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是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我院以“321”工程为平台,探索出一条适合非中心城市“政行企校”“园院”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之路。
关键词:非中心城市 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体制机制创新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是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是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我院地处四川省遂宁市,无行业背景,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属于非中心城市、非地属、非行业特色的高职院校。学院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为核心理念,探索董事会、理事会形式,大力实施“321”工程,全面整合资源,搭建校企合作通道,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探索出一条“政行企校”“园院”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之路。
1 “政行企校”“园院”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实践的路径
1.1 大力实施“321”工程,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 积极探索以董事会、理事会、产教联合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接行业企业,相继组建了“三个学院”、“两个职教集团”和“一个教育理事会”即“321”工程。①组建“三个学院”,探索董事会校企合作形式。在我院牵头下,依托遂宁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与物流园区管委会、远成国际物流集团等8家企业共同组建了“中国西部现代物流学院”(简称“物流学院”),与各董事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物流学院按照董事会管理模式进行规范管理和运作,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责任制。与四川南骏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遂宁市相关汽车行业企业合作组建“南骏汽车学院”。“南骏汽车学院”以我院为核心,以四川南骏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充分调动辖区内相关行业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以校董事会的形式管理。与河东新区管委会、市旅游局等18家行业企业共同打造“文化旅游学院”,采取在文化旅游学院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的董事会管理模式。②合力组建“两个职教集团”,探索产教联合校企合作形式。与遂宁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各中职学校、行业企业80余家单位共同组建遂宁市“先进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和“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两个职教集团,采取产教联合形式,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全力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③强力推进“教育理事会”,探索理事会校企合作形式。依托遂宁西部电子工业园、遂宁全国电子检测中心和园区企业,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桥梁,组建“遂宁市应用电子技术教育理事会”,按照理事会的运行管理模式。“321”工程建成后,不断撬动政府投入机制,制定和落实相关优惠政策,整合集聚各方资源,以良好的政策环境吸纳更多的行业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1.2 依托“校中厂”,创新工学结合新模式 紧密结合企业与社会需求,依托“校中厂”,努力探索创新多样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新模式。四川柏狮广电技术有限公司赠送价值110多万的设备给我院,建成LED生产性实训车间,与我院联合生产,并满足应用电子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需要。“校中厂”按照企业模式进行管理。“校中厂”的建立,使企业搬进了学校,师傅走进了课堂,学生变成了员工,教师成了技术人员,教室成了车间,学校成了企业,学生在校就能感受到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了真实性的生产实践环境,创新了工学结合新模式。
1.3 优化组织构架,保障校企合作有序进行 建立了以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为组长,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分管院领导为副组长,教务处、人事部、学工部、各系(部)主任、各企业行业主要领导为组员的校企合作领导小组,下设校企合作办公室,具体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实施。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和校企合作办公室的成立,加强了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和规范管理。目前,已制定了一系列加强校企合作的规章制度,使校企合作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保障了校企合作的有序进行。
1.4 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推进校企合作的基础保障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会出现“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的现象,行业企业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其主要原因是政府部门支持力度不够,扶持政策措施不到位所致。要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体制机制,必须要有政府主导,政策支持,反之,无论校企合作的形式有多么鲜亮,手段有多么新颖,都将是一现昙花,注定生命力不强,实质性效果不佳。我院在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体制机制过程中,得到了遂宁市政府的积极支持。市政府积极鼓励、引导行业和园区企业与学院深化校企合作,支持学院与市人民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签订校企合作办学、合作发展协议,尤其是在汽车、物流、电子、机械等领域进行了深度合作,形成“园院对接+校企合作”的态势。
1.5 建立制度体系,强化激励措施,促进校企合作深层次发展 要保证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关键在于制度体系的建立。为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设置、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学生实训、师资培训等方面的作用,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学院出台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规范校企合作管理。同时建立了校企合作激励措施,制定了行业企业主动参与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为加强与企业深层次的联系,更好地了解企业、熟悉企业,让教师走进企业,学院实施了“基层一线实践锻炼工程”,要求新进青年教师要在企业实践锻炼一年,专业教师要定期或不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并将此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
2 “政行企校”“园院”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实践的成效
