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小学作文教学效益低下,学生把写作视为畏途,每次作文总是东拼西凑,胡乱应付,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不成其文。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根据本人多年来的摸索,我认为:首先得提高學生的写作兴趣。
然而兴趣也并非天生,和其他非智力因素一样,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其中,教育的影响又居于主导的地位。因此,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兴趣发生和发展的特点,培养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具体而言,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告诉学生:我能写好
大凡一个班级,都存在好、中、差三类学生。作文也是如此。常有些学生,写作基础较差,词不达意,语句不通,有的甚至错别字连篇,这些学生往往对自己丧失信心,常此以往,文章越写越差,越写越怕。这时候,需要我们教师鼓起他们的信心,让他们感到:作文,我也会写!
写作前,先给学生“减压”。每次作文课,我总是先对同学们说,今天的作文很好写,每一个同学都能写好!以此消除学生的紧张和恐惧。接着,我告诉他们,作文其实并不神秘。只需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就可以了;至于技巧,则是第二位的。有时,我也会请一些写作基础较好的同学上台介绍经验,介绍他们是怎样写作文的,有些什么诀窍。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写作基础较差的同学就逐渐树立起了信心。
平时的作文中,还要注意多鼓励学生,爱护他们的积极性。批改作文时,我总是悉心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哪怕一段、甚至一个句子写得好,也特别圈出,加以鼓励,甚至在全班大肆表扬。要知道,文章就像自己的孩子,再差也是自己的,谁不爱惜呢?
有一次,我在班里搞了次小型的作文竞赛。要求学生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题目自拟。结果,有一个中等水平的男孩写了一篇题为《“打水仗”》的作文。这个男孩长在农村,暑假整天泡在水里,因此写来得心应手,妙趣横生。没有细致的观察,没有真实的感受是绝对写不出来。我提笔给他打了90分。引起全班哗然,而这位学生呢?不用说,肯定深受鼓励、信心大增。
二、放宽限制,化整为零
现在的教学中,教师布置作文存在着“两多、两少”。“两多”指大作文多,命题作文多,“两少”即小作文少,自由命题作文少。此种现象,一是对学生的不信任,怕自由命题学生会抄袭,二是怕麻烦,交上来的作文五花八门,批改起来颇费心机。
其实,对学生而言,如果篇篇都是大作文,而且每篇作文都要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选材裁剪,过渡照应,正儿八经地“作文”,有乐趣才怪呢!而小作文,多由学生自己命题。放开手脚,有事而记,有感而发,随意自然。事实上,刚练习写作时,就应少一点束缚,北宋欧阳修有言:“作文之体,初欲奔驰,久当樽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记得几年前辽宁特级教师魏书生在作文教学时就胆子大得可以,他不多教授学生如何审题、选材、过渡照应等玄而又玄的技巧,而是主要让学生“有的写”。他让学生出去抓泥鳅,捉鱼,体会鱼儿在手中滑溜溜的感觉,内心活动和周围同学的热烈场面,把它写下来。看谁写得生动、有趣;他还让学生每天写观察日记,无论风霜雪雨还是家庭琐事,都是写作的素材。这样,学生逐渐培养了良好的写作习惯和平时的观察能力,而且在写作中也体会到了乐趣。因为那些写的东西正是他急于要说的。这时候他们会觉得:噢,原来作文是这样的,并不艰难呀。“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语文教师就是要这样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培养写作兴趣。正是基于这种想法,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注意少做命题作文。特别是三、四年级的学生,多让他们写自己熟悉的、想写的东西,以消除其对作文的畏惧心理,获得更多的写作乐趣。
三、持久的兴趣来自阅读
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的兴趣往往是呈爆发式。阶段性的,多变而不能持久。要让学生保持长久的写作兴趣。我认为,最重要的还必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学生怕什么,最怕什么?怕没有素材,怕词语匮乏!搜肠刮肚,冥思苦索,也想不出一点东西。一则笑话说得好,一个秀才为作一篇文章而寝食俱废,却毫无进展。老婆疑惑道:“难道你作文比我生儿子还难吗?”秀才说:“你生儿子肚子里有孩子,我肚子里却是什么也没有啊!”
