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护理对策。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本院接诊的13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6例,对照组予以普通整体护理,观察组患者优质护理,包括心理、饮食护理等,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3.6%低于对照组21.2%,护理满意度97.0%高于对照组63.6%,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优质护理可有效降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恢复,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优质护理;整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2-0222-02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冠心病的一种,随着当前生活节奏的愈加快速,其发病率也愈来愈高,尤其以老年患者居多,严重的甚至会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1]。因此,及时予以正确的诊断及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另外细致的护理也是避免患者病情恶化,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的重要手段。本文以13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加强整体护理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本院接诊的13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WHO规定的AMI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6例,其中对照组男49例,女17例,患者年龄58~82岁,平均年龄70.3±6.8岁,病程6个月~7年,平均3.5±2.1年;观察组患者男52例,女14例,患者年龄63~87岁,平均年龄73.5±8.1岁,病程3个月~11年,平均4.3±2.5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悉本组研究的目的,自愿参加本组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普通整体护理:①入院前急救护理。做好各种抢、监护设施的准备,在接诊患者之后根据其表现的症状及心电图做初步的诊断,一旦确认其为急性心肌梗死者,立即予以吸氧、镇静以及止痛;②入院后护理。督促患者卧床休息,并行心电图监测;入院后一周持续行血压检测,血压不稳定者每30分钟监测一次;对于怀疑有心梗的患者都要予以持续吸氧5天左右,稳定后改为间歇性吸氧;依据患者具体临床症状予以其他辅助药物治疗。
观察组予以优质护理:①监护:对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住院后,首先护士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如意识、精神状态、性格、心理、皮肤、病情等状况进行准确评估。连接心电监护仪,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吸氧,随时注意观察心绞痛、低血压、心力衰竭等各种临床症状,对于心力衰竭患者观察心力衰竭的症状,为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当心前区疼痛剧烈时,密切观察患者胃肠道症状。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心情紧张,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极易诱发心律失常,24h内可以并发各种心律失常,应严密监测心电、血压、心律、心率的变化。根据心肌梗死部位不同,也可能发生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下、后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警惕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发生,尤其夜间睡眠时,防止因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的心率减慢,应备好除颤仪等一切抢救物品,前、侧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警惕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生。护士必须严密观察,若发现早搏、心率过快或过慢等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必要时行电除颤,这是防止死亡的关键。一旦发生心脏骤停,应及时行胸外按压等复苏处理。
② 心理护理。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常伴有严重心绞痛的症状,并发的窒息、濒死感觉使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患者出现精神紧张等情绪。针对于此,护理人员应该理解患者有时的过激反应,亲切、热情的对待患者,随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稳定患者情绪,通过心理治疗引导患者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治疗;③ 饮食指导。告诫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饮食必须要以含盐、含脂量都较低且富含纤维素的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多吃蔬菜、豆类、水果食品;对于急性期的患者来说,以流食或半流食为主,少食多餐。
1.3观察指标
患者住院时间、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问卷的形式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共50题,每题2分,满分为100:其中满意为>85分;比较满意为60~85分;不满意为<60分,总满意度为满意、比较满意二者之和。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3.6%低于对照组21.2%,护理满意度97.0%高于对照组63.6%,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3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急性心梗死作为冠心病的一种也愈加严重的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该病具有起病急、发病快,病情复杂多变的特点,并且会引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2]。AMI患者的死亡多在一周之内,特别是在发病初期的数小时以内,再加上患者的恐惧、紧张心理,极易导致患者血压升高,对心脏造成极大的压力负担,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将加重病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3]。
优质护理以常规护理为基础,优质护理观包括对患者心理、饮食等各方面护理。多项临床实践表明[4-5],对患者实行具有人性化的整体护理,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其对促进患者恢复,和谐护患关系均具有重要意义。
本组研究对观察组老年心肌梗死患者予以优质护理,对照组予以常规整体护理,通过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提示优质护理有助于患者恢复,除此之外,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进一步证实整体护理更具优势。
综合上述,优质护理可有效降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恢复,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苏若琼.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便秘原因分析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0,08(30):2756-2757.
[2]李小平,蒋艳荣.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拒绝吸氧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10,25(7):44-45.
[3]郭海燕.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干预[J].吉林医学,2012,33(9):1976-1976.