2.1 “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 依托“321”工程,紧密结合企业行业,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理念。在四个省级示范专业中,根据各专业特点,积极探索并构建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依托南骏汽车学院形成了“理实融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专业对接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依托中国西部现代物流学院和地方物流产业,构建了“院港融合,三进三出”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依托遂宁市应用电子技术教育理事会和微电子产业园区,构建了“以岗位能力为主线,双参与、三阶段、四模块”的“1234”人才培养模式;数控专业针对岗位群能力要求,形成了“岗位能力导向,工学结合,双线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依托“321”工程,通过构建多样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2.2 “交互式”师资队伍架构基本成型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院以“321”工程建设为平台,充分整合学校及行业企业的人才资源,加强学院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深化师资队伍的交流与互通。近年,四个省级示范专业就聘请行业企业兼职教师25名,聘请企业专业带头人6名,有53名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顶岗锻炼,使“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90%以上。企业技术骨干、行家能手积极参与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过程管理、质量监控等教育教学活动。
2.3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成果显著 自“321”工程深入实施以来,学院进一步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引入行业标准,以实际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开发课程,建立基于职业能力要求的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在四个省级示范重点专业中,校企共同制定专业课程标准27门,共建专业核心课程10门,编制实践实训手册17门。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达到98.58%。
2.4 校企合作得到全方位发展 依托“321”工程,学院和企业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与企业建立了新型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合作成员企业均为我院定点挂牌实训基地;成员企业尽可能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为专业教师提供挂职锻炼、社会实践岗位;在就业方面与企业加强合作,成员企业定期向我院提供企业人才标准及需求情况,优先选录我院毕业生;与企业建立双向兼职机制,聘请成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学院选派能胜任企业工作的教师担任企业兼职工程师或技术员成员,做技术指导或企业顾问。
2.5 中高职衔接立交桥已经搭建 突破现有体制机制瓶颈,构建中高职衔接体系,搭建中高职教育衔接立交桥。在中高职衔接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衔接,凸显中高职教育“一体化”;试点并推广了“素养+素质+技能”的考核评价方式,在选拔对象方面,由过去主要集中在普通类高中生范围扩大到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学校毕业生、藏区“1+2”、藏区“9+3”学生,中高职教育衔接立交桥已经搭建。
参考文献:
[1]杭瑞友.基于体制机制创新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联盟理论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9).
[2]翟旭军.组建校企合作联盟,绽放“五合作”之花[J].现代企业教育,2012(10).
[3]王亚芳等.高职院校“工作站”式区域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探索[J].江苏教育,2013(5).
[4]蒋丽华.示范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的实践与探索[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作者简介:张明远(1974-),男,四川南充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经济管理。
关键词:非中心城市 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体制机制创新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是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是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我院地处四川省遂宁市,无行业背景,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属于非中心城市、非地属、非行业特色的高职院校。学院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为核心理念,探索董事会、理事会形式,大力实施“321”工程,全面整合资源,搭建校企合作通道,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探索出一条“政行企校”“园院”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之路。
1 “政行企校”“园院”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实践的路径
1.1 大力实施“321”工程,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 积极探索以董事会、理事会、产教联合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接行业企业,相继组建了“三个学院”、“两个职教集团”和“一个教育理事会”即“321”工程。①组建“三个学院”,探索董事会校企合作形式。在我院牵头下,依托遂宁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与物流园区管委会、远成国际物流集团等8家企业共同组建了“中国西部现代物流学院”(简称“物流学院”),与各董事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物流学院按照董事会管理模式进行规范管理和运作,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责任制。与四川南骏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遂宁市相关汽车行业企业合作组建“南骏汽车学院”。“南骏汽车学院”以我院为核心,以四川南骏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充分调动辖区内相关行业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以校董事会的形式管理。与河东新区管委会、市旅游局等18家行业企业共同打造“文化旅游学院”,采取在文化旅游学院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的董事会管理模式。②合力组建“两个职教集团”,探索产教联合校企合作形式。与遂宁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各中职学校、行业企业80余家单位共同组建遂宁市“先进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和“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两个职教集团,采取产教联合形式,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全力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③强力推进“教育理事会”,探索理事会校企合作形式。依托遂宁西部电子工业园、遂宁全国电子检测中心和园区企业,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桥梁,组建“遂宁市应用电子技术教育理事会”,按照理事会的运行管理模式。“321”工程建成后,不断撬动政府投入机制,制定和落实相关优惠政策,整合集聚各方资源,以良好的政策环境吸纳更多的行业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1.2 依托“校中厂”,创新工学结合新模式 紧密结合企业与社会需求,依托“校中厂”,努力探索创新多样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新模式。四川柏狮广电技术有限公司赠送价值110多万的设备给我院,建成LED生产性实训车间,与我院联合生产,并满足应用电子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需要。“校中厂”按照企业模式进行管理。“校中厂”的建立,使企业搬进了学校,师傅走进了课堂,学生变成了员工,教师成了技术人员,教室成了车间,学校成了企业,学生在校就能感受到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了真实性的生产实践环境,创新了工学结合新模式。
