵梦绕。
期刊
入刊理由: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优秀的企业家成就自己、成就事业、回报社会。成功,是人人都追求的境界,如何获取成功、怎样成就事业,是无数企业家、有志者共同关注的话题。“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修身方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谋大事先谋修己身。本文就如何修身确立企业家的英雄品质做了详细论述,对志在成大事业者必有所益。  从古至今,在世俗观念里,几乎都崇尚
期刊
近日,《人民日报》一篇名为“七名60后省部级正职官员成长路径”的文章被各大网站争相转载引用,再次让大众的目光聚焦于中国干部选拔制度。  据不完全统计,现任60后省部级领导干部共161名,其中省部级正职领导7名,中共各省省委常委118名。为让大众深入领略这些在中国政坛叱咤风云的官员之风采,《人民日报》海外版汇集“正部七君子”履历,特别总结并分析了该群体的典型特征、成长路径和施政风格。  自二十世纪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