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传统课程设置模式的现存问题以及我国就业市场对高职学生能力的需求现状,进而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模式进行了探讨,并简单阐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模式的构建方案。
【关键词】市场需求 就业 高职学校 课程设置
一、分析传统课程设置的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所突显,而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仍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就业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对发展学生职业能力极为不利。以机电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通常文化基础课为:体育、德育、法律常识、劳动法、公共关系与礼仪修养、职业指导、企业管理、语文、数学、物理、英语;专业课为: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液压与气动传动、金属工艺学、工程力学、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学、工厂电气控制、钳工工艺学;专业实践课为:钳工实习、机械加工实习、电工实习、电焊实习。由该课程设置可以暴露出:
(一)传统的公共基础课过多,专业选修课偏少
传统课程设置不重视选修课的开设,专业课比例过大,重课堂教学,轻活动课程,重显性课程,忽视隐性课程,课程内容也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及综合职业能力,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才能,更不利于学生的就业、立业和创业。
(二)普遍重理论、轻实践
高职教育直接面向就业,面向服务经济建设。课程设置就应当“按需设课,按要编程”。然而理论性知识偏多偏深,忽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沟通,内容抽象难懂,学生将无法学以致用。学生看似学到了深厚的理论知识,实际并没有掌握真正的实践技能,迈出校门后,仍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操作或上岗培训才能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
(三)教学方法过于传统,缺乏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单纯的口授,学生被动的听记,教学内容表现为形式单一、缺乏新颖性,这种课程模式忽视了教学过程应突出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主导作用这一基本特征,不利于学生发展个性。
二、市场需求对高职学生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用人单位希望招聘的学生能直接适应工作岗位,或经过短期培训即可上岗。如车工在校内就应具备利用机床加工出合格零件及保养、维护、维修机床的能力等。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應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使课程设置贴近生产实际。
就业市场对智能型、复合型技术人员的需求与日俱增,并且对人才的需求是动态的,尤其是企业改造、重组以后,有些技术工人必须转岗。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注意先进性、综合性与灵活性,充分汲取新知识、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增设选修课。还要拓宽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具有较宽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备在职业群就业、从岗、晋升的基础。
现代企业工作节奏快,操作型和服务型人员的工作强度较大,工作中压力较大,课程设置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在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心理因素。因此,课程设置时要对学生加强人文教育。
三、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模式
(一)精选教材,淡化专业限制
教材是课程实施的载体,选用与开发教材在课程设置改革中至关重要,部分传统教材内容繁杂且重复,知识陈旧,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因此,教材选用应突出“项目化”,专业课的理论部分应削枝强干、删繁就简,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或是根据需要组织开发新的综合课程教材,避免课程之间的交叉重复,精简课时,让学生可以选修其他的课程。课程设置要淡化专业限制,引入“通才”教育思想。可以设置跨专业的选修课程。让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培养以本专业为主其他专业为辅的一专多能型技能人才。
(二)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能否达成,关键在于学生接受活动效率的高低。因此,教师必须不断钻研探索,努力改革教学方法。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与灵活性。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借鉴、探索、总结和推行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形式,以此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运用实践的能力。其次,营造具有职教氛围的课堂教学,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良好的职教氛围可通过模拟仿真现场、情景教学来实现。最后,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运用符合教学需求的现代化多媒体,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教学媒体有效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增设选修课程,注重职业能力培养
传统的课时设置缺乏灵活性,学时都限制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训练当中,培养的学生可塑性差。因此,要增加选修课程、实行弹性课时。理论课和实习课都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左右。选修课可以是相近专业或其他专业的理论课和实习课,并根据当时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培养学生的服从意识、大局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并将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积极乐观的精神。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也以此赢得社会的信任。
【参考资料】
[1]邹永忠,谢新明.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模式的探讨.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4) .
[2]蔡其勇.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讨. 教育探索,2006(6).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市场需求 就业 高职学校 课程设置
一、分析传统课程设置的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所突显,而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仍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就业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对发展学生职业能力极为不利。以机电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通常文化基础课为:体育、德育、法律常识、劳动法、公共关系与礼仪修养、职业指导、企业管理、语文、数学、物理、英语;专业课为: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液压与气动传动、金属工艺学、工程力学、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学、工厂电气控制、钳工工艺学;专业实践课为:钳工实习、机械加工实习、电工实习、电焊实习。由该课程设置可以暴露出:
(一)传统的公共基础课过多,专业选修课偏少
传统课程设置不重视选修课的开设,专业课比例过大,重课堂教学,轻活动课程,重显性课程,忽视隐性课程,课程内容也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及综合职业能力,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才能,更不利于学生的就业、立业和创业。
(二)普遍重理论、轻实践
高职教育直接面向就业,面向服务经济建设。课程设置就应当“按需设课,按要编程”。然而理论性知识偏多偏深,忽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沟通,内容抽象难懂,学生将无法学以致用。学生看似学到了深厚的理论知识,实际并没有掌握真正的实践技能,迈出校门后,仍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操作或上岗培训才能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
(三)教学方法过于传统,缺乏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单纯的口授,学生被动的听记,教学内容表现为形式单一、缺乏新颖性,这种课程模式忽视了教学过程应突出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主导作用这一基本特征,不利于学生发展个性。
二、市场需求对高职学生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用人单位希望招聘的学生能直接适应工作岗位,或经过短期培训即可上岗。如车工在校内就应具备利用机床加工出合格零件及保养、维护、维修机床的能力等。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應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使课程设置贴近生产实际。
就业市场对智能型、复合型技术人员的需求与日俱增,并且对人才的需求是动态的,尤其是企业改造、重组以后,有些技术工人必须转岗。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注意先进性、综合性与灵活性,充分汲取新知识、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增设选修课。还要拓宽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具有较宽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备在职业群就业、从岗、晋升的基础。
现代企业工作节奏快,操作型和服务型人员的工作强度较大,工作中压力较大,课程设置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在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心理因素。因此,课程设置时要对学生加强人文教育。
三、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模式
(一)精选教材,淡化专业限制
教材是课程实施的载体,选用与开发教材在课程设置改革中至关重要,部分传统教材内容繁杂且重复,知识陈旧,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因此,教材选用应突出“项目化”,专业课的理论部分应削枝强干、删繁就简,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或是根据需要组织开发新的综合课程教材,避免课程之间的交叉重复,精简课时,让学生可以选修其他的课程。课程设置要淡化专业限制,引入“通才”教育思想。可以设置跨专业的选修课程。让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培养以本专业为主其他专业为辅的一专多能型技能人才。
(二)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能否达成,关键在于学生接受活动效率的高低。因此,教师必须不断钻研探索,努力改革教学方法。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与灵活性。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借鉴、探索、总结和推行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形式,以此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运用实践的能力。其次,营造具有职教氛围的课堂教学,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良好的职教氛围可通过模拟仿真现场、情景教学来实现。最后,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运用符合教学需求的现代化多媒体,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教学媒体有效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增设选修课程,注重职业能力培养
传统的课时设置缺乏灵活性,学时都限制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训练当中,培养的学生可塑性差。因此,要增加选修课程、实行弹性课时。理论课和实习课都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左右。选修课可以是相近专业或其他专业的理论课和实习课,并根据当时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培养学生的服从意识、大局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并将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积极乐观的精神。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也以此赢得社会的信任。
【参考资料】
[1]邹永忠,谢新明.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模式的探讨.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4) .
[2]蔡其勇.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讨. 教育探索,2006(6).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