1.3 优化组织构架,保障校企合作有序进行 建立了以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为组长,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分管院领导为副组长,教务处、人事部、学工部、各系(部)主任、各企业行业主要领导为组员的校企合作领导小组,下设校企合作办公室,具体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实施。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和校企合作办公室的成立,加强了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和规范管理。目前,已制定了一系列加强校企合作的规章制度,使校企合作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保障了校企合作的有序进行。
1.4 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推进校企合作的基础保障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会出现“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的现象,行业企业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其主要原因是政府部门支持力度不够,扶持政策措施不到位所致。要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体制机制,必须要有政府主导,政策支持,反之,无论校企合作的形式有多么鲜亮,手段有多么新颖,都将是一现昙花,注定生命力不强,实质性效果不佳。我院在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体制机制过程中,得到了遂宁市政府的积极支持。市政府积极鼓励、引导行业和园区企业与学院深化校企合作,支持学院与市人民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签订校企合作办学、合作发展协议,尤其是在汽车、物流、电子、机械等领域进行了深度合作,形成“园院对接+校企合作”的态势。
1.5 建立制度体系,强化激励措施,促进校企合作深层次发展 要保证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关键在于制度体系的建立。为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设置、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学生实训、师资培训等方面的作用,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学院出台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规范校企合作管理。同时建立了校企合作激励措施,制定了行业企业主动参与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为加强与企业深层次的联系,更好地了解企业、熟悉企业,让教师走进企业,学院实施了“基层一线实践锻炼工程”,要求新进青年教师要在企业实践锻炼一年,专业教师要定期或不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并将此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
2 “政行企校”“园院”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实践的成效
2.1 “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 依托“321”工程,紧密结合企业行业,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理念。在四个省级示范专业中,根据各专业特点,积极探索并构建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依托南骏汽车学院形成了“理实融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专业对接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依托中国西部现代物流学院和地方物流产业,构建了“院港融合,三进三出”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依托遂宁市应用电子技术教育理事会和微电子产业园区,构建了“以岗位能力为主线,双参与、三阶段、四模块”的“1234”人才培养模式;数控专业针对岗位群能力要求,形成了“岗位能力导向,工学结合,双线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依托“321”工程,通过构建多样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2.2 “交互式”师资队伍架构基本成型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院以“321”工程建设为平台,充分整合学校及行业企业的人才资源,加强学院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深化师资队伍的交流与互通。近年,四个省级示范专业就聘请行业企业兼职教师25名,聘请企业专业带头人6名,有53名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顶岗锻炼,使“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90%以上。企业技术骨干、行家能手积极参与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过程管理、质量监控等教育教学活动。
2.3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成果显著 自“321”工程深入实施以来,学院进一步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引入行业标准,以实际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开发课程,建立基于职业能力要求的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在四个省级示范重点专业中,校企共同制定专业课程标准27门,共建专业核心课程10门,编制实践实训手册17门。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达到98.58%。
2.4 校企合作得到全方位发展 依托“321”工程,学院和企业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与企业建立了新型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合作成员企业均为我院定点挂牌实训基地;成员企业尽可能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为专业教师提供挂职锻炼、社会实践岗位;在就业方面与企业加强合作,成员企业定期向我院提供企业人才标准及需求情况,优先选录我院毕业生;与企业建立双向兼职机制,聘请成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学院选派能胜任企业工作的教师担任企业兼职工程师或技术员成员,做技术指导或企业顾问。
2.5 中高职衔接立交桥已经搭建 突破现有体制机制瓶颈,构建中高职衔接体系,搭建中高职教育衔接立交桥。在中高职衔接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衔接,凸显中高职教育“一体化”;试点并推广了“素养+素质+技能”的考核评价方式,在选拔对象方面,由过去主要集中在普通类高中生范围扩大到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学校毕业生、藏区“1+2”、藏区“9+3”学生,中高职教育衔接立交桥已经搭建。
参考文献:
[1]杭瑞友.基于体制机制创新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联盟理论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9).
[2]翟旭军.组建校企合作联盟,绽放“五合作”之花[J].现代企业教育,2012(10).
[3]王亚芳等.高职院校“工作站”式区域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探索[J].江苏教育,2013(5).
[4]蒋丽华.示范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的实践与探索[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作者简介:张明远(1974-),男,四川南充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