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草名花明气节 浪漫风格寓苦痛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aitu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江西省语文高考试卷挑选了辛弃疾的词《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考察的题目之一就是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辛弃疾的人生理想本来是做统兵将领,以一生抗战复国为己任。在战场上博取功名,“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满江红》)。那为什么词中会出现屈原笔下的名花香草呢?
  虽然词人以功业自许,然而由于其“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水调歌头》)的傲岸不屈、刚正独立的个性使他遭邪佞小人忌恨谄害和排挤,因此他一生“三仕三已”(《哨遍》),闲居时间前后近二十年。然而辛弃疾又是个以气节自负的人,宁肯被疏远也不会向奸小之辈俯首降低自己的气节,而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屈原此时就成为词人郁郁不得志时神交的知音。因而词人多次化用屈原《离骚》中关于香草的句子。
  本题中“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三句,前两句径用屈原原句,仅仅“兰”字后少一“之”字,“畹”字后少一“兮”字。“餐英”句则从原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概括而来。
  再如《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
  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上阕首句“九畹芳菲兰佩好”即从《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和“纫秋兰以为佩”两句化用而来。下阕首句“冉冉年华吾自老”,则化用《离骚》中“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两句。
  这两首词中多次出现兰、蕙两种意象。兰、蕙都是香草,在《离骚》中屈原用以象征自己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同样,辛弃疾在词中用“滋兰”“树蕙”和“佩兰”,是以培植香草比喻培养自己美好的品德和志节以及在遭受诬陷、被弹劾落职之后心情极度苦闷时显示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操守。而“餐英”,则是以饮食的芳洁比喻品节的纯洁和高尚。
  除了引用香草以明志向外,词人还用“花中四君子”来表达自己保持高洁之怀。如《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下阕中的“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竹、梅、菊、兰一起聚于词中,不仅表现了词人的生活情趣,更喻指词人的为人节操。“留待先生手自栽”,示意如屈原一样志行高洁,绝不同流合污。
  辛弃疾在词中不仅化用屈原《离骚》的香草意象,而且承继了屈原的浪漫主义风格。
  如《千年调·开山径得石壁》:开山径得石壁,因名曰苍壁。事出望外,意天之所赐邪,喜而赋。
  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吾使丰隆前导,叫开阊阖。周游上下,径入寥天一。览玄圃,万斛泉,千丈石。
  钧天广乐,燕我瑶之席。帝饮予觞甚乐,赐汝苍壁。嶙峋突兀,正在一丘壑。余马怀,仆夫悲,下恍惚。
  上阕“吾使丰隆前导,叫开阊阖”句,其中“叫开阊阖”一句由《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凝缩而来。“吾使丰隆前导”则脱胎于“吾令丰隆乘云兮”。在这里词人化用屈原《离骚》中的诗句描绘进入天宫的情景,乘着神马飞入太空,在天国里上下周游,直到太虚之境,在那里饱览了天上的奇景珍物,游历了神奇迷离的仙山悬圃,观赏了水源滔滔的涌泉和直立千丈的仙石,受到了天帝隆重的接待。词人当时已年过六旬并长时间闲居铅山瓢泉,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心灰意冷,消极思想应运而出。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想象,创造出神奇瑰丽的形象和理想的神仙世界。他在那里得到无限广阔的自由天地,受到礼遇和赏赐,与现实生活中的英雄无用武之地形成鲜明对照。词中苍壁的出现触动了他的积极用世思想,赋苍壁寄托着远大的抱负。
  屈原、辛弃疾同样生活在一种国家不幸、奸佞横行的黑暗时代里。在那样的环境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他们都遭到中伤毁谤,难于在人世存身。如果要保持高洁,不向恶势力低头屈服,就必然会遭到更大的打击和非难。在人世间无人与辛弃疾志同道合,只得求之于冥冥之中的千载冤魂。作者的精神痛苦到底有多深我们不是可想而知了吗?读到这里我们不能不为这位爱国英雄扼腕痛恨,并一洒同情之泪!