素材从哪来?除了生活,最直接的素材积累,便是阅读。
现在的学生,生活空间相对狭窄,对小学生而言,更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你能奢望他们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吗?像领着孩子们出来实地考察,出外旅游,只能偶尔为之,更多的只是空想。而读书,则是可以大拓宽学生的视野,可以不出门而知天下事,可以知道千年之前的故事,万里之外的轶闻,“开卷有益”,这样的阅读怎能不带给学生多多的益处呢?
成果来源于兴趣,而乐趣又是兴趣的前提,勿庸讳言的是,目前的学生课外阅读阻力重重:家长及学校的一些教师一面责怪学生知识面太窄,一面却又夺走学生手中的课外书,并斥之为“闲书”,此种现象,决非个别。因此,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每周至少抽出一节语文课,进行课外阅读。因为我坚信,学生爱课外阅读,要抓写作,先抓阅读!
每当我带领学生进入阅览室的时候,学生们总是兴高采烈,“呼啦”一下冲书橱,那种情形,真象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不能不让人欣慰和感动。然后,室内静悄悄的,只有“沙沙”的翻书声。是的,这才是读书应有的氛围,比之在教室里教师唾沫四飞,学生昏昏欲睡的情形不可同日而语。这种氛围所产生的巨大力量决非几句刻板的说教所能代替。在这里,学生们互相无声地影响着,从而产生独特的“读书效应”,并从此认识了巴金、老舍、赵树理等一大批作家,他们突然发现了文学宝库里竟有如此多的瑰宝,从而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兴趣。而阅读正是写作的基础。
是的,开卷有益,纵观历代名家,无不是从前人的著作中汲取营养,在名著的摇篮里成长起来的。当一个学生在名著的熏陶下拿起笔来的时候,我敢说,他已经真正对写作产生了兴趣,而这样的兴趣将是真正的,持久的,欲罢不能的。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写作的基础,我们在小学作文教学中,除系统地全面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当尊重和鼓励创造型的学生,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逐步成为具有开拓型和创造型的人才。
然而兴趣也并非天生,和其他非智力因素一样,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其中,教育的影响又居于主导的地位。因此,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兴趣发生和发展的特点,培养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具体而言,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告诉学生:我能写好
大凡一个班级,都存在好、中、差三类学生。作文也是如此。常有些学生,写作基础较差,词不达意,语句不通,有的甚至错别字连篇,这些学生往往对自己丧失信心,常此以往,文章越写越差,越写越怕。这时候,需要我们教师鼓起他们的信心,让他们感到:作文,我也会写!
写作前,先给学生“减压”。每次作文课,我总是先对同学们说,今天的作文很好写,每一个同学都能写好!以此消除学生的紧张和恐惧。接着,我告诉他们,作文其实并不神秘。只需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就可以了;至于技巧,则是第二位的。有时,我也会请一些写作基础较好的同学上台介绍经验,介绍他们是怎样写作文的,有些什么诀窍。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写作基础较差的同学就逐渐树立起了信心。
平时的作文中,还要注意多鼓励学生,爱护他们的积极性。批改作文时,我总是悉心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哪怕一段、甚至一个句子写得好,也特别圈出,加以鼓励,甚至在全班大肆表扬。要知道,文章就像自己的孩子,再差也是自己的,谁不爱惜呢?