[4]高永萱.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护理效果观察与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3):113-114.
[5]冯小红,王慧琴,张君君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2009,8(12):1013-1014.
【关键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优质护理;整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2-0222-02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冠心病的一种,随着当前生活节奏的愈加快速,其发病率也愈来愈高,尤其以老年患者居多,严重的甚至会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1]。因此,及时予以正确的诊断及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另外细致的护理也是避免患者病情恶化,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的重要手段。本文以13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加强整体护理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本院接诊的13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WHO规定的AMI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6例,其中对照组男49例,女17例,患者年龄58~82岁,平均年龄70.3±6.8岁,病程6个月~7年,平均3.5±2.1年;观察组患者男52例,女14例,患者年龄63~87岁,平均年龄73.5±8.1岁,病程3个月~11年,平均4.3±2.5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悉本组研究的目的,自愿参加本组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普通整体护理:①入院前急救护理。做好各种抢、监护设施的准备,在接诊患者之后根据其表现的症状及心电图做初步的诊断,一旦确认其为急性心肌梗死者,立即予以吸氧、镇静以及止痛;②入院后护理。督促患者卧床休息,并行心电图监测;入院后一周持续行血压检测,血压不稳定者每30分钟监测一次;对于怀疑有心梗的患者都要予以持续吸氧5天左右,稳定后改为间歇性吸氧;依据患者具体临床症状予以其他辅助药物治疗。
观察组予以优质护理:①监护:对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住院后,首先护士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如意识、精神状态、性格、心理、皮肤、病情等状况进行准确评估。连接心电监护仪,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吸氧,随时注意观察心绞痛、低血压、心力衰竭等各种临床症状,对于心力衰竭患者观察心力衰竭的症状,为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当心前区疼痛剧烈时,密切观察患者胃肠道症状。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心情紧张,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极易诱发心律失常,24h内可以并发各种心律失常,应严密监测心电、血压、心律、心率的变化。根据心肌梗死部位不同,也可能发生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下、后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警惕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发生,尤其夜间睡眠时,防止因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的心率减慢,应备好除颤仪等一切抢救物品,前、侧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警惕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生。护士必须严密观察,若发现早搏、心率过快或过慢等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必要时行电除颤,这是防止死亡的关键。一旦发生心脏骤停,应及时行胸外按压等复苏处理。
② 心理护理。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常伴有严重心绞痛的症状,并发的窒息、濒死感觉使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患者出现精神紧张等情绪。针对于此,护理人员应该理解患者有时的过激反应,亲切、热情的对待患者,随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稳定患者情绪,通过心理治疗引导患者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治疗;③ 饮食指导。告诫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饮食必须要以含盐、含脂量都较低且富含纤维素的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多吃蔬菜、豆类、水果食品;对于急性期的患者来说,以流食或半流食为主,少食多餐。
1.3观察指标
患者住院时间、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问卷的形式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共50题,每题2分,满分为100:其中满意为>85分;比较满意为60~85分;不满意为<60分,总满意度为满意、比较满意二者之和。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3.6%低于对照组21.2%,护理满意度97.0%高于对照组63.6%,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3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急性心梗死作为冠心病的一种也愈加严重的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该病具有起病急、发病快,病情复杂多变的特点,并且会引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2]。AMI患者的死亡多在一周之内,特别是在发病初期的数小时以内,再加上患者的恐惧、紧张心理,极易导致患者血压升高,对心脏造成极大的压力负担,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将加重病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3]。
优质护理以常规护理为基础,优质护理观包括对患者心理、饮食等各方面护理。多项临床实践表明[4-5],对患者实行具有人性化的整体护理,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其对促进患者恢复,和谐护患关系均具有重要意义。
本组研究对观察组老年心肌梗死患者予以优质护理,对照组予以常规整体护理,通过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提示优质护理有助于患者恢复,除此之外,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进一步证实整体护理更具优势。
综合上述,优质护理可有效降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恢复,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苏若琼.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便秘原因分析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0,08(30):2756-2757.
[2]李小平,蒋艳荣.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拒绝吸氧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10,25(7):44-45.
[3]郭海燕.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干预[J].吉林医学,2012,33(9):1976-1976.
[4]高永萱.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护理效果观察与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3):113-114.
[5]冯小红,王慧琴,张君君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2009,8(12):1013-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