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局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i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5年1月,当清帝国在甲午战争中败局已定之际,时任湖南巡抚的吴大澂主动向朝廷请缨,带领新老湘军20余营、计1万余人高调出关,两个月后便一败涂地,被撤去帮办军务职,交部议处。
  书生报国也好,纸上谈兵也罢,吴大澂毕竟站了出来。
  1895年6月,也就是《马关条约》签订两个月后,吴大澂给张之洞发了一通电报,提出愿毁家纾难,将家藏古器共3200种抵与日本,“请减去赔款二十分之一”。
  这一次,吴大澂又站了出来,只是书生意气得让人错愕。他真的以为日本人会花1000万两白银买他的那些收藏品?
  不过,相比惨淡的军旅生涯,吴大澂在晚清收藏界的确算得上一个风云人物。在《晚清官员收藏活动研究》一书中,白谦慎先生给我们打开了一幅清末收藏图。
  在吴大澂的时代,士大夫仍然沿袭着悠久的收藏传统,官员依凭政治地位和文化优势,“操持着艺术收藏和品鉴的话语权”。但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作为一个群体,晚清官员特别是中高级官员有能力在收藏市场大显身手吗?
  从吴大澂这样一个算不上很有钱并且算得上清官的人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上,官员收入问题也是《晚清官员收藏活动研究》一书重点谈论的部分。
  以吴大澂为例,他的收藏时间跨度和仕宦生涯基本上是重叠的,都在25年左右。据白谦慎估算,吴大澂在河南任道台期间,年收入在2万两至2.5万两之间;他在1887年升任广东巡抚之后,年收入在3万两至3.5万两之间;后来转任平级的湖南巡抚之后,他的收入就下降了不少。
  尽管这高于明面上的官方收入,但在晚清那种环境里,如果吴大澂放开了“挣钱”,收入将远远高于这一水平,因此,他算得上相对清廉的官员。我们可以与晚清的另外一位“准清官”——曾国藩对比一下。张宏杰在《曾国藩的经济课》一书中估计,曾国藩在直隶总督任上的年收入为3.5万两,和吴大澂在巅峰时期的收入差不多。
  按说,这样的收入水平足以在晚清收藏市场上大杀四方了。毕竟,1880年时赵孟頫的一幅草书也就150两左右,黄庭坚的书法小卷开价只要60两。但问题是,晚清官员的支出也相当大,总督、巡抚这样的官员要自掏腰包养一整套工作班子,还有名目繁多却必不可少的送礼和应酬。
  因此,对吴大澂这样的准清官玩家而言,拼资金一向不是他们的收藏准则。吴大澂从未购买过300两以上的单品。他在晚清收藏市场的名气主要来自人脉、“学术眼光”和“错位竞争”。1873年,他在陕甘学政任上时,就趁着地域优势,以比北京便宜很多的价格收藏了一批青铜器。当主流士大夫都去买青铜器和书画时,他进入古玉这个相对冷门的领域,在1889年一年就買了三四百件玉器,还编了一本《古玉图考》,一举成为“晚清藏玉第一人”。
  在吴大澂的社交网络中,最为豪气的要数他的师长辈、曾官至大学士的潘祖荫。在整个19世纪70年代,北京城最大的青铜器买家就是潘祖荫。他的藏品中包括大盂鼎。大盂鼎原由袁世凯的叔父袁保恒用700两白银买下,左宗棠为了感谢潘祖荫早年在自己遭构陷时仗义执言,便买下大盂鼎送给他。据说,左宗棠将大盂鼎从陕西运回北京时用了几十名士兵,成为当时的京城一景。1890年潘祖荫去世时,另一位官场收藏家王懿荣写信给文物商人,嘱其“此后古物不可再出大价收矣”。可见潘祖荫一人竟能深刻影响到青铜器市场的价格走势。
  除这些高层官员之外,晚清的中低级官员也对收藏趋之若鹜,足见收藏已是晚清官场的集体性行为。财力有限的低级官员更多的是收藏拓片,以及同时代之人创作的书画。
  大乱之后是收藏最好的时间窗口。圆明园被毁后一个多月,很多园中藏品流入民间,翁同龢就曾亲眼在潘祖荫家中看到两幅散落的书画。1872年的青铜器涨价潮,也与太平天国和捻军被平定后在“同治中兴”的催化下收藏市场全面复苏有关。
  不过,对吴大澂而言,甲午战争却成了他收藏生涯的“断龙石”。战败被罢官后,他不仅丧失了继续购买藏品的能力,还陷入依靠变卖藏品补贴生活的窘境。
  这并非吴大澂一个人的结局。19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商人和西方藏家的大举入局,官员和士大夫作为主力的收藏格局走向终局。
  (松 风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20年第13期,刘志刚图)
其他文献
人根本没有什么沉睡的天分,只分为“有天分”和“没天分”。  如果你得去考虑自己究竟想做什么工作,那就代表你根本没有想做的工作。你想找的并不是你真正想做的工作,而是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实际上,哪会有这种工作呢?  现代社会明明没有这种工作,却将其说得活灵活现,搞得“啃老族”越来越多。然后社会便把年轻人当廉价劳工压榨,可见不是只有搞笑艺人属于被用过即抛弃的群体。  在那个有的人贫苦得连饭都不一定