其他文献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写对话的格式;  2.体会写对话要抓住人物的特点;  3.灵活运用三种对话形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养成认真倾听、细致观察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灵活的方式进行人物对话描写,塑造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是本课的重难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绘本教学与游戏体验教学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原文再现,初步感悟  1.通过《陶罐和铁罐》一文,回顾文章抓人物特
期刊
【摘 要】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最重要的载体。好的作文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表达了学生不一样的情感世界,它是学生独具匠心的“创作”。生本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将生本教育应用于作文教学中,能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作文成为学生个性化表达的舞台。本文从以学生兴趣为突破点,释放生本教育魅力;以掌握技巧为爆发点,释放生本教育魅力;以挖掘素材为创作点,释放生本教育魅力三
期刊
学校拓展性课程在集聚校内外资源、推动办学特色形成、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一直受到广大基层学校的重视。我们课题组开发的《小学水科学》是浙江省第三届义务教育精品课程。配套的4册校本教材《我们与水》被浙江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作为省内第一套“水科学”教材,受到了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的批示盛赞,社会各界好评如潮。此课程带动了学校各方面工作,打开了学校课程建设的新局面,成为学校
期刊
冬天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季节,冬天是一个酝酿未来的季节,冬天更是冷意与温情同在的季节……面对这样的一个季节,很多人感受着冬日的严寒,体悟着民俗的快意,享受着人间的美好。为此,冬天是文人墨客笔下时常描述的万种风情,从不同角度、写各种文章来赞美、歌颂、谴责、警示,引领着读者去思考去铭记冬天的况味。  从作文教学角度而言,要指导初中学生写好跟冬天有关的作文,也非易事,需要切合学生年龄心理,去思考去感受,才可
期刊
【摘 要】  在今天这样一个娱乐至上的网络时代,如何在晨诵中激发孩子对古诗词的热爱?又如何在晨诵中唤醒沉睡的经典,使之对孩子当下的生命有直接的作用力?经过探索与实践,我为学生准备了一道营养早餐—— “与黎明共舞”晨诵课程。  【关键词】  古诗词 情趣 策略 时空对接 以己证诗 日诵日新  一日之计在于晨。营养师告诫家长:孩子的早餐要吃得像国王,合理的营养早餐会使孩子变得更聪明。当孩子们沐浴晨风来
期刊
【摘 要】在技术主导的时代,在高考指挥棒下,教师在有限教学时间内易在功利化影响下,只重视技术层面的内容,于是有些文本被忽略或者被删减。笔者希望通过有效的教材整合,适当补充课外阅读材料,以探讨研究的方式,给学生以某些启示和思考,以使学生努力靠近人文教育。  【关键词】人文教育 整合教材 启示思考  在这个技术和全球化主导的世纪,因为一切数字化、社交化、信息化、物质化,大家津津乐道的是基于技能的学习。
期刊
【摘 要】现今的中学生生活单调,作文更是空洞无物,无病呻吟。改变写作者传统的写作思维模式,让学生的习作言之有物,鲜活生动,是写作教学的当务之急,也是永恒的话题。微写作为打开当前写作教学瓶颈的有效方法。本文试就人物描写的实例,从思维、口语、积累三个角度微描写作一点粗浅的探索。  【关键词】微描写 观察 积累 自评  一、改变固有思维模式,实现多元化记叙微描  在我们的概念中,人物描写中的外貌、动作、
期刊
【摘 要】语言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体现,中国有着长达数千年的文化历史,是我们炎黄子孙宝贵的财富,小学生作为中国未来祖国的希望,能否很好地积累和传承这些语言内容,对祖国未来有着很大的作用。其实学生语言的积累不仅要在课堂上,更应在生活中自主的积累,本文就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生动语言素材,提供语言品质进行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生活 语言品质 积累 提升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
期刊
【摘 要】合作学习作为语文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它以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为前提和基础,又为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以课堂教学案例为依托,对语文有效合作学习的内容策略、形式策略和目标策略进行阐释,并就传统语文学习方式与合作学习方式的关系进行具体的阐述,旨在深入探索语文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将语文课程改革的文本理念转化为教学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语文有效教学 学习方式
期刊
本学期的教研课,我勇敢地申报了第五单元的第一课《青海高原一株柳》。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陈忠实先生写的一篇散文,再细读,发现是借物喻人的散文。从“借物喻人”的表达方式上入手选文,和学生演绎一次有意思的“群文”对话吧。就这样,我便在“老百晓在线”的“人教版”和“苏教版”里逐册搜寻借物喻人类的文章。很快,我把目光锁定在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落花生》《白杨》三篇文章上。依据借物喻人类文章的特点,我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