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人生与人生的阅读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yshis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逢“台北书展”,消费者都会抱怨推销员向他们推销图书,特别是针对家长推销大套童书。若遇上这样的销售员,我总拿出以前修习儿童文学与儿童发展的知识,要求销售员说出儿童各阶段的阅读需求与人格发展的关系,以他能流利对答作为听下去的杀手锏。销售员是专业的,这个知识属于对童书的职业认识,对一般读者来说,不一定需要了解细节,但是阅读可以协助人生认知发展的观念却是需要的。
  
  阅读,人生心灵的故乡
  
  儿童的阅读主要来自父母的提供,家长给什么,孩子就读什么。认识阅读在儿童成长中可以达到的任务和功能,可以为家长在选购童书时提供一些协助,但是并非绝对条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越广泛、越多元越好,如果条件不许可,则要多利用其它的方式,让孩子喜欢阅读,比如为孩子说故事、解说报纸与各种图文出版品。孩子在探索世界时,他会透过各种问题和行为,告诉你需要什么。“书本是通往世界的一扇窗”,阅读是开启世界之窗最好的方式,而且它可以随时随地不拘形态地进行,牛顿因此而说:“阅读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阅读方式是让孩子了解世界花费最低也是最便捷的方法。当孩子逐渐成长,加上经济自主性的提高,对图书会有自己的选择意见,成年后的阅读,更是结合了生活、工作与心灵的多项心智服务。
  人生的阅读是有不同阶段的,就如同阅读的人生一样。“人不能选择天然的故乡,但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这是在图书馆中常看到的标语,引自哈佛大学图书馆。“心灵的故乡”比喻阅读,真是绝妙,而其中的体会只有你亲自阅读时才可以感受到。阅读就像是跟自己在对话,尽管阅读的功能不同,但是都能反映出自己现有的心态。在出版市场上有很多书是根据阅读的对象来区分出版的,比方幼儿、青少年、妇女,还有银发族。这样的区分有些是因为语文理解能力的不同,但我们也发现很多人选择图书,是不受限的;图书本身可以被更广泛的对象所涵盖。因为很多图书与读者的关系是:想读的、该读的、可以读的延伸中,引发我们进行更多元阅读、深度阅读、每天阅读的终身阅读。
  
  阅读,自我能量的扩大
  
  中古时期,西方世界阶级观念非常强烈,图书是只有贵族才能拥有的一种财富;政教合一的体制下,图书在修道院里被收藏和阅读。庶民除非经过一番努力或经商成为富人,一般很难将自己摆脱传承下来的阶级与职业身份。一些人透过进入修道院学习,以大量的阅读累积知识,这些人也成为当时民众口中的智者。或许很多人不知道,今日的大学体制实际上是由中古时期修道院演变而来,但当时并没有非常严密的课程教学系统,大部分是靠着阅读形成自己的思想脉络。而古今中外的文明都显示着:阅读,可以改变自身的命运。民间则又有一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认为这是影响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因素。前面两项如果归因于天生,既是天生何须迷信去改,而造风水所费不赀,更不实际,第四项积阴德则提醒人要注重善念德性,有能无德非人也。过去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读书是唯一仕进的快捷方式。时至今日,行行出状元,不论知识或个人修身,都能从阅读中获得,提高自己生命的价值。
  提起这“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又让我想到中外流行的胎教阅读,把阅读活动推前到胎儿阶段,聪明的妈妈利用怀孕期的阅读,为孩子增添未来生活上的能力。认知发展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任务,出版社在规划图书时,也暗藏着这个理论。譬如,在成年中期的人会面对繁衍后代与关注自己发展上的冲突,并且要克服心里出现的停滞感。市场上相应而生的图书不在少数,比方强调自我激励、家庭与生涯的冲突等方面,即使是一般的小说,也能在阅读时映照我们的人生。
  
  相信自己,相信阅读
  
  最近知悉广东省新开年规定:官员一年必须有一定的天数集中阅读,为的是要创建“学习型”的组织。终身学习对每个人都是一条通则,并非独厚于某个阶层某个工作,伴随着学习的最佳方式则是阅读。金庸先生说:“书本不但可以得到知识,也是一生最好的朋友。”而且这个朋友可以随时随地陪伴你,又不求回报,只要依你喜好不拘形式都能与你相处。在推广阅读活动中,相信大家已经听到许多有关阅读的好处和理念,例如:阅读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的有效方法;提升自己心灵;摆脱贫穷……其实就只有一条信念:让自我感觉好。
  好处知道了,终身需要阅读明了了,但如何促进自己、家人,或团体的阅读?实践的工作比知道更重要。每每见到媒体上报导阅读率下降,我总是会紧张一下,我的思维是这样:大家都知道阅读的好,现在图书购买也方便,社会很多单位在推动阅读,大家怎会不看书呢?科技信息的进步确实让高科技媒体占据大量阅读时间,我也要自承网络让我的阅读时间变少。但这只是一小因素,更多的是人的惰性和环境的塑造。从终身学习的观点起步,后续将有机会向大家介绍各种阅读的环境塑造与行动的落实方法,让我们从阅读开始一起学习。
  