期刊
祖父就是从那次在牌桌上忽然咳出一口血开始变得虚弱老迈的。  壮年时在码头扛货谋生的祖父,有着和铁身板匹配的烈脾性。据说,当年祖父未过门的妻子在新婚前夜投河自尽,自此全镇再无人给祖父说媒,祖母则因地主家庭出身而无人愿娶——就这样,一个坏脾气的小伙子,一个“黑身份”的大姑娘,将就着组成了一个家庭。  除了利索地生了7个子女,祖父祖母在生活中摩擦不断,继而旷日持久地口角、冷战,再口角。祖父愤愤地灌下白酒
期刊
文人圈子,有個人既在圈内又在圈外,这个人叫汪无奇。他人长得周正,不流俗,平时喜欢穿一件天青色的长衫,净袜皂鞋,带点儿文人气,却不是文人。  说他在文人圈内,只是说文人们都知道有他这么一个造笔的人,造的笔讲究好使,写字画画居然都挺好。说他在文人圈外,是很少有文人见过他,更少有人见过他的书画。说白了,他有些飘飘忽忽的小名声只是在文人圈内偶尔传一传而已。  他爹原在安徽徽州造笔。徽州的笔好,那时,天津的
期刊
我在大学阶段,恋爱之事很是失意,因此常感到苦涩。毕业以后,有老师要引荐一名女生给我。老师安排我在一间屋子坐下,悄悄交代了几点,才决定把在另一间屋子里的女生带过来。老师分别为我们做了介绍,笑一笑,就走了。  女生进门的一瞬间,我感到她充满活力。她低我一届。不过我对她总的印象是平淡的,因为我觉得她缺乏一种强烈的吸引力。我当然不会立即与她分手,因为她身上也许蕴藏着令我倾倒的优点,有待我发现。于是,我就约
期刊
那大概是爸爸去世的第十年。妈妈和我一起办什么事,她突然说:“有的时候,我看到人家用轮椅推着自家流口水的老头儿,都觉得很羡慕。你爸爸要是在世,即便是那个样子,我也会觉得很幸福。”  我完全不理解这句话。怎么可能呢?如果家里有一个那样的人,不是落入了无底洞般的艰辛吗?难道不是会令每个人都痛苦吗?  这次对话虽然离现在不过几年时间,我的想法却好像发生了许多变化。当时我还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想着万一自己得了
期刊
“我看不见了”,一种奇特的失明症在城市暴发,患者的眼睛不会有任何不适,却有如陷入一片牛奶海洋,所见一切皆为白色。眼疾本身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越来越多的人丧失了视力。不明原因的失明引发公众的恐慌,为防止进一步传染,所有的失明者和感染者被关进一座废弃的精神病院加以隔离。  这是小说《失明症漫记》的开篇。这部小说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的代表作之一。  隔离区发生的故事是小说的主线。没有自由,没
期刊
海边的椰树下,一位长者脚趿拖鞋,下身穿着花纹短裤,倚靠在一堆竹简上。他眉头轻皱,手捋长须,正若有所思地远眺。另一个长者是一位束着长发,站在演讲台前传道解惑的讲师。前者是美国人李渡眼中的“存在大师”——道家学派的宗师老子,后者则是“正直大师”——儒家的圣人孔子。  李渡原名Stewart Lee Beck。Stewart一名起源于苏格兰,Beck起源于德国,他的朋友孙祝旻觉得Lee和中国李姓读音相近
期刊
1665年,一场瘟疫席卷了英国伦敦。为了躲避瘟疫,牛顿离开剑桥大学,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进行自我隔离。有人说,正是在家乡的那段时间,牛顿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事实果然如此吗?  其中最著名的故事莫过于“牛顿的苹果”。法国文学家伏尔泰曾在文章中描述,牛顿在乡下躲避瘟疫的那年,有一天,他坐在苹果树下,被树上掉下来的一颗苹果砸中脑袋。牛顿突然有了灵感,意识到苹果下落与月球绕地球运动一样,都受到万有引力
期刊
从2020年3月28日开始,匈牙利实施了“禁足令”。虽然当时全国确诊新冠肺炎病例343例,死亡10例,但对一个经济不算发达、人口不足千万的小国来说,政府丝毫不敢松懈。  被“禁足”的前一天,日暖天蓝,我仪式性地在老城区散步一圈,拍了一组告示,准备给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上网课用。告示写得一张比一张有人情味。残疾人用品店留下电话号码,有急需的顾客可预约服务;书店在停业通知上不忘写上一句:“我们相信
期刊
人类发展的历史,几乎与灾难同行。火山喷发、地震、海啸或飓风,自然之神的每一次震怒,都在顷刻之间将人类苦心经营的文明果实打落在地。灾难的形式复杂而多变,却无一例外地吞噬着人类的生命。  而每一次“重建”,既是人类智慧与勇气的证明,也体现了大自然的慷慨与仁慈。正是在一次次的重建中,人们得以回到灾难的发端之处,思考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开始的。从“猫舞蹈症”到“水俣病”  起初,只是发生在村庄里的一些怪事,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