有一次,我在班里搞了次小型的作文竞赛。要求学生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题目自拟。结果,有一个中等水平的男孩写了一篇题为《“打水仗”》的作文。这个男孩长在农村,暑假整天泡在水里,因此写来得心应手,妙趣横生。没有细致的观察,没有真实的感受是绝对写不出来。我提笔给他打了90分。引起全班哗然,而这位学生呢?不用说,肯定深受鼓励、信心大增。
二、放宽限制,化整为零
现在的教学中,教师布置作文存在着“两多、两少”。“两多”指大作文多,命题作文多,“两少”即小作文少,自由命题作文少。此种现象,一是对学生的不信任,怕自由命题学生会抄袭,二是怕麻烦,交上来的作文五花八门,批改起来颇费心机。
其实,对学生而言,如果篇篇都是大作文,而且每篇作文都要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选材裁剪,过渡照应,正儿八经地“作文”,有乐趣才怪呢!而小作文,多由学生自己命题。放开手脚,有事而记,有感而发,随意自然。事实上,刚练习写作时,就应少一点束缚,北宋欧阳修有言:“作文之体,初欲奔驰,久当樽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记得几年前辽宁特级教师魏书生在作文教学时就胆子大得可以,他不多教授学生如何审题、选材、过渡照应等玄而又玄的技巧,而是主要让学生“有的写”。他让学生出去抓泥鳅,捉鱼,体会鱼儿在手中滑溜溜的感觉,内心活动和周围同学的热烈场面,把它写下来。看谁写得生动、有趣;他还让学生每天写观察日记,无论风霜雪雨还是家庭琐事,都是写作的素材。这样,学生逐渐培养了良好的写作习惯和平时的观察能力,而且在写作中也体会到了乐趣。因为那些写的东西正是他急于要说的。这时候他们会觉得:噢,原来作文是这样的,并不艰难呀。“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语文教师就是要这样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培养写作兴趣。正是基于这种想法,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注意少做命题作文。特别是三、四年级的学生,多让他们写自己熟悉的、想写的东西,以消除其对作文的畏惧心理,获得更多的写作乐趣。
三、持久的兴趣来自阅读
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的兴趣往往是呈爆发式。阶段性的,多变而不能持久。要让学生保持长久的写作兴趣。我认为,最重要的还必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学生怕什么,最怕什么?怕没有素材,怕词语匮乏!搜肠刮肚,冥思苦索,也想不出一点东西。一则笑话说得好,一个秀才为作一篇文章而寝食俱废,却毫无进展。老婆疑惑道:“难道你作文比我生儿子还难吗?”秀才说:“你生儿子肚子里有孩子,我肚子里却是什么也没有啊!”
素材从哪来?除了生活,最直接的素材积累,便是阅读。
现在的学生,生活空间相对狭窄,对小学生而言,更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你能奢望他们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吗?像领着孩子们出来实地考察,出外旅游,只能偶尔为之,更多的只是空想。而读书,则是可以大拓宽学生的视野,可以不出门而知天下事,可以知道千年之前的故事,万里之外的轶闻,“开卷有益”,这样的阅读怎能不带给学生多多的益处呢?
成果来源于兴趣,而乐趣又是兴趣的前提,勿庸讳言的是,目前的学生课外阅读阻力重重:家长及学校的一些教师一面责怪学生知识面太窄,一面却又夺走学生手中的课外书,并斥之为“闲书”,此种现象,决非个别。因此,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每周至少抽出一节语文课,进行课外阅读。因为我坚信,学生爱课外阅读,要抓写作,先抓阅读!
每当我带领学生进入阅览室的时候,学生们总是兴高采烈,“呼啦”一下冲书橱,那种情形,真象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不能不让人欣慰和感动。然后,室内静悄悄的,只有“沙沙”的翻书声。是的,这才是读书应有的氛围,比之在教室里教师唾沫四飞,学生昏昏欲睡的情形不可同日而语。这种氛围所产生的巨大力量决非几句刻板的说教所能代替。在这里,学生们互相无声地影响着,从而产生独特的“读书效应”,并从此认识了巴金、老舍、赵树理等一大批作家,他们突然发现了文学宝库里竟有如此多的瑰宝,从而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兴趣。而阅读正是写作的基础。
是的,开卷有益,纵观历代名家,无不是从前人的著作中汲取营养,在名著的摇篮里成长起来的。当一个学生在名著的熏陶下拿起笔来的时候,我敢说,他已经真正对写作产生了兴趣,而这样的兴趣将是真正的,持久的,欲罢不能的。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写作的基础,我们在小学作文教学中,除系统地全面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当尊重和鼓励创造型的学生,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逐步成为具有开拓型和创造型的人才。