  刘筱燕
  资深出版人,中国人民大学传媒博士。
其他文献
1990年前后,我在“远流出版公司”曾和同事罗丽芳制作了《构想备忘》小册子,把我们想到、听到的任何奇奇怪怪的点子搜罗起来,做参考之用。  现在回想起来,册子上有些想法的确荒诞可笑。这里简单罗列一些点子与读者分享:比如家庭相薄、家谱、贵客留言薄、恋爱手册、礼物书等等。  从传统编辑的角度来看,这些构想确已逸出常轨,我用来自我解嘲的形容词是:想赚钱想疯了。时至今日,退离职场之后,反而可以平心静气说说当
期刊
在广州,有一家从事复印机等办公用品销售的小公司,在采用网络营销后,人工成本减少了一半,业绩提高了一倍。现在,他们的业绩有60%以上都是网络上来的,而在10个月前这个比例还不到10%。不仅如此,这家企业的同行现在都开始抛弃传统的营销方式,纷纷使用低成本的网络营销来拓展业务。  无独有偶,同样是在广州的一家知名的搬家公司,也认识到了网络营销的巨大价值。可惜的,这家公司却因为在网络上遭遇到了“李鬼”的围
期刊
麦克鲁汉说过,媒体不是传播工具,而是“中介”,以此提醒人们注意媒体的意义。而在廿一世纪,没有比电视更称得上“中介”的媒体,它成为普罗大众接触世界最直接的渠道,而在香港,新闻报道是首先吸引家庭观众的电视节目。然而在殖民地制度下,香港电视新闻并不“早熟”。成长于八十年代香港的我,犹记得童年时在电视看着新闻主播字正腔圆地读稿。但随着中英双方就香港前途进行会谈,香港人的政治意识开始提高,令香港电视新闻的制
期刊
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编注:大陆译为彼得·德鲁克)曾对企业家说过两句名言:“何谓你的经营模式?为何你可以生存下去?”杜拉克讲这两句的意思是希望每个手中握有社会资源的管理者要时时刻刻想着自己的竞争优势为何?若经营环境改变了,我们的经营模式需要做哪些调整?在新的经营条件下,我们为何能够存活?这样的思考对于出版产业面对2010年电子书产业兴起的阶段,特别值得我们关注。  图1说明传统出版产业的产业链结
期刊
在安静、偌大空旷的房子,高高的书架堆摆满了书,带着眼镜的女孩儿,有时,低着头看书,沉醉在书中构建的世界不理会他人的存在;有时,她穿梭于书架中,寻找自己或者别人想看的书。  这是许春宇少女时代对于理想工作的想象。  2007年1月,在结束了八年的清华同方工作后,许春宇用积蓄将少年时代的梦想变成现实。于是,清华大学南校门附近有了一家看似不起眼却很受瞩目的“雨枫书馆”。“人的一生总要为你热爱的东西奋斗一
期刊
蜜蜂消失后的世界:蜜蜂神秘失踪的全球危机大调查  作者:艾莉森·班杰明、布莱恩·麦考伦   译者:何采嫔   出版社:漫游者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1月    “这是谁杀的?”  “凶手如何犯案?”  “尸体到哪里去了?”  就像是美国热门影集CIS或是推理小说的侦探办案一般,《蜜蜂消失后的世界》这本书带着读者一步一步去追查被害者的身世,从蜘丝马迹中去探索到底是谁杀了蜜蜂?  在作者抽丝剥茧
期刊
全球正兴起绿色风潮,“地球暖化”、“节能减碳”、“绿色生活”成为当红的关键词,书市低迷,如何把这些硬道理做软营销?身为出版人该做什么事?谁说绿色议题不是个好生意呢?有了!这本新书就以“爱与温柔”来做营销诉求。    电影《阿凡达》为何在全球热卖?正如导演詹姆斯·科麦隆所说,《阿凡达》最令人激赏的一点,就是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优秀的科幻电影会促使我们追寻并反省自己所生活的世界。  同样的,一本书,
期刊
提起中国书籍装帧,人们自然会想到陶元庆1925年创作的,被鲁迅选定并称之为“大红袍”的《故乡》封面。许多涉及现代书籍装帧的书籍和文章,无不提及它,这一封面画已经成为中国书籍装帧史上的一个经典之作。   陶元庆(1893~1929),字璇卿,浙江绍兴陶堰镇人,美术家、装帧艺术家。 他一生究竟创作多少作品已无人知晓。身后作品,据许钦文1929年8月10日写的《整理陶元庆氏遗作告一段落以后》一文得知:“
期刊
近几年为黄斑部病变所苦,加上白内障、角膜炎,景象越来越朦胧;人面模糊,视野灰黯,仿佛掉进水里。不知别人如何看我,我自己觉得有双水汪汪的眼。  戴老花眼镜,不只要放大字体,还要再加放大镜,还是认不清字句。四处求医,一天天陷入月朦胧、鸟朦胧的水世界。手头有本书至少要加工四年,才能脱稿,已经对她尽瘁二十几寒暑,一瞎罢手,很不甘愿。只求返回一线分明,鼓勇续完,其它就顾不得了。其实,水中世界也有它的好处,我
期刊
曾几何时,人们对爱情小说出现担忧,担忧再也看不到类似于琼瑶的作品,担心言情小说天后再也不会出现了,担心新媒体出现,爱情文学作品会没有市场,其实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爱情是人类社会的天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爱心就不可能消失,爱情文学就不可能熄灭,爱情小说这种表达人们情感的创作就不会停止。言情小说、爱情小说等天后,就一定会把脍炙人口的爱情小说佳作,源源不断地奉献给人们。  互联网的出现,把爱情小说